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一简称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传染病。1950年,Levine等首次在美国纽约长岛报道此病。随后在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也陆续有所报道。在我国,上海、福州、广东、河南等地报道过DVH的病例。1989年6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首次发现此病。经流行病  相似文献   

2.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鸭,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给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1945年Levine和Hofstad首次在美国发现此病,以肝肿大并有出血引起鸭急性死亡,并继而分离到了鸭肝炎病毒(DHV),随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苏联等相继报道本病,我国由上海畜牧所黄均健等于1963年首次报道本病,随后我国其它地方相继报道.现在,此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对国内外在这几年来对此病诊断、防治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鸭和其他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幼鸭眼、鼻分泌物增多,眼眶湿润并形成“眼圈”,排黄绿色稀粪,运动失调和头颈震颤;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脑膜炎和关节炎。历史和分布此病在国外早有报道。1932年 Hendrickson 和 Hilbert 首次报道在美国纽约州的长岛发生此病,由于是新发现的疾病,故称为“新鸭病”,目前本病已成为世界性的疾病,广泛分布于养鸭业发达的地区。在国内,邝荣禄等1975年于广州地区首次提出本病在我国的存在。郭玉璞等于1980~1981年在北京郊区发现本病,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此病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给养鸭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历史和分布1950年,Levine 等首次报道此病在美国纽约长岛发生,并从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描述了1948年该病已经在长岛的存在,并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鉴定、人工发病、免疫接种及采用康复鸭的血清进行治疗试验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随后,许多国家陆续有发生此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感染,是幼鸭的常见病,多在不良的饲养管理和恶劣的卫生环境下诱发此病。我国1982年由郭玉璞教授首次报道北京地区“小鸭传染性浆膜炎”,1983年郭予强报道广州及深圳地区发生鸭疫综合症,1987年,广东珠海地区樱桃谷鸭发生鸭疫巴氏杆菌感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自 1 932年美国Hendrickson等人首次报道在纽约州长岛 3个鸭场发生该病以来 ,英国、加拿大、挪威等国相继有此病的报道。我国 1 982年由郭玉蹼在北京首次报道鸭疫巴氏杆菌病后 ,广东、黑龙江、湖北、上海、广西等地相继发生此病。2 0 0 1年 5月 ,山东省荷泽市郓城县某商品代肉鸭养殖场发生此病 ,造成严重损失。通过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 ,…  相似文献   

7.
鸭丝虫病,学名鸟蛇线虫病,李明忠等同志曾在《中国兽医杂志》等刊物上多次报道了四川宜宾、乐山地区幼鸭发生该病的情况。我省对此病未见于报道。1983年夏秋间,我县路桥、金清、新桥三个区的四个毗邻公社九群3678只幼鸭,首次地先后发生此病。现  相似文献   

8.
粤北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简称鸭疫里氏杆菌.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常见症状为精神沉郁、流眼泪和流鼻液、轻度咳嗽和打喷嚏、排绿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许多国家均有此病报道,我国郭玉璞等于1982年在北京首次发现此病以来,在全国许多省区均有此病发生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中药蟾甘口服液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自1945年由Levine和Hofstad发现以来,已有二十几个国家报道此病,被称为世界性传染病.在我国,自黄均建等人报道上海发生此病之后,先后有10多个省(市)及地区报道此病,其病原均为Ⅰ型鸭肝炎病毒.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药,虽然卵黄抗体、高免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对鸭病毒性肝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价格较贵和货源紧缺致使实际应用较少.试验用研制的中药蟾甘口服液对人工感染的鸭病毒性肝炎进行了治疗试验,并取得了很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邱彦  周小容  罗文秀 《兽医导刊》2011,(Z1):232-233
鸭疫里默氏菌(RA)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等多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又称为新鸭病、鸭疫综合症或鸭传染性浆膜炎。本病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用药物治疗的耐过鸭,常生长迟缓、体重减轻,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在鹅群中发生。美国学者于1932年首次在鸭场发现该病。在我国,郭玉璞(1982年)在北京郊区某鸭场首次分离到鸭疫里默氏菌(RA)。随后许多省市相继报道此病。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墨氏杆菌病及其在我国的流行动态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疾病简史和分布鸭疫里墨氏杆菌病(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鹅群中发生此病。1932年,Hendrickson报道美国纽约长岛三个鸭场的北京鸭发生此病,当时在该地区称之为“新鸭病”。该病开始发生于7~10周龄鸭,后来逐渐演变为侵害2~7周龄幼鸭。1938年Gra  相似文献   

