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免]鱼Miichthys miiuy(Basilewsky)俗称“米鱼”,又名敏鱼、敏子鱼、命鱼等,隶属鱼纲石首鱼科,为近底层暖水性鱼类。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渔期以春秋两季为主。[鱼免]肉厚、脂肪多、质地嫩、味鲜美,为名贵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除鲜食外还可制作罐头或加工成[鱼免]鲞。[鱼免]鳔是上等鱼肚,俗称“鳘肚”。目前[鱼免]的养殖在我国东南沿海已经开始兴起,但是国内外关于[鱼免]养殖方面的系统研究资料比较少,[鱼免]鱼苗对一些生态因子耐受的研究资料基本没有。本试验研究了[鱼免]幼鱼对不同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在2013年1—12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流沙湾海域勒氏枝鳔石首鱼的体长分布、体长-体质量的关系、肥满度月变化、饵料组成、摄食强度和营养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流沙湾海域枝鳔石首鱼体长82~145 mm,优势体长组为116~125 mm和106~115 mm;体长(L)-体质量(W)关系方程为:W=0.0242L~(2.9564)(R~2=0.9471);肥满度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最小值出现在7月;枝鳔石首鱼的饵料组成以甲壳类为主要类群。枝鳔石首鱼的空胃率随季节变化显著(P0.05),在冬季最大,春季达到最小,饱满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营养级变化范围在2.69~3.11,平均营养级为2.94。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产》2016,(12):17-17
正本刊讯12月1日,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工商总局市场司联合在广州举办"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履约执法培训研讨会"。会议详细解读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有关加强石首鱼保护的决议,讲授了加湾石首鱼鳔及其干制品识别技术,并发布了手机适用的加湾石首鱼膘快速视觉鉴定电子指南。来自美国鱼类与  相似文献   

4.
绿鳍马面鲀     
<正> 绿鳍马面鲀属鲀形目、革鲀科、马面鲀属。俗称橡皮鱼、剥皮鱼(上海和江苏、浙江、福建)或猪鱼、皮匠鱼等(辽宁、河北、山东)。外形较特殊,体颇侧扁,口小,牙门齿状。鳞小,呈绒毛状。第一背鳍有1粗大鳍棘,第二背鳍具34~41鳍条。臀鳍具32~38鳍条。两腹鳍退化成1不能活动的短棘,体呈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胸鳍均呈绿  相似文献   

5.
西非黄鱼     
我国俗称西非黄鱼。体延长,稍侧扁。眼略大。其直径大于眼间距。头长为眼径的4.1~6倍。口裂大而斜,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延伸达眼半后下方。牙绒毛状,列成狭带。上颌的外行牙扩大而尖锐,其前方有一对犬牙。下颌内行有几个扩大而尖端向内的牙。颏部无须,但有6个孔。吻突有5个小孔。鳃耙细长,在鳃弧急弯处鳃耙长于鳃丝,第一鳃弧有16~18鳃耙。前鳃盖骨边缘成锯齿状,在突出处常有锐棘。背鳍前部有10鳍棘,后部有1鳍棘和25~27鳍条。胸鳍短,为体长的18~20%。臀鳍有2鳍棘和7鳍条,其第二鳍棘短而尖强。尾鳍呈不对称的“S”形。气鳔的前端有一附属物其前方分出一簇短的分枝并有超过10个很细长的盲道向后延伸至鳔的背后上方。耳石卵圆形,厚大,绕纵轴捻转结构,其外表面  相似文献   

6.
鮸(Miichthysmiiuy)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鱼属(图见彩中插2),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东、黄海较多。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尤其鳔俗称“鱼肚”,为高级滋补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浙江、福建两省沿海对)鱼的亲鱼培育、胚胎及仔稚鱼发育、人  相似文献   

7.
王辑 《内陆水产》2001,26(9):42-42
二十六玻璃拉拉鱼别名印度玻璃鱼,属双边鱼科阔嘴鱼属鱼类,产地: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地。1形态特征身长5厘米,身体较宽,且侧扁略呈椭圆形,头小,吻圆,眼睛较大。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高,略似三角形,由7根鳍棘组成,第2背鳍紧接第1背鳍,由1根鳍棘和12~15根软鳍条组成;尾鳍叉形臀鳍较长,起点约在腹部的中央,终止点约与第2背鳍终点相对,由3根鳍棘和13~15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部,稍后于胸鳍的下方,有1根鳍棘及5根锯条;胸鳍长圆形,有9~10根锯条。侧线鳞60~70片。整个身体呈透明状,在灯…  相似文献   

