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在无芒雀麦与垂穗披碱草的基础上错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以豆禾交叉混播3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对第3年草地干草产量和牧草品质进行分析测定,探究不同播期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交叉混播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第3年,紫花苜蓿在无芒雀麦播后0 d,30 d,4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播后1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最高。在无芒雀麦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与间隔75 d的处理相比,牧草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在垂穗披碱草播后0 d,30 d播紫花苜蓿,牧草C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纤维含量较低、RFV与RFQ较高且与60~75 d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产量与品质优势分析,冀西北地区在禾草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进行交叉混播,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及较好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2.
陈菲  穆麟  文昭竹  张志飞  魏仲珊 《草业科学》2018,35(7):1734-1742
为探讨高秋眠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品种间混播对其产量、品质、根系及株高等指标的影响,对品种WL712、WL903和WL656与南方地区推广种植的WL525进行混播试验。结果表明:1)混播组合的粗蛋白产量与单播WL525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他的品种单播;2)混播组合的株高虽然没有显著提高,但纤维含量有所减少,纤维含量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混播组合的根颈分枝数和根颈直径生长指标较单播有优势;4)混播组合中WL656∶WL525=1∶4和WL712∶WL525=1∶2组合的总干草产量最高,达到14.67t·hm-2,营养品质达到特级紫花苜蓿干草标准,全年生长情况较其他组合好,是可以进一步追踪研究的品种间混播组合。综合而言,不同比例紫花苜蓿品种间混播可提高牧草品质,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的优良饲用高粱品种,试验对科尔沁沙地8个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L.) Moench]品种的农艺性状、草产量和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分枝数范围为5. 33~6. 66个,株高变化范围为343. 40~425. 73 cm,茎粗变化范围为15. 77~28. 22 mm,鲜草产量变化范围为105. 92~207. 77 t/hm~2,干草产量变化范围为42. 25~82. 62 t/hm~2;品种BJ0602的粗蛋白(CP)含量最高(21. 26%),品种2180的CP含量最低(14. 76%);各品种的相对饲喂价值(RFV)均大于100,其中品种N52K1009、BJ0602、BJ0603、1230的RFV较高,而品种1220和N5212274的RFV较低。综合考虑,品种1230和N52K1009的鲜草和干草产量较高,同时RFV较高,可以制作干草或青贮饲料;品种BJ0602和BJ0603的RFV较高,但产量较低,可以作为青饲利用;品种1220和N5212274的产量较高,但RFV较低,可以作为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4.
设置品种、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3个因素,探讨不同立地条件对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为灌淤土、质地为壤土的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其株高、分枝数和鲜干比显著大于土壤类型为灰钙土、质地为粉(砂)壤土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且在两种不同立地条件区,干草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3年平均干草产量显示,中苜1号在两地的产量差异最大,达53.18%;维多利亚居第二,为41.6%;WL343HQ差异最小,为22.99%;其他5个品种的差异在32.94%~36.25%之间。此外,在两种立地条件下种植的紫花苜蓿品质亦存在显著差异,吴忠地区种植的苜蓿粗蛋白质和相对饲喂价值(RFV)均显著高于银川地区。说明在同一生态区,土壤类型和质地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适合紫花苜蓿干燥的复合干燥剂的最佳配比及复合干燥剂作用于紫花苜蓿的干燥机制,试验以紫花苜蓿“皇后”为材料,用碳酸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不同比例配比的8种复合干燥剂(A1~A8)进行处理,以自然干燥为对照(CK),对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干燥速率、营养品质等相关指标和干草评价指标[相对饲用价值(RFV)、可消化总养分(TDN)]进行测定,并对茎叶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喷施干燥剂后,紫花苜蓿的茎叶表皮结构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A6(2%碳酸氢钠+2.0%碳酸钾+2%碳酸钠)干燥速率最快,但营养品质相对较差,粗蛋白(CP)含量、RFV分别为20.43%、127.67;A3(1%碳酸氢钠+2.5%碳酸钾+1%碳酸钠)干草品质最好,CP含量、RFV分别为21.47%、141.00,同时干燥速率表现也较为优异。说明适合紫花苜蓿干燥的复合干燥剂配比为1%碳酸氢钠+2.5%碳酸钾+1%碳酸钠。