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能使葡萄产量与品质达到最佳的微喷+滴灌模式。【方法】以吐哈盆地无核白葡萄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弥雾微喷的喷水时长、喷水周期和微喷布设方式,调控葡萄棚架下微气候环境研究了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结果】当弥雾微喷置于棚架上方时(即WP1处理),弥雾阻碍棚架下的空气与外界交换,使得棚架下的温度增加、湿度降低,其产量较仅滴灌处理的对照(CK)降低11 681.1 kg/hm2,但品质较CK有所提高;弥雾微喷装置于棚架下50 cm处,在葡萄需水关键期(浆果生长期)每天弥雾喷灌1 h,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达到51 490.95 kg/hm2,且品质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弥雾微喷装置于棚架下其他位置或其他弥雾微喷处理,与CK相比,产量有增有减,但葡萄品质普遍优于CK。【结论】将弥雾微喷装置于棚架下50 cm处并持续每天弥雾微喷1 h能显著提高本地区无核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滴灌+冠层弥雾微喷(降温增湿措施)模式对葡萄光合特性,生理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定微喷处理(WP1,WP2与WP3)与对照处理(CK)4个处理,在果粒膨大期测定不同处理的光合特性,果粒体积,产量与品质等数据结果显示:微喷处理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幅度均低于对照处理,微喷处理中WP1处理的胞间CO2浓度最低;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呈现“M”变化规律,在14:00出现“午休”现象,但微喷处理比对照处理“午休”时长较短,且WP1处理在14:00净光合速率降低幅度较小,各处理果粒体积与增长速率大小依次为WP1,WP2,WP3,CK,各处理的果粒体积增长速率均在7月15日达到最大.使用熵值法对各处理的产量与品质进行评价,各处理得分大小依次为WP1,WP2,CK,WP3.说明每日恰当的微喷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葡萄净光合速率,果粒体积与果粒体积增长速率,产量与品质,但当微喷时间较长时也会影响葡萄产量与品质,因此以微喷1 h/d为最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极端干旱区微喷灌水技术对葡萄生理和产量的影响,通过对葡萄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测定,分析不同微喷周期条件下各处理的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喷水周期条件下,各处理的SPAD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日变化值为38.31~43.8。其中,每天喷水1h处理的SPAD值日平均值最高,为42.0,之后是对照处理和每隔1d喷水2h处理,分别为41.2和40.3,每隔2d喷水3h处理的SPAD值最低,为39.3。葡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间相关关系显著,回归方程分别为Ca=0.1028VSPAD-2.2266、Cb=0.0796VSPAD-2.3749、Ct=0.1824VSPAD-4.4602。在葡萄品质指标和产量上,采用微喷可以提高VC含量、多酚含量和单宁含量等多项品质指标,并使葡萄平均增产5.4%,表明合理的微喷周期处理有利于提高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并使产量增加,而叶绿素仅是葡萄生理生长的指标之一,如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对葡萄生理的影响仍需作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更进一步揭示微喷条件下的葡萄增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温低湿的极端干旱气候易造成南疆枣树盛花期出现“焦花”及坐果率低、光合速率下降等问题,在枣园冠层布设弥雾系统,在枣树盛花期以弥雾时间和弥雾次数为变量设置3个处理(M1为每天弥雾3次,每次20min;M2为每天弥雾2次,每次20min;M3为每天弥雾2次,每次40min),CK为对照,不弥雾,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枣树落花率、坐果率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及红枣产量品质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弥雾处理能有效增加冠层湿度、降低温度,冠层空气湿度最大可提升158.7%,冠层温度最大可降低38.9%;弥雾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普遍较高,M3处理下土壤含水率最高,相较于CK,土壤含水率提升8.44%;冠层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枣树的叶片光合速率以及CO2固定量,弥雾处理下的枣树叶片CO2固定量均大于对照处理,有利于作物自身发育和促进果实生长;在弥雾期间M1、M2处理的落花率分别比CK低18.39%、15.09%。弥雾处理能调控冠层微环境,可有效提升枣树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开花坐果,提升红枣品质,每天弥雾3次、每次20min是获得红枣高产优质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性状和花生落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2015年度麦茬花生生长季,设置移动式管灌、微喷带灌溉和不灌溉3种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孔隙度、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组成、花生产量和花生落果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移动式管灌处理相比,微喷带灌溉处理的土壤体积质量、粒径小于0.25 mm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数量和花生落果率分别降低了7.6%、6.4%和66.8%,土壤孔隙度增加了8.4%,而2处理间花生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花生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和花生落果率的变化,微喷带灌溉是试验条件下能够降低花生收获难度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永登县设施葡萄试验基地开展了葡萄滴灌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田间灌溉试验,在葡萄新梢生长、开花、果实膨大、着色成熟期分别以55%田间持水率(θ_f)为灌水下限的干旱胁迫处理,依次为新梢生长期干旱胁迫(PS)、开花期干旱胁迫(FS)、果实膨大期干旱胁迫(ES)、着色成熟期干旱胁迫(CS),其他生育期灌水下限均为75%θ_f;全生育期以75%θ_f为灌水下限的处理为(CK)充分供水,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葡萄粒径膨大速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新梢生长期干旱胁迫处理能抑制葡萄粒径膨大,但不会影响其生长的"双S"变化规律,且复水后粒径恢复生长并出现复水补偿效应;横、纵径在膨大期后14 d左右和52 d左右时达到膨大高峰,且第1次膨大高峰时的膨大速率远大于第2次的;新梢期和着色成熟期干旱胁迫较对照依次增产44.6%、42.5%,WUE依次提高71%、57%,果实膨大期干旱胁迫较CK可减产9.7%,WUE降低1.2%;新梢生长期、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干旱胁迫单穂质量、单粒质量均显著(P<0.05)高于CK,开花期干旱胁迫花青素量显著(P<0.05)高于CK,着色成熟期干旱胁迫果糖、蔗糖、葡萄糖、可溶性固形物量显著(P<0.05)高于CK,并可抑制葡萄果实可滴定酸的积累;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着色成熟期干旱胁迫葡萄产量和品质最优。