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栽培牡丹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洛阳牡丹83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及12个品种的核型。查明除“首案红”为三倍体(2n=3x=15)外,其余均为二倍体(2n=2x=10);牡丹各变异类型的核型分为K(2n)=6m+2sm+2st、k(2n)=8m+2st(或k(2n=12m+3st)和K2n)=8m+2Sm三类,表明了洛阳牡丹存在着核型的多样性;它们分别属于对称核型中的2A或3A型,提供了牡丹在系统演化上的原始性的细胞学证据。此外,观察了体细胞联合率平均为29.4%,还对混倍现象、随体、臂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将动物染色体染料“甲苯胺兰——亚甲兰——硫堇——焦油紫”首次用于植物(牡丹)染色体,获得了良好的染色效果。作者认为,此种混合染料有进一步试用、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种是我国水稻栽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发展北方水稻的一条重要途经。当前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杂草多。如果靠人工锄草或手拔,费工效果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采取化学除草成了推广水稻旱种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水稻旱种是我国水稻栽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国北方发展水稻的一条重要途径。1986年全国水稻早种会议提出了发展指标,在“七五”期间要从现有的20万公顷左右发展到67万公顷左右。当前,在水稻旱种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杂草丛生,轻则减产,  相似文献   
4.
<正> 豫玉二号玉米(原名郑单八号)是河南省农科院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株型理想的新杂交种。在1985~1987年各地示范推广中均表现高产、稳产,已显示出巨大的增产潜力及经济效益。为迅速提高豫西的玉米产量,我们于1987年进行了高产试验,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并对其生育规律及高产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植物体内,水几乎参予了所有重要的代谢过程,因此,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生理过程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生长生长过程对缺水最为敏感。其危害程度取决于植物的生理年龄、缺水程  相似文献   
6.
河南紫斑牡丹的生态环境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斑牡丹paeonia papaveracea为我国特产的珍稀药用和观赏植物。本文研究了河南紫斑牡丹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及叶片解剖结构。结果发现:紫斑牡丹适生于阴凉、湿润、土壤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引种驯化时应适当遮光,注意提高空气湿度。目前,紫斑牡丹已濒临天绝,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植物,急待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987一一1988年,我们分别在大田条件和塑料棚遮雨条件下,对三个夏玉米杂交种的不同生育时期,测定并分析了与干旱适应性有关的一些生理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受旱后,各杂交种对干旱均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适应性。高抗杂交种以较强的根系活力,气孔调节能力和广泛水分适应性体现其抗旱性;在耐旱性上则主要表现为受害后叶缘素含量较稳定,膜损伤小、游离脯氨酸积累量大。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其抗旱系数大,经济产量高。此外,还对夏玉米抗旱机理以及气孔扩散阻力、游离脯氨酸积累与抗旱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蒜核型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抗旱品种具有较大的LAI,达峰值后稳定的时间久且下降也较缓慢;LAD高;干物质积累快,最终值亦大;穗粒数多、花粉败育率低、抗旱系数高。  相似文献   
10.
产学结合是 2 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有之路。几年来 ,我校食品科学系通过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 ,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机制 ,主要有管理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