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亲本来源长江流域梁子湖的黄颡鱼野生群体,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野生群体为选育亲本。2.技术路线以生长优势为主要选育指标,用经连续三代选育的黄颡鱼雌鱼与连续两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雄鱼经杂交制种,培育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技术路线见图1。3.培育过程(1)黄颡鱼群体选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于2018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无肌间刺、成体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苗种越冬是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成鱼养殖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了来年苗种的质量和成活率,影响整个生产环节.冬季水温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相似文献   

3.
2018年,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以下简称"黄优1号")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该品种体型、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成活率高,苗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比普通黄颡鱼提高了 30.04%~31.39%;与普通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苗种相比,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运输方便等优点1-2],因此,近年来在杂交黄颡...  相似文献   

4.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是以梁子湖水域采捕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从长江岳阳段至武汉段采捕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父本,经杂交(黄颡鱼♀×瓦氏黄颡鱼d)获得的F1代,即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黄颡鱼相比,1龄"...  相似文献   

5.
正截至目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黄颡鱼新品种有黄颡鱼"全雄1号"(GS-04-001-2010)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新品种的培育推动了黄颡鱼产业的发展,其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18.43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3.69万吨。随着黄颡鱼产业的蓬勃发展,苗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苗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苗种的好坏与亲本的质量紧密相关。但黄颡鱼苗种繁殖过程中所用的母本非常混杂,没有经过系统的选育和培育;部分苗种生产场利用黄颡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的特性,直接过筛将小个体的黄颡鱼作为母本进行培育,但其中混杂了20%~30%的雄性黄颡鱼,又将生长快、个体较大的母本过筛掉。本文总结了全雌黄颡鱼的培育及繁殖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黄优1号"杂交黄颡鱼(GS-02-001-2018)于2018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体形、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生长快、成活率高、品质和市场接受度高等优点。本文总结了多年来杂交黄颡鱼池塘苗种培育经验,为广大养殖户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一、彻底清塘水花下塘后集群底栖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敌害生物众多,尤其是老池塘,因此在准备黄颡鱼苗培育池塘时一定要彻底清塘,由于黄颡鱼苗游泳速度相对缓慢,泥鳅、河蚌、泥螺、蝌蚪、蜻蜓  相似文献   

7.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是JAK/STAT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信号受体的重要抑制因子。为探究SOCS在鱼类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母本黄颡鱼和父本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克隆了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3个免疫相关基因(SOCS1、SOCS2和SOCS3),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分别在3种黄颡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氏菌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全长分别为561、735和672 bp,分别编码186、244和223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结构均含有保守的SH2结构域和SOCS盒。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在被检的8个不同组织中呈现组织特异性。在两种致病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双亲的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在肝、鳃和头肾组织的表达量均在前24 h显著升高,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鮰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双亲,表现出较双亲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且具有病原特异性。该结果为进一步解析黄颡鱼SOCS家族免疫防御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瓦氏黄颡鱼与长吻鮠杂交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黄颡鱼俗称江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品种.瓦氏黄颡鱼的上市规格500g/尾以上,养殖周期一般需要3年,雌性则要4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降低了养殖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本试验希望通过"杂交"手段,培育出"不育"或"全雄"的后代,达到群体生长效果好,外形、口感与瓦氏黄颡鱼接近的"杂交黄颡".  相似文献   

