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永生 《四川蚕业》2013,41(3):27-28
<正>绵阳市涪城区地处绵阳城市近郊区,以服务城市为特色的经济作物发展迅速,蚕桑产业曾经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当丝绸行业大滑坡时,绵阳天虹丝绸有限公司和蚕农没有放弃,积极探索建立了"公司+共育户连农户"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发展高标准蚕桑产业基地,提高蚕业科技水平,使蚕茧质量、农民养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丁洁  简云峰  王萍 《中国蚕业》2011,32(1):60-62,65
针对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基础薄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蚕茧市场混乱和比较效益低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全新的产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蚕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规范蚕茧收购秩序、推进综合利用开发等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缙云县通过提供政策保障、创新蚕桑生产经营体制、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利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推行"优质优价"策略,提高蚕茧品质,增加农民收益,推动蚕桑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以来,南部立足县情和比较优势,抢抓"东桑西移"机遇,大力发展现代蚕桑产业,2013年,全县养蚕14万盒,产茧518万kg,实现蚕茧收入1.86亿元,养蚕农户户均收入5300余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南部县一直探索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政  相似文献   

5.
<正>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绵阳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我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6-9月,我们对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1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广西虽然是我国蚕桑生产的第一大省,但在传统蚕桑产业中仍然以家庭散养模式为主.要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可以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文章通过分析蚕桑生产组织模式及广西蚕桑产业特点,提出了适合广西蚕桑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相似文献   

7.
孙波 《蚕桑通报》2021,52(3):42-44
涪陵区是重庆市的重点蚕区,自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19年后,涪陵区结合产业实际,充分依托"蚕桑+榨菜"产业发展优势,将蚕桑产业作为贫困户2+X的主导产业之一,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大力稳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019年,该区罗云、珍溪、增福、马鞍、百胜、南沱、义和等乡镇街道新建桑园面积254.6 hm2,全区发种80210张,产茧2833 t,蚕农售茧收入7937.65万元.2020年,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生产组织模式,初步实现辖区内蚕农利益联结的全覆盖,投资885.58万元新建桑园91 hm2,新建大蚕棚6966 m2,新建生产管理房608 m2,新建小蚕共育室1062 m2,购置采桑机、电瓶车、消毒机、方格蔟、蚕盒、采茧机、微耕机等养蚕设施设备.当年发种70102张,产茧2600 t,经营主体收入7000万元,蚕农户均增收2973元.2020年,全区17384户农户,其中30%农户通过蚕桑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涪陵区将继续发挥蚕桑产业优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蚕桑产业是珙县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在全县特色产业中位居首位。2004年组建的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实施"龙头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着力突出科技引领,蚕业产业取得重大突破。1主要成效1.1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四川蚕业》2015,(4):39-40
<正>蚕桑产业是涪城区主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全区现有桑园2.5万余亩,养蚕农户1万户,2015年养蚕6万张,产茧2400t,农民茧款收入9600万元。养蚕农户户均售茧收入近1万元。近年来,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式,流转土地集中建设标准化桑园,返包给农户,扩大户营规模、提升集约化水平,重点培育20亩以上的蚕桑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从  相似文献   

10.
<正>宁南惠民蚕业专业合作联合社由宁南县蚕桑技术协会牵头,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成立。是农村蚕业专业合作社和蚕桑技术指导员组成的农村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有6个蚕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0万元。该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推行"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发展现代蚕业、促进农户增收为工作核心,在蚕业发展中,向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6月17日-18日,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蚕丝学会在绵阳市召开了蚕桑产业经营机制创新现场会,部分市、县蚕桑站(局)长、茧丝绸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参观了涪城区蚕桑基地、蚕茧站、共育养蚕农户;听取了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创新经营机制,推进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经验交流;讨论了  相似文献   

12.
正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基地规模、蚕茧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绵阳蚕桑产业围绕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服务,蚕桑产业实现了由"零星分散、粗放经营、质量低端"向"适度规模、科学经营、优质高效"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民增收和农  相似文献   

13.
就江西省乐安县的蚕桑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修水县黄溪村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江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永新的“蚕桑+”复合经营模式等几个典型的经营模式与路径作总结介绍,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肉羊产业联合体模式调查和研究得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体模式产业链年均收益较"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分别高162.25元、115元,是适合当地产业化联合体最优模式,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基础上,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5.
毛业炀 《四川蚕业》2011,39(2):10-10,31
<正>我市按照"政府引导、能人牵头、农民参与"和"三民"、"四自"的原则,大力发展蚕桑专合组织,走出了一条"专合组织+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道路,实现了蚕桑发展、蚕农增收、企业增效。目前,我市已发展蚕桑专合组织96个,覆盖全市50个基地乡镇,吸纳5万余户蚕农入社,辐射带动农户8万余户。2010年,入社农户发种20万盒、产茧700万kg(入社农户占  相似文献   

16.
邓华  龚国  唐宁 《四川蚕业》2018,(1):15-16
<正>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陈毅元帅的故乡,是蚕桑产业发展的生态适宜区。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资源综合开发的完整产业体系。近年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助农增收目标,以"公司+基地+园区"建设为中心,推动蚕桑产业融合发展。全县有桑园6666.7hm~2(10万亩),养蚕农户3万余户,年均养蚕13.5万余张,年产蚕茧量5250t,蚕茧  相似文献   

17.
《四川蚕业》2017,(4):32-33
<正>涪城区位于绵阳城市近郊,具有中国科技城核心区、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优质蚕桑蔬菜、花卉林果、生态种养循环、休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全区3万余亩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养蚕农户近1万户。近年来,天虹丝绸公司主导成片流转土地建设现代蚕业基地,从蚕茧生产供给侧入手,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多元  相似文献   

18.
杨平 《四川蚕业》2012,40(1):38-39
涪城区地处绵阳市郊,城镇化程度高,经济发达,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却得到了稳定的发展。绵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天虹公司),以维护蚕农利益为出发点,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心下移,不仅稳定了当地蚕桑产业,企业也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霞 《北方蚕业》2018,(2):51-53
通过对石泉蚕桑产业的调研,围绕石泉县农村传统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脱贫致富作用、制约发展瓶颈和发展优势,提出"蚕业+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种桑养蚕是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也出现了比较效益下滑的趋势。探索规模化生产和复合经营将有助改变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不足,提高广西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是促进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综合效益。提出"扩大蚕桑生产规模+农家乐模式"和"扩大蚕桑生产规模+套种、套养模式"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