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婆罗门牛是瘤牛的一种,是一种偏肉用的瘤牛。瘤牛原产于亚洲和非洲。和普通牛十分接近。瘤牛与普通牛可以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有正常的生育能力。瘤牛因为耆甲部有呈瘤状的肌肉组织而得名。婆罗门牛属美洲瘤牛。是在美国育成的新的瘤牛品种。经逐代选择强化了肉用生产性能。婆罗门牛体格高大.头部狭长.这个牛种仍保留着印度瘤牛的特点.耳朵大而下垂、瘤峰高耸.颈垂和脐垂十分发达.前后达成一片垂皮体驱短.四肢长。婆罗门牛的毛色较为复杂.有白、灰、棕、红、黑等颜色.公牛的颈及瘤部多呈黑色。婆罗门牛的公牛体重为800~110…  相似文献   

2.
巴西瘤牛     
《中国牧业通讯》2005,(7):89-89
巴西的牛群有80%具有瘤牛血统。系统性的谱系记录显示,纯种瘤牛遍布巴西全地。为了达到在全巴西广泛繁殖纯种瘤牛,必需把每一头牛的来源和谱系资料连贯起来,特别是有关牛的家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世系的资料都要详细记录下来。所有这些资料都经过畜牧试验场的考查证实,畜牧试验场对每一头牛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云南瘤牛     
本文报道了云南瘤牛的产地,分布,习性和形态特征,并探讨了其起源与形成。云南瘤牛产于云南省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热带及地亚热带地区,性能耐热,耐湿,抗蜱;据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云南瘤牛可能起源于云南,云南是中国瘤牛的重要起源地。  相似文献   

4.
云南瘤牛又名德宏高峰黄牛,是一个热带生态种,属较原始的瘤牛型,是我国黄牛品种资源中一个珍贵畜种。云南瘤牛的主要产区在德宏。长期以来,由于对该品种资源重视不够,加之项目经费缺乏,致使存栏逐年下降,目前在德宏境内不足1千头。本文对建立云南瘤牛保护区,发展云南瘤牛提  相似文献   

5.
云南瘤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新近的研究,报道了云南瘤牛的分类学位置、产地、分布、习性和形态描述,并探讨了其起源与形成。根据形态特征及细胞遗传学证据,云南瘤牛属于牛亚科Bos indicus,与普通黄牛(Bos taurus)分属不同的种;云南瘤牛产于云南省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据出土文物及历史记载,云南瘤牛可能起源于云南,云南是中国瘤牛的重要起源地;其形态、习性及性能也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6.
瘤牛的生长发育活重是农畜生长及经济价值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除一些发育及生产性能卓越的品种外,瘤牛的特点是体重和体躯小,其初生体重在16—19公斤之间。印度品种的公犊平均体重为19.2公斤,母犊18.1公斤。非洲品种的犊牛出生重相应为18.5及15.4公斤。中亚细亚杂种瘤牛也无大差别,其体重为16.5及15.4公斤。根据资料,阿塞拜疆及非洲瘤牛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瘤牛性能耐热、耐旱、抗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用它与温带品种进行杂交,育成了许多热带品种,如婆罗格斯、婆罗福特、圣格鲁迪、夏勃雷、肉牛王、邦斯玛拉、巴左娜等品种,瘤牛还参与我国了黄牛的形成,如南方黄牛肩峰高耸,就含有瘤牛较多的血液。其它如中原黄牛中的四大品种一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和鲁西牛也程度不同地含有瘤牛的血液。可见瘤牛对我国黄牛形成贡献之大。但是有关瘤牛情况介绍,以往报道不多。现将邹霞青同志译自苏联《瘤牛饲养业》中“瘤牛的外貌、体质及内部结构”,“瘤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陆续在本刊发表,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8.
<正> 由双芽巴贝西原虫(Babesia bigemina)引起的瘤牛巴贝西虫病和突变泰勒原虫(Theileria mutans)引起的瘤牛泰勒原虫病,是瘤牛常见的疾病。对这两种原虫病的血液学变化进行研究,无论在其鉴别诊断上,还是在发病学上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为了培育适应高温气候和抗传染病及血液寄生虫病的乳用和肉用牛新类型和新品种,采用瘤牛与育成品种牛杂交的方法,做了大量工作。苏联农业部畜牧总局于1973年成立了利用瘤牛进行育种工作委员会,开展了瘤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行了杂交改良,从而确立了用其杂种进行育种的工作方法。瘤牛的特性阿塞拜疆瘤牛具有良好的肥育性能,乳脂率高(5.0—5.5%),抗病力强并耐高温,缺点是体格较小,晚熟而且生产性能不高(一个泌  相似文献   

10.
云南瘤牛是中国唯一的瘤牛品种,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和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于瘤牛品种中较原始瘤牛类型。而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境内的瘤牛本地称高峰牛。在动物学分类上瘤牛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 amm alia)、偶蹄目(Artiodactila)、牛科(Bovidae)或洞角  相似文献   