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适宜鲁北地区燕麦饲草种植的播期和播种量,试验以“贝勒”(Baler)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播期和播种量2个因子,播期设早期(2021年3月11日)、中期(2021年3月22日)和晚期(2021年4月1日)三个水平,播种量设75,150,225 kg/hm2三个水平,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各处理植株生长指标、饲草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播期对株高、枝条数、茎叶(包括穗)比、干草产量和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种量对枝条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株高、茎叶(包括穗)比和CP、NDF、ADF含量及RFV影响不显著(P>0.05);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枝条数、NDF含量和RFV有显著影响(P<0.05),对干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株高、茎叶(包括穗)比和CP、ADF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当播种量相同时,燕麦饲草的株高、干草产量、CP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紫花苜蓿营养价值随生长年限的变化规律,以黄土高原撂荒第4、5、6、8、12、13、14、15年草地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其基本养分、矿物质和消化特性等,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撂荒年限草地的紫花苜蓿营养价值指标,除Ca、Mg、RFV(相对饲喂价值)变异系数较大外(10%~14%),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较小(<9%),不同撂荒年限草地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均>19%,撂荒第14年和第15年草地的紫花苜蓿符合特级苜蓿干草制作标准,撂荒第5年和第6年草地的紫花苜蓿符合二级苜蓿干草制作标准,而其他撂荒年限草地的紫花苜蓿均符合一级苜蓿干草制作标准。综上,不同撂荒年限草地的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均相对稳定,且为高品质牧草。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宜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一年两季种植的优良燕麦品种,优化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分别对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第一、二季种植的6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不同品种燕麦在该地区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二季不同燕麦品种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钾(K)以及相对饲草质量(RFQ)的变化范围分别是96.77~121.77cm、8426.38~14287.07kg·hm-2、8.19%~9.29%DM、51.47%~59.90%DM、30.00%~35.83%DM、1.23%~1.87%、117.88~161.41和68.73~97.20cm、4927.07~7082.58kg·hm-2、12.12%~16.34%DM、39.60%~46.61%DM、19.49%~24.26%DM、1.67%~1.94%、206.09~262.64;除第一季燕麦粗蛋白含量外,各评价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第一季中品种太阳神的株高、NDF及...  相似文献   

9.
针对孙家滩园区种植的现有苜蓿品种产量低的问题,通过对6种紫花苜蓿株高、株数、产量和品质的测定,筛选出适合生长在孙家滩园区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孙家滩种植的6种紫花苜蓿品种中,株数和株高长势最好的是金皇后和勇士,产量最高的是金皇后;在品质的测定中,依据苜蓿干草品质优良的标准,在6个紫花苜蓿品种中,只有金皇后粗蛋白含量达到标准,其余5个品种均低于标准;6个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2个指标均达到干草品质优良标准。综合6种紫花苜蓿品种的生长和品质指标来看,建议在孙家滩园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是金皇后。  相似文献   

10.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水肥互作模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水分梯度(W1、W2、W3、W4)和5个肥料梯度(F1、F2、F3、F4、F5),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水肥耦合条件下苜蓿生长性能、干草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灌水施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和分枝数,促进干草产量的形成和营养...  相似文献   

11.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刈割茬次对3个生长高度的苜蓿干草进行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高度,第1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品质最优;随着生长高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在每一茬次和全年的产量明显增加;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在酒泉玉门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75 cm左右进行刈割可获得高产量和好品质的苜蓿干草。