8.
<正>红小丑鱼属鲈形目、雀鲷科、海葵鱼属,是小丑鱼的一种。最大体长14厘米,背鳍鳍棘(总数)9~10条,背鳍软条(总数)16~18条,臀鳍鳍棘2条,臀鳍软条13~15条。成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吻短而钝。眼中大,上侧位。口大,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齿端具缺刻。背鳍单一,软条部延长而呈方形;尾鳍呈扇形,上下叶外侧鳍条不延长呈丝状。成鱼体黑色,头部、  相似文献   

9.
镰鱼     
镰鱼Zanclus cornutus(Linnaeus)是一种十分美丽的热带礁盘鱼类。隶属于鲈形目,刺尾鱼亚目,镰鱼科。体短而高,甚侧扁,略显圆形;吻向前伸出,几呈圆锥状;口小,前位;两颌具细小刚毛状齿;背鳍第三鳍棘延长呈丝状;  相似文献   

10.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Temminck etSchlegel)俗称白(鱼免),为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的近海中下层鱼类,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沿海。其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营养丰富,在日本市场上被视为高级鱼类,价格高于鰤鱼。日本黄姑鱼由于生长迅速,病害少,易于养殖,当年即可达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海水鱼网箱养殖诸多品种之佼佼者,倍受养殖业者欢迎。但其海区野生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11.
浅色黄姑鱼人工健康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丝鱼免。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的海水网箱养殖优良品种。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鱼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备受港澳及日、韩客户欢迎。“白奈鱼胶”其药用及营养价值仅次于金钱鱼免,市场价格极高。九十  相似文献   

12.
唐鱼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发育过程特征,胚后发育可以分为孵出期、胸鳍形成期、鳔一室期、卵黄消失期、尾鳍分化期、背鳍分化期、鳔二室期、背鳍形成期、臀鳍形成期、腹鳍形成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在水温23.0~29.0℃条件下,初孵仔鱼体全长为(2.760±0.002)mm。孵出后3天,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开口摄食;5天仔鱼卵黄耗尽,完全依赖外源营养;9天尾鳍开始分化,12天尾脊索上弯;15~18天,背鳍褶突起明显,鳍条原基出现;18天第二鳔室出现,肌节开始向“W”过渡;臀鳍与背鳍分化;33天,20%的仔鱼可观察到腹鳍条;45天,57.1%仔鱼身体长出鳞片;50~55天,体全长(15.62±1.65)mm,腹膜闭合,身体透明特点消失,进入幼鱼期。77天,部分性成熟较早的个体开始进行繁殖。同时文中讨论了唐鱼胚后发育特点及其保护生物学  相似文献   

13.
以自繁育攀鲈F1代为研究对象,按照传统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攀鲈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准确描述;采用人工降温方法,每天降温1℃,直至试验鱼全部死亡,记录其F1代死亡率、累积存活率和半致死低温(LT50).结果表明:攀鲈9个可数性状参数分别为侧线鳞(29.00±1.81)、背鳍鳍棘数(17.24±0.54)、背鳍分枝鳍条(9.81±0.62)、尾鳍分枝鳍条(15.81±0.75)、胸鳍分枝鳍条(15.14±0.57)、腹鳍鳍棘(1.00±0)、腹鳍分枝鳍条(4.95±0.22)、臀鳍鳍棘(9.71±0.43)、臀鳍分枝鳍条(10.43±0.58);平均规格为[(12.5±0.9)cm、(34.5±7.0)g]的试验攀鲈,其初始死亡水温为13.5℃,当温度降低至9.4℃时,试验鱼全部死亡;攀鲈LT50为10.92℃,死亡温度范围为9.4℃~13.5℃.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为保证攀鲈正常越冬,应保持越冬池水温不低于13.5℃,攀鲈耐寒性能有待进一步选育提高.  相似文献   

14.
(鱼免)鱼     
名称学名 Miichthys miiuy(Basile-wsky),属石首鱼科、黄鱼亚科、(鱼免)鱼属。地方名:敏子、敏鱼(山东、河北);米鱼(江苏、浙江);(鱼免)子(辽宁)。形态特征及易混种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头中大,尖突,吻短而钝、不突  相似文献   

