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日龄雏鸭肌肉接种强毒株鸭肝炎病毒(DHV)后,经Dot-ELISA检测,在显现临床症状和死亡鸭的肝脏及直肠粪便中可测到DHV,无症状或未死雏鸭体内测到DHV的顺序为:心→肾→肺→胸肌→脑;DHV强毒进入成年鸭体内后44h可在直肠粪便中测到DHV,其体内测到DHV的顺序为:心→肾→肺→肝→肠,而胸肌和脑均未测到DHV;同居感染成年鸭体内测到DHV的顺序是:肺→脾→肝→心→肾→肠。此外,还讨论了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鸭肝炎病毒(DHV)弱毒株接种鸭(成年鸭和雏鸭)后,用Dot-ELISA检测不同时间病毒在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由粪便排出的情况,以及同群饲养但不接种DHV的雏鸭和成年鸭感染DHV弱毒后在体内分布及排泄情况。结果表明,DHV弱毒接种1日龄雏鸭后20小时、接种成年鸭后48小时即可在直肠中检出DHV;雏鸭接种弱毒后用Dot-ELISA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心、肝、肾、脾、肺、肾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同居感染雏鸭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肺、肾、心、肝、脾和粪便,同样在胸肌和脑中未检出DHV;成年鸭接种弱毒后检出DHV的时间顺序为:心、肝、脾、肺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同居感染成年鸭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肺、肾、心、肝、脾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本试验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DVH弱毒疫苗预防DVH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鸭肝炎病毒(DHV)弱毒株接种鸭(成年鸭和雏鸭)后,用Dot-ELISA检测不同时间病毒在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由粪便排出的情况,以及同群饲养但不接种DHV的雏鸭和成年鸭感染DHV弱毒后在体内分布及排泄情况,结果表明DHV弱毒接种1日龄争论鸭后20小时,接各成年鸭后48小时即可在直肠中检出DHV;雏鸭接种弱毒后年鸭后48小时即可在直肠中检出DHV;雏鸭接种弱毒后用Dot-ELISA  相似文献   

4.
1991年从云南某地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病雏鸭肝脏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鸡胚染试验,电镜形态观察,中和试验鉴定,证明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1型(DHV-I)毒株。该病毒对鸡胚高度适应,传递至80代对雏鸭无致病力,经易感雏鸭连传代毒力无反强现象,故命名为DHV-KM60株。鸡胚测试其滴度为LD50106-7.32/0.2ml。采用DHV-KM60制备疫苗,经口服免疫,对1日龄雏鸭的安全性高,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犬瘟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犬瘟热病毒 (CanineDistemperVirusCDV )在分类学上与麻疹病毒 (MV)、牛瘟 (RPV)、小反刍兽瘟疫 (PPRV)、海豹瘟热病毒 (PDV)、海豚瘟热病毒 (DDV)、鼠海豚瘟热病毒 (PMV)同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1 ] 。研究发现 ,CDV可感染犬科 (如犬、狐、狼等 )、鼬科、浣熊科、猫科 (如狮、虎、豹 )等多种动物。近年来其感染范围不断扩大 ,已经延伸至西湍、日本猕猴和人[2 - 4 ] 。Mee等还从患Pagrts疾病的病人组织中检测出CDV核酸[5] 。因此 ,犬瘟热有可能成为犬传播给人的第二种疫病 ,引…  相似文献   

6.
用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和斑点杂交试验分别对46例鸭血清样品中的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DHBsAg)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进行平行检测,并根据夹心ELISA测定的P/N值和斑点杂交试验的反应斑点进行薄层扫描所测定的峰面积值,比较了19例带毒鸭血清中DHBsAg和DHBVDNA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试验的结果判定具有高度一致性。DHBsAg与DHBVDNA在带毒鸭血清中呈并存关系,但其含量相关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鸡抗鸭病毒性肝炎(DVH)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雏鸭肝炎病毒鸡胚化弱毒株和DVH油乳剂苗免疫鸡制备了高免卵黄抗体。通过实验室试验及临床应用,表明卵黄抗体治DVH的疗效取决于卵黄抗体的呼效价和治疗的时间。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应达2^8.5以上,并且在感染DVH24h以内对雏鸭进行肌肉注射,免疫效果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8.
鸭病毒性肝炎 (DVH)病是雏鸭的一种迅速传播和高致死性传染病 ,以突然发病 ,运动失调 ,神经症状和迅速死亡为特征。对养鸭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现将对该病的诊断鉴定及防治简介如下 ,以供养殖业主及各界同仁共同探讨。1流行病学调查及症状本病多发生在三周以内的雏鸭 ,最早  相似文献   

