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寻竹笋加工剩余物利用新途径,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益,研究了白星花金龟3龄幼虫对竹笋加工剩余物的转化能力。结果表明:笋头和笋壳的最佳发酵时间分别为25 d和35 d。经最佳发酵时间处理后,每100 g发酵笋头可转化成虫体4.45 g和虫粪77.97 g;每100 g发酵笋壳可转化成虫体3.83 g和虫粪77.66 g。白星花金龟3龄幼虫对发酵25 d笋头的饲料利用率、虫体转化率、虫粪转化率和近似消化率分别为68.62%、20.21%、81.60%和22.03%;对发酵35 d笋壳的饲料利用率、虫体转化率、虫粪转化率和近似消化率分别为69.64%、17.13%、80.73%和22.36%。除虫体转化率外,饲料利用率、虫粪转化率和近似消化率在笋头与笋壳之间均差异不显著,说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发酵笋头和笋壳均有良好的转化效果。研究结果为竹笋加工剩余物资源的高值化、无害化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竹资源非常丰富,有200多个竹种的竹笋可以食用,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笋生产和出口国。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竹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文中综述竹笋营养成分的组成、特点及不同竹种之间的差异,分析了竹笋营养成分中膳食纤维、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甾醇、黄酮等在改善消化系统、降低心血管疾病、控制血糖、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健康功效,并探讨主要营养成分提取技术和加工方法,最后提出竹笋次生代谢产物高值化利用、开发具有抗氧化等多功能竹笋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方向,以为竹笋产品深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毛竹退笋的营养分析及不同时期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竹是我国的主要竹种之一,毛竹笋是南方地区主要的林源蔬菜,然而毛竹退笋是影响竹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仅有部分退笋用来加工笋干,大量的退笋没有得到利用.试验利用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对毛竹退笋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以期开拓退笋的利用.结果是,毛竹退笋的总糖及还原糖含量低于健壮笋;退笋的蛋白含量为6.03%~6.97%,高于健壮笋;退笋的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健壮笋,尤其是Asp、Ser、Tyr3种氨基酸;退笋中草酸明显积累;退笋富含钙、镁、铁、锌等微量元素.结论是:毛竹退笋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可加工成竹笋食品.  相似文献   

4.
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膳食纤维作为"第七类营养素"对人们饮食健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从竹笋资源的价值及利用趋势出发,对竹笋膳食纤维的用途和食品开发状况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竹笋膳食纤维提取和改良方法的总结分析,提出了今后竹笋膳食纤维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雷山方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雷山方竹笋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营养成分、矿质元素、氨基酸、单宁、草酸及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与金佛山方竹、毛竹、合江方竹和菠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评价其营养品质。【结果】相对于金佛山方竹、毛竹、合江方竹和菠菜,雷山方竹笋膳食纤维质量分数(11.0 mg/g)低于金佛山方竹笋(29.6 mg/g)和菠菜(22.0 mg/g),高于毛竹笋(7.2 mg/g)和合江方竹笋(5.6 mg/g),处于中等水平;蛋白质质量分数(35.4 mg/g)高于金佛山方竹笋(35.1 mg/g)、毛竹笋(32.5 mg/g)、合江方竹笋(23.0 mg/g)和菠菜(28.6 mg/g);脂肪质量分数(1.4 mg/g)低于金佛山方竹笋(1.7 mg/g)、毛竹笋(7.1 mg/g)、合江方竹笋(3.1 mg/g)和菠菜(3.9 mg/g),可作为天然减脂食品;钾元素质量分数(3.24 g/kg)和锌元素质量分数(9.61 mg/kg)均为中等水平;还原糖质量分数(0.04 mg/kg)较高,总糖质量分数(0....  相似文献   

6.