15.
宝石斑鱼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剖活体宝石斑鱼 30尾 ,观察并记述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宝石斑鱼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体躯厚而扁圆 ,鱼体呈纺锤形 ,头背部眼后微凹 ,体高约为体长的 1/2。上下颌具一行排列细密的尖齿 ,后鼻孔呈横向短裂孔。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联 ,中间无缺刻 ,生有 14枚棘。鱼体上半部淡蓝绿色 ,腹部色白 ,鱼体两侧不规则的布有近圆形的大斑块及小斑块。胃发达呈“Y”型 ,幽门盲囊 2 0~ 2 4个 (有的末端具分叉 ) ,肠管长 ,为体长的 3~ 3 5倍。胆囊长棒卵形 ,生殖腺细长紧贴于鳔腹面。雌雄异体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码头采获银鲈科Gerreidae、银鲈属Gerres鱼类标本两尾,经鉴定为大棘银鲈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4,系我国南海鱼类一新记录。其主要特征为:体长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体背腹缘均呈弧状隆起,体高以背鳍起点处最高。口小,能活动,伸出时略向下倾斜。体被薄圆鳞,易脱落;侧线鳞41~43枚。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IX-10,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压倒时末端伸达尾柄;臀鳍Ⅲ-7,以第3鳍棘最长;胸鳍长,末端可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叉形。新鲜标本体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7~10条青灰色横带;背鳍灰白色,第2鳍棘黑色;臀鳍、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尾鳍灰黄色,上、下叶内缘暗色,下叶外缘白色。  相似文献   

17.
对采自黄海中部(青岛)、东海北部(舟山)和东海南部(厦门)海域的3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浙江舟山沿海的1个(鱼免)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鱼免)鱼群体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1背鳍数、第2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3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  相似文献   

18.
红鱼生物学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内陆水产》2003,28(3):20-21
红鱼(Reddrum),又名红鼓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该鱼肉味鲜美、风味独特,是美国重要的养殖鱼类,我国于1991年将其引进,现在广东、福建、山东、海南等地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鱼类中又一新贵。本文就红鱼生物学性状及其养殖技术分述如下。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红鱼体呈纺锤形,侧扁,背部微隆,以背鳍起点处最高,头中等大小。口端位,口裂较大,齿排列紧密,细小而尖锐,鼻孔两对,后一对稍大,呈椭圆形。眼上侧位,后缘与口裂末端平齐,前鳃盖后缘锯齿状,后鳃盖有两个尖锐的突起。背鳍:IX-X-21-23;胸鳍:12;腹鳍:,1-5;臀鳍:1-8;尾…  相似文献   

19.
针对部分养殖石首鱼种质资源存在命名混乱、物种鉴定不准确的问题, 本研究在形态学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对 3 种养殖石首鱼类进行了物种鉴定。测序获取待测样品 DNA 条形码序列 15 条, 在 GenBank 中对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 同时在中国重要渔业生物 DNA 条形码信息平台验证了比对结果的准确性; 结合已报道的 18 条石首鱼类 DNA 条形码序列对全部样品进行分析, 运用 Kimura 2-paramater (K2P)模型构建其系统进化关系, 进一步确定待测样品的种类及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将 3 种养殖石首鱼分别定种为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 (Herre, 1932)]、元鼎黄姑鱼(Nibea chui Trewavas, 1971)和双棘原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 (Lacepède, 1802)], 厘清了 3 个物种的有效种名及分类特征, 证实了石首鱼外部形态、鳔、耳石的典型特征可作为其物种鉴定的重要证据, 对 DNA 条形码物种鉴定具有辅助作用, 表明 DNA 条形码技术可解决石首鱼类幼鱼由于形态特征尚不明显等问题造成的定种困难。研究结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唇鱼的繁殖驯养报备和登记提供了科学证据, 也为石首鱼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其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鲂属鱼类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鲂属鱼类种内及种间形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广东鲂(M.hoffmanni)、鲂(M.skolkovii)和团头鲂(M.amblycephala)共382尾样本的23个可数性状和24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鲂的可数性状(尾部脊椎数),可量比例性状(口宽/头长、眼径/头长、腹鳍棘长/头长、肠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第一鳔室长/体长、第二鳔室长/第一鳔室长、尾柄长/尾柄高)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作为4种鲂的判别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28%(26.01%)、19.92%(12.05%)和8.04%(10.18%),累计贡献率54.24%(48.24%)。主成分散点图显示,4种鲂聚为4簇,广东鲂、团头鲂区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