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李敏  聂磊  曹兰娟  张涛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2007,33(1):113-116
通过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共6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ISSR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9个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1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7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8.47%;6个群体也有其特异的扩增位点。计算遗传距离表明,亲本选大1号对后代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回交F1代共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8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84%,其中也出现了特异性扩增位点。  相似文献   

3.
柞蚕新品种"吉青"是以"选大二号"为基础材料,利用杂交育种手段,采用分区饲养、系统分离、定向培育的方法,同时兼顾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平衡,通过9年18代的系统选育,育成的青蚕大型茧新品种。其全茧量13.04g,千粒茧重12.36kg,虫蛹统一生命率92.97%,纯种较选大二号和吉柞88-2增产5%以上;与吉柞88-2、选大二号杂交,增产幅度达16.7%~22.5%。  相似文献   

4.
柞蚕饲料效率品种间差异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德富  王连珍 《蚕业科学》2000,26(3):192-194
中国柞蚕有着丰富的品种资源 ,按照品种化性、体色、茧色、丝量等形态与经济性状划分 ,已培育出 1 0 0多个品种或育种基础材料 ,这是我国柞蚕极其珍贵的资源。迄今 ,对柞蚕饲料效率的研究甚少 ,而弄清现有品种间饲料效率的差异性 ,则是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选育的基础性工作[1,2 ] 。本文对 1 4个柞蚕品种的饲料效率进行了调查 ,发现品种间差异较大 ,而且春秋两季表现一致。1 材料与方法1 1 饲料麻栎 ,中刈 2年生。1 2 蚕品种一化性品种吉黄 1号、四青 ;多丝量品种三里丝、371 ;抗病品种抗病 2号 ;白茧品种白茧 1号 ;丰产品种青 6号、海…  相似文献   

5.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柞蚕部分品种及杂交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宋宪军  聂磊  张涛  秦启联  秦利 《蚕业科学》2004,30(4):428-431
对柞蚕生产上的部分品种及杂交种进行RAPD分析表明 :供试的柞蚕品种未按体色系统聚类 ,而是按品种的来源聚类 ,胶蓝、烟 6、青黄、方山黄 1号、789聚为一类 ,青 6号、选大 1号、沈黄 1号聚为一类 ;来源相同、体色相同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小 ,亲缘关系较近。柞蚕亲本及杂交种F1代的RAPD标记为显性标记 ,通过筛选特定的随机引物 ,应用于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体色是柞蚕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形态标记性状。已知柞蚕幼虫体色的控制基因G(g)、Y(y)、R(r)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以幼虫体色分别为蓝色、青绿色的柞蚕品种胶蓝、青皮为研究材料,与幼虫体色分别为白色(基因型rryygg)、黄绿色(基因型rryy GG)的柞蚕品种小白蚕、青6号配制胶蓝×小白蚕、青皮×小白蚕、胶蓝×青6号和胶蓝×青皮的正反交F1、F2、F3和BC1等组合进行杂交试验,调查分析柞蚕幼虫蓝体色和青绿体色的遗传方式。通过胶蓝与小白蚕杂交试验的幼虫体色分离规律,推测柞蚕幼虫蓝体色与白体色的控制基因存在1对差异基因,将柞蚕幼虫蓝体色基因命名为B,则柞蚕品种胶蓝幼虫的体色基因型为rryygg BB;通过青皮与小白蚕杂交试验的幼虫体色分离规律,推测柞蚕品种青皮幼虫青绿体色的基因型为rryy GGBB;通过胶蓝、青6号和青皮3个品种间杂交试验的幼虫体色分离规律,推测蓝体色基因B与黄绿体色基因G分别位于不同连锁群,为独立遗传;当基因B与基因G共存(rryy G_B_)时,柞蚕幼虫体色表型为青绿色,属不完全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8.
1 年度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1 柞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1)将黄蚕血统的沈黄2号与青黄蚕血统的青6号进行杂交创制新育种材料,选育抗病丰产、强配合力柞蚕新育种材料1个,详见表1、表2. (2)将柞蚕病害防控技术集成,卵面消毒技术、保蚕宁2号防病药剂、生态放养技术等在基地县推广与示范,使示范户病害发生率降低5%.  相似文献   

