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明确氮肥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各条件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82篇大田试验文献,包含355个独立研究的1 169组观测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比较氮肥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均温、不同年降水量及不同耕层有机质含量下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各分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间的关系。【结果】施氮整体上显著提高了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增长率分别为66.09%和72.38%(P<0.05)。施氮后西北部产量相对增长率(69.27%)高于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增长率(65.53%)低于东南部;西北部在施氮量212 kg·hm -2时产量达到最高,东南部需多施15 kg·hm -2才能获得最高产量;西北部施氮232 kg·hm -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24 kg·hm -2时基本趋于稳定。施氮后年均温≤10℃地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9.12%,75.00%)均高于>10℃地区;年均温>10℃地区施氮189 kg·hm -2和187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年均温≤10℃地区施氮225 kg·hm -2时产量才趋于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39 kg·hm -2时达到最高。施氮后在年均降水≤600 mm地区产量相对增长率(70.48%)更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在年均降水>600 mm时更显著;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在施氮量235 kg·hm -2和244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实现高产的施氮量为250 kg·hm -2。施氮后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 -1条件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8.24%, 86.55%)均高于>12 g·kg -1条件,前者在施氮量226 kg·hm -2和212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后者获得最高产量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分别为163 kg·hm -2和175 kg·hm -2。【结论】在黄土高原,冬小麦在东南部和西北部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27 kg·hm -2和212 kg·hm -2;年均温>10℃地区合理施氮量为187 kg·hm -2,年均温≤10℃地区为239 kg·hm -2;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合理施氮量为250 kg·hm -2,年均降水量≤600 mm地区为235 kg·hm -2;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 -1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26 kg·hm -2,高于12 g·kg -1时则为163 kg·hm -2。  相似文献   

2.
对陇中旱地膜侧马铃薯与露地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膜侧种植马铃薯较露地种植马铃薯增产4 382.25 kg/hm2.增产率30.62%,水分利用效率膜侧种植较露地种植提高5.92 kg/(mm·hm2),增加6.51%.在降水量为46.70 mm的情况下,膜侧种植区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较露地种植区提高17.03mm,耗水量增加31.23 mm.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洪江市和云南华宁县冰糖橙果实为材料,比较分析了2个产区冰糖橙外在品质特征和产地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华宁冰糖橙平均单果质量(147.56~159.80 g)显著大于洪江冰糖橙的单果质量(106.68~109.41 g),果实横径、纵径也均显著大于洪江冰糖橙的;2个产区果实囊瓣数和单个囊瓣内汁胞数无明显差异;华宁冰糖橙单个汁胞体积为22.07 mm3,显著大于洪江冰糖橙的(16.62 mm3);环境条件比较显示,2个产区年均温和年积温无明显差异;湖南怀化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达1450.3mm,4—7月中旬量大,降水集中在冰糖橙果实细胞分裂末期和果实膨大初期,水分利用效率约1.23kg/((667m2)·mm);云南玉溪地区平均年降水量1032.1mm,7—9月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在果实膨大期,水分利用效率约为3.78 kg/((667 m2)·mm);云南玉溪地区物候期整体上比洪江早1个月,果实发育时间也较洪江长1个月左右。综上,华宁产区周年温度条件相对稳定,枝梢和果实发育期长,膨大期供水充足,单个汁...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氮肥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各条件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82篇大田试验文献,包含355个独立研究的1 169组观测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比较氮肥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均温、不同年降水量及不同耕层有机质含量下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各分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间的关系。【结果】施氮整体上显著提高了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增长率分别为66.09%和72.38%(P0.05)。施氮后西北部产量相对增长率(69.27%)高于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增长率(65.53%)低于东南部;西北部在施氮量212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东南部需多施15 kg·hm~(-2)才能获得最高产量;西北部施氮232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24 kg·hm~(-2)时基本趋于稳定。