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栽桑是为了采叶养蚕,桑叶又是桑树最主要的同化器官,采叶必然影响桑树生长。所以合理采叶,“采养结合”是保证桑树持续旺盛生长和保证蚕桑生产稳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各蚕丝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这一问题都十分重视,如日本是实行全年多次养蚕,但对桑叶  相似文献   

2.
四川古称“桑从古国”,在三千多年前已有栽桑养蚕,是我国蚕丝生产最早的蚕区之一。蜀汉诸葛亮晚年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到明朝,四川已成为全国蚕桑主要产区。清初出现了“墙下桑树,宅内养蚕,习以为常”。栽桑养蚕已较为普遍了。当时,桑树多系零星散栽,叶、材兼用的乔木桑。  相似文献   

3.
<正>为缩短桑树投产时间和成本,提升标准化优质桑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稳步健康发展,会东县进行了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的探索。从2018年开始,通过桑树丰产建园技术的实施,改变以前"一年育苗、一年栽桑、1~2年嫁接"的模式,逐步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嫁接养型、当年养蚕见效益",现在基本形成两种模式。桑树快速丰产成园栽培技术包括育苗、栽桑、嫁接、养型四个部分组成。我县采用外购商品桑苗的方式,将四个环节形成两组方案即"先栽  相似文献   

4.
<正> 桑树过去都在落叶后至第二年发芽前这段时间栽植。落叶后栽植的叫冬栽。发芽前栽植的叫春栽。四川常年气候有冬干春旱的现象,春干时期初栽桑,不利于桑树正常生长。七十年代以来,四川各地蚕农及科技工作者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桑树秋栽的经验,值得普遍推广。秋季栽桑经多年、多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桑枝生产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蚕桑业已形成完善的栽桑、养蚕、缫丝和织绸四大蚕桑支柱产业。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超过80万hm2,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特别是桑枝,  相似文献   

6.
(一) 我省桑柑栽培大都是稀植留干,三年栽桑、五年成林。这种栽培法,株数少,桑树养成年限长,病虫害较多(尤其是主、支干)桑叶产量比较低,不适应蚕桑生产发展的要求。桑树无干密植这一新法推行后,能够达到当年栽桑,当年采叶养蚕,当年亩产桑叶超千斤的优  相似文献   

7.
<正> (一)我省栽桑已达20多亿株,为建国初期有桑树4000万株的50倍,蚕茧产量由9.8万担,1988年产茧量达230多万担,增长20余倍,30多年来为国家出口创汇约10多亿美元,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但是,若以桑树增长比,蚕茧增长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总结为在蚕桑生产过程中有“重栽轻培”的指导思想尚没有引起重视,致使在桑树“肥培管理”没有跟上,这是桑叶产质量远远没有达到生产应有水平。曾有人说:“四川蚕桑发展快,靠的是桑树栽得多、‘广种薄  相似文献   

8.
八月十一日至十六日,江西省蚕桑学会在永新县召开了理事扩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学会理事和来自全省各地、市及重点产茧县从事蚕桑生产及外贸、科研、教学方面的代表共六十九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也派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十四篇。 会议对我省的河滩栽桑,红壤栽桑以及桑树的合理采叶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参观了永新县里田公社里西大队的河滩栽桑现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较快,桑园面积由八○年的二万来亩,发展到九万余亩,蚕茧产量由八○年的三千二百担,发展到今年的一万余担,面积及产量均有成倍增长。根据今年九月在玉山县召开的全省蚕桑生产会议统计,今冬计划栽桑近五万亩。为了提高桑园的栽植质量,就桑树和新桑园管理方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一、桑树栽植桑树属多年生深根植物,根系分布深达1.5公尺以上。土层深,根系入土就深,吸收水分和养料的面也广,生长旺盛。栽桑的目的是为了采叶养蚕,每年连续多次地从桑  相似文献   

10.
<正>蚕业是宁南县发展农村地方经济、致富农民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县产业结构大调整,激发了农户栽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6215"栽桑模式。生产模式的改变,在相应的技术措施的配套上,特别是桑树病虫防治措施上也要跟上生产发展步伐,否则病虫的为害将成为蚕桑生产中的一大隐患,影响蚕桑生产的稳定。1桑树病虫发生及防治现状病虫害暴发主要有三个条件:桑树、病虫原的存在和生态环境。桑树是一个载体,病虫原是  相似文献   

11.
<正> 为进一步挖掘蚕桑生产潜力,提高桑叶利用率,适当地增多夏秋蚕的饲养次数和一次蚕的饲养量,以增加全年蚕茧产量,是有其重要意义的。栽桑的目的是为了采叶养蚕,而桑叶是桑树的重要同化器官,根、茎、叶的增生和一切生命活动需要的有机物质,主要是在叶中合成的。如夏秋期一次采叶过度,使桑园  相似文献   

