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突肩瓢虫是广西蔗区中甘蔗绵蚜的主要天敌之一,在南宁一年可完成四代发育,以第三、第四代成虫在蔗地及附近竹林越冬。此种瓢虫各虫态历期为:卵期5~6天,幼虫期10~15天,预蛹及蛹期5~8天,完成一世代发育需36~56天。越冬成虫寿命可达7~9个月。在适宜条件下,一头雌虫一生产卵量为400~700粒,最多达1235粒。冬季采集成虫保护饲养过冬,于次年甘蔗绵蚜发生初期补充散放到蔗地,是利用此瓢虫防治甘蔗绵蚜的一种有效途径。12月下旬以前采集的成虫,用适量肝糖代饲料饲养于14~18℃中,越冬存活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
电子束辐照对印度谷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0~2kGy电子束对不同虫态的印度谷螟进行辐照处理,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卵、幼虫、蛹发育及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谷螟对电子束辐照的敏感性高低依次为:卵〉幼虫〉蛹〉成虫。辐照后试虫的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及成虫的繁殖力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分别经100、250和600Gy的剂量辐照的卵、幼虫、蛹不能羽...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微波功率160、320、480、640和800W处理裸露的和混合于小麦粉中的各虫态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结果表明:对于裸露的赤拟谷盗用上述功率各处理5、10、15、20、25和30s时,800W、25s可完全致死卵,320W、30s可使幼虫和成虫完全致死;800W、20s可完全致死幼虫、蛹和成虫。对混合于小麦粉中的各虫态赤拟谷盗,当用上述功率各处理20s时,均不能完全致死各虫态;单独使用800W分别处理5、10、15、20和25s时,仅800W、25s可完全致死各虫态。微波处理对赤拟谷盗杀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微波处理对赤拟谷盗各虫态的致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殿轩  刘炎  曹阳  李淑荣 《核农学报》2010,24(3):569-574
分别采用微波功率160、320、480、640和800 W处理裸露的和混合于小麦粉中的各虫态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结果表明:对于裸露的赤拟谷盗用上述功率各处理5、10、15、20、25和30 s时,800 W、25 s可完全致死卵,320 W、30 s可使幼虫和成虫完全致死;800 W、20 s可完全致死幼虫、蛹和成虫。对混合于小麦粉中的各虫态赤拟谷盗,当用上述功率各处理20 s时,均不能完全致死各虫态;单独使用800 W分别处理5、10、15、20和25 s时,仅800 W、25 s可完全致死各虫态。微波处理对赤拟谷盗杀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电子束处理对玉米象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用电子加速器辐照处理玉米象成虫以及隐藏于小麦籽粒中的玉米象卵、幼虫和蛹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玉米象辐照后的繁殖力。结果表明 ,高于 1 80Gy的辐照处理的成虫不能产生后代 ,辐照处理具有明显的当代延迟发育效果 ;高于 1 80Gy剂量辐照处理玉米象的蛹 ,羽化出的成虫不能产生下一代成虫 ;高于 90Gy以上的辐照处理玉米象的幼虫和卵 ,其羽化出的成虫不能产生下一代的成虫。 1 80Gy辐照可以作为阻止不同虫态玉米象的继续繁殖下一代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斜纹夜蛾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甘兰叶为食料,系统观察不同温度下斜纹夜蛾实验种群幼虫龄次、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在15℃、19℃、24℃、29℃、34℃恒温下幼虫7龄以上的个体分别达55.4%、41.2%、21.3%、16.6%和14.3%,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52±1.78℃、11.97±0.91℃、12.52±1.22℃、11.47±0.92℃、10.59±2.65℃,有效积温分别为56.75℃/d、224.06℃/d、28.65℃/d、153.33℃/d、41.18℃/d,发育最高临界温度为38.2820℃、38.8766℃、39.5080℃、39.5403℃、37.4907℃,发育最低临界温度为4.9509℃、4.8974℃、4.7435℃、4.7430℃、4.6471℃,发育最适温度为23.0702℃、22.0024℃、25.6765℃、26.5453℃、23.2649℃.温度对各虫态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和繁殖力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玉米铁甲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铁甲虫自然种群指数较高 ,I值为 30 .97。其全世代的平均种群累计死亡率为 64.0 7%。各虫态的自然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越夏越冬成虫和 1~ 2龄幼虫的死亡率较高 ,分别为 38.1 %和 2 1 .7%。