9.
柞蚕黑蛾新品种选育,以杂交优势强、亲缘关系较远、稳产、高产为目标。以黑蛾做为表型标记,进行个体、区间选择,兼顾各项经济指标的平衡。经过3年6代的选育,形成了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柞蚕生物群体。同时筛选出了与吉柞882、选大二号、L7698H等品种的杂交组合,增产幅度达22.61%~38.56%。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家蚕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的结构和家蚕品种的进化,用PCR方法扩增了12个家蚕(Bombyxmori)地方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及其侧翼序列,分离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片段长度约1.1 kb,基因排列顺序与C108线粒体相同,依次为12S rRNA基因3′端、A+T丰富区、tRNAMet、tRNAIle、tRNAGln和ND2基因5′端,在tRNAGln和ND2基因之间有47 bp的非编码区。以日本野桑蚕(Bombyxmandarina)为外群,用Phylip软件包构建了基于12个家蚕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序列的NJ进化树。结果显示,甘肃种单独聚为一群,其进化早于其它11个品种聚成的类群,说明甘肃种是供试家蚕品种中进化最早的品种。这一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为黄河流域是家蚕品种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证据,也进一步支持了家蚕品种的中国起源说。对A+T丰富区及其侧翼基因的结构分析表明,家蚕线粒体12S rRNA和ND2基因都十分保守,14个品种统计只分别发生1个和2个碱基转换;A+T丰富区中(A+T)比例高达94.9%以上,第27 nt开始有1个T-串结构,长度为16~19 bp不等;同时还根据3个t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定了其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分离苜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2(MsPGIP2)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全长,分析序列变异。首先采用引物热不对称PCR的基因组DNA步移法分离其基因组序列全长,然后通过克隆测序分析了MsPGIP2基因在3个苜蓿品种(‘润布勒’、‘苏普斯坦’与‘公农1号’)中的多态性。结果显示,MsPGIP2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全长1 126 bp,可分为信号肽、内含子和LRR区3部分。MsPGIP2基因的基因组序列中共有46个变异位点(频率>0.02)。在信号肽区,没有变异位点;在内含子区,有5个SNP位点和2个InDel变异位点;而在LRR区,共发现了39个SNP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占61.5%。在3个苜蓿品种中共发现了15个等位基因(即单倍型),通过对LRR区核苷酸的系统发育分析将他们分成3类。结论认为,MsPGIP2基因具有较大的变异,各等位基因间发生了频繁的重组交换,是一个为适应病原微生物PG的进化而快速进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隆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基因,检测其多态性及组织表达分布规律,探讨两个品种绵羊毛用性状差异是否与该基因存在必然联系,试验提取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皮肤及不同组织总RNA,采用RT-PCR方法克隆VEGF-D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定量PCR方法分析两个品种间该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出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VEGF-D基因,该基因全长1 487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065 bp,编码354个氨基酸。绵羊VEGF-D基因无论在核苷酸还是氨基酸水平上与亲缘关系更近的牛具有较高同源性。小尾寒羊及新吉细毛羊品种间VEGF-D基因存在较多的多态位点,且相应突变位点均引起氨基酸的改变,提示该基因在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选择压力,上述突变位点主要位于PDGF结构域两侧,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VEGF-D蛋白的水解过程来调控其功能。绵羊VEGF-D基因为各组织广泛表达基因,但其主要在肺脏与脾脏中高表达。不同季节绵羊皮肤组织VEGF-D基因表达模式不同,主要表现为寒冷季节高表达,而气温升高表达量逐渐降低。说明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两个品种中VEGF-D基因存在较高的多态性,不同组织器官与不同季节皮肤组织表达分布相类似。  相似文献   

