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麦的消费量急剧增加,小麦生产所依赖的水资源和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依靠双扩(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和扩大小麦灌溉面积)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变得十分困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才是发展小麦生产的正确方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冬小麦丰产的技术方法:一、规范化播种技术;二、冬前管理技术;三、春季管理技术;四、后期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麦的消费量急剧增加,小麦生产所依赖的水资源和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依靠双扩(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和扩大小麦灌溉面积)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变得十分困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才是发展小麦生产的正确方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冬小麦丰产的技术方法:一、规范化播种技术;二、冬前管理技术;三、春季管理技术;四、后期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保证 ,一是保护耕地 ,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是制订措施 ,尽力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是依靠科技 ,着力寻求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 ;四是依靠投入 ,努力增强粮食生产的后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耕地问题的现状为题,论述我国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最大潜力在于开发中低产田土壤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核心是培肥地力。施肥是增强地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要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科技创新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提出了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项战略措施:即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增强集约运作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全国农业生产任务来说,继续提高粮食的生产,尤其是提高细粮的生产是极重要的工作。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加强一九五三年小麦的选种工作,为今后的小麦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有其重大意义的。根据苏联先进经验,在综合的农业措施下,选用优良品种和种籽而致  相似文献   

7.
我省小麦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单位面积产量較低。为了迅速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迅速达到粮食作物的四、五、八指标,一方面要抓低产变高产,另一方面要抓高产再高产,才能使粮食生产早日过关。为了探索小麦高产更高产的途径,我們从1958—1963年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在这五年中,連續获得了較大面积(40—101亩)亩产609.0—869.7斤的高产水平,平均亩产711.8斤,其中有1—3亩五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良田粮用”、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者剖析了当前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福建省耕地的基本特点: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少;二是坡耕地占比大;三是耕地连片规模小;四是水稻种植面积占比高。本研究通过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了福建省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提高农田建设标准、调优种植结构的有效路径,实现福建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成都市近30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生产模式、生长气候条件等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小麦生产中的问题,探究全市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市小麦面积和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产呈徘徊趋势。全市小麦主要分布于平坝区域,规模化生产面积占比超过67%。小麦产量逐年增加,原因主要在于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增加。客观气候条件不利于小麦播种和出苗,后期雨水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种粮效益低下,导致小麦生产管理粗放。保护耕地资源,加强田地质量改进,以政策引导稳定种粮面积,保障小麦种植效益。转变生产管理模式适配规模化生产模式,提高小麦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9107.4万亩,比2013年增加1174.1万亩,增长0.7%。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41934.1万亩,比2013年增加1281.2万亩,增长0.9%。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59公斤/亩,比2013年增加0.6公斤/亩,提高0.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1.
探索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波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省为例,对2000-2012年粮食生产结构以及产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小麦和玉米占粮食生产结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口、作物单产和农业投入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山西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相关调查与统计资料,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粮食产量和作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与单产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增加,其中玉米单产的增加对粮食平均单产的提高作用最大,其次是小麦。并提出如下建议: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单产;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满足人们对小麦口粮消费的需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兼用的高产高效作物,今后的种植面积应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粮食主产区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简述了福建省的粮食生产、供需平衡情况,指出了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差、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规模化经营推广受阻、种粮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自给率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提出了保障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1)坚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2)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3)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激励机制;(4)转变发展思路,确保粮源供给。  相似文献   

14.
贠蒲军  邵天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22-17825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3个方面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当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只能依赖于粮食单产大幅增加;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潜力变得极为有限.为保障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针对陕西省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9-1640,1642
根据山西省60多年来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对山西省粮食单产及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的波动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粮食单产波动与气象灾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西省粮食单产波动频繁;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大豆单产波动最大,玉米单产波动最小。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是山西省粮食单产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旱灾对玉米单产波动的影响最大;旱灾对粮食单产波动的影响有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的提升、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三部分,并对三者的贡献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十一连增"期间,播种面积、单产、种植结构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是36.65%、48.27%和15.08%;分品种来看,稻谷、玉米和杂粮的增产主要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带动,仅有小麦的增产是由于单产的拉动,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鉴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依据济南市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济南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8—2004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至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为0.055hm2。(2)1978—1999年粮食总产量总体以增长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后,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3)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持久的约束作用。1979—1982年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1983年以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变小,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但是,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制约,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耕地利用视角下全国粮食生产时空特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9.
于雯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83-20585
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粮食安全状况,在综合比较山东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单产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山东省粮食生产总体来说比较稳定;通过比较山东省粮食人均占有量及粮食单产在全国所占比重,说明了山东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单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水土资源状况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总结出山东省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紧张,水质污染较严重;耕地面积大且整体质量较好的特点。同时也分析了水土资源在空间上的配合状况,以及水土流失状况。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山东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建议,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加强耕地资源监管,综合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强水土资源污染治理与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  相似文献   

20.
河南小麦生产发展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作者从宏观的战略高度,系统分析了政策、科技及投入等限制因素与河南小麦生产发展的关系。指出在河南小麦生产发展的7个阶段中,其单产、总产的变化都是这些因素影响所致,尤其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十分密切,进一步证明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最后作者探讨了河南小麦生产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了发展小麦生产的重要见解,为领导决策和河南小麦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