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哈密瓜枯萎病病株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得出其病原菌为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对其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量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该病原菌整个生理过程中的最适温度为29~31℃,最适pH值为5.6~6.8之间,光照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河北省蔬菜保护地土壤镰孢菌种群分布情况,分析了棚龄、蔬菜种类、土壤真菌、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性化肥对镰孢菌种群分布的影响,鉴定出13种镰孢菌,分别是雪腐镰孢菌(Fusarium nivale)、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水生镰孢菌(Fusarium aquaeductum)、梨孢镰孢菌(Fusarium poae)、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弯角镰孢菌(Fusarium camptoceras)、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潮湿镰孢菌(Fusarium ud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柔毛镰孢菌(Fusarium flocciferum)和双胞镜孢菌(Fusarium dimerum),其中尖孢镰孢菌(F.axyspsrum)和茄病镰孢菌(F.solani)是优势种;同时表明土壤等因子对镰孢菌种群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规律不尽相同;木霉对镰孢菌的生长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尚未见报道的茄腐镰孢菌引起的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6种碳源培养基和9种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均较良好,而在L-精氨酸上生长较慢.病菌菌丝在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pH值为3~12,最适pH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病菌分生孢子在供试的6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10~35 ℃,最适温度为27℃;pH值2~12范围内病菌孢子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2℃、10 min.  相似文献   

4.
以具典型根腐病症状的辽藁本病根组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EF-1α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明确辽藁本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不同培养基对辽藁本根腐病菌的生长量和菌落致密性有显著影响,在PDA培养基生长最快,7 d菌落直径达85 mm,菌落致密;病菌以蔗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可溶性淀粉次之,对乳糖利用较差;最适宜的氮源为牛肉浸膏,其次为尿素和硝酸钾;在20~30℃温度范围生长较快,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光照处理对菌丝也有影响,在全黑暗培养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5.
采集龙牙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枯萎病典型症状的鳞茎进行病原物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及其r DNA-ITS、EF-1α、mt SSU和IGS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测定了光照、温度、p H、碳源和氮源等处理对该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最适菌丝生长的条件包括温度为25~30℃、p H 8.0、碳源为乳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产孢条件包括24 h黑暗、温度为30℃、p H 10.0、碳源为乳糖、氮源为蛋白胨;另外,24 h光照、24 h黑暗和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均适宜该菌的菌丝生长。在5种参试杀菌剂中,肟菌·戊唑醇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294 mg·L-1,噁霉灵的效果最差,EC50为39.359 mg·L-1。  相似文献   

6.
对新发现的越橘镰孢果腐病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产孢最适培养基为O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产孢最适温度为2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最佳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尿素;pH 5~6适宜菌丝生长,pH 6产孢最佳;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但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51℃(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7℃(10 min)。病菌生长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最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21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病菌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咯菌腈、丙环·嘧菌酯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0.5000 mg·L~(-1)。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越橘镰孢菌果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防效较好,能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晶晶  陈典  叶阳阳  黄珏  王勇 《北方园艺》2011,(16):148-151
为明确黑龙江省依兰县酸浆根腐病的致病菌,以发病地区的酸浆病根及地下茎为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对致病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腐皮镰孢菌(F.solani)与尖镰孢菌(F.oxysporum)为该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蓝莓灰霉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对蓝莓灰霉病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蓝莓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孢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0~25℃;该菌可生长的pH值范围为4~12,最适pH值为5~6;灰葡萄孢菌对果糖和铵态无机氮素的利用情况较好,在20℃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5天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培养15天左右即能形成黑色、不规则形状的菌核,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中国辽宁省设施栽培辣椒上首次发现的新病害辣椒叶斑病,鉴定其致病菌为尖孢枝 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测定:病菌 菌丝生长以V8 汁培养基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山梨醇和麦芽浸膏最佳;菌丝适宜生 长温度为20 ~ 25 ℃;最适pH 6 ~ 8;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77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 宜温度为20 ~ 30 ℃;最适pH 7;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马铃薯早疫病菌丝有横隔和分支|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分生孢子倒棒状或手雷形,大小为(46.32~156.33)μm×(11.58~28.95)μm,具纵横隔膜。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nali Sorauer)。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28 ℃,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8。营养特性研究表明,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和淀粉都比葡萄糖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其中蔗糖、果糖、乳糖效果较好|甘氨酸和硝态氮能促进菌丝生长,铵态氮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内蒙古西部地区一种新病害——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胡萝卜片接种、有伤口和无伤口胡萝卜肉质根接种及盆栽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个菌株F1、F2和F3均表现致病性。经形态学鉴定,F1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2和F3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一步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 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一致。明确了内蒙古西部地区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  相似文献   