12.
DVH是发生于1-3周龄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自1949年Levine等报道美国纽约长岛发生此病以来,世界各地也相继有所报道。在我国,上海地区某鸭场于1983年首次爆发DVH。这几年来,DVH已呈广泛性分布,对养鸭业造成严重危害。今就其防制方法作如下简述。  相似文献   

13.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主要侵害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是养鸭业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鸭地区。在我国,邝荣禄等1975年于广州郊区调查鸭病时曾遇到有此病症的大量病例,首次提出本病在我国的存在。在他指导下,作者等于1981年确证了本病在广东的存在和流行。郭玉璞等1982年首次报道北京郊区鸭场于1980~1981年间曾发生本病,并分离出病原菌。此后,我国沿海很多省市也陆续报道了此病的发生。本文结合作者的调查研究,着重就本病及其并发感染的防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南宁市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起 ,是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据记载 ,此病于 1 93 2年在美国纽约首次发现。我国自 1 982年郭玉璞在北京首次确定此病以来 ,全国许多地区也相继报导发生本病。据广西冯加明等报导 ,广西二十世纪 80年代后期确诊此病。此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市养鸭业的疾病之一。本病的肉眼病变及病原形态和大肠杆菌病很相似 ,很容易误诊为大肠杆菌病。因此确诊本病必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笔者曾从本地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鸭体内分离出 1 2株菌株 ,分别做了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敏…  相似文献   

15.
1鸭病毒性肝炎的历史回顾1945年,Levine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1950年,Levine首次用鸡胚分离出鸭肝炎病毒;1954年,Asplin报道了英国暴发流行该病;1958年,我国黄均建报道该病在上海地区发生与流行;1965年,在英国发现Ⅱ型鸭肝炎病毒;1969年,  相似文献   

16.
<正> 鸭线虫病,学名鸟龙线虫病(Avioser-pens taiwana)。四川李明忠、浙江陈枫等先后报道了四川宜宾、乐山地区和浙江黄岩县发生鸭线虫病的情况。我省对此病未见报道。1984年9—10月间,新干县神政桥乡龙家村养鸭专业户熊炳根喂养的315只雏鸭先后发生此病。现将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这群鸭系84年6、7月间先后从永丰县和本县七琴乡购进的。养至50日龄左右,即9、10月间雏鸭突然发病,发病47只,发病率达14.9%。  相似文献   

17.
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PA)病是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传染性浆膜炎、鸭疫里雷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病。鸭疫巴氏杆菌病于1932年由Hendrickson J M.首次报道,我国郭玉璞等于1982年在北京首次报道,并对本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简称 DVH)是雏鸭的一种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历史和分布1950年,Levine 等首次报道此病在美国纽约长岛发生,并从流行病学、症状、病变、病毒分离及鉴定、人工发病、免疫接种及用康复鸭血清治疗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RA),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至今,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均有报道.在我国,邝荣禄等于1975年首次报道本病发现于广州,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首次分离鉴定出鸭疫里氏杆菌,并成功复制出该病原.  相似文献   

20.
<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1932年纽约长岛首次报道该病,以后各国相继报道,我国于1982年首次报道,目前我国多地已陆续有本病的发病报道。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是危害全世界养鸭业的一种主要疾病[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