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对流行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9~2000年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明确了越夏菌量与越夏区7~8月降水量密切相关,越夏菌量与秋苗发病及来年流行程度相关显著.组建了以越夏菌量预报来年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南陇东小麦条锈病2003年秋季病情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陇南和陇东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菌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越夏和越冬区。当地秋季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对全国广大冬麦区秋季发病和翌年春季流行具有重要作用。为科学分析、准确预测未来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2003年11月13~21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甘肃、陕西、四川、湖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流行趋势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寄主的感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三大因素[1]。寄主的感病性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在生产实际中,寄主的感病性的变化幅度较小,比如甘肃小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85%左右,是一个极为有利的状态,理论上全省小麦条锈病年年都应该大流行,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全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却在轻发生至大流行之间急剧变化[2],由此可见,菌源数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关键。菌源数量大,气候条件有利小麦条锈病就严重发生流行,反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就轻。因此,本文选择菌源数量即小麦条锈病越夏发病面积和秋苗发生面积作为预测因子,并结合气候条件预测翌年全省和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4.
甘肃平凉地处小麦条锈病病菌越夏、越冬的桥梁地带,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菌源地之一。越夏菌源量多寡,对该地乃至全国冬麦区秋季和来年春季发病程度影响很大。2004年在当地海拔1450m以上的条锈病越夏区自生麦苗上条锈病严重发生,发病范围之广和发病程度之重,在本市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及菌源传播路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四川省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 Eriks的菌源地和常发区,近10年秋苗病害始见期提前、流行期加长、危害损失呈上升趋势.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全省132个小麦主产县(市、区)1987-2006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可划分为川西北越夏区、川西南越夏及冬繁区、盆地冬繁区和川东南春季流行区.GIS软件分析发现病菌孢子在四川盆地内的传播路径为沿岷江、涪江、沱江和嘉陵江等4条河流自北向南、自西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6.
王新俊 《植物保护》2014,40(5):164-167
通过多年调查研究, 明确了甘肃省平凉市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域为海拔1 980 m以下的小麦种植区, 主要越冬区域在海拔1 750 m以下; 在对该市27年小麦条锈病历史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筛选出了当年秋苗发病程度、冬季11月-翌年2月降水总量、翌年1月份平均气温、翌年1月31日前积雪日数等小麦条锈病越冬菌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组建了当地小麦条锈病越冬菌量预测模型, 回测准确率为72%, 对开展其综合治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以来新疆各地植保站对小麦条锈病的系统调查结果,结合调查统计资料,分析了1990年以来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年度发生变化趋势,明确了近年来的主要发生区域.初步阐述了该病在新疆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的独立周年循环规律,首次提出新疆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5种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认为,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和气候变化是导致该病近年来严重流行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摸清该病在新疆的流行规律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粉锈宁拌种,适期播种和翻耕灭茬是控制阿坝州越夏区秋季小麦条锈菌源的有效措施。拌种处理早播冬麦约占播种面积的20—30%,便可压低整个越夏区秋苗菌源数量,控制翌年条锈病流行。粉锈宁拌种防治秋苗条锈病效果达99%,推迟暴发期5—7天,最终控制效果为68%,比不拌种对照区增产10.9%,亩增小麦24公斤,经济效益为1∶11。同时拌种还可兼治小麦白秆病、黑穗病和白粉病等当地重要病害。适期播种可显著减少秋苗发病。翻耕两次可有效地消灭自生麦苗及其菌源。文中对通过压低越夏区秋季菌源,保护冬麦区秋苗作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90年作者对甘肃省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秋苗菌源动态、越冬情况及其春季流行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秋苗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是导致春季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海拔1600~1800m及其相邻的部份地区秋苗发病严重或较重,是发病基地或菌源基地,亦是治理的关键地区。其治理的配套关键技术包,括改制控害、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适期晚播和粉锈宁拌种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技术。其中通过改制,建立新的农业生态体系,兼与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调节播期相结合,构成综合的生态治理工程,并不断优化,便有可能实现持久控害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07-2009年,对甘肃省中部麦区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条锈病菌在定西、临夏等中部麦区海拔1 718~2 350 m地带自生麦苗上可顺利越夏,病田率和病叶率分别为63.0%~80.0%和1.05%~5.80%,其越夏菌源量比陇南更大,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秋苗病情调查结果表明,中部麦区秋苗病田率和病叶率均高于同期陇南麦区;品种抗性监测结果发现,34个供试品种(系)在中部麦区和陇南麦区的抗条锈性表现基本一致,部分品种发病程度重于陇南麦区。表明甘肃省定西、临夏等中部麦区已成为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还对中部麦区越夏菌源的影响、作用及品种抗性变异因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