【结论】着色成熟期干旱胁迫为当地设施栽培葡萄最佳的水分调控处理,可达到节水和提高葡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生产效果,其水分调控模式为: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的55%~80%,灌水定额为270 m~3/hm~2。  相似文献   

7.
微喷条件下葡萄叶绿素质量比及荧光参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极端干旱区葡萄微喷条件下叶绿素质量比及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通过对葡萄各生育期叶绿素质量比和叶绿素荧光的测定,分析了微喷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叶绿素荧光的日变化特征、叶绿素质量比变化及叶绿素质量比与荧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葡萄在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叶绿素质量比(Chl)及荧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l和Fv/Fm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分别为0.013~0.017和0.009~0.010,Fv/Fo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026~0.029;在叶绿素与荧光参数的关系上,Fv与Fo,Fm,Fv/Fm,Fv/Fo和Fv/Fm与Fv/Fo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7~0.999.Fo/Fm与Fm,Fv,Fv/Fo,Fv/Fm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43~0.992;随着喷水周期增大,Fv/Fm和Fv/Fo的实测值降低明显,表明适宜的喷水时长和周期可改善葡萄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从而准确反映水分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8.
秸秆覆盖模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12—2013年田间对比试验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不同覆盖耕作模式对春玉米根冠比、根系时空分布、地上生物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试验设置4个覆盖处理(浅松覆盖、条带覆盖、残茬覆盖、免耕全覆盖)及对照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在拔节期和收获期取样观测,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覆盖耕作模式对根系、地上生物量及根冠比具有前控后助效应,且拔节前期影响显著。此外拔节前期免耕全覆盖长势不如对照,但拔节后期4种覆盖模式地上生物量平均高于对照1.56%~5.48%;根质量密度平均高于对照15.10%~32.36%,根冠比平均高于对照10.38%~32.74%。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高于对照3.79%~12.40%和4.22%~12.31%。其中浅松覆盖处理在玉米根系形成、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效果最佳,适宜北方寒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生育期灌溉水量的优化配置,根据2013—2014年设施延迟栽培葡萄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处理下的耗水量与产量关系的资料,分别分析了Stewart模型、Blank模型和Jensen模型3种不同水分生产函数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的适应性,计算了不同模型对应的设施延迟栽培葡萄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结果表明,设施延迟葡萄水分敏感指数在果实膨大期最大,该时期为需水关键期,亏水处理会明显降低产量;萌芽期最小,该时期适度亏水对产量提高有积极影响。确立了Stewart模型和Blank模型为适用于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在灌溉水量有限的条件下,应采取萌芽期适度亏水,将灌溉水量调配给果实膨大期的灌溉水配置方式,以期在合理调配灌溉水量的同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对作物产量影响的RZWQM2模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2—2013年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玉米大田试验结果,利用不同复配比例的砒砂岩改良风沙土(砒砂岩与风沙土按体积比1∶1(T1)、1∶2(T2)、1∶5(T3)混合)处理下土壤水分、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数据对RZWQM2(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 2)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然后利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不同复配比的土壤水分动态和玉米产量变化。模型校正和验证结果表明,土壤分层含水量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在0.011~0.042 cm~3/cm~3和0.008~0.029 cm~3/cm~3范围内变化;地上生物量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在512~1 245 kg/hm~2和598~1 461 kg/hm~2之间变化;作物产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RMSE变化范围分别为84~249 kg/hm~2和71~485 kg/hm~2。模型模拟结果表明,RZWQM2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对作物产量的影响,3种砒砂岩改良风沙土配比中,砒砂岩与风沙土的体积比为1∶2处理(T2)下玉米产量最高,1990—2013年的平均产量为3 527 kg/hm~2,变化范围为880~7 206 kg/hm~2。因此,砒砂岩与风沙土的体积比为1∶2复配模式下对玉米增产的效果较优,该复配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复配比例的推荐选择。  相似文献   

11.
