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的根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姜黄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姜黄(Curcumin)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胸肋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风湿肩臂疼痛等。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出来的一种脂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是姜黄发挥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突变、抗炎、保肝等药理作用,且几乎无毒,因此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近年来,姜黄素作为一种绿色天然的活性物质,在水产动物饲料行  相似文献   

3.
<正>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黄(Curcuma longa L.)中提取的一种相对分子量较低的多酚类化合物,通常认为,它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症、抗菌的功效,且其色泽稳定,且几乎无毒,因此,它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被广泛应用。近年来,作为一  相似文献   

4.
正(上接2018年,第1期)(二十一)姜黄素姜黄素(curcumin)是19世纪70年代首次从姜黄(curcuma longa L.)中提取的一种相对分子量较低的多苯酚类化合物。外观为橙黄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醚,易溶于冰醋酸和碱溶液。通常认为它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姜黄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症等多重生物学功能,且其色泽稳定、几乎无毒,因此,姜黄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近年来,姜黄作为一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已  相似文献   

5.
<正>姜黄素(curcumin)是19世纪70年代首次从姜黄(Curcuma longa L.)中提取的一种相对分子量较低的多酚类化合物。外观为橙黄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醚,易溶于冰醋酸和碱溶液。通常认为,它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症等多重生物学功能,且其色泽稳定,几乎无毒,因此,它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被广泛应用。近年来,作为一种绿色天然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在畜禽、水产动物饲料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姜黄素在鱼类方面的应用研究报  相似文献   

6.
正姜黄素为橙黄色结晶粉末,通常认为它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主要的活性成分。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症等多重生物学功能,且色泽稳定、几乎无毒。姜黄素作为一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引起了业界的关注。研究表明,姜黄素对于草鱼和罗非鱼等鱼类的肝损伤修复、肠道酶活力及对大黄鱼体色着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姜黄提取散中姜黄素在草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规律,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按每千克鱼体重单剂量口灌100 mg姜黄提取散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草鱼各组织中姜黄素含量,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WinNonlin5.2.1)处理药-时数据.结果显示:该检测...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色素根据其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色素,包括自然界含色素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和微生物,如松针粉、玉米、红辣椒、虾蟹废弃物等;另一种是化学合成色素,如桔黄素、裸甲酮、类胡萝卜素等,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色素沉着效果。在国外,着色剂的使用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国已较为普遍,通过适当的添加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对此的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是一种新的渔用饲料添加剂,但目前尚无测定鱼饲料中姜黄素类化合物添加量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鱼饲料中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同时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UPLC-TUV)。方法采用乙醇作第一提取剂,乙腈为第二提取剂,基质标准曲线定量。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45∶55,V/V)为流动相,C_(18)柱(2.1 mm×100 mm,1.7μm)为色谱柱,430 nm波长下进行检测。鱼饲料中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最低检测限为10μg/kg,定量限为25μg/kg。在空白鱼饲料中添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水平在0.10~2.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7.68%~102.06%,相对标准偏差为1.06%~8.01%。本方法为检测鱼饲料中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添加量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人造海鲜的研究。人造海鲜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植物中提取优质蛋白、脂肪、色素等合成的植物基海鲜肉,另一种是通过获取海洋生物的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培养海鲜肉。通过研究发现,干细胞培养而来的海鲜肉在口感和风味上更接近真实肉。目前人造海鲜肉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生产成本,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口感上与真实肉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两种来源的人造海鲜肉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人造海鲜制作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关注了3D打印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我国人造肉在海鲜产品中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清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和0.06%的姜黄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5.12±0.04)g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每种饲料随机饲喂1组实验鱼,养殖周期为77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大菱鲆幼鱼的成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摄食量(FI)、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鱼体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后,鱼体脂肪含量显著下降,而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则呈显著上升趋势;0.02%和0.06%姜黄素添加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0.04%组。0.06%姜黄素添加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姜黄素添加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高于对照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酶(GSH)活力呈显著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大菱鲆幼鱼成活和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提高幼鱼的血清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虾青素又名虾黄素,抗氧化能力极强,是一种粉红色天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可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有良好的着色效果。天然虾青素常存在于某些动物、藻类及微生物体内。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近年来被研究最多,也是被公认为自然界中天然虾青素的积累以及应用于水产动物中的最佳来源之一,其虾青素积累速率和产生总量较其他绿藻高,虾青素的含量可高达细胞干重的4%,是目前所知虾青素含量最高的一种生物体,被看作是天然虾青素的"浓缩品"。植物生长激素不仅对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促进效果,而且在农业生产领域上也有  相似文献   