施氮后年均温≤10℃地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9.12%,75.00%)均高于10℃地区;年均温10℃地区施氮189 kg·hm~(-2)和187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年均温≤10℃地区施氮225 kg·hm~(-2)时产量才趋于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39 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后在年均降水≤600 mm地区产量相对增长率(70.48%)更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在年均降水600 mm时更显著;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在施氮量235 kg·hm~(-2)和244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实现高产的施氮量为250 kg·hm~(-2)。施氮后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1)条件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8.24%, 86.55%)均高于12 g·kg~(-1)条件,前者在施氮量226 kg·hm~(-2)和212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后者获得最高产量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分别为163 kg·hm~(-2)和175 kg·hm~(-2)。【结论】在黄土高原,冬小麦在东南部和西北部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27 kg·hm~(-2)和212 kg·hm~(-2);年均温10℃地区合理施氮量为187kg·hm~(-2),年均温≤10℃地区为239 kg·hm~(-2);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合理施氮量为250 kg·hm~(-2),年均降水量≤600mm地区为235 kg·hm~(-2);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1)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26 kg·hm~(-2),高于12 g·kg~(-1)时则为163 kg·hm~(-2)。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9~2008年张家口市坝上地区4县逐月降水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等级评价指标,分析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年际降水变化、月际降水变化和干旱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坝上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中:尚义>沽源>张北>康保;年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连续6~9月的降水量为2 183.5 mm,其中7月份多年平均降水为3 223 mm; 30年发生干旱15次,频率为50%,发生轻旱2次,中旱2次,重旱6次,特旱5次。研究结果可对张家口市坝上地区进行干旱监测与评估,对指导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膜下滴灌不同补灌量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有限的水资源实现高效利用,为马铃薯应用膜下滴灌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膜下滴灌下不同补灌量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试验当年全生育期降水量为299.3mm的条件下补灌750~900m^3/hm^2,马铃薯产量可达21216.0kg/hm^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53.55kg/(mm·hm^2),比覆膜常规灌溉处理提高9.8%,比覆膜不灌水处理提高23.5%。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海省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青海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分析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生产潜力对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性,并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拟合分析青海省作物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近59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增温2.26℃;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有增加趋势但弱于气温升高趋势,以9.1 mm/10年的速率59年间增加了53.7 mm;作物生长发育期内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呈增长趋势,在693.1~891.6 kg/hm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27.8 kg/hm2;空间分布上降水量、降水生产潜力与平均气温、温度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一致,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变化趋势,温度、降水量、气候生产潜力保持增长趋势,温度生产潜力分别是降水、气候生产潜力的1.2、1.5倍,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气候生产潜力都有正向影响,而降水量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秋覆膜对旱地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秋季覆膜优于顶凌覆膜、春覆膜和播前覆膜,即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增加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为70.21%,产量为10039.34kg/hm2,比播前覆膜增产24.81%,水分利用效率30.19kg/(hm2·mm),比播前覆膜提高15.26%。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使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增产增收,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黑龙江垦区 79个农场近 4 0年资料 ,用多元正态回归方法 ,建立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水量、气温间关系数学模型。用微分方法将其转换成降水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在当地生态条件下 ,年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的最大贡献率为 2 4 kg/ (hm2 .mm ) ;春小麦拔节、孕穗、开花期降水量对其产量的最大贡献率可达 4 5 kg/ (hm2 .m m) ;春小麦灌浆期降水量对其产量的最大贡献率可达 36 kg/ (hm2 .m m)。  相似文献   

10.
