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6,(3):84-88
本文对鲫以15 mg/kg·bw的剂量单次口灌甲砜霉素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模拟研究,以15 mg/kg·bw的剂量连续口灌给药3 d进行药物残留研究。结果表明甲砜霉素的药—时曲线均较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10℃水温条件下甲砜霉素在鲫体内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t1/2ka)4.63 h;峰浓度(Cmax)5.71μg/m L;达峰时间(Tmax)10.94 h;消除半衰期(t1/2β)13.68 h;表观分布容积(Vd/F)1.53 L/kg;清除率(CLb)0.08 L/(h·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95.99μg·h/m L。25℃水温条件下甲砜霉素在鲫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t1/2ka)2.72 h;峰浓度(Cmax)5.60μg/m L;达峰时间(Tmax)6.98 h;消除半衰期(t1/2β)9.87 h;表观分布容积(Vd/F)1.6 4L/kg;清除率(CLb)0.12 L/(h·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30.16μg·h/m L。不同水温条件下甲砜霉素在鲫鱼各组织中的代谢明显不同,表现为水温升高甲砜霉素消除则加快,水温降低甲砜霉素消除则变慢。结果还显示在两个温度下,甲砜霉素在鲫鱼主要组织中消除均较慢,在给药72h后,仍可在在皮肤、肌肉、肾脏组织中检测到甲砜霉素。同时,皮肤中的药物代谢速率相对于其他组织较慢,因此,建议把皮肤作为甲砜霉素药物残留的靶组织。若以15 mg/kg·bw的剂量连续口灌给药甲砜霉素后,建议甲砜霉素在鲫鱼体内的休药期定为:在10℃至少为10d,在25℃至少为6 d。  相似文献   

2.
将氟苯尼考胺与载体蛋白相连作为抗原免疫动物,获得抗甲砜霉素等药物的抗体,建立了水产品中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的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人工抗原中氟苯尼考胺与蛋白质分子的结合比约为12∶1,血清效价达到1∶2000倍以上,50%抑制浓度(IC50)为3μg/L左右,3种酰胺醇类药物交叉反应率在30%~156%之间,鱼和虾肌肉组织中的检测限分别为6.3μg/kg和6.1μg/kg,在鱼和虾肌肉组织中三种药物的回收率在40%~120%之间,检测范围为0.2~125μg/L。该方法可同时测定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其标示残留物氟苯尼考胺等3种化合物残留量。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兽药残留筛选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3.
鱼苗孵化用水经常会滋生桡足类,严重影响育苗的成活率。本文通过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敌百虫和伊维菌素对淡水常见桡足类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的急性毒性。根据预试验的结果,敌百虫浓度梯度设置为0.3、0.6、1.2、2.4、4.8 mg/L,伊维菌素浓度梯度设置为0.01、0.04、0.16、0.64、2.56μg/L。每个浓度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10只桡足类,试验在20℃光照培养箱中进行。结果表明,敌百虫对桡足类的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1.862、1.183 mg/L,而伊维菌素对桡足类的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404μg/L、0.1644μg/L。伊维菌素的毒性远远大于敌百虫,生产上选用伊维菌素效果更好。与此同时,敌百虫和伊维菌素对桡足类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1432 mg/L、0.00816μg/L,可以为生物监测环境农药污染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大肠杆菌O1、O2、078的混合菌液人工感染10日龄海兰白公雏,发病后用氟苯尼考可溶性粉进行饮水治疗.结果发现,氟苯尼考可溶性粉高(6g/L)、中(3g/L)、低(1.5g/L)剂量和对照药物甲砜霉素(150mg/L)对鸡大肠杆菌病均有较高的疗效,用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且渐恢复,体重也明显增加.其中,氟苯尼考可溶性粉中、低剂量的保护率、有效率均达100%,治愈率分别为90%和80%,其疗效比甲砜霉素高,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动物源食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提取后,再用正己烷去除脂肪,浓缩后用BEH C18(50 mm×2.1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四种药物在2~500 μg/L的系列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0.样品中氯霉素的检测限为0.1 μg/kg,定量限为0.2 μg/kg;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检测限为0.5 μg/kg,定量限为1 μg/kg.本方法氯霉素在0.2~1 μ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在1~50 μ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均为70%~12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定性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研究水产养殖中几种常见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本研究选取5种典型的抗菌药物(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诺氟沙星、氟苯尼考以及甲砜霉素),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它们对A.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在0、1/2 MIC、1 MIC、2 MIC和4 MIC药物浓度下进行PAE诱导,再用活菌计数法测定并记录细菌生长曲线,计算PAE值。结果显示,5种抗菌药物的MIC和MBC分别为0.016和0.023μg/m L(恩诺沙星),0.250和0.500μg/m L(盐酸多西环素),0.250和0.500μg/m L(诺氟沙星),1和4μg/m L(氟苯尼考)以及2和4μg/m L(甲砜霉素);5种抗菌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均有一定的PAE,其中盐酸多西环素最长可达2.84 h。本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抗菌药物对A.hydrophila均有相当的PAE,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提示在治疗鱼病及临床给药时,可以考虑PAE的独有特性,延长给药间隔,科学用药。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动物源食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提取后,再用正己烷去除脂肪,浓缩后用BEH C18(50mm×2.1mm,1.7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四种药物在2—500μg/L的系列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0。样品中氯霉素的检测限为0.1μg/kg,定量限为0.2μg/kg;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检测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μg/kg。本方法氯霉素在0.2~1μ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在1—50μ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均为70%-12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定性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结肠小袋纤毛虫对甲硝唑、氟苯尼考和血虫净(三氮咪)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机率单位法获得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显示:甲硝唑、氟苯尼考对结肠小袋纤毛虫2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2h)分别是457.8mg/L,1705mg/L,12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12h)分别是25.64mg/L、973.8mg/L。血虫净(三氮咪)12h和24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331.8mg/L、295.4mg/L。甲硝唑是杀灭结肠小袋纤毛虫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为(22±2)℃,pH值7.5~8.0,DO值为14.3 mg/L的条件下,研究甲醛、苯扎溴铵对白甲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甲醛对白甲鱼幼鱼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6.99、49.32、46.56、43.95 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4.40 mg/L;苯扎溴铵对白甲鱼幼鱼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83.18、81.28、77.63、63.10 mg/L,SC为6.31mg/L。甲醛的安全质量浓度属于常规用量范围,可作为浸泡剂对白甲鱼进行病害防治;苯扎溴铵对白甲鱼幼鱼属中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氟苯尼考及其与多西环素联合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氟苯尼考 (Florfenicol)及其与多西环素 (Doxycycline)联合的体外抗菌活性、杀菌动力学曲线和抗菌后效应(PAE)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氟苯尼考对鸡大肠杆菌等 9种标准菌株最小抑菌浓度 (MIC)为 0 .2~ 1.6 mg/L ,与氯霉素相似或略低 ,比甲砜霉素低 1/2~ 1/80 ;对耐氯霉素、甲砜霉素的鸡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仍有较强抗菌作用 ;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动力学曲线与甲砜霉素相似 ,表现为低浓度抑菌 (小于 4 MIC值 )、高浓度缓慢杀菌 ;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PAE显著长于甲砜霉素 (P<0 .0 5 ) ,呈浓度依赖性 ,对鸡大肠杆菌的 PAE(1.4 5~ 2 .0 7h)显著长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0 .4 8~ 1.18h)。棋盘法测得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联合对鸡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无关作用 ,对前 3种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值为 1.5 ,联合时的氟苯尼考 MIC值比其单独时减小了 1/2。氟苯尼考以 1∶ 2与多西环素联合时 ,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速率与氟苯尼考单药相比均有所增加 ,当浓度大于或等于 4 MIC时呈现出协同作用 ;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PAE与单药 PAE的较大值相近 ,与相应浓度的单药相比均表现为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SPF鸡屏障系统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对SPF鸡实验动物房的净化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对净化原理,洁净度、压力梯度以及该动物房各个部位、洁净室的风量风速、压力损失和静压差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使读者对SPF鸡屏障系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希望对相关净化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了湟源县日月乡黄牛40份血样的血钾浓度。测定结果为:全血钾浓度9.16mmol/L;红细胞钾浓度19.79mmol/L;血清钾浓度4.35mmol/L。全血钾浓度和红细胞钾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441P<0.001)  相似文献   

