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天目山柳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西天目山柳杉根际土壤线虫的线虫群落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海拔500m和1000m的高度下,小杆属线虫的密度均较高。然而,头叶属、真头叶、棱咽属、拟丽突属、丽突属、板唇属、矛线属、垫刃属和毛刺属线虫仅在年平均温度16.3℃、海拔500m高度的柳杉根际土壤中有发现。无咽属线虫只在年平均温度8~12℃、海拔1000m的土壤中有发现。在高海拔下,小杆属、滑刃属和中矛属线虫为极优势属类群;真滑刃属、根结属和针属线虫在高海拔下为稀有类群。海拔500m的线虫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高于海拔1000m条件下的。海拔500m处的柳杉根际土壤中食细菌线虫数量比例最高,而在海拔1000m下,杂食捕食类线虫占的比例最大。西天目山的土壤WI值都大于1,健康程度均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张家界烟区植烟土壤腐殖质组分及有机氮组分的特点及其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采用GPS定位技术采集张家界不同海拔的植烟土壤25个,对土壤进行腐殖质组分及有机氮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各组分都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腐殖质、腐殖酸、胡敏酸均在601~800 m海拔段平均值最高,富里酸在800 m以上海拔段平均值最高,胡敏素及胡富比在400~600 m海拔段最高;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在400~600 m海拔段土壤酸解性总氮、酸解性氨态氮和酸解性未知态氮的平均值均最高;土壤有机氮组分与腐殖组分相关性显著,氨基酸态氮与腐殖酸、胡敏酸及胡敏素呈极显著相关性,氨基糖态氮与腐殖酸、富里酸及胡敏素呈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植被景观指数随复合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地表粗糙长度和地形起伏度空间分异对武夷山自然遗产地植被景观格局性质的影响,利用ArcGIS 9.0和景观指数软件分析各地表粗糙长度和起伏度带上的景观指数。结果表明:景观的面积、斑块数量、景观多样性指标、优势度指标随着地表粗糙长度指数的增加,而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在粗糙长度为7的级别上达到最大值;破碎度指数、景观面积周长比分维数值随粗糙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曲线;景观面积指标、景观斑块数量、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标、景观优势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只有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比的分维数在800 m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以及不同自然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为:丰富度指数R为10.6,多样性指数H′为1.422,均匀度指数Jsw为0.545,优势度指数C为0.413;(2)群落内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森林群落中大小顺序多样性指数: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区域内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的趋势,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4)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的变化亦与之相反。本次调查为划定小陇山锐齿栎的保护区和进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早期研究相比,以锐齿栎为建群种的群落处于稳定状态,验证了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关键词:锐齿栎林;物种多样性;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秦岭  相似文献   

5.
堇菜属Viola植物资源的园林开发前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中国堇菜属野生植物的资源数量、分布及观赏特性, 并分析了堇菜属植物的园林开发前景。 关键词:堇菜属; 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山核桃幼树生长环境及其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大别山山核桃幼树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大别山山核桃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光饱和点约为339 μmol/(m2?s),光补偿点约为33.2 μmol/(m2?s);在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条件下,升高CO2浓度可提高大别山山核桃的净光合速率,提高幼树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CO2饱和点约为1200 μL/L,补偿点约为60~70 μL/L;对高温(>25℃)的反应敏感,属中性植物。调查地区的环境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大别山山核桃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麻栗坡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总耕地1.9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13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80%的耕地分布在海拔1200~1600米温带山区,年平均气温15~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玉米、辣椒等多种农作物种植,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一般每亩产玉米400~500千克,产值800~1000元,纯收入仅500~700元,农民收入十分  相似文献   

8.