赵冬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16-7517,7548
[目的]研究近60年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农业旱涝程度。[方法]选取大连市观象台1951~2010年4~10月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等方法,仅从作物生长季自然降水趋势变化与农业需水满足程度方面,分析大连市近6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和农业旱涝程度。[结果]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888mm/10a,60年来降水量减少95.3 mm;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季明显减少,秋季减少幅度较小;各月平均降水量分布非常不均,7、8月降水量明显较多,共占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53.8%;4、5、10月平均降水量均低于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10.0%。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内干湿指数K值平均为0.90,总体属于轻旱气候类型;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气候正朝着偏旱的方向发展;干旱发生频率为59%;春、秋季属于中旱气候类型,夏季总体属于偏湿气候类型;从历年平均看,除7、8月偏湿以上外,其他各月均达到中旱程度。[结论]该研究为地方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和旱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年降水量80%保证率、干旱频率和降水-蒸发差额分划出河南旱作农区范围,北起省界,南至沙、颍河。分析其降水、土壤水分和灌溉水资源等特征。指出平原以种植小麦为主并采用防旱轮作制,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山区开展蓄水保土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为近期节水农业途径。  相似文献   

12.
闽东南花岗岩侵蚀区的侵蚀性降雨集中分布于5~9月份。产生水土流失主要是大于20mm的降雨,尤其是50.1~80和大于100mm的降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占总量的55%。降雨量仅对顺坡抛荒区的土壤侵蚀量产生极显著的影响,同时与顺坡抛荒区、顺坡草区、中耕作物区和灌丛区的径流量成显著的正相关。30min瞬时雨强与顺坡抛荒区和中耕作物区的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成显著的正相关,也与顺坡草区的径流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平均雨强对各处理区的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陈巴尔虎旗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陈巴尔虎旗干旱、降雨量少、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黑土地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近年干旱、风沙、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利用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小麦种植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留茬覆盖法和深松留茬覆盖法作业后,对土壤容重、地温、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  相似文献   

15.
陇东黄土地区刺槐林水土保持效益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定量及定性地分析了刺槐人工林影响降雨的物理过程以及暴雨条件下的水土流失规律。计算了空旷地及林冠下单位降水水体的雨滴动能;测定了林冠下降雨雨谱分布参数;确定了林冠截持雨量及干流量的数学模型以及刺槐林地降雨侵蚀力的复合指标-E_bI_(10)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春季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坡位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属干旱年份,3个小区土壤水分都表现出近似双"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性与同期降水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雨量及雨强的增大易形成坡面不饱和径流,不利于降水向坡地土壤水分的转化,以0~4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以横坡耕作小区最大,其保水能力和蓄水能力优于顺坡耕作;对照地小区和横坡耕作小区随土壤深度增加其含水量变化程度越小,顺坡耕作小区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小区不同土深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呈现上坡<中坡<下坡的变化规律,以顺坡耕作小区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研究区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不同林龄的林冠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及土壤层的持水量进行了观测,并通过SAS数据处理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自然降雨与林冠截留的回归方程,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持水比率及持水速率的表达式,并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持水量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持水量依次增大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持水能力呈下降趋势,天然白桦次生林的土壤持水量高于人工油松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泥河沟流域的土壤侵蚀现状入手,分析了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方式及分布规律,以及流域的主要产沙部位和土壤侵蚀的成因。认为,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方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土壤侵蚀方式的分布;原面的中上部和沟谷中上游黄土裸露陡坡是该流域的主要产沙区;其土壤侵蚀主要是降雨因素,地形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并提高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结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生长过程和土壤物理性状等因子,对河北坝上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水分动态季节性垂直变化,以及土壤水分与降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区旱坡地、滩地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规律,可概括为失墒期、耗墒期、补墒期、缓慢失墒期四个时期,并且提出了该区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的几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研究得出,本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多在2-5%,各种还田有机物的腐殖化系数约为0.2-0.4。连续4年测定,玉米秸还田形成的新腐殖质的分解速率(r)为0.2458,减半期为2.8年。采用腐殖化系数0.3及新形成腐殖质的分解速率0.2458作为代表值,计算了每年定量加入超过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所需要的有机质情况下的腐殖质积累速度。据此估测出,本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0.7-0.9%左右的低产田,适当增施化肥使粮食年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每年以其秸秆产量的一半(约350公斤)以上还田,5-6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便可增长到1%以上,从而可以基本满足作物稳产高产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