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省铜仁锦江河漾头河段野生黄颡鱼鱼卵和同一区域内养殖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5.60和59.12。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但野生黄颡鱼鱼卵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野生黄颡鱼鱼卵的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1.57)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1.80)。  相似文献   

4.
两种杂交黄颡鱼的生长与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两种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形态差异,以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为实验组,全雄黄颡鱼群体为对照组,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和形态学测量试验。结果显示,在3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在5月龄和8月龄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P0.05),分别为(15.72±7.19)g和(78.09±25.37)g,并且绝对增重率也高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分别为0.23 g/d和0.70 g/d。对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差异系数,其值为0.01~0.65,表明3个杂交后代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处于种群间水平;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8.52%、17.57%、11.83%、11.29%,累计贡献率为69.23%;同时,利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绘制散点图,显示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和全雄黄颡鱼群体基本重叠,而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的杂交后代群体偏离了全雄黄颡鱼群体,这一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更直观反映出来。由此可见,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生长速度表现最优,且体形更接近黄颡鱼。  相似文献   

5.
利用鄱阳湖黄颡鱼母本91kg,瓦氏黄颡鱼父本3尾开展杂交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实验,获得受精卵360万粒,产卵黄苗200万尾,受精率达60.6%,孵化率达94.6%。  相似文献   

6.
瓦氏黄颡鱼的含肉率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6尾瓦氏黄颡鱼的含肉率及肌肉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并对其营养价值作了综合评价.该鱼的含肉率为73.88%;鱼肉鲜重含蛋白质17.15%,脂肪4.89%;17种氨基酸总量为15.37%,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20%;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3.72;氨基酸分和化学分分别为0.86和0.59.认为瓦氏黄颡鱼含肉率高、可食性强,而且其营养价值较常见经济鱼类高,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对人体也十分有利,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益健康的优质食用鱼.  相似文献   

7.
中草药对瓦氏黄颡鱼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饵料中分别添加1%的党参、当归、黄芪、金银花、陈皮、刺五加和甘草,饲喂瓦氏黄颡鱼8周,测定其生长指标,结果显示:在瓦氏黄颡鱼的饵料中添加中草药对其均有促生长的作用,黄芪组的增重率和饵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党参组、金银花组、陈皮组和刺五加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当归组和甘草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腊丁,是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小型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而无鳞,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是近年来市场上热销的一种优质鱼类,常年市场销售价在30元/kg~40元/kg。常见的种类有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目前人工养殖多是黄颡鱼,在内陆地区均有养殖。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主要对长江重庆段和嘉陵江北碚段性成熟的瓦氏黄颡鱼雌雄个体的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嘉陵江的雌雄瓦氏黄颡鱼间在体重、体长、全长、体重/体长、体重/全长、体长/体高、全长/体高等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长江的雌雄瓦氏黄颡鱼间体长/体高和全长/体高差异显著。同性别不同水域间的瓦氏黄颡鱼体高、体长/体高和全长/体高均差异显著,而体重、体长和全长均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 (Richardson)又名江鱼尝、江黄颡鱼等 ,是鲇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 ,常见成体多在 0 15~ 0 4kg ,最大可达 1kg。该鱼肉质特别细嫩 ,味道鲜美无腥味 ,无肌间刺 ,历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瓦氏黄颡鱼在我国分布较广 ,除黑龙江、青藏高原和台湾外 ,其它地区的河流水系中均有分布。但以长江干、支流和通江湖泊中出产最多 ,其它水系出产较少。长期以来 ,市场销售的瓦氏黄颡鱼一直来源于天然捕捞 ,上市量有限 ,满足不了消费需要。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瓦氏黄颡鱼资…  相似文献   

11.
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瓦氏黄颡鱼又名江黄颡、硬角黄腊丁、郎丝江颡、嗄呀子等。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中,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科、黄颡鱼属,是该属中个体最大的一个种。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少肌间刺,备受广大养殖户及消费者的青睐。为了满足广大养殖户对瓦氏黄颡鱼苗种的迫切需求, 5月中旬我们开始试繁,先后催产 3批共 46组亲鱼,共获幼鱼 18.6万余尾,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亲鱼收集与培育 1.1.1亲鱼收集 1998年 11月从长江选购 1批瓦氏黄颡鱼亲本,用帆布袋充氧运输。雌性个体重一般在 250~ 360 g之间,雄性个体均…  相似文献   

12.
池养与野生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对养殖和野生的黄颡鱼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的黄颡鱼和野生黄颡鱼的营养成分在组成上是一致的。在含量上存在着很小差异,说明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品质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13.
江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鱼危杂交繁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鮠科鱼类大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当前淡水养殖的新宠。江黄颡鱼(又名瓦氏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鮠均为鮠科鱼类中具有开发潜力的种类,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体色艳丽,近几年市场行情逐渐看好,但其商品规格较小;江黄颡鱼,是黄  相似文献   