膜下滴灌水肥耦合对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寒香蜜’葡萄为试材,开展田间膜下滴灌施肥试验,探讨膜下滴灌水肥耦合对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其中,灌水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180(W1)、270(W2)、360(W3)、450 mm(W4);施肥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N 15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165 kg/hm~2(F1)、N 225 kg/hm~2+P_2O_5180 kg/hm~2+K_2O248 kg/hm~2(F2)、N 300 kg/hm~2+P_2O_5240 kg/hm~2+K_2O 330 kg/hm~2(F3)、N 450 kg/hm~2+P_2O_5360 kg/hm~2+K_2O495 kg/hm~2(F4),共计1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为W2(270 mm)及施肥量为F2(N 225 kg/hm~2+P_2O_5180 kg/hm~2+K_2O 248 kg/hm~2)的组合处理下,葡萄新梢生长效果较好,叶片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处于较高水平,于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着色期分别达到3.28、3.77、3.65、3.53 mg/g;F3W4处理果形指数最高,但除F1W1和F1W2处理外,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此外,果实产量和品质指标表明,虽然F2W2处理对应的葡萄果实产量并不是最高,但其与产量最高的F2W3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且F2W2处理果实品质较理想,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达到19.64%,果实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果实硬度也较优,分别为17.00%和0.71 kg/cm~2。综合分析结果表明,F2W2水肥组合对稳定葡萄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品质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 a生"6-12"葡萄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水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品质的影响,并得出葡萄获得最佳品质时对应的水肥组合。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处理W1F1与传统沟灌处理CK相比,可以显著提高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并且可以实现节水36.5%、节肥16.7%。滴灌施肥条件下,除果实Vc含量外,水肥交互作用对其余各项品质指标均具有极显著影响;W1、W2灌水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果实纵径和单粒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相同灌水水平下,果形指数和红色葡萄果实颜色指数CIRG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果实横径整体上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W2F3达到最大;在同一灌水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固酸比、糖酸比与可滴定酸均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灌水量、施肥量和水肥交互作用对果实Vc含量影响均不显著。通过对不同处理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得出滴灌处理中水低肥W2F3即灌水量3 045 m3/hm2、施肥量750 kg/hm2时果实综合品质最优,是提高温室葡萄果实品质的有效灌水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传统灌溉方式为对照,研究了在北方干旱区的限量控制灌溉对酿酒葡萄-蛇龙珠生长发育和节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灌水量最少的A处理外,B处理和C处理可比对照每生长季节水705 m3/hm2和405m3/hm2,且对葡萄园的土壤含水量、葡萄树的营养生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果实产量和质量均无不良影响,对坐果率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调亏灌溉对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节水优产,以加工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调亏灌溉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苗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采摘期调亏灌溉处理的最大产量所对应的灌水量分别为610.07、502.12、492.14和494.86 mm。果实膨大期重度调亏处理的产量下降最为显著,比对照降低了13%。各生育时期重度调亏的水分利用效率(WUE)高于充分灌水和中度调亏。开花坐果期是调亏灌溉处理的适宜时期,该时期重度调亏的WUE达40.59 kg/m3,比对照提高了30%左右。番茄红素量与灌水量线性关系不明显,而番茄果实中可性固形物、Vc量与灌水量显著负相关。从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酿酒葡萄开花坐果期内中度调亏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早熟“6-12”葡萄为研究对象,在陕北风沙区开展了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以传统沟灌施肥为对照,同时设置滴灌施肥处理,设置高肥T1、中肥T2、低肥T3 3个水平,滴灌灌水量相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园不同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葡萄新梢生长期,处理T2的(0,50] cm土层中速效氮质量比最大,有利于该时期葡萄植株的营养生长,为后期积累产量提供良好基础.在葡萄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0,50] cm土层中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最大的为处理T2,对葡萄增产提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滴灌中肥处理T2为适宜本地区温室葡萄栽培的有效施肥方式.另外,研究发现“大水大肥”的传统灌溉施肥方式会导致更多肥效流失,养分向深层土壤迁移,污染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适宜土壤水分状态是决定葡萄营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酿酒葡萄梅鹿辄(Merlot)生理响应机制,取13 a生酿酒葡萄梅鹿辄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抽蔓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着色成熟期进行水分亏缺处理(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55%~60%),并监测了相关植株形态,果实品质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单个生育期进行水分亏缺处理,对植株形态指标(葡萄株高、新梢长度、新梢粗度等)和果实品质指标(葡萄总糖量、可溶性固形物量、单宁量、总酚量、花色苷量等)无显著性影响。就产量而言,果实膨大期的亏水处理降低产量40.2%,是其需水关键期。而抽蔓期进行亏水处理,增产10.3%。  相似文献   

17.