12.
<正> 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得益,近几年来被我县新发展蚕桑生产的社队逐步地予以应用。实践证明:河滩地当年栽桑只要措施(以保树养型为主、养蚕为辅,及时地对桑园加强管理)得当,技术跟上(适宜采叶饲养秋蚕、合理进行间作套种),是完全可以做到既养好树势、又能当年收益。我县80—81二年中都出现几个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的单位、根据同年秋季桑园调查结果证实,这几个单位桑树都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县是兴桑养蚕的适宜地区,近年栽桑养蚕发展很快,到1982年底,全县栽有桑树1328.8万株,但桑树产叶量不高,其中65~75年栽的397.7万株四旁桑,大都是高干树型的实生桑和衰败的老树光桩,株产叶0.7—1.5斤,相当一部分失去了产叶能力。1980年引进四川的芽接法改良低产桑获得成功,从1982年起大面积推广了切皮接和锯桩接,三年共改良老劣桑90.8万株,效果显著,很受蚕农欢迎。  相似文献   

14.
<正> 柴井乡是我市蚕桑基地乡镇之一。1998年该乡购杂交桑种60公斤,育桑苗535.8亩,栽桑462万株(其中新植小桑园3660亩,间作桑2530亩),这是继1997年育苗180亩,栽桑150万株的基础上的再次大育苗、大栽桑。经过近年来的大育、大栽,该乡桑树数量大大增加,需要改造的桑树任务也随之增大。为了巩固蚕业基础,加速良桑化进程,充分发挥现有桑树的增产潜力,今年初乡党委、乡政府下大决心,引进桑树镶嵌芽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四川蚕业》2018,(4):53-54
正传统栽培桑树,仅采摘桑叶养蚕,经济价值低,每亩最多饲养春、夏、秋、晚秋四季蚕,饲养量4张,按茧价35元/kg、养蚕单产按35kg计算,亩桑养蚕收入也仅5000元左右,不利于调动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现在开展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在城市近郊或交通便利的地方推广的果叶兼用桑树栽培,栽桑采叶养蚕又产桑果,增加了亩桑综合效益,到桑果盛产期,每亩产桑果约200kg、按市场价  相似文献   

16.
桑树是养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为了适应目前蚕桑生产发展的形势,各地正在进行大育苗,大栽桑,把四川建设成全国的重点蚕桑基地.俗云: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夺取桑叶丰产的关键环节。由于桑树害虫危害,使桑叶减产,质量下降,树体衰败,甚至死亡。近年来,由于各地对桑树害虫防治重视不够,或防治方法不当,桑树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已给蚕桑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切时加强对桑  相似文献   

17.
余茂德 《蚕学通讯》2000,20(3):55-56
重庆市秋季降水多,气温地温下降缓慢的独特气象条件,给桑树秋栽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按照秋栽技术规范,抓好今年桑树秋栽,就能为明年蚕桑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1 把握栽植适期 促进栽后生长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重庆市桑树秋栽的理想时期。这段时期市内各区县的降水均在100毫米以上,空气湿润,气温、地温也都稳定在20℃左右。这样的气候环境,不仅能提高栽植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栽植后桑树根系和枝叶的再生长,为来年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2 选择栽植地段 深翻栽桑土壤 桑树属深根性木本植物,根系人土较深。栽桑地段…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在兴隆乡当蚕桑员已经十年,现受县蚕桑局委派兼任驻区蚕桑员。在这里将我家庭栽桑养蚕和工作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看准门路栽桑树,摆脱贫困先致富我是1979年底从北京警卫部队复员回家的。家处岳池偏僻的山乡,人称“小西藏”,属深  相似文献   

19.
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平 《蚕学通讯》2000,20(4):41-42
1988年以来,黔江县将蚕桑生产列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骨干项目之一,加大工作力度,增加科技投入,到1993年全县产茧5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技兴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出现蚕茧质量徘徊,产茧量下滑,已暴露出我县蚕桑生产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除近几年毁桑较多,栽桑建园较少的因素以外,桑树栽得多,管得差,良桑少,低产桑树多,效益低。以下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探讨。1 产叶量低、叶质差的原因1.1 重视力度不够 我县在蚕桑生产上普遍存在重蚕轻桑、重育轻栽、重栽轻管的思想,缺乏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一、谁说桑树不能上山本省在1951年开始面向山区发展蚕桑生产、发动桑树上山的时候,群众普遍反映:“山地贫瘠桑树那能长得好”,“山上栽桑,有种无收,劳而无功”。经过几年来大量桑树上山的事实证明:桑树不仅能上山,而且在山地生长很好。草桑(毛桑、野桑)能上山,嫁接桑也能上山。张家村1955年在凤凰山脚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