14.
瓦氏黄颡鱼与长吻鮠杂交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黄颡鱼俗称江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品种.瓦氏黄颡鱼的上市规格500g/尾以上,养殖周期一般需要3年,雌性则要4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降低了养殖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本试验希望通过"杂交"手段,培育出"不育"或"全雄"的后代,达到群体生长效果好,外形、口感与瓦氏黄颡鱼接近的"杂交黄颡".  相似文献   

15.
以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为亲本,建立了杂交(正交)乌♀×瓦♂、(反交)乌♂×瓦♀及乌苏里拟鲿和瓦氏黄颡鱼自交4个试验组合,鱼苗在水泥池培育51d,放入土池网箱养殖,在412、710d分别测定了相应的生长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51、412、710d3个生长阶段比较,正交组合(乌♀×瓦♂)全长、体质量均大于反交(乌♂×瓦♀)和自交组合。整个试验期间4个群体质量绝对增加率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特定生长率则下降。质量增加率以正交组最高,412、710d时,杂交组高于自交组,正交组与自交组差异显著(P<0.05),反交组与瓦氏黄颡鱼自交组差异不显著(P>0.05)。(2)3个生长阶段子代群体肥满度,以瓦氏黄颡鱼自交组最大。(3)杂交组在3个生长阶段均有超亲优势,分别相差1.005倍、1.472倍、1.818倍。(4)证明乌苏里拟鲿与瓦氏黄颡鱼属间杂交及育苗生产可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在雌雄个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黄颡鱼MyoG基因1346 bp全长cDNA序列,其中序列包括63 bp的5′非翻译区、521 bp的3′非翻译区和76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ORF编码25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含MRFs基因家族的Basic结构域和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不含信号肽,没有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核内。氨基酸序列与蓝鲇(Ictalurus furcatus)同源性高达94.1%,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黄颡鱼MyoG基因与同属鲇科鱼类关系最近,表明MyoG基因在物种间比较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yoG基因在雌雄个体心脏、肌肉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在雄性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MyoG蛋白在雄性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雌性,推测其可能是造成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不仅为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和肌肉发育调控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黄颡鱼快速生长新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17个随机引物和3对特异性引物,测定了东北三省黄颡鱼主要分布区的RAPD和SCAR图谱。根据RAPD电泳结果鉴定,所检测的48尾鱼分属于3种黄颡鱼,经SCAR复合分子标志确定,分别是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光泽黄颡鱼(P.nitidus)。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3±5℃下,将平均体质量10.3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放养在27个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饲喂3个蛋白质水平(32.0%、40.0%、48.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3.0%、10.0%和17.0%)的饲料,饲养100d。结果表明:在3.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0.0%蛋白质的饲料时,平均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降低(P〈0.05)。在10.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饲料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摄食含40.0%的蛋白质饲料次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与3.0%脂肪饲料组和40.0%蛋白质与10.0%脂肪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P〈0.01);蛋白质消化率在48.0%蛋白质与3.0%脂肪达到最高(P〈0.01),脂肪消化率均在40.0%蛋白质与10.0%脂肪达到最高(P〈0.01)。实验表明,黄颡鱼幼鱼较为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分别为40.0%和10.0%。  相似文献   

19.
刘安民  李跃辉 《内陆水产》2002,27(10):10-10
肥坨黄颡鱼Pseqdobagrusvachelli(Richarh-son),又称瓦氏黄颡鱼、肥坨,是科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2龄鱼体重可达150~400克,最大个体达1500克。该鱼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无肌间刺,无腥味,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水域污染等原因,黄颡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合理开发这种优质种质资源,我们开展了肥坨黄颡鱼的人工繁殖试验。1材料和方法1.1亲鱼收集2001年12月在岳阳渔都选购一批肥坨黄颡鱼亲本,用氧气灌车输氧运输。雌性个体100~200克,雄性个体在400克以上,鱼体健壮,无病…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感染累枝虫(Epistylis sp.)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病愈过程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测定了患病鱼和经药物治疗痊愈及健康的黄颡鱼的血清皮质醇、葡萄糖、乳酸(LD)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结果显示,患病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血糖含量和AST活性均显著高于痊愈组(P0.05),血清ALT活性与痊愈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患病组相比,痊愈组黄颡鱼血清LD含量,LDH和ALP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健康组相比,痊愈黄颡鱼血清皮质醇含量和ALT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葡萄糖、LD含量,LDH、AKP和AST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累枝虫的寄生引起了黄颡鱼显著的应激反应,使鱼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经治疗痊愈后的黄颡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可恢复正常,鱼体应激反应消失并表现出正常的游泳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