厚竹出退笋规律及退笋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厚竹出退笋规律,探讨厚竹退笋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特点,为合理利用退笋、提高厚竹林的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厚竹竹笋的高生长过程,统计出笋量和退笋量,测量竹笋高度,总结厚竹出退笋规律;并采用常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测定退笋不同阶段营养成分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质元素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分析退笋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1) 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厚竹出笋量分别为1 171、818和575株,出笋规律呈正态分布曲线,且从出笋初期至末期退笋率升高。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50 cm以内,其中30 cm高度以下的退笋占比分别高达69. 81%、83. 60%、86. 09%,且在相同时间内,退笋高生长量低于正常笋。2)与正常笋相比,厚竹退笋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均下降,而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则高于正常笋,脂肪含量与健壮笋无显著差异(P0. 05);厚竹不同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PMgCa Zn Mn Fe Cu,其中P含量表现为正常笋高于退笋,其余均是退笋显著高于正常笋(P0. 05),且随退败程度加深呈增加趋势;厚竹退笋与正常笋都含有17种氨基酸,退笋氨基酸总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笋,且随退败程度加深呈下降趋势,退笋中期和后期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但退笋中主要鲜味类氨基酸含量比例增加。【结论】厚竹每年大量出笋,大小年差异没有毛竹明显,更适于培育优质竹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厚竹退笋率整体较高,退笋高度集中分布在50 cm以内。厚竹退笋主要集中在高生长初期。厚竹退笋仍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等物质,具较高的食用价值,及时开发利用退笋可提高竹林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7.
少穗竹和四季竹竹笋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华安竹种园2种少穗竹属笋用竹少穗竹和四季竹竹笋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四季竹竹笋的含水量、灰分、脂肪含量高于少穗竹,但蛋白质含量低于少穗竹;而少穗竹竹笋氨基酸、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总含量高于四季竹。  相似文献   

8.
对巴山木竹笋、叶的营养成分按不同出土时间和不同龄级分别进行了测定,并对比了巴山木竹笋、叶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巴山木竹竹笋、叶中灰分、粗纤维含量随着出土时间和龄级的增加逐渐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巴山木竹竹叶中的微量元素除了Ca含量随着龄级增长而增加,其余均大致随着龄级增长而减少。巴山木竹竹笋和竹叶共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笋、叶中氨基酸总量均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必须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却有所增加;通过对巴山木竹竹笋和竹叶营养成分对比可以得知,巴山木竹竹笋的营养价值相对竹叶更为丰富,更利于大熊猫对生活必需营养的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毛竹冬笋的笋体剖析及营养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我国每年生产大量笋罐头出口,获得一定外汇,促进了笋加工业的发展。但外商对笋产品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要幼嫩的笋尖(占笋体重量的25%),还有75%的剩余物,造成了笋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着眼于当前笋罐头加工对原料利用的现状,将笋体分割成五部分(笋尖、笋中部、笋基部、嫩笋衣、老笋衣)。分别测定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笋体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是很好的食物资源。为竹笋加工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珍稀保护竹种筇竹笋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特产我国的珍稀保护竹种筇竹笋的笋体特征、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筇竹鲜笋平均笋壳占45.48%,笋肉占54.52%,笋肉含水率为90.80%,笋肉干物质分别占笋肉鲜质量和总鲜质量的9.20%、4.99%;干样平均含蛋白质348.3 mg.g-1,氨基酸总量349.93 mg.g-1,粗脂肪115 mg.g-1,可溶性总糖29.8 mg.g-1,P68.2mg.g-1,Fe 0.07 mg.g-1,Ca 0.54 mg.g-1,Mg 1.63 mg.g-1,Zn 134.80 mg.kg-1,Se 0.50 mg.kg-1。不同种源的筇竹笋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不同,并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发笋时期推迟呈下降趋势,在笋体内表现为自上而下含量降低;水煮后筇竹笋蛋白质含量相对提高,但约75%的氨基酸流失;施肥后筇竹林分竹笋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高于天然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筇竹种源选择、施肥措施及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建议,以提升筇竹林分经济效益、保护筇竹资源并实现可持续经营利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发毛竹林高产高效生态经营技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调查浙西南地区采挖毛竹林竹笋后的笋-幼竹生长过程,通过存活曲线分析毛竹林挖笋后的发笋成竹规律,探讨挖笋对竹笋中单宁、粗脂肪、粗蛋白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竹笋采挖提高了毛竹林地的发笋能力,挖笋样地的发笋数比未挖笋样地增加了12.8%(P <0.05),而挖笋后选留竹笋的存活率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与未挖笋样地相比,挖笋样地内毛竹新分株的平均胸径并未发生显著改变(P> 0.05),挖笋不会降低新分株胸径而使林分衰退;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竞争有利于竹笋地径的径级为Ⅰ-Ⅲ级竹笋的生长与存活,随着地径的提高竹笋死亡率显著降低,而径级Ⅳ级以上竹笋则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盛笋早期以后,径级相对较小(Ⅳ级以上)的竹笋开始大量萌发,这类竹笋若不及时采挖,大部分会出现退笋,造成资源浪费;挖笋和未挖笋样地竹笋的含水率、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笋期均未见显著差异(P> 0.05),尽管挖笋样地竹笋的单宁含量在末笋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但两种样地其他笋期单宁含量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毛竹林竹笋的采挖,可缓解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的资源竞争,有...  相似文献   

12.