低龄幼虫的死亡原因主要为高温引起的自然死亡和天敌的捕食 ,而成虫则主要为白僵菌感染致死。玉米铁甲虫不同时期产下的卵 ,其幼虫自然存活率有较大差异 ,在产卵盛期和高峰期产下的卵 ,1~ 2龄幼虫存活率较高 ,而产卵盛末期产下的卵 ,则存活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阿维菌素预处理与短期高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试虫死亡率、化蛹时间、化蛹率、羽化率等的变化为依据研究了阿维菌素预处理与短期高温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35 ℃、40℃高温持续4h及其以上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显著不利影响,表现在试虫死亡率显著提高,化蛹率、羽化率显著降低;与35℃相比,40 ℃二处理后试虫不利作用出现时间提前,化蛹时间显著推迟;0.56 mg·L-1阿维菌素处理后,35℃持续12 h能够显著提高阿维菌素的毒力;0.14 mg·L-1、0.56 mg·L-1阿维菌素均能显著提高试虫耐35℃持续4 h、8 h的能力.40℃持续2 h以上都能显著提高0.14 mg·L-1、0.56 mg·L-1阿维菌素的毒力.0.14 mg·L-1阿维菌素能够显著降低试虫耐40℃持续8 h的能力,而0.56 mg·L-1阿维菌素能够显著削弱试虫耐40℃持续2 h、4 h、8 h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橘小实蝇雄性不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混入雌虫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羽化前1、2和3d(即-1d、-2d和-3d)来自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的雌蛹,分别经过90、100和105Gy的60Co辐照后,检测成虫的羽化率、飞行能力和耐压存活率;辐照处理的雌蛹羽化后再分别与普通雄虫和来自遗传性别品系的不育雄虫杂交,在羽化后的第10天、第17天分别采卵,记录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雌虫羽化率、飞行能力和耐压存活率等变化与雄虫接受辐照后的质量监测结果相同;经过辐照的雌、雄虫相互交配不产卵;辐照处理过的雌虫与普通雄虫交配,成虫的产卵量明显减少,而且剂量越大,蛹龄越小,产卵量越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的染色标记技术和不育成虫在田间的扩散规律。将Sudan Blue 670(Ⅱ)染料加入到桃小食心虫幼虫的人工饲料内染色标记桃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染料浓度500ppm是较适宜的剂量,不仅使其幼虫、蛹、成虫及F_1代卵均匀染上蓝色,而且使精苞也染上浅蓝色,对桃小食心虫也无不良影响。采用释放染色标记虫及性诱剂诱捕技术研究桃小食心虫不育成虫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表明:不育虫在果园内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80%集中在距释放点100米为半径的环域内,最远距释放中心225米,扩散密度与扩散距离有明显的回归关系,符合模型N=-0.67+402.45/X。  相似文献   

11.
辐照处理对木质包装材料中松墨天牛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60Coγ射线对松材中松墨天牛(Monochamns altevnatusHope)老龄幼虫辐射检疫效应。结果表明,辐照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化蛹、羽化能力造成明显影响。当吸收剂量达到400Gy时开始出现畸形蛹,450Gy5、00Gy时,试虫最终化蛹率低于10%,而在450Gy未发生羽化。500Gy、21d后松墨天牛幼虫死亡率高达90%以上。试验表明松墨天牛幼虫死亡率与辐照处理之间符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是广受关注的检疫性害虫,为比较不同射线的辐照效应以及不同种群对辐照的耐受能力,采用60Coγ射线、5MeV X射线和6MeV X射线对老熟幼虫进行辐照处理,剂量为60、80、100、120、140和160 Gy,剂量率为2.55~5.5 Gy·min-1。辐照后经室内饲养,分析羽化率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羽化率显著降低,100%阻止羽化的剂量为160Gy。相同剂量辐照时,不同射线处理苹果种群老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同剂量60Coγ射线处理苹果种群(第13代和第20代)和山楂种群(第6代)的老熟幼虫,校正死亡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使用POLO软件进行机率值分析,预测检疫辐照处理中普遍使用的最低吸收剂量ED99和ED99.9968,阻止成虫羽化的剂量值非常接近(ED99=152.4~159.2 Gy;ED99.9968=195.2~208.7 Gy)。由此说明,不同辐照源阻止桃小食心虫老熟幼虫羽化的生物学效应相同,不同种群对辐照的耐受性相同,继代饲养后辐照耐受性未发生变化。