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实验猕猴是医学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在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全国各地又相继建立了多所猕猴繁育场。据报道,野生猕猴B病毒的感染率相当高,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可直接在猴群内传播,随后则长期潜伏在呼吸道和/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B病毒抗体。B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人类感染可引起致死性脑炎。因此,实验猕猴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是动物标准化和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保护区野生猕猴是否感染猴的3种主要病毒,从广西某自然保护区一只濒死的野生猕猴抽取血液分离血清,分别应用猴3种病毒斑点酶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猴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STLV-1)和猕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抗体呈阳性,而猴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呈阴性.  相似文献   

3.
猕猴趣谈     
韩联宪 《野生动物》2003,24(2):47-48
猕猴又叫恒河猴,还有人叫它广西猴、黄猴。由于猕猴容易捕捉,好饲养,训练也不困难,所以过去走街串巷、云游四方的江湖杂耍艺人表演猴戏用的猴子,全都是猕猴。各地动物园猴山上放养的猴子,基本以猕猴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猕猴B病毒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用3种方法对猕猴血清B病毒抗体分别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表明,幼年组HSV-1EIA法检测结果与BV ELISA法比较差异显著(P<0.05),HSV-1EIA法与BV EIA法符合率96.6%,HSV-1EIA法与BV ELISA法符合率95.3%,BV EIA法与BVELISA法符合率98.7%。表明3种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均可以做为初筛检测,但BVELISA法在幼年猕猴血清B病毒抗体检测上敏感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猴洞历险记     
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的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海深处,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的乐园,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的王国.自古以来,壶瓶山就是猕猴的栖息地,这里流传着许多猴子的传奇故事.如猴子抢亲,说的是一农家女路遇猴群,被猴子抬进山洞,两年后抱回了一个半边猴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候应林业部邀请,我们宣传单位一行7人,到海南岛访问。在海南岛,我们听说陵水县的南湾有个猴子岛,是一九五六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猕猴自然保护区。在那个环境优美的小岛上,生活着十五群、共计六百多只猴子,人们叫它“猕猴王国”。因此,我们决定前去拜访一下这个猕猴王国的臣民。南湾猴子岛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我们于上午八点多钟到达了这个猕猴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半岛,三面环水,只在东南面有一个很小的部分连着陆地。岛长十五公里,平均宽度大约500米,总面积不到一万五千亩。岛上山峦起伏,曲折逶迤。山上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确实是一个猕猴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7.
我所于1989年11月份对出口西德的猕猴,按合同要求进行了猴B病毒相关抗体的检测。共检猕猴27只,该批猕猴的年龄均为8岁以上。6个月前,货主曾用玻片免疫酶法进行过筛选,均为B病毒相关抗体阴性猴。出口前,我们用玻片免疫酶法和微量中和试  相似文献   

8.
贵阳市黔灵公园半野生猕猴的活动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猕猴(Macacamulatta)为灵长目猴科(CercoPithecidae)动物,野外的数量越来越少,在中国已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贵阳市黔灵公园自1985年始人工投食驯养了一群猕猴。这群猴子已与游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原有的野性已发生了一定的转变[1]。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笔者对该群猕猴活动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研究地点及方法黔灵公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北隅,面积为300hm2,海拔1100~1400m,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次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  相似文献   

9.
正猕猴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行为学、生殖学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领域的研究,是世界上需求量最多的实验动物之一。因猕猴具有繁殖周期长、产仔数量少、疾病复杂等特点,野生猕猴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科研需求,规模化人工养殖猕猴便成为解决实验猕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由于科学研究对猕猴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猕猴健康养殖迫在眉睫,消毒管理作为预防控制猕猴疾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  相似文献   

10.
猕猴(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布丹、缅甸、泰国、越南及中国(西南、华南、长江流域、河南、山西及河北),分布的最北端在清东陵和兴隆之间的燕山山区(北纬40—41°之间),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猴子。由于猕猴与人类同属于灵长目  相似文献   

11.
结合猕猴的出口检疫,我们对浙江省某猕猴场的104头猕猴进行了肠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检测,并对其中26头进行了肠道白色念珠菌的检测,初步摸清了该场猴子肠道三种病原菌的自然带菌状况,并对分离到的沙门氏、志贺氏菌株进行了药敏测定,从临床和管理等方面讨论了如何防制这些肠道病原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猕猴热应激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病情况 为使人工繁育的猕猴恢复其一定的野外生活的习性,我们将人工繁育的部分猕猴从饲养笼舍中抓捕后、装运至半自然的饲养环境,放入园内猴子形成较明显的小群体的运动,主要在围墙边奔跑和行走等活动,转入后约1 h左右发生10余只猕猴的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神志昏迷,个别四肢抽搐;面色、口唇青紫,口鼻腔流出大量泡沫状,混杂粉红色血液等临床症状,经过抢救仍有数只猕猴死亡.  相似文献   