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优化和精益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对甘农3号、三得利、旱地、WL343、巨能601、威神等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开展根瘤菌接种试验,以越冬率、分枝数、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等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行评价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株高、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P<0.05),对紫花苜蓿的分枝数、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可促进紫花苜蓿提前接瘤,促进提高苜蓿产量和饲草品质,是提高苜蓿产草量和饲草品质的有效措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3~5年后,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问题,延长紫花苜蓿利用年限。【方法】对种植4年的紫花苜蓿进行20~25 cm土层断根处理,研究断根后其产量、根系及土壤的变化。【结果】1)断根处理当年的紫花苜蓿株高增加18%,分枝数增加了20个/株,草产量增加了33.8%;2)断根处理使0~30 cm土层紫花苜蓿根生物量增加了54.5%,根长增加了8%,根表面积增加了24.6%,根体积增加了79.4%;3)断根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P<0.05)。【结论】断根技术可用于内蒙古中东部及东北种植多年的紫花苜蓿田,是这些区域维持紫花苜蓿高产、延长紫花苜蓿利用年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在相同管理条件下对紫花苜蓿不同刈割时期各茬次的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计算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总可消化养分(TDN)、相对饲喂价值(RFV)、奶吨指数和奶亩指数等综合指标,并结合气象因子指标分析了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时期总干草产量表现为:盛花期现蕾期初花期,各刈割时期干草产量均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下降;紫花苜蓿的品质整体表现为初花期和现蕾期显著优于盛花期,各刈割时期均以第一茬品质最佳;随着紫花苜蓿茬次间生长天数的增加,其干草产量和奶亩指数增加;随着刈割时期内温湿度的增加,苜蓿品质劣化,表现为NDF含量增加而粗蛋白质、NFC、TDN含量以及RFV、奶吨指数和奶亩指数下降,茬次间最高气温30℃高温天数的增加是品质劣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生产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2005年进行紫花苜蓿生产力动态研究,发现紫花苜蓿种植不宜沿用传统轮作周期。结果表明,农田灌溉条件下草产量高峰出现在播种后的第2年,株丛密度和1级分枝数大幅下降是草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初花期作为刈割期,历年各茬平均草产量及其日均增长量均以第2茬最高;随生长年限的增加,紫花苜蓿返青期后延,根颈、根重和根体积增幅逐年减小。试验结果证明,农田灌溉条件下,特别是在较大的刈割强度下,粮草轮作中紫花苜蓿的种植年限不宜太长,应以3—5年为宜。  相似文献   

18.
在海河平原区,相对雨养条件下对22个紫花苜蓿品种从草产量、利用年限、饲用品质、适应性方面进行了8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定苜蓿和中苜1号干草产量较高、返青期较早、适应性较强、持续生产能力强,更适合海河平原区种植。全年刈割4茬前提下,前2茬占全年产量的60%左右,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干草产量逐年降低,第1~3年龄干草产量占8年干草总产量的47%,第6~8年龄(3年)干草产量仅为8年干草总产量的27%,因此生产利用年限以3~5年为宜。研究比较苜蓿品种间生产性能差异,试验进行3年即可作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Bara310SC’为试验材料,于初花期刈割收获后调制成干草;分别在贮藏30、60、90、120 d时测定营养品质和氨基酸组成,研究苜蓿干草在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和氨基酸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营养品质呈现下降的趋势;粗蛋白(CP)含量、相对饲喂价值(RFV)逐渐降低,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含量则逐渐上升。此外,苜蓿干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功能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贮藏30 d后其氨基酸比值系数最高。粗蛋白含量与脯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与丙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各氨基酸组成之间具有复杂的相关性。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发现,贮藏30 d的干草品质最好。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干草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品质呈降低趋势。为保证苜蓿干草品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迟,苜蓿鲜草的营养品质逐渐降低|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苜蓿干草叶片含量损失率为30.55% ~ 38.26%,粗蛋白质(CP)损失率为22.73% ~ 25.32%,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损失率为25.28% ~ 36.22%,相对饲喂价值(RFV)损失率为25.58% ~ 36.83%,调制的干草品质较好|苜蓿干燥期间遭遇雨淋,苜蓿干草叶片含量损失率为47.04% ~ 49.69%,CP损失率为55.66% ~ 63.89%,NDF、ADF损失率为50%左右,RFV的损失率为50%以上,调制的干草品质相对较差。通过对营养物质含量及损失情况综合分析,筛选出包头地区苜蓿的适宜收获时期分别为第一茬初花期、第二茬现蕾期、第三茬初花期。 [关键词] 紫花苜蓿|收获期|营养物质|损失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