由于老熟幼虫为水果中最耐受的虫态,可建议采用200Gy作为桃小食心虫幼虫检疫处理的最低吸收剂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谷蠹侵害对小麦淀粉组分及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控制谷蠹侵害小麦的温度(30℃±1℃)、相对湿度(75%±5%)及虫口密度(1 000头/100 g),保证其完成一个生长发育周期,以谷蠹感染后的小麦为研究对象,对谷蠹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侵害后小麦中粗淀粉、破损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及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构、淀粉粒度和淀粉结晶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谷蠹对小麦侵害后,与谷蠹未侵害的小麦对照样相比,粗淀粉含量除在卵期略有增加外其余各期均低于对照样,在4个发育阶段谷蠹侵害后均呈现显著差异性(P0.05),还原糖含量、破损淀粉含量在各发育期均高于原始样,中位径变化则呈现波动性,且均明显低于原始样;还原糖含量从卵期到成虫期时均与原始样品差异性明显(P0.05),破损淀粉含量从卵期的2.42%上升至成虫期的5.58%,其中从卵期到幼虫期破损淀粉含量增幅最大;与原始样相比,小麦淀粉的X射线衍射曲线变化差异不明显,结晶度值各虫期间变化不显著(P0.05);淀粉的扫描电镜图显示:随着谷蠹由卵期发育至成虫期,其小麦籽粒中淀粉颗粒表面逐渐变得粗糙不完整,形状变得无规则,且小粒径颗粒增多,破损淀粉含量增加,大粒径淀粉颗粒表面出现较大凹坑和破损。因此,在实际的小麦储藏过程,应关注谷蠹在发育过程中的幼虫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幼虫密度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菜蛾幼虫密度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2±1)℃,RH70%~80%,光周期12L∶12D]对不同幼虫密度[1头.皿1、10头.皿1、20头.皿1、30头.皿1、40头.皿1(直径为9 cm)]饲养的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密度对小菜蛾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蛹重及成虫生殖等有显著影响。幼虫和蛹历期均以10头.皿1处理最短,且随幼虫密度增加而显著延长。幼虫至蛹的存活率以10头.皿1、20头.皿1处理较高,显著高于1头.皿1和40头.皿1处理。蛹重以1头.皿1处理最重,并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变轻。不同幼虫密度下羽化的成虫畸形率差异显著,以10头.皿1处理最低,其余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成虫产卵量以1头.皿1处理最高,随着幼虫密度增加,产卵量逐渐下降。雌、雄蛾寿命分别以40头.皿1、10头.皿1处理最长,密度过高时或过低雌雄蛾寿命显著缩短。生命表分析表明,幼虫密度对小菜蛾种群增长指数影响显著,以10头.皿1处理种群增长指数最高,幼虫密度过高或过低,种群增长指数下降。因此,幼虫密度是影响小菜蛾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谷蠹不同虫态蛀蚀对小麦成分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谷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其成分及食用品质的变化,设定谷蠹在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温度(32±1)℃、相对湿度75%±1%)对小麦进行侵害,测定受谷蠹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侵害后小麦的营养品质、流变学特性、食用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谷蠹感染小麦后,随着谷蠹在小麦籽粒内从卵生长发育到成虫阶段:灰分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清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等营养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清蛋白各虫期均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还原糖各虫期与原始样间无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谷蛋白含量逐渐降低,粗脂肪各虫期均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谷蛋白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呈波动变化,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均在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其微观结构显示随着谷蠹卵在小麦籽粒内生长发育,谷蠹侵害界面的质地变硬、表面粗糙、结构疏散、基质蛋白质断裂严重,且破损淀粉逐渐增多;流变学特性变化明显:出峰时间呈逐渐降低趋势,在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峰高和峰面积先降低后升高,峰宽整体呈上升趋势,峰高、锋宽和峰值面积在各虫期间均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中线峰值右侧斜率呈先升高后降低,各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馒头感官评价总分逐渐降低;全麦粉馒头质构参数中弹性、黏聚性和恢复性逐渐减小,硬度、咀嚼度、胶着性呈波动性变化。从谷蠹不同虫期感染小麦与其理化及应用品质指标间差异性分析可看出,不同虫期之间受谷蠹感染的小麦理化及应用品质指标变化显著(P<0.05)。谷蠹在幼虫期和成虫期侵害小麦后各项理化及应用品质指标变化更明显。结果表明不同虫期谷蠹对小麦蛀蚀不仅可造成理化指标的变化还可直接影响其食用品质,因此在储藏期间应注重防治不同生长期的谷蠹。  相似文献   

16.