13.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中国地方猪种遗传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本试验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了6个类型共22个中国地方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了其多态性,并构建了6个类型猪种线粒体D-loop区单倍型的网络中介图以及基于线粒体D-loop序列、Cytb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6个类型22个猪种中共检测到了144个多态位点,22种单倍型,说明地方猪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地方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核苷酸变异以转换为主,且Ti/Tv大于转换/颠换比临界值(2.0),变异位点均符合中性突变。6个类型猪种间遗传距离均较小,且有共享单倍型。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6种类型地方猪种主要聚为两个支系。表明线粒体D-loop序列及Cytb基因均可作为研究种内系统发育、起源进化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评价了新选育柞蚕品种川柞1号的雄蚕蛾营养价值,对雄蚕蛾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川柞1号新鲜雄蛾中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82%、16.91%、0.97%、3.05%,略高于青6号雄蚕蛾中的14.65%、15.84%、0.58%、2.20%;川柞1号和青6号的雄蚕蛾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4.54%和13.64%,均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分别为38.24%和37.9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分别为79.97%和73.02%;雄蚕蛾含有鲜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且药效氨基酸含量较高。试验结果显示,川柞1号雄蚕蛾属于优质蛋白质源,对人体的保健及骨骼肌代谢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元多丝1号是由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选用“辽柞1号×方青黄”做母本,以“多丝3号×多丝2号”为父本,采取多元亲本人工杂交的方法,历经5年10代选育成功的柞蚕杂交种。它将各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将茧层丝胶含量作为柞蚕新品种选育性状的必要性,用称量法和紫外光谱法测定多丝4号、多丝3号、柞杂9号、青6号4个柞蚕品种的蚕茧茧层丝胶含量及分布,并通过缫丝试验分析茧层丝胶含量对缫丝成绩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柞蚕品种蚕茧的丝胶含量以及不同茧层的丝胶含量有较大差异:多丝4号的茧层丝胶含量较低(11.9%),青6号的茧层丝胶含量较高(14.2%);各茧层丝胶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内层、外层和中层,外茧层和内茧层的丝胶含量在品种间有差异。缫丝试验结果表明柞蚕茧茧层的丝胶含量对缫丝成绩有明显的影响:中茧层和内茧层的练减率在品种间有显著差异;茧层丝胶含量高,解舒性状优,生丝回收率高。从蚕茧的缫丝性能考虑,柞蚕新品种选育应将茧层丝胶含量作为目标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克隆绵羊角蛋白关联蛋白8-1(KAP8-1)基因c DNA并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分布。提取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皮肤及不同组织总RNA,RT-PCR法克隆KAP8-1基因,定量RT-PCR方法分析2个品种间KAP8-1基因的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已成功克隆出绵羊KAP8-1基因,该基因片段长225 bp,其中ORF区189 bp,编码62个氨基酸,分析显示该KAP8-1基因属于典型的HGT KAP家族,甘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分别为22.6%和17.7%;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间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且多态位点均引起关键性氨基酸的突变;组织表达谱检测表明KAP8-1基因为多组织表达基因,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中不同组织表达谱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小尾寒羊脾脏、肝脏中高表达,而新吉细毛羊则皮肤、心脏中高表达。结果显示,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KAP8-1基因在基因多态性还是组织表达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与毛表型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选育适合在一化性柞蚕产区放养的优质、高产、蛹丝兼用的柞蚕新品种,以四川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川06为亲本材料,采用系统分离育种方法,经25年25代系统选育,育成了优良柞蚕新品种川柞2号。川柞2号属一化性黄蚕血统,4眠5龄,全龄经过51 d,单蛾产卵量238粒,收蚁结茧率57.46%,千粒茧质量9.50 kg,千粒蛹质量8.31 kg,其全茧量比对照品种川06提高了13.58%。在农村多点生产鉴定试验中全茧量比对照品种川06和目前四川省主推品种川柞1号分别提高了7.13%和2.69%,千克卵产茧量比川06和川柞1号分别提高了8.73%和3.21%。川柞2号鲜蛹中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2.45%,粗脂肪质量分数为5.77%,氨基酸质量分数为9.72%,其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3.92%,且含有多种维生素。新品种川柞2号具有茧型大、产量高、抗逆性强、蚕蛹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且氨基酸组成结构合理等特点,适合在四川、河南和湖北等一化性柞蚕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柞蚕新品种永青是以“青六号”为基础材料,利用系统选育手段,采用分区饲养、系统分离、定向培育的方法,同时兼顾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平衡,通过9年18代的系统选育,育成的具有青黄蚕血统的柞蚕新品种。选育结果:全茧量12.47g,千粒茧重11.99kg,虫蛹统一生命率94.81%;与吉柞88-2、方山黄杂交,增产幅度达15.5%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线粒体基因水平筛选广西地方鸡种质资源DNA条形码,研究利用混合池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技术,对6个广西地方鸡品种和1个商业化肉鸡品种线粒体上6个基因的SN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 S rRNA在7个品种中都未发现SNP,其他5个基因在7个品种中存在SNP。其中广西三黄鸡、广西麻鸡和龙胜凤鸡SNP位点的百分比相似,南丹瑶鸡和东兰乌鸡SNP位点的百分比相似,而霞烟鸡与艾维茵肉鸡SNP位点的百分比相似。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广西地方鸡品种的DNA条形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