对湖南舜皇山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群落的Patrick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E)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海拔400~600 m内,R、H的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P<0.05),E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P<0.05);在海拔600~1500 m内,R、H的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P<0.05),E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P<0.05);(2)在相同的植物层中,(乔木层)[(400~600 m)(R, H)]>[(600~1500 m)(R, H)](P<0.05),E变化规律与R, H相反,(灌木层)[(1000~1500 m)(R, H)]>[(600~1000 m)(R, H)]>[(400~600 m)(R, H)](P<0.05),(灌木层)[(400~600 m)(E)]>[(600~1500 m)(E)](P<0.05),(草本层)[(600~1000 m)(R, E)]>[(400~600 m或1000~1500 m)(R,E)](P<0.05),(草本层)[(600~1000 m)(E)]>[(1000~1500 m)(E)]>[(400~600 m)(E)](P<0.05)。因此,不同海拔生境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样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巴东烟区不同海拔和类型土壤养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使巴东烟区制定烟叶生产农艺措施更具科学性,在不同植烟区域采集了不同海拔和土壤类型的300个土壤混合样品,进行pH、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常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巴东县植烟土壤分为3个区域:第1个区域是海拔1200 m以下,该区域的养分特点是pH适中偏酸,碱解氮含量适中,有机质的含量偏高,应该保持“控氮、稳磷、增钾”的施肥措施,并提高烟叶的吸收率和肥料的利用率,同时提高有机质活化程度;第2个区域海拔1200~1400 m,该区域的养分特征是pH适中偏酸,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适中,但是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偏低,有机质含量与1200 m以下特征相似。在合理和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下,可以作为优质烤烟的生长区域;第3个区域海拔1400 m以上,该区域的养分差异较大,调整困难,该区域已不适合作为优质烤烟的生产区域。  相似文献   

10.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长江上游与赤水河中、上游之间。幅员面积2977km2,辖25个乡镇,是典型的农业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47~1902m,属立体气候,田间小气候变化大,对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要求严格;每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以下简称“两杂”种子)用种量大,常年用种量80万 kg 左右;所需“两杂”品种可分为3个区域:800m 以下坝区、800~1000m 的二半山区、1000m 以上的山区。  相似文献   

11.
碳离子注入向日葵种子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碳离子注入及注入次数对不同品种向日葵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影响。分别向‘巴葵138’、‘巴葵136’、‘巴葵118’种子注入5×1013 C/cm2碳离子,种植后采收种子进行2次辐照。继续田间试验,观察记录不同巴葵的生长状况,采用RAPD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巴葵138’一次辐照组种子发芽率及植株株高、茎粗、叶片数、产量等多项性状都显著提高,二次辐照组则相反;‘巴葵136’和‘巴葵118’变异不显著。分子水平上,一次和二次辐照组与对照组的遗传距离在‘巴葵138’中依次为0.1111、0.1087,‘巴葵136’中为0.0680、0.0303,‘巴葵118’为0.0625、0.0435。碳离子注入对‘巴葵138’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其效应因辐照次数而异,同时能引起3个品种向日葵基因组DNA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12.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种植的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的生态适应性,2011年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来观测玉米的产量和植株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衡星401’在7月25日播种其产量、株高和单株干物重表现最好,并且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单株干物重与其他播期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叶绿素含量却是7月15日播种时最高,除了与8月5日播种的处理无差异性显著以外,与其他2个处理之间差异性显著;另外不同播期对于叶片数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江西及南方各地区‘衡星401’适合在7月15至25日之间播种。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天水油菜开花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开花生物学特性是开展蜜蜂授粉试验的基础。为更好地利用蜜蜂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油菜授粉,于2009-2011年连续3年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甘肃省天水市广泛种植的‘天油六号’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油菜开花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群体花而言,油菜初花后第9天开始进入盛花期,第31天转入开花末期,盛花期时间为22天;而对于单株油菜,‘天油六号’第9天的单株开花数量显著高于前8天,第19天时达最高,每株开花数可达25.43朵,此后,开花数逐渐减少。而对一天的开花动态研究表明,油菜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6:30-12:30之间,其中8:30-10:30为每天的开花高峰期。对油菜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研究表明:花后1 h花粉活性最强,柱头的可授性也最强。一天中,9:00-15:00期间所开花花后1 h的花粉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的花粉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小麦光合和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选用豫北地区适宜推广的高产小麦品种,以高产潜力品种‘豫麦49-198’,‘兰考矮早8’,‘周麦22’、‘豫农202’、‘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进行不同品种小麦光合和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豫麦49-198’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光合产物积累量较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最低;‘兰考矮早8’在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上均占有优势,但产量因素中穗数较低;‘周麦22’不仅光合能力和籽粒灌浆能力较高,产量因素也达到较大程度的协调;‘豫农202’在穗数上占有优势,但是光合能力较低,千粒重低;‘偃展4110’的产量因素也较为协调,但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能力低。综上,‘周麦22’产量结构较为协调,在提高小麦的产量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是高产超高产适宜推广的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15.
