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水稻田间复合种养模式是实现农业和渔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之一。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是目前水稻生产中的主要技术之一,但是目前稻鸭共作模式下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针对以上问题,以常规稻作、转换期稻鸭互作和有机稻鸭共作三种水稻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研究,探讨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对稻田土壤肥力、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水稻复合种养经济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稻鸭共作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农业技术,巧妙地利用鸭的生物学潜力,为水稻生产服务,既生产水稻,又养殖鸭子,结水稻生产、水禽养殖于一体,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甚至可以不施用化肥、农药。稻鸭共作源自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日本在学习中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实践,形成了全新的稻鸭共作。笔者在引进、学习日本稻鸭共作时,接触到了多位日本稻鸭共作的专家与学者。这里介绍的日本稻鸭共作人物,有的人对稻鸭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达到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日本鹿儿岛市桂川町的有机…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环保型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具有无公害、高效益、易推广的特点,符合环保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要求。稻鸭共作以水稻生产为中心和主体,由鸭担负完成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的田间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传统稻田、稻虾生态种养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稻田生态种养水足迹核算方法,测算分析了不同种养模式在不同阶段的供、用、排水量,耗水规律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种养模式下水稻的灌溉定额、生产水足迹及其组成足迹均存在差异;稻虾生态种养灌溉定额为24 922.95 m3/ha,是传统水稻灌溉定额的5.75倍;水稻生产水足迹为19.9 m3/kg,高于传统水稻生产水足迹11.9 m3/kg;传统水稻的绿水生产水足迹相比最高,而稻虾生态种养的灰水生产足迹最高,且高于绿水和蓝水生产水足迹;从水足迹角度,研究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的用水效率不高,应针对不同用水环节采取适宜的节水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镇江市自2000年率先引进日本稻鸭共作技术,2003年已发展到600多公顷。这项技术大面积推广的主要瓶颈环节是水稻的大株距栽插问题,传统的手工栽插习惯很难适应稻鸭共作的大株距要求。为了适应稻鸭共作面积不断扩大对水稻栽插机械化的新要求,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承担完成了“稻鸭共作机械化栽植技术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04年1月14日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目的研究符合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保证粮食安全、扩大稻鸭共作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装备支测,各项主要性能及…  相似文献   

7.
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1.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后鸭肉也可以食用。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8.
丹徒区稻鸭共作生产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稻鸭共作”水稻生产新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并准备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着重对“稻鸭共作”的主要生产技术、生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总结提高,以期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结合、省工节本增效的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是由无公害米生产向有机稻米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既能通过鸭的不间断活动对水稻产生除草、除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按摩作用,又能以稻田中的杂草、害虫、浮游生物为鸭提供丰富的食铒,从而稻与鸭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以来,济南市农机推广站开展了“稻虾混养”生产模式试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稻虾混养”是将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即在水稻机械化种植期间养殖克氏原螯虾,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同生共长,形成“水稻机械化种植+稻田龙虾养殖”的新生产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实现了虾、稻同步增收,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使产品  相似文献   

11.
正为验证钵毯苗技术在"稻虾共作"模式下机插秧技术优势,验证水稻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稻虾共作"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技术模式。2019年,安徽省滁州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在定远县桑涧镇河北村开展"稻虾共作"模式下钵毯苗机插秧+同步侧深施  相似文献   

12.
两种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于日本,推广在亚洲,开辟了水稻、水禽有机生产的新途径,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应用推广.日本在稻鸭共作上研究最多的当属日本福岗县桂川町的古野隆雄先生、日本鹿儿岛大学的万田正治教授、日本岗山大学的岸田芳朗博士.近年来,日本在稻鸭共作研究上的最新重要进展有二:一是古野隆雄先生的直播稻鸭共作,二是岸田芳朗博士的稻鸭萍共作.本文依据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文献,着重介绍古野先生的直播稻鸭共作技术、岸田芳朗博士的稻鸭萍共作技术,以供国内开展稻鸭共作时借鉴利用.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稻鸭共作的概述。“稻鸭共作”是指水稻移栽活棵后将雏鸭(役鸭)放人稻田,一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习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二是利用雏鸭不间断的活动、耘耙,产生浑水刺激水稻生长;三是鸭子排泄的粪便作为肥料,供水稻生长利用。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全生育期内少脱水、少施或不追施化学肥料、不使用化学农药。白天、夜晚,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中,稻鸭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复合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鸭子除草、治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作”是近两年来苏南农村积极推广的一项提高稻米等级、优化大田生态、减轻人工劳动的技术。“稻鸭共作”能否成功,提高“役鸭”的成活率是关键。成活率高,大田中耕、除草、混水、灭虫效果好,水稻病虫害少,产量稳定,稻米绿色等级能达标,役鸭也有效益,反之,大田杂草丛生,  相似文献   

15.
种养复合--有机生态型稻鸭共作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在日本的稻作界,一种全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和迅速推广,这就是稻鸭共作技术。所谓“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并具有浓香可口、独特的野鲜风味。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生态型有机大米  相似文献   

16.
袁虹  刘萍 《农业工程》2020,10(6):41-45
稻渔共作模式是一种继承传统农业中遵循自然协调、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理念并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指导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具有稳粮、促渔、增收、提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生态系统功能,但缺乏稻田生态理论研究及新的生态管理技术,且基础设施不足,与种养技术匹配设施缺乏。工程设施技术属于稻渔共作模式配套技术,决定稻渔共作模式的发展潜力。目前工程设备设施在稻渔共作模式中的应用普及程度低,尚未开发出与稻渔共作模式特点相匹配的专用设备。结合稻渔共作模式的发展历史和水平,对配套工程设施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绿色、生态农业科技新成果,以稻鸭共作方式生产的稻米、禽鸭具有优质、安全、高效的特点,适应当今人们对优质健康食品的追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优质粮产业工程发展方向,可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一项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具有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推广水稻轻型化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栽培,扬中市三茅镇(原丰裕镇),于1996年分别在五星、勇气两个村,示范种植机械水直播稻33.3hm2,并一举成功,喜获丰收,单产  相似文献   

19.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鸭共作"技术,通过役鸭在田间的取食活动,产生的粪便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37.4%;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创造了有利于天敌生存的自然农田生态系统,起到了役鸭和天敌自然控害的效果,特别是草害的防控效果达95%;生产的稻谷产量与常规机插区差异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加工成的米质观察为优,垩白率显著降低;生产的稻米绿色有机,市场收购价格要高于常规机插区稻谷,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成本下降,可节本增效,同时役鸭出售,稻鸭两项合计每667 m2纯收入可达1 477.7元,较常规机插区增收768.7元,增幅达52.1%。  相似文献   

20.
渔稻养作及其在涝渍地综合利用中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渔稻养作的生产模式、渔稻养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渔稻养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把渔稻养作模式引入到涝渍地的综合利用措施中作了相关分析,并对涝渍地渔稻养作模式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明确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涝渍地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渔稻养作的关键灌排技术研究、渔稻养作的减排机理研究和渔稻养作对区域排涝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