以常见食用竹笋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笋、石竹(Ph.nuda)笋为参照,对红哺鸡竹(Ph.iridescens)、白哺鸡竹(Ph.dulcis)、乌哺鸡竹(Ph.vivax)、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f.aureocaulis)和早哺鸡竹(Ph.violascens)5种哺鸡竹竹笋的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不溶性膳食纤维和粗灰分)和矿质元素(P、K、Ca、Na、Mg、Cu、Fe、Zn和Mn)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种哺鸡竹竹笋的粗脂肪、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均显著高于毛竹笋和石竹笋(p<0.05);而在测定的其他营养成分方面,5种哺鸡竹竹笋与毛竹笋、石竹笋相当;黄秆乌哺鸡竹笋和乌哺鸡竹笋在粗蛋白、不溶性膳食纤维、P、Ca、Mg方面要显著高于其他3种哺鸡竹笋(p<0.05);而白哺鸡竹笋的Fe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橄榄竹是三明市近几年发现的一种优良散生中大径竹,具有分布广、用途多、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在橄榄竹长春笋季节,通过测定分析笋的营养成分、鲜嫩度及涩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橄榄竹笋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高,人体必需氨基酸占竹笋干重的3.62%,营养丰富,口感好,是一种优良笋用竹,应大力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安徽霍山毛竹笋品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霍山县是毛竹天然分布的北部边缘,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使这里生产的毛竹笋具有特殊的品质。文章测定了霍山毛竹春笋、鞭笋和冬笋的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霍山毛竹笋中蛋白质含量为1.78%~3.36%,可溶性糖含量为1.98%~3.20%,粗纤维含量为0.794%~0.924%;毛竹笋氨基酸总量为17.30~32.59 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所占比例为20.7%~26.2%,鲜味氨基酸含量所占比例为34.8%~44.8%;毛竹笋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均在检测限以下。分析认为,霍山毛竹笋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污染的食品,可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5.
竹笋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我国人民食用历史悠久.竹笋及笋制品国内外市场需要量很大.江苏人口稠密,竹类资源丰富,随着竹材供应矛盾的缓和,发展竹笋生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其技术策略应是:立足于材用竹林的疏笋,重点建设笋材两用林,恢复并扩大培育挖笋专用林,推广发展优良笋用竹种笋用林.在基础上,开辟笋制品加工行业,拓宽本省竹类资源利用途径,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一、人们喜食竹笋多数竹种的竹笋滋味鲜美,清脆爽口,并具有丰富的营养,是优良的副食品.据分析,新鲜的竹笋中含有糖类2.0—4.0%、脂肪类0.2—0.4%、蛋白质类2.5—3.0%,以及磷、铁、钙、镁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竹笋蛋白质类物质中,至少含有16—18种氨基酸,其中不少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竹笋与肉类、鱼类及各种蔬菜调配烹食体道更佳.各种笋干、笋衣、笋罐头更为烹调菜肴配料之上品.  相似文献   

16.