云南甘薯地方主栽品种收集与脱毒复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甘薯生产,收集云南地方主栽甘薯品种27个进行田间评价,并对其中的6个品种脱毒后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表明,有些品种产量较高,如‘普洱黄山芋’,产量达20.04 t/hm2,‘丘北白皮’亦达15.60 t/hm2;有些品种品质较好,如‘研和板栗薯’和‘华坪紫心’等;‘研和板栗薯’、‘建水灰薯’、‘华坪紫心’、‘马龙紫薯’、‘昆明紫薯’和‘建水紫薯’6个品种,脱毒后薯块平均增产幅度为175.8%;其中‘建水灰薯’脱毒后产量达24.00 t/hm2,比对照增产16.0 t/hm2,增幅为200.1%。通过脱毒,可以显著提高目前云南主栽甘薯品种的产量,更好为甘薯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6.
3种生物农药对春甘蓝田菜青虫及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科学组建甘蓝田菜青虫的综合治理措施,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系统调查研究了阿维菌素、Bt和‘奥绿一号’3种生物农药对春甘蓝田菜青虫及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几种生物农药处理对菜青虫种群均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可大幅降低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总个体数,提高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使用阿维菌素和‘奥绿一号’防治甘蓝田菜青虫,可提高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益害比,有助于保护和加强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光农业园植物景观营造——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成都“五朵金花”观光农业园区为例,采用典型样地法,选取44个样地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样地内植物景观的物种组成、季相特征、群落结构和配置形式.结果表明,成都“五朵金花”观光农业园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常用物种较少,植物景观的物种组成多样;通过合理配置,植物景观四季有景可赏;多数树种处于幼龄阶段,同种物种个体大小不同,植物景观随时间推移会发生显著变化;植物景观的配置形式多为乔灌草的复层结构,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最后为观光农业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蓖麻杂交种耐盐碱能力评价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明确混合盐碱胁迫对蓖麻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评价不同蓖麻杂交种耐盐碱胁迫的能力,为盐碱地蓖麻栽培提供依据,选择‘淄蓖麻7号’、ZB-6和‘淄蓖麻8号’3个蓖麻杂交品种(组合),采用不同浓度的人工混合盐碱土壤进行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杂交蓖麻品种在0.2%~0.6%的土壤含盐量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但高浓度的混合盐处理对蓖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盐碱胁迫造成蓖麻株高降低、茎秆变细、叶片变小、主茎穗及主茎分枝穗蒴果数量变少、单株产量降低。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的土壤含盐量对蓖麻产量的影响极为明显,在0%、0.2%、0.4%和0.6%盐碱处理区,‘淄蓖麻7号’、‘淄蓖麻8号’和ZB-6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276.95、4146.45、3613.80、2678.85 kg/hm2。LSD法多重比较表明,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8种狼尾草属植物的生长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哪种狼尾草属植物最适合做能源植物,通过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的方法,研究8种狼尾草属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性状和不同刈割期生长能力。结果表明:‘MT-1象草’新品系的生长速度慢些,但生长高、分蘖多、综合生长性状表现最优秀;‘桂牧1号象草’的综合表现仅次于‘MT-1象草’,新品系‘摩特矮象草’的综合表现是最差的。试验研究最终显示,‘MT-1象草’新品系是最适合做能源植物,‘桂牧1号象草’可以在必要情况下作为‘MT-1象草’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20.
粒子流能量场对小麦发芽及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粒子流在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粒子流处理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发芽等效应,选用‘长旱58’和‘晋麦47’2个旱地主栽品种,在不同浓度的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后进行室内发芽试验和2个点(长武和合阳)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粒子流能量场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1.0%~2.67%,发芽率1.12%~4.82%。同时对苗期生物学性状有显著的效应,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发芽15天后,2个品种种子根条数存在较大差异,‘长旱58’的比对照减少5.8%~7.1%,而‘晋麦47’比对照增加1.3%~7.8%;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种子根的伸长生长,品种间的差异极显著;单株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对株高的影响并不显著。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后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以120W/h/kg处理产量最高,‘长旱58’比对照增产5.3%,‘晋麦47’比对照增产6.2%。对产量结构的效应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处理还可以提高开花期旗叶光和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