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针菇转核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金针12(黄色)次级菌丝提取细胞核,分别与白色金针菇白雪和白色糙皮侧耳原生质体在高钙、高PH条件下融合。对再生菌丝的研究结果表明,无锁状联合的单核菌丝不形成子实体,但双核化后形成的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则具有形成子实体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金针12与白雪组合后代均为黄色金针菇;而金针12与白色糙皮侧耳组合后代中,大多数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糙皮侧耳类似,仅1%-2%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金针菇类似。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与凤尾菇科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金针菇与凤尾菇皆属四极生异宗结合食用菌,其双核异核体菌株都具有锁关联合遗传标记本研究以金针菇和凤尾菇的双核异核菌株为亲本,将热灭活的凤尾菇原生质体,以PEG为融合剂,在高下,高PH值条件下,与金针菇原生质体融合,结果从1329个再生菌株中选择出6株双亲细胞质和细胞核都融合的无锁状联合菌株,经融合核分裂技术处理后,融合核分裂成为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株。  相似文献   

3.
金针菇新品种F8815和F8817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新品种F8815和F8817的生理特性吕和平,武艳霞,抗树群,周宗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微生物室北京100094)F8815和F8817是金针菇原生质体的再生株和原生质体辐射株,是F8502的突变株,其子实体色泽浅淡,产量高,并表现出广温出菇的特...  相似文献   

4.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单核体菌株Dan3和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以及原生质体分别为转化受体,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为侵染菌株,潮霉素为筛选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egfp)为外源基因,进行农杆菌介导转化金针菇。结果显示:金针菇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高,为40.31%;单核体菌株Dan3的原生质体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低,为21.87%。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获得的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根据细胞核的分布与数目以及锁状联合的有无,选出25株单核菌株,对峙试验表明,这些单核株分为核基因型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单核株和始发双核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体漆酶活性和药物抗性等性状指标均有明显差异,表明生成原生质体的过程中,所再生的单核株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单核菌系的建立及其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获得的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根据细胞核的分布与数目以及锁状联合的有无,选出25株单核菌株,对峙试验表明,这些单核株分为核基因型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单核株和始发双核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外漆酶活性和药物抗性等性状指标均有明显差异,表明生成原生质体的过程中,所再生的单核株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金针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在最适条件下制备金针菇Y19和W088菌株原生质体,紫外线照射1分钟进行诱变处理,再生后挑选生长好的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筛选出的菌株出现出发株没有的新酶带,证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与出发菌株相比,变异菌株生长速度提高23.1 ̄52.3%,出菇时间提早10 ̄14天。  相似文献   

8.
原生质体辐射诱变培育金针菇新菌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 60 Co γ射线诱变金针菇原生质体 ,对原生产品种进行改良 ,培养出生物转化率高 ,品质优良且产量较高的金针菇新菌株。这种育种法比传统育种方法简便快捷 ,加快了育种过程 ,缩短了育种周期。  相似文献   

9.
白金针菇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图谱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梯度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GC-PAGE)对金针菇白色菌株和普通菌株的菌体可溶性蛋白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谱带分布在凝胶浓度6.4% ̄23.6%范围内,具有19 ̄23条,其中15条为金针菇共同谱带,普通菌株的蛋白质谱带与白色菌株差异明显;白色菌株间谱带相似程度较大,相似系数(SC)为0.786 ̄0.818;推广栽培品种8909(B)存在其特征性谱带。  相似文献   

10.
香菇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国内外均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食用菌育种的研究。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是开展以原生质体为材料育种工作的基础。笔者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的同时,也重点研究酶解时间、渗透稳定剂和再生培养基对香菇、金针菇的野生型和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释放、再生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再生过程,为食用菌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速生高产菌株选育初报罗昭亮(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学410301)金针菇生产中,由于传代次数大多或外界条件不适,导致菌种退化,造成生产失利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近年来,笔者采用基质分离配合破瓶提纯法,对金杂19菌株进行连续分离选育,不但避免了菌种退化...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原理原生质体是去除细胞壁的裸露细胞,其各种细胞器仍完好无损,具有分裂和再生的性能。原生质体由于减少了壁的屏障提高了摄取外源大分子物质的能力,因而是遗传操作、基因转移的好材料,也是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实现多套基因表达、获得多样化的优良菌株的好材料。原生质体融合的主要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一般实验室都可能做到。二、实验用品(一)材料各种食用菌的菌株聚体,有性孢子,子实体等均可,以菌丝体为材料制备的原生质体较为理想。本文介绍金针菇和香菇单核菌丝体制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市以白色金针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每年有大量栽培金针菇后废料(菌糠)倒往田地,为充分利用这些废料,我们引进了鸡腿蘑菌株,进行了废料栽培鸡腿蘑配方试验。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紫茎泽兰栽培食用菌品种(株系)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茎泽兰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对5种食用菌的15个菌株(系)进行栽培试验,同时利用棉子壳作对照进行对比研究,从菌丝生长旺盛、生物转化率和产菇量高、商品性好等三个方面筛选得到平菇15号、金针菇Fv48、柳松茸、香菇261、鸡腿菇Cc-033等5个菌株(系)为利用紫茎泽兰栽培的专用(首选)菌株(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芝 《长江蔬菜》2003,(10):39-41
通过对金针菇的遗传特性和遗传育种手段,即驯化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等的概述,指出当前金针菇的遗传育种进展,并分析了金针菇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对育种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白色金针菇是浙江省主栽食用菌品种之~,筛选和推广新一代白色金针菇优良品种是金针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强的白金针菇新品种。几年来,在浙江省农业厅支持下,江山市农科所在原江山白菇的基础上进行大范围的采点、筛选、试验,选育出了“新江山白菇(F21—2)”。并将其与先后引进的16个金针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提取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单核体菌株Dan 3菌丝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合成双链cDNA,依次构建酵母双杂交初级和次级cDNA文库。通过酶切连接法构建诱饵载体pGBKT 7-CRY,其无自激活活性和毒性,与构建的次级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筛选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FfCRY-DASH)互作的蛋白,对筛选到的6个蛋白进行回补验证,最终发现一个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互作的蛋白。  相似文献   

18.
浅谈金针菇的菇期管理201106上海农科院园艺所陈海荣,陈幼源菇类生产,尤其是金针菇的生产因其种植比较简便近年得到大力发展,但有许多的种植户对于菇期管理的要点掌握不够,产量上不去。笔者针对上述情况,结合两个高产菌株(常金和白金),经过多次试验比较,总...  相似文献   

19.
侧耳与香菇原生质体无性再生株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1个菌株为材料,对原生质体无性再生株的单、双核比例、产菇优势及出菇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侧耳、香菇无性再生株以“锁状联合”的有无可区分为无锁状联合的单核株和有锁状联合的双核株,但其比例因菌株不同而迥异;(2)同一菌株的单、双核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期及菇产量等性状有较大差异,双核株多优于单核株;但原生质体双核株与其亲株双核株相比,优劣因菌株而异;(3)无性单核株是进行细胞融合或常规杂交育种的理想材料,而原生质体双核株可用于选出优质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20.
金针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其紫外线诱变的条件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食用菌育种手段包括自然选育、杂交、诱变等.近十年来,原生质体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已开始应用于金针菇中.1983年Magae等实验认为,在洋葱浸出液培养基上,金针菇的原生质体易于产生并具有较好的再生频率.在国内这方面报道不多.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金针菇双核菌丝的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其紫外线诱变作进一步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