13.
胡继民 《畜禽业》2005,(3):60-60
棉酚又名棉毒素或棉籽醇,是棉属植物内形成的一种黄色的酚型物质。棉粕中的有毒成份有游离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3种色素,其毒性以棉绿素最强,游离棉酚次之。但游离棉酚的含量远比另2种色素高,因此棉粕的毒性决定于游离棉酚的含量。棉粕含粗蛋白36%-44%,粗纤维11%-15%,此外B族维生素、硫胺素和磷含量十分丰富,是一种很好的蛋白质饲料。我区是棉花主产区,棉粕产量很大,各猪场时常发生棉酚中毒,现就棉酚的毒性、危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头足类角质颚的色素沉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静远  刘必林  金宵 《水产学报》2020,44(5):777-783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摄食器官,其表面具有特殊的色素沉积。为了探明角质颚色素的沉积机理,本研究分析了角质颚色素沉积程度不同的3种头足类(剑尖枪乌贼、茎柔鱼、曼氏无针乌贼),以及茎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积程度不同部位(喙部、侧壁、翼部)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结果显示,茎柔鱼角质颚不同部位的蛋白质与儿茶酚含量为喙部>侧壁>翼部,而C/N比值为翼部>侧壁>喙部;3种头足类角质颚中蛋白质与儿茶酚含量为曼氏无针乌贼>茎柔鱼>剑尖枪乌贼,而C/N比值为剑尖枪乌贼>茎柔鱼>曼氏无针乌贼。茎柔鱼角质颚各部位壳聚糖含量与C/N值呈显著正相关,各部位蛋白质含量与C/N值呈显著负相关;3种头足类角质颚C/N随壳聚糖含量增大而增大,C/N随蛋白质含量增大而减小。角质颚C/N增大,则几丁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对应色素沉积变浅;C/N减小,则几丁质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对应色素沉积变深。研究表明,蛋白质与几丁质含量的高低决定角质颚色素沉积的深浅,这一结论为研究头足类种间食性差异以及个体发育期食性转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用来进行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早期预警的重要工具,综述了乙酰胆碱酯酶、腺苷三磷酸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抗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金属硫蛋白、热激蛋白HSP70、卵黄蛋白原和DNA损伤等多种生物标志物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特点,同时指出了各生物标志物在应用中的影响因素等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有关利用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后续研究建议:避免使用单一生物标志物,多种类型生物标志物联合使用,全面、客观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毒性;对比实验室染毒和野外染毒的差异,排除影响生物标志物的非毒物因素;开发更为敏感的、与污染物的浓度相关性更好的生物标志物,并深入研究其致毒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姜黄素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进行为期60 d的试验。配制姜黄素水平为0(对照组)、15、30、60、120、240 mg/kg的6组试验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试验鱼平均体质量为(4.17±0.39) g。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60 mg/kg姜黄素添加组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30 mg/kg和60 mg/kg组饲料系数显著下降(P<0.05);30 mg/kg和60 mg/kg姜黄素添加组血液中的白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随着姜黄素含量的增加,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先降后升,与对照组相比,60 mg/kg组谷丙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60 mg/kg和120 mg/kg组谷草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0、60 mg/kg和120 mg/kg姜黄素添加补体替代途径活力(ACH50)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添加组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吴望星 《海洋渔业》1988,10(4):185-185