12.
2016—2018年以洛阳地区不同牡丹种植地的根腐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同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具有致病性的分离物进行鉴定,以明确引起洛阳地区牡丹根腐病发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从30份根腐病株中共分离获得15株病原分离物,离体致病性检测表明9株分离物具有显著致病性;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9株致病分离物为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rDNA-ITS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7株致病分离物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株致病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因此,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是引发洛阳地区牡丹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2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根腐病的发生,其中茄病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部分地区茄子黄化萎蔫植株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部分地区萎蔫的茄子植株上分离到两种类型病原菌:茄子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genae)和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茄子枯萎病菌、黄萎病菌在PSA培养基上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pH6~7;枯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层厚且致密,黄萎病菌在VBC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迅速但菌落稀薄;枯萎病菌氮源以蛋白胨为最佳,黄萎病菌碳源以蔗糖为最好,氮源以蛋白胨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对墨兰茎腐病原菌(Fusarium axysporum Schl.)开展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6℃,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4℃;菌丝生长最适pH为6~7,pH为9时最适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60℃经25min或65℃经20min或70℃经5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经25min或50℃经5min或55℃经2min;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5.
番茄枯萎病菌分离鉴定及嫁接砧木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省番茄栽培面积较大的定兴和肥乡地区枯萎病病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浸根法鉴定了10个番茄砧木的枯萎病抗性。结果表明,从定兴和肥乡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孢菌,采用尖孢镰孢菌生理小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证明2个菌株都为尖孢镰孢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生理小种3;筛选得到了3个枯萎病高抗砧木品种,7个抗病砧木品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PDA综合培养基对3种拮抗菌和2种苗木立枯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研究3种拮抗菌对苗木立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桔绿木霉(Trichoderm citrinoviridevs)、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3种拮抗菌对2种苗木立枯病病原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均有抑制作用,对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最好的为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vs,对Fusarium solani抑制效果最好的为Trichoderma viride.  相似文献   

17.
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rd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市场上缺乏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或生防菌剂。为了更好地防治苦瓜枯萎病,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G5 与恶霉灵复配施用的最优组合,并在苦瓜枯萎病发病样地对盆栽试验筛选出的最优组合进行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菌药组合B+0.75Hym(1×109 cfu · mL-1 G5 菌悬液+187.5 mg · L-1 恶霉灵)处理对盆栽苦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为81.60%,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时该组合对苦瓜幼苗的促生作用最为明显。接种苦瓜枯萎病菌后,菌药组合B+0.75Hym的苦瓜叶片中PAL、PPO、POD 防御酶活性较高。田间防效验证试验中苦瓜苗移栽30、60 d 后菌药组合B+0.75Hym 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高,分别达到了52.59%、32.13%,且苦瓜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盆栽试验筛选出的菌药最优组合B+0.75Hym 不仅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而且能够有效防治苦瓜枯萎病,提高苦瓜产量,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琳  赵辉 《中国蔬菜》2013,1(24):65-69
为明确豫西地区茄科作物土壤镰孢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从豫西地区17 个县、市
采集的32 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96 株镰孢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及EF-1α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
镰孢菌分属于5 个种,位于系统发育树的5 个分支上,分别为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藤仓镰孢菌
(F. fujikuroi)、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F. incarnatum 和F. 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
其中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的分离频率最高,为45.83%,在所调查的4 种茄科作物土壤中均有分布;
而F.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 的分离频率最低,仅在马铃薯和番茄土壤中存在。不同地区茄科
作物土壤镰孢菌种群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在黑龙江省西瓜生产中,每年因枯萎病导致西瓜减产10%左右。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枯萎病菌株形态均为典型的尖孢镰刀菌;致病菌株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6℃,pH值=7,PDA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