马钰云 《南方农机》2024,(2):70-72+97
【目的】提升酿酒葡萄的栽培技术,确保原料的产量与果实的品质。【方法】笔者针对酿酒葡萄红品种结果枝摘心技术进行研究,以某中粮长城桑干酒庄葡园为研究对象,进行酿酒葡萄摘心时期与果实品质、产量的关系的试验。采用三种处理模式:模式一是在开花前7天摘心;模式二是在花期摘心;模式三是在生理落果末期摘心。在果实采收期,对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包括pH、总糖、酸度、可溶性固形物等,以评估果实品质。【结果】模式一中2号品种的总糖含量最高,1号和2号的酸度并列第一,3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最高;模式二中3号的总糖含量、pH值均为最高,1号与2号的酸度并列第一;模式三中3号的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最高,1号和2号的酸度并列第一。【结论】开花前7天进行摘心可以使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达到理想状态,且果粒状况、总糖、pH值、酸度与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都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18.
翠冠梨冷藏后用1-MCP处理对货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翠冠梨冷藏后用1-MCP处理对果实货架期主要生理及品质指标的影响。梨果实在2℃冷藏40d后,在20℃下分别用体积比0.5和1.0μL/L的1-MCP处理24h,然后在20℃下货架贮藏12d。结果表明,体积比1.0μL/L的1-MCP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产生,抑制果实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延缓果实硬度、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抑制果心褐变的发生,从而保持果实品质,延长货架期。体积比0.5μL/L的1-MCP处理对果实货架期主要生理和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冷藏后用1-MCP处理梨果实对货架期保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滴灌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6 a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供试材料,在宁夏红寺堡区开展了不同水肥处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低水W1(1 500 m~3/hm~2)、中水W2(3 000 m~3/hm~2)以及高水W3(4 500 m~3/hm~2),设置3个施肥水平:低肥F1(450 kg/hm~2)、中肥F2(840kg/hm~2)以及高肥F3(1 050 kg/hm~2),共计9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水肥耦合能显著促进酿酒葡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果实外观以及营养物质的量,W3F3处理显著促进了新稍生长,水肥耦合能显著促进SPAD值的增加,但对NDVI值影响并不显著。施肥处理能促进果实纵径的生长,但对果实横径生长影响不显著。各处理果形指数处于0.99~1.05之间,CIRG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W3F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显著,为41.53%,果实产量最高为7.02 t/hm~2。W2F1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最高为22.27%,W1F2处理可滴定酸最高为0.74%。W3F1处理可溶性糖最高为20.32%,W2F2处理糖酸比最大。W3F3处理花色苷量最大为4.66 mg/g。随灌水和施肥量的增大,酿酒葡萄果皮总酚量整体上呈降低趋势,W1F1处理总酚量最大为71.53mg/g。Vc量与水肥耦合各处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W3F3处理最高为9.23 mg/g。【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W3F3处理葡萄植株生长、光合效率提高、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还可显著提高葡萄含糖量,降低果实含酸量,提高果实Vc量,有利于提高糖酸比,葡萄品质最佳。试验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各不相同,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离不开叶片光合作用。为了探究水肥耦合对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对不同水肥配比条件下的葡萄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葡萄的各生育阶段,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都出现在果实膨大期。在9个不同水肥处理中,W2N1处理的光合速率值最大;W2N1、W2N1、W3N1处理的蒸腾速率值均高于其他处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现整体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0-12时之间,最小值出现在中午14时;根据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果实膨大期的日变化,拟合出果实膨大期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水肥的定量关系,从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中发现总体上W1N1、W1N2、W1N3处理的葡萄蒸腾速率较高,水分消耗大;W2N1、W2N2、W2N3处理的葡萄蒸腾速率较低,水分消耗小,有一定的节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