9.
<正>一、主推品种黄颡(经杂交选育)【品种来源】:瓦氏黄颡(江黄颡)和泽黄颡、中间黄颡杂交选育出适合北方气候特点的优良黄颡。【特征特性】:具有个体大、体色好、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低温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两种杂交黄颡鱼的生长与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两种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形态差异,以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为实验组,全雄黄颡鱼群体为对照组,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和形态学测量试验。结果显示,在3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在5月龄和8月龄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P0.05),分别为(15.72±7.19)g和(78.09±25.37)g,并且绝对增重率也高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分别为0.23 g/d和0.70 g/d。对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差异系数,其值为0.01~0.65,表明3个杂交后代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处于种群间水平;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8.52%、17.57%、11.83%、11.29%,累计贡献率为69.23%;同时,利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绘制散点图,显示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和全雄黄颡鱼群体基本重叠,而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的杂交后代群体偏离了全雄黄颡鱼群体,这一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更直观反映出来。由此可见,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生长速度表现最优,且体形更接近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
先从瓦氏黄颡鱼转录组EST序列筛选获得53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然后筛选出42对能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中稳定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最终选用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群体(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300、3.7697、3.064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970、0.7292、0.4492;3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803、0.6746、0.5696。杂交黄颡鱼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和良种选育潜力。其中杂交子代与母本黄颡鱼、父本瓦氏黄颡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006和1.8195,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偏向母本一方,这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开展了饲料中小球藻添加量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共设置5组,分别为1个对照组(G0)和4个处理组(G1—G4)。其小球藻的添加量分别为0.00%(G0),2.50%(G1),5.00%(G2),7.50%(G3)和10.00%(G4)。于养殖的第28和56天,测定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鱼体生长指标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小球藻含量的增加,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体质量增加率呈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呈下降趋势,肝体指数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饲料中添加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肝脏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降低鱼体内丙二醛含量。指出,饲料中添加小球藻不仅可以促进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为亲本,建立了杂交(正交)乌♀×瓦♂、(反交)乌♂×瓦♀及乌苏里拟鲿和瓦氏黄颡鱼自交4个试验组合,鱼苗在水泥池培育51d,放入土池网箱养殖,在412、710d分别测定了相应的生长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51、412、710d3个生长阶段比较,正交组合(乌♀×瓦♂)全长、体质量均大于反交(乌♂×瓦♀)和自交组合。整个试验期间4个群体质量绝对增加率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特定生长率则下降。质量增加率以正交组最高,412、710d时,杂交组高于自交组,正交组与自交组差异显著(P<0.05),反交组与瓦氏黄颡鱼自交组差异不显著(P>0.05)。(2)3个生长阶段子代群体肥满度,以瓦氏黄颡鱼自交组最大。(3)杂交组在3个生长阶段均有超亲优势,分别相差1.005倍、1.472倍、1.818倍。(4)证明乌苏里拟鲿与瓦氏黄颡鱼属间杂交及育苗生产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商品规格杂交黄颡鱼的食用营养价值,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vachelli(♂)]、雄性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商品鱼的形体指数、出肉率和肌肉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的肥满度与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杂交黄颡鱼的胴体率、含肉率和脏体比均与雄性瓦氏黄颡鱼及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而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与雌、雄黄颡鱼均无显著差异;雄性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较低,脂肪含量最高;杂交黄颡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脂肪中C22:6n3的比例和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与雌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均低于雄性黄颡鱼。试验表明,杂交黄颡鱼的体形和出肉率与雄性黄颡鱼一致,其肌肉为低脂蛋白食品,营养价值与黄颡鱼接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不同精子密度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hybrid yellow catfish "Huangyou-1")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的影响,设置8组不同精子密度组(1.0×10~3~1.0×10~6个·mL~(-1))开展人工授精实验。结果表明:当精子密度从1.0×10~3个·mL~(-1)提高到2.5×10~4个·mL~(-1)时,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上升(P0.05);当精子密度为5.0×10~4个·mL~(-1)时,受精率达到最大值为(88.8±2.0)%;当精子密度为2.5×10~4个·mL~(-1)时,孵化率及出苗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3.4±2.8)%和(79.4±4.6)%。最后,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确定了精子密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筛选出了最适精子密度,研究结果可为杂交黄颡鱼规模化高效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相似文献   

18.
黄臻 《河南水产》2003,(2):22-23
瓦氏黄颡鱼分类隶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属,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黄颡鱼品种之一,分布于长江中,洞庭湖、鄱阳湖也有少量分布。该鱼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品种。天然水体中三龄鱼,雄鱼可达400克以上,雌鱼200克以上。一般同龄鱼,雄鱼大于雌鱼。从长江中收集野生苗种人工养殖情况来看:该鱼比其它品种黄颡鱼容易捕捞,水温15℃以上,三网起捕率在85%以上。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将瓦氏黄颡鱼作为生产品种进行引种繁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瓦氏黄颡鱼的主要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体形长,胸腹部平坦,尾柄…  相似文献   

19.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俗称江骨、江黄颡,隶属于鲶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的河流、湖泊、水库,广东地区较少分布。该鱼属底栖性鱼类,喜栖息于水体下层石砾附近,怕强光,以群体摄食活动为主,杂食性,适温广,有一定的耐低氧能力,抗病能力较强,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体型最大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20.
<正> 瓦氏黄颡鱼又名江颡、油丫、江丫等,该品种生长速度快,个体大,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该鱼主要生活于长江中,鱼种来源紧张,并且规模化繁殖很少。故我们于1999年开始对该鱼进行了繁殖试验,已繁育夏花129万尾。现将人工繁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