14.
为使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探讨在体外初步联合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缩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应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肉汤法富集10^11:FU/mL细菌分别测定了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对15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出它们各自的MSW,对于2种药物MSW均比较大的菌株S8、S11、S12进行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测定其MPC和MSW。结果显示,从吉林省分离的15株猪源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33.3%和46.7%;MPC大于100mg/L的分别占到40%和13.3%;MSW大于50的分别占40%和0.067%。对于S8、S11、S12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联合指数分别为0.75、0.09、0.438,均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使氟本尼考对S8、S11、S12菌株的MPC分别由原来的256.0、128.0、460.8mg/L,变为8.0、8.0、16.0mg/L,均关闭了MSW。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可以缩小或关闭猪源大肠杆菌耐药选择突变窗。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硒化铜粉体作为抗菌剂,选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试验菌种,采用抑菌圈法、最低抑菌浓度法、最低杀菌浓度法对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抑菌圈试验结果表明,硒化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最低抑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硒化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30 mg/L。最低杀菌浓度结果表明,硒化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220,180 mg/L,当达到该浓度时灭菌率均可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鸡痘鹌鹑化弱毒细胞苗的工艺中,采用同步接毒工艺,通过调整单位细胞浓度和单位病毒含量,以细胞单层形成时间和收获时间分别为24 h和96 h为标准,确定细胞浓度和接毒浓度分别为1.2×106 ~1.5×106个/mL和102 ~103 EID50/mL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青海黑白花奶牛的血钾浓度常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了西宁市奶牛场饲养的青海黑白花奶牛96份血样的血钾浓度常值。它们的全血钾浓度为10.63±1.36mmol/L,红细胞钾浓度为20.34±3.17mmol/L,血浆钾浓度为4.58±0.40mmol/L。全血钾浓度与红细胞钾浓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联系(r=0.8602,P<0.0001)。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对3株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大肠埃希菌进行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安普霉素)诱导,考察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对其余8种不同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膜清除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氨基糖苷类药物诱导压力下,3株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对其余8种抗菌药物的最小膜清除浓度比最小抑菌浓度至少增加8倍以上,与诱导前相比,大肠埃希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其最小膜清除浓度增加的速率比最小抑菌浓度快。  相似文献   

19.
20.
本试验选用4头6月龄、平均体重为16kg左右、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和盲肠瘘管的辽宁绒山羊,平均分为半胱胺组和对照组,观察辽宁绒山羊瘤胃及盲肠内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半胱胺组瘤胃pH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半胱胺组瘤胃NH3-N浓度、瘤胃蛋白浓度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盲肠pH、蛋白浓度半胱胺组较对照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添加半胱胺后可改变瘤胃内环境,有利于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