<正> 食用天然色素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而从海洋生物中提取食用天然色素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就海洋生物与食用天然色素的关系作一些介绍.一、食用天然色索食用天然色素是指存在于食物或添加于食物、饮料等食品中的天然发色物质,它可使食物有美丽的色泽和可口的风味。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程度日益加重。人工湿地是一种人工建造的安全高效的生态处理技术,植物和基质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植物可以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为了研究植物对含Cd废水的处理效果,检验植物丰富度对人工湿地Cd去除能力的影响,探讨湿地植物对Cd的富集特性,本研究选用3种湿地植物灯心草(Juncaceae)、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和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按2种或3种混合方式,构建小型模拟人工湿地,测定分析其对低浓度(5 mg/L)含Cd废水中Cd的去除率、溶解氧(DO)浓度的影响及3种植物富集Cd含量、Cd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水芹菜、灯芯草、水葫芦共同配植的湿地系统中,植物间发生协同作用,废水中DO浓度、Cd的去除率及3种植物对Cd的总富集量均最高;水芹菜的地下部分(根)富集量显著高于另外2种植物,灯芯草对Cd的抗性最强且转运系数最高,这2种植物属于优势湿地植物;Cd主要富集在3种植物细胞壁部分,以减轻对其它细胞器的毒害作用;植物体内的Cd以游离态为主,与有机配体结合较少,以减轻植物受害程度。在低浓度Cd污染下,水芹菜+灯芯草+水葫芦的组合对废水的净化效果最好,Cd去除率达到68.14%。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工建造的安全高效的生态处理技术,植物和基质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植物可以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为研究植物对含Cd废水的处理效果,检验植物丰富度对人工湿地Cd去除能力的影响,探讨湿地植物对Cd的富集特性,为人工湿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选用3种湿地植物灯心草(Juncaceae)、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和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按2种或3种混合方式,构建小型模拟人工湿地,测定分析其对低浓度(5 mg/L)含Cd废水中Cd的去除率、溶解氧(DO)浓度的影响及3种植物富集Cd含量、Cd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水芹菜、灯芯草、水葫芦共同配置的湿地系统中,植物间发生协同作用,废水中DO浓度、Cd的去除率及3种植物对Cd的总富集量均最高;水芹菜的地下部分(根)富集量显著高于另外2种植物,灯芯草对Cd的抗性最强且转运系数最高,这2种植物属于优势湿地植物;Cd主要富集在3种植物细胞壁部分,以减轻对其他细胞器的毒害作用;植物体内的Cd以游离态为主,与有机配体结合较少,以减轻植物受害程度。在低浓度Cd污染下,水芹菜+灯心草+水葫芦的组合对废水的净化效果最好,Cd去除率达到68.14%。  相似文献   

20.
光对红剑鱼红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光对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运动的影响机制,以红剑鱼(Xiphophorus helleri)鳞片上红色素细胞为材料,体外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色素颗粒对不同波长光刺激的应答,并利用药理学手段研究色素颗粒对光应答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1)紫外光(350 nm,WU)、蓝光(450 nm,WB)、绿光(550 nm,WG)对红色素细胞色素颗粒的运动有不同影响;WB使色素颗粒聚集,WG使色素颗粒分散,而WU使红色素细胞剧烈收缩,色素颗粒聚集于细胞中心。2)双信使通路中的IP3通路可抑制色素颗粒的聚集反应;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子星孢素(ST)和H-7不影响WU引起的色素颗粒聚集反应,而IP3的抑制剂W-7可使色素颗粒聚集反应加快。3)色素颗粒运动反应与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有关;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佛司可林(FSK)和cAMP-PDE阻断剂茶碱可抑制色素颗粒聚集反应,而蛋白激酶A(PKA)特异抑制子H-89可抑制色素颗粒的分散反应。以上结果提示,光对红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运动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信号通道cAMP路径和IP3路径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