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分析1989~2003年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驱动机理,探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并构建了驱动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经济非农化程度、城市化率、农民人均收入与城市人均收入比、单位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产值比以及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强度呈现正相关性。恩格尔系数、科技人员比例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与之呈现负相关性。人口增长、人口城市化、经济非农化,推动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未利用土地逐步投入使用,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趋于增大,人口密度增长、人口城市化和经济非农化是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有效的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加强,其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邯郸市1990、2000、2008年遥感影像、耕地调查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转移矩阵进一步探讨邯郸市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探讨2000-2010年来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990-2010年,邯郸市耕地非农化面积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城市中心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耕地非农化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先后出现耕地缓慢非农化区、耕地增长区;转移矩阵分析表明,耕地转出量大于转入量,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最后经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人口因素、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科技水平、第三产业是影响2000-2010年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资源型城市耕地非农化问题日益严重,促进其耕地资源合理非农化,对保障该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乌鲁木齐市1997-2005年的《新疆统计年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经济驱动力、人口驱动力、政策驱动力等影响因素与耕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正确把握研究区内耕地非农化的规律,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洪波  陈浩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27-129,146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数量,也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质量。在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平衡制度下,耕地非农化主要是影响到耕地的质量。本文侧重从耕地质量变化的角度探讨了耕地非农化影响粮食生产的机理。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水平负相关,耕地非农化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水平会下降0.1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耕地非农化造成了耕地质量水平的下降,并对粮食单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耕地非农化规模及时空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转型期耕地非农化最佳规模及时空配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首先采用区间套合方法确定河南省转型期耕地非农化最佳区间为9 141.64~189 393031 hm2,最佳规模为99 267.48 hm2;然后采用时空配置系数法实现了耕地非农化最佳规模的有效配置.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效益较低是限制非农化规模的主要因素,配置规模随时间序列呈递减趋势,前三年配置规模较高,后续年份较低,在全省范围内经济发展较快和人口密集的地区配置规模教高,反之则较低.这与河南省经济发展趋势、人口与经济总量的区域分布特征相吻合.区间套合方法和时空配置系数方法对于确定耕地非农化最佳规模及实现时空配置是两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州县1990-2009年的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州县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大后波状减小的变化过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因素、第三产业发展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理论分析体系,并应用湖北省2000-2011年相关数据对农地非农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土地收益分配、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管制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与农地非农化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约束下,为协调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双赢,文章将以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性为研究基点,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选取2008~2018年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性,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短期失衡、长期均衡的关系,其中,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弱,响应较小,其对经济增长影响性解释水平仅为2.6%,而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冲击影响较强,其对耕地非农化影响性解释水平达到了82%。为此,未来应加速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性,以此控制耕地非农化数量,缓解耕地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疆2001~2015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借助SPSS 22.0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造成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农业发展因素等是造成新疆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动因。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新疆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耕地非农化的经济驱动因素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肥市近10年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对影响耕地减少的经济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以及人均居住面积情况等是影响合肥市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的耕地非农化数量;指出该模型适用的广泛性,合肥市耕地补给措施可推广,然后对控制耕地非农化的约束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定量分析江西省耕地的动态变化、耕地的空间差异以及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区位关系的基础上,剖析江西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最后提出正确处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探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和谐发展,保障地区间公平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桑广书  欧玉婷  陈烨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59-1461,1463
耕地撂荒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非农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浙江沿海更为突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余姚市低塘街道为例,分析了1992~2005年低塘街道耕地撂荒的时间变化过程、空间分布特点及引起耕地撂荒的经济和社会原因,为长三角地区耕地撂荒问题提供分析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原理,建立了耕地非农化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分类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GDP比重等经济发展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总产等农业技术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具有最大的逆向影响。最后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合理有效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库车县人口驱动力对耕地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49~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库车县人口和耕地的时间变化做出定量分析, 建立耕地与人口相关模型并分析了库车县耕地与人口相关性变化趋势.研究并分析了50多年来人口数量和质量给库车县耕地带来的影响和压力.结果表明:①50年来研究区耕地面积三增三减波动变化,耕地面积峰值呈减小变化趋势;②利用50年耕地与对应的农村人口数据建立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发现耕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鉴于库车县的现状提出解决人地矛盾的对策和建议:控制人口总量,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并通过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运用法律手段等措施来减轻人口素质给耕地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阎同生  董继国  刘勇  阎晓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92-2393,2402
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对55年来河北省耕地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有数次增加外,河北省耕地面积总体呈逐步减少趋势,土地减少可分为5个阶段.近10年来耕地减少速度加快,主要原因是非农建设占地.解决办法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与土地相关的预警系统,重点任务是进行土地的生态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廊坊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APGIS软件对规划区现状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1996—2002年的转移矩阵,重点分析研究区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同时结合数理统计软件Spass全面分析影响耕地变化的人文因素,试探性的用模型方法定量表达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作用。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其主要来源是耕地;非农经济、城市辐射以及人口因素是影响廊坊市规划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研究区耕地变化和城市辐射存在很大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得出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系数分别为12.6和7.9,进一步验证城市辐射对廊坊市规划区耕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淮南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空间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淮南市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发现非农化产值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并进一步阐述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结构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指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具有一定的协同性,还针对经济增长过程中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燕  王占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15-5016
耕地转用是耕地减少的主要途径,它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3种形式。这种问题的产生受到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的驱动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严格控制耕地转用的法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区位条件、比较利益、土地级差收益和城市经济辐射的影响,城市边缘区是我国农地非农流转最集中的地区和耕地流失最主要的区域。特别是近10多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边缘区范围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向四周乡村扩展推进,造成了大量耕地资源不可逆转的流失,加剧了我国本已紧张的人地矛盾。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并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城市边缘区耕地资源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