13.
用人单纯疱症病毒1型(HSV-1)为抗原片,玻片免疫酶(IEA)检测抗体的方法,对全场猕猴B病毒抗体阴性动物进行分区隔离。B病毒抗体阴性动物连续3年检测,B病毒感染1.05%,B病毒抗体阴性猴再次感染率不高,为日后群养动物提供可行依据。将分区隔离后B病毒抗体阴性动物每隔2周进行检测,表明潜在病毒携带者并非随时排毒。用IE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72只B病毒抗体阳性母猴所生仔猴抗体,71只B病毒抗体阴性,阴性率98.6%。结果说明,母猴抗体阳性垂直传染给仔猴几率极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IFA、ELISA和HI等血清学方法对来自广西各地的84份恒河猴血清分别作了猴艾滋病病毒、猴麻疹病毒、猴B病毒及猴痘病毒的抗体检测。在84份血清中未检测到D型逆转录病毒(猴艾滋病毒)的抗体;猴痘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为21.4%;B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9%;麻疹病毒抗体阳性猴仅在新来猴群中出现,其阳性率为23.3%;9.5%的猴子同时出现两种病毒抗体阳性;各地区猴群阳性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黑猩猩被认为是敏感动物,新捕获的黑猩猩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为6%~12%。作者用单克隆ELISA一步法检测猕猴血清中HBsAg,证明猕猴也属于敏感动物。材料和方法一、被检血清:采自广东省三个实验猕猴饲养场的血清样品共650头份。这些猕猴  相似文献   

16.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研究小组的科学家在经常捕猎猴子的一些喀麦隆人身上发现了两种新型逆转录酶病毒,而此前从未有过人类感染此类病毒的记录。研究人员化验了930名喀麦隆人的血样,这些人曾贩卖或食用过猴子或猿的肉。科学家通过抗体筛查和遗传分析发现,这些人中有13人感染了至少6种猿猴身上的逆转录酶病毒,其中两人感染了两种新型的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这两种新病毒被称为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和IV型或称HTLV-3及HTLV-4,两种病毒与已知的从猴子和猿的身上传播给人类的HTLV-1和HTLV-2型病毒非常类似。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用无草粉日粮饲喂生长期猕猴的研究,了解无草粉日粮取代国内外猕猴经典日粮配方的可行性,为猕猴日粮配方设计、筛选、修改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选取10只健康自繁生长期猕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单笼饲养,分别饲喂加草粉日粮A和无草粉日粮B,测定猕猴对两组日粮部分常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日均采食量以及试验前后猕猴的体重、体长、前肢、后肢的增长情况和外观发育情况。生长期猕猴对无草粉日粮B中粗纤维(CF)的表观消化率明显高于日粮A(P<0 01),对其他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略高于日粮A(差异不显著);对日粮B的日均采食量为(90 04±0)g(风干物质),明显低于对日粮A的日均采食量(124 58±23 93)g(风干物质)(P<0 05),但两组试验猕猴的体重、体长、前肢、后肢的增长无明显差异(P>0 05)且外观生长发育良好,无腹泻。两组日粮均能满足生长期猕猴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无草粉日粮取代经典日粮配方饲喂生长期猕猴是完全可行的。对降低采食量,增加有机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减少营养过剩和饲料浪费,降低饲养成本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8.
猪圆环病毒感染后部分免疫器官的组织化学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非特异性酯酶和甲基绿-派洛宁两种染色方法,对40头猪的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进行研究,利用细胞计数软件,统计分析T、B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圆环病毒可导致机体淋巴组织T细胞和B细胞减少,且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受伴发病原的影响,其中猪瘟病毒影响最大,伪狂犬病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次之。  相似文献   

19.
猕猴在形态、解剖、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等方面与人类最为相似,是替代人体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为了适应社会对实验猕猴在数量上和品质上不断提高的要求,各地陆续建立猕猴人工饲养繁殖场,而对人工饲养前的野生猕猴的检疫是提高人工饲养猴群健康  相似文献   

20.
猕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研究的模式动物。本研究对670只笼养猕猴进行了采样,并分析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猕猴的血糖情况,结果表明:(1)2~3岁的猕猴血糖是4mmol/l,左右;(2)随着年龄的增加,雄性猕猴的血糖在4~8岁这一阶段明显下降,而在8~16岁这个阶段已经明显升高,到17岁以后的血糖浓度则显著增加;(3)5岁以后的雌性猕猴数量不足,但4岁雌性猕猴的血糖浓度显著低于2岁和3岁的猕猴。(4)在不同性别之间,发现3岁和4岁的雌性猕猴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对应的雄性猕猴。本研究表明猕猴的血糖浓度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