采收期对3种笋用竹竹笋营养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采笋期对竹笋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对红哺鸡竹(Phylostachys iridescens)、白哺鸡竹(Ph.dulcis)和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aureocaulis')3种笋用竹不同采笋期竹笋蛋白质、粗纤维、还原糖、灰分含量和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笋用竹竹笋蛋白质干基含量均在310 g/kg以上,红哺鸡竹还原糖干基含量为107.0—188.1 g/kg,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6.1—117.2,72.1—121.0 g/kg.3种笋用竹竹笋中粗纤维含量为43.0—84.2 g/kg,脂肪为26.0—36.0 g/kg.采收期异同不仅影响竹笋的粗纤维和灰分含量,也会影响到竹笋中蛋白质、脂肪、还原糖,但不同竹种的含量变化有所不同.红哺鸡竹竹笋中脂肪、蛋白质含量随采集时间的推后含量递减,但还原糖含量递增,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竹笋中脂肪、蛋白质含量随采集时间的变化不明显.3种笋用竹竹笋氨基酸总量(T)变化在13.06—35.4 g/kg,E/T值均在33.0以上.红哺鸡竹竹笋的T值随采收期的延后含量增加,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竹笋的T值则呈现出随采收期的延后含量递减,儿童必需氨基酸总量(CE)呈现类似的变化.竹笋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时令变化对于指导竹笋采集和竹林经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最新的国际标准方法测定了刚竹属8种笋用竹种鲜竹笋蛋白质、粗纤维、还原糖、灰分等主要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8种笋用竹种竹笋还原糖含量普遍为1.20~1.50 g·100 g~(-1),蛋白质含量为2.65~3.62 g·100 g~(-1)。以白哺鸡竹笋和红哺鸡竹还原糖含量较高,还原糖含量在1.40 g·100 g~(-1)以上;毛竹和花哺鸡竹为2种高蛋白竹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62 g·100 g~(-1)和3.61 g·100 g~(-1)。红哺鸡竹口感较优,且粗纤维、灰分含量不高,是食用佳品。8种笋用竹种竹笋中氨基酸种类齐全,除了色氨酸外,16种常见的氨基酸均被检出,氨基酸总量(T)均高于大白菜、蒜苗、韭菜、芫荽、空心菜等常见蔬菜。白哺鸡竹竹笋和黄秆乌哺鸡竹竹笋的人体必需氨基酸(E)含量较高,E/T分别为37.704、36.029,超过了一般的蔬菜。甜竹、毛竹和高节竹竹笋中儿童必需氨基酸含量(CE)均在0.191 g·100 g~(-1)以上。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学》2021,57(9)
【目的】雷竹是优良的散生笋用竹种,有机材料林地覆盖可以促使竹笋早出,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覆盖会造成雷竹林地下鞭系生长环境的剧烈变化,探究覆盖下竹笋箨叶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竹笋食味品质形成基础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的覆盖雷竹林和自然经营雷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雷竹覆盖笋和自然笋的箨叶性状和食味品质指标。【结果】1)与雷竹自然笋相比,覆盖笋箨叶的厚度、含水率、长宽比和长宽比可塑性指数及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升幅分别为317.65%、29.82%、22.90%、26.32%、567.59%和193.93%,而箨叶单叶的干质量、含水率、长度、面积和周长的可塑性指数及叶绿素(a、b、a+b)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69.44%、68.18%、17.65%、21.13%、20.83%、94.92%、76.15%和92.76%,说明覆盖对雷竹笋箨叶形态总体上影响并不明显,但对形态可塑性指数和色素含量有重要影响。2)雷竹覆盖笋较自然笋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均显著提高,升幅分别为43.68%、89.55%、128.57%和125%,而总酸、草酸、纤维素、苦味氨基酸和芳香类氨基酸的含量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则相反,说明覆盖能显著降低竹笋的苦涩味和粗糙度,而明显提高竹笋的甜味。3)冗余分析显示,雷竹笋箨叶叶绿素(a、b、a+b)对竹笋食味品质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箨叶厚度、长宽比、含水率、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结论】雷竹笋可通过箨叶形态可塑性指数和色素含量等性状的适应性变化来应对覆盖条件下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的明显变化,覆盖下竹笋食味品质明显改善,而且箨叶色素含量与竹笋食味品质关系密切,箨叶可能是通过光信号传导影响竹笋食味品质的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19.
竹笋是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蔬菜,其产量丰富,营养齐全,主要含有膳食纤维、蛋白及氨基酸、多糖和香气等化学成分。目前,竹笋产品主要以鲜笋、笋干、清水笋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严重限制了竹笋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竹笋的高值化利用,近年来,关于竹笋化学成分的研究很多。该文详细介绍了竹笋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与应用、蛋白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多糖的提取与活性、香气化学成分和其他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旨在依托科技创新开发竹笋高附加值产品,更好地推动整个竹笋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斑苦竹(Arundinaria oleosa)笋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斑苦竹笋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4.83%,在几种常见的竹笋中含量最高;脂肪含量为3.43%,低于常食竹笋;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磷含量最高(6 853.50 mg/kg),其次为镁和钙,分别为2 009.14 mg/kg和1 029.25 mg/kg;斑苦竹笋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384.1 mg/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占氨基酸总量的36.35%。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斑苦竹笋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74.84,其营养价值优于常见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