11.
采精方法对热带地区瘤牛和欧洲型牛精液特性的影响H.Leon等著贾士杰译前言在热带地区,有关牛的繁殖效果的研究表明仅有20%与公牛的繁殖行为有关。近年来,在墨西哥已经进行了精液评估的应用研究,大约30%瘤牛与瑞士褐牛比较解冻精液的平均活力显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经过25年的精心设计、繁育、测定和选择,澳大利亚乳用瘤牛现作为热带地区新的奶牛品种而闻名。它一般含20—40%瘤牛血液,具有抗虱、耐热的优点,产奶量和其欧洲母本一样高。由于这个新的品种仅按这三个方面选育,所以它的体型外貌不很整齐。这种牛看起来结实、健壮,毛色为浅褐至红褐。用瘤牛(Bos indicus)与欧洲牛(B.taurus)进行杂交以获较好的热带奶牛并不是新的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的饮食观念和膳食结构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动物蛋白在膳食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牛种资源丰富的云南 ,牛肉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喜爱 ,但普通黄牛存在屠宰率低、肉质粗糙、腥味重等缺点。为此寻找产肉率高、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抗病、耐粗饲的牛种已迫在眉睫。云南瘤牛 (又名高峰牛 ) ,是云南省热带和亚热带的地方优良牛种 ,为我国珍贵的畜牧资源之一 ,具有抗热、耐湿、抗蜱等体外寄生虫和抗疾病的能力 ,且适于粗放饲养。瘤牛的研究是牛种资源研究的深化和补充 ,并能为牛的育种和肉牛…  相似文献   

14.
云南高峰牛,为云南瘤牛在德宏州辖区内称呼。云南瘤牛是我国黄牛属中一个珍贵的畜种资源,由于瘤牛具有耐湿热、抗蜱能力和抗某些疾病的能力,为近代世界开展黄牛改良中成为欧美各国改良乳牛或肉用牛的重要遗传资源。本文认为不论是物种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是通过开发利用造福于社会,都应该注重云南高峰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并以此提出了在德宏州瘤牛集中产区建立与健全保种基地,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进一步开展对云南高峰牛形状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为其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额牛,云南瘤牛屠宰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对小型大额平,云南瘤牛各4头公牛进行肉用性能研究,供试牛的平均年龄3.5±0.5岁。大额牛宰前活重149.0±19.0千克,胴体重78.18±8.82千克,净肉重59.28±7.92千克,屠宰率52.56±0.78%,净肉率39.76±0.24%,眼肌面积49.84±14.82厘米2;云南瘤牛宰前活重324.5±28.5千克,胴体重165.91±16.29千克,净肉重130.05±15.55千克,屠宰年51.08±1.53%,净肉率39.97±1.29%,眼队面积76.07±3.6厘米2。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放牧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和良好的肉质,是优良的地方牛种。  相似文献   

16.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对瘤牛、水牛瘤胃纤毛虫作了研究。这些牛喂以4种日粮,以尿素代替蛋白质。四种日粮是:1)一般农场精料加喂5公斤非豆科青绿饲料,自由采食稻草(对照日粮);2)对照+甘蔗糖蜜按精料重量15%加入;3)对照+尿素按精料重的2%;4)对照+15%甘蔗糖蜜+尿素按精料重的3%。从8头有瘘管的牛抽取瘤胃液,抽取的时间是喂后0,2,4,6和10小时。瘤胃液用亚当氏缓冲剂处理、离心,在血球计数器上数原生动物数,并加以识别。原生动物最多的是饲喂  相似文献   

17.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HPLC-Q-TOF MS)方法进行初产瘤牛下丘脑多肽组学研究。试验分2组,即热稳定处理组及对照组,分别取经过热稳定仪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冻存脑组织分离下丘脑,进行组织匀浆、重悬、超滤,获得分子量小于10 kDa的多肽组分。多肽混合物经NanoHPLC进一步分离后进行Q-TOF MS/MS分析,获得的MS/MS质谱图经ProteinPilot~(TM)数据库搜索软件对Precursor、Peptide、Uniprot及ibiss 4种数据库进行搜索比对。结果:通过搜索Uniprot数据库,样品稳定处理组34个蛋白质中有14个鉴定为神经肽编码前体蛋白,而在对照组56个蛋白质中仅有8个被鉴定为神经肽编码前体蛋白。对上述4种数据库进行搜索比对,共鉴定得到121种多肽。结论:经热稳定处理后的样品可有效减少蛋白质降解,从而提高低丰度内源性多肽的鉴定率;结合nanoHPLC-Q-TOF-MS/MS分析技术及ProteinPliot~(TM)搜索软件,可批量鉴定下丘脑多肽组份,从而为乏情期初产瘤牛下丘脑多肽组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个不同牛场的37头发情期瘤牛,经一次前列腺素PGF2α处理,进行同期发情试验,60.6%的有显发情,90.5%的牛黄体溶解,一次注射PGF2α后定时授精的1号牛场妊娠率为61.4%,明显高于2,3号牛场的45.7%和46.9%,三个场重配牛的妊娠率分别为53.3%,50.0%和50.0%,三者没有显著差异。以孕酮(P4)浓度作繁殖力分级表明:6.6%的牛被误诊有黄体存在,其中2.9%黄体溶解不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42头初产埃塞俄比亚瘤牛的短黄体期及静默排卵的发生率进行探讨。以产犊母牛体重为基础分成一个对照组(只喂于草)及一个补饲组(饲以浓缩口粮)。补饲组牛进一步分为挤奶组和部分哺乳组。对所有牛只都进行连续观察并且用切除输梢管的公牛试情。于产后30天直至妊娠,每周采集血  相似文献   

20.
北京西郊動物園印度瘤牛1955年4月15日上午發生臨產症狀,下午2時胎兒兩腿即行露出陰門之外,3時30分胎兒產出,但係死胎。生出後方將臍帶剪斷,由臍靜脉流出之血液很多。死眙晚間進行剖儉並繼續時切片檢查,發現主要病變存在於肝臟,眼观上边緣锐,中葉稍鈍,灰紅色,中葉实質中见有瀰散針头大綠豆大不隆起的小白點,近肝门脉部色澤如煮过呈淡棕灰色。切面微外翻,左葉切面灰棕色,亦見散在之小白點。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