9.
根据养鸭生产实际,采用抗鸭病毒性肝炎(DVH)血清给发病鸭及时注射;雏鸭接种弱毒活疫苗并隔离饲养1周再放入鸭棚饲养和种鸭接种灭活三种程序,有效地控制了DVH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鸭肝炎流行动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个县、市鸭肝炎(DH)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免疫防制现状。从本调查的结果可见,该地区DH多发区的雏鸭以7~21日龄发病最多,最早的2~3日龄,最迟的在樱桃谷鸭及其改良品种可见于35日龄,在番鸭可见于60~70日龄,个别番鸭在200日龄还有零星发病。3~14日龄的雏鸭死亡率在60%~95%。15~35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15%~40%,35~70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15%,更大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以下。根据防治效果,许多用标准DHV-Ⅰ型超免疫卵黄抗体的鸭群,其疫性还不能控制,往往需在发病初期用本地病鸭分离的DHV作疫苗,进而制备超免疫卵黄抗体及时治疗,才能将鸭群的死亡率控制在2%~8%。提示该地区原来流行的DHV-Ⅰ型野毒株有可能发生抗原毒力变异或传入DHV-Ⅱ型或DHV  相似文献   

11.
应用雏鸭肝炎病毒(DHV)鸡胚化弱毒株(QL79)和鸭病毒性肝炎油剂苗免疫鸡制备了高免卵黄抗体。考察了使用高免卵黄抗体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疗效。结果表明,用卵黄抗体治疗DVH的疗效取决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及治疗的时间。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应达28.5以上,治疗最佳时间应在DHV强毒进入鸭体后28小时内,抗体效价在28.5以下或错过最佳时间或超过36小时,则治疗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12.
王岩  吴玉臣  崔保安 《中国家禽》2012,34(23):62-64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俗称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引起的,鸭、鹅和其它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该病以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为特征。由Baudet[2]首次在荷兰报道,1957年我国黄引贤[3]在广东首次报道本病。鸭病毒性肠炎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克隆和测序鸭病  相似文献   

13.
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在同一鸭体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在同一鸭体的免疫反应张大丙,郭玉璞,高福,苏敬良(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0094)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tis-DHV) ̄[1、2]属小RNA病毒科,主要引起5周龄以下的雏鸭发生鸭病毒性肝炎(DuckVi...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免卵黄抗体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雏鸭肝炎病毒(DHV)鸡胚化弱毒株(QL79)和鸭病毒性肝炎油剂苗免疫鸡制备了高免卵黄抗体,考察了使用高兔卵黄抗体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疗效。结果表明,用卵黄抗体治疗DVH的疗交取决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及治疗的时间,卵黄抗体的中和效应应达2^8.5以上,治疗最佳时间应在DHV强毒进入鸭体后28小时内,抗体效价在2^8.5以上或过最佳时间或超过36小时,则治疗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 (DV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症状以全身抽搐 ,身体倾向一侧 ,仰颈 ,头弯向背部 ,两腿阵发性向后蹬等为特征。其发病急 ,传染快 ,死亡率高达 95 %,平均为 60 %左右。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 ,主要危害 7~ 2 0日龄的雏鸭 ,日龄越小致死率越高 ,病愈鸭生长缓慢。该病从1997年传入我镇以来 ,一直是危害养鸭业的首要疫病 ,给养鸭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为了探讨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最佳方法 ,我们在 1997年 5月至 1998年采用鸭病毒性肝炎冻干疫苗、中药抗毒清肝汤、茵陈散、中西药合剂、田基黄注射液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收到…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孙泉云(上海市畜牧兽医站201103)李劲松(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10095)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itis,DVH)是6周龄以下雏鸭的一急性、高度致死和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主要以肝炎为特征。本病最早发生...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一种主要危害6周龄以下雏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和接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具有发病急,发病日龄小,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点。 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Levine和Fabrican(1950)在纽约长岛首先在鸡胚中分离到病毒,并命名为鸭肝炎病毒(Due hepstitis virus, DVH)。随后,该病逐渐蔓延至英国、加拿大、德国、埃及、前苏联、日本、巴西等许多国家,目前世界上所有主要养鸭地区均有本病存在。 在我国…  相似文献   

18.
鹅疱疹病毒     
《中国家禽》2001,23(18):47-47
澳大利亚一群家养鹅发生疱疹病毒病(GVH552/89),并伴随高死亡率。研究人员将其与采用交叉保护实验的鸭肠炎疱疹病毒相比较。实验动物为鹅、番鸭和北京鸭。细胞培养采用交叉中和实验将GVH分离株与其它六种禽疱疹病毒相比较。结果为鹅疱疹病毒,GHV552/89与鸭肠炎疱疹病毒在抗原性、基因型方面明显不同。从这起GVH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对其它野生和家养的禽类研究不能推断出此病毒的起源。本刊译自《WattPoultryE-Digest》VolumeNumber6-鹅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野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 (Pestivirus) [2 ] ,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病毒。它不仅是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 ,也是青海、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羔羊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自 80年代初在国内发现该病并分离到病原以来 ,已有 15个省、市、自治区陆续查出该病的抗体和分离到病原。王治才等[3] 对新疆 7个地区的羔羊腹泻作了BVDV感染调查 ,平均阳性率为 73.6%。笔者在从事BVDV单克隆抗体研制过程中 ,先后分离到 2株BVDV野毒株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MDBK细胞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  相似文献   

20.
探析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草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析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草药治疗何永明(佛山科技学院兽医系广东南海528231)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usHepatitls,DVH)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病鸭常在死时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