利用60Co-γ射线对胭脂虫孕卵期进行辐射试验,探讨60Co对胭脂虫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3000rad以上)辐射胭脂虫造成其子代性比严重失调,雄虫几乎为0,无法进行有性生殖,导致无法产生后代,高剂量辐射对雄虫的损伤极大。低剂量辐射(特别是500rad)下F1较对照:各龄级虫口数提高;成虫期雌虫数明显高于对照,雄虫数略高;孵化量、孵化率提高;单株雌成虫鲜重、干重均明显增重;怀卵量大幅增多;雌成虫个体鲜干重、鲜干比、体积无差异。对于500rad辐射的胭脂虫,F2在有效生殖率、鲜干重和鲜干比方面效果较F1还好,存在优势显效滞后现象。但连续培育3代后,与对照已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发育阶段谷蠹侵害对储藏小麦蛋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谷蠹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储藏小麦蛋白结构的影响,该文以谷蠹种虫感染后的小麦为研究对象,对谷蠹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侵害后小麦中麦谷蛋白大聚合体(glutenin macropolymer,GMP)、沉降值、面筋蛋白持水力、蛋白二级结构、巯基(-SH)、二硫键(-S-S-)及面筋显微结构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谷蠹发育的4个阶段,GMP、沉降值、β转角总体呈增加趋势,-SH、β折叠比例变化与之相反;面筋蛋白持水力、-S-S-和α螺旋比例总体呈先降后升趋势,无规卷曲比例变化则与之相反。卵期谷蠹危害较小,只有β转角和面筋蛋白持水力有显著变化(P0.05);幼虫期和蛹期谷蠹危害严重,与相同试验条件下相应时期的无虫小麦对照样相比,GMP、无规卷曲和β转角比例及沉降值均显著增加(P0.05),面筋蛋白持水力、-SH、-S-S-、α螺旋和β折叠显著减少(P0.05)。面筋蛋白显微结构显示:随着谷蠹在小麦籽粒内部发育,面筋表面粗糙程度加重,微纤维状丝增多,结构疏松散乱,断裂严重,至成虫期时,面筋结构已无法识别,因此在实际储藏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成虫的数量,还应注意及时控制谷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温室黄瓜斑潜蝇发生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温室黄瓜斑潜蝇有4种,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为优势种,在温室内年发生8~10代,10月中旬~11月下旬为第一个发生高峰期,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二个发生高峰即防治关键时期。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取食为害度过冬天,不能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斑潜蝇幼虫在黄瓜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以中下部密度最大,占90%以上。温度超过45℃持续2h或土壤相对湿度达100%超过20h,蛹羽化率均为0。温室种植模式、栽培面积及天敌等是影响斑潜蝇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药膜法、寄主卵块喷雾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等5种杀虫剂菜田防治推荐浓度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毒性及雌蜂的残留毒性。不同农药对广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存在差异, 对其存活、羽化和寄生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成蜂的毒性最强。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杀伤力较低, 对羽化蜂的寿命和翅的发育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同时施药后的残效期较短, 对成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较小。阿维菌素除卵和幼虫期处理对广赤眼蜂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外, 预蛹和蛹期处理, 羽化率降低, 羽化后雌蜂寿命缩短, 前翅发育不全比例升高, 其不良影响随蜂的发育呈增大趋势; 此外, 喷药后7 d其残留农药对雌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仍有较大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卵期至蛹期处理广赤眼蜂能显著降低该蜂的羽化率, 成蜂期处理的死亡率在70%以上, 但该药残留毒性期较短, 喷药后5 d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毒死蜱对各虫期的广赤眼蜂均有极强的杀伤力, 喷药后10 d仍有很高的残留毒性。总之, 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无毒或毒性较低, 是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中等, 使用时要尽量避开赤眼蜂成蜂活动期;毒死蜱毒性极强, 生防区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20.
五种杀虫剂对卵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药膜法、寄主卵块喷雾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等5种杀虫剂菜田防治推荐浓度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毒性及雌蜂的残留毒性.不同农药对广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存在差异, 对其存活、羽化和寄生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成蜂的毒性最强.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杀伤力较低, 对羽化蜂的寿命和翅的发育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同时施药后的残效期较短, 对成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较小.阿维菌素除卵和幼虫期处理对广赤眼蜂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外, 预蛹和蛹期处理, 羽化率降低, 羽化后雌蜂寿命缩短, 前翅发育不全比例升高, 其不良影响随蜂的发育呈增大趋势; 此外, 喷药后7 d其残留农药对雌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仍有较大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卵期至蛹期处理广赤眼蜂能显著降低该蜂的羽化率, 成蜂期处理的死亡率在70%以上, 但该药残留毒性期较短, 喷药后5 d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毒死蜱对各虫期的广赤眼蜂均有极强的杀伤力, 喷药后10 d仍有很高的残留毒性.总之, 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无毒或毒性较低, 是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中等, 使用时要尽量避开赤眼蜂成蜂活动期;毒死蜱毒性极强, 生防区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