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穗竹的出笋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栽培、快速繁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 d为1个笋期观察单元,对短穗竹出笋、成竹、退笋、基径、笋高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短穗竹幼笋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短穗竹出笋历时24 d,以出笋比率P=10%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笋数增加较快,历时较短,末期出笋数下降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短穗竹盛期退笋最多,退笋原因主要是干枯和虫害。其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的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拟合度为0.999。[结论]通过对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短穗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繁殖和合理经营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30个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桂竹出笋起始期为4月上旬或中旬,持续出笋20~30天;退笋率为23%~30%,成竹率较高,在现有立地条件下竹密度以3450~3900株/hm^2的出笋量最多,笋的基径以初期笋量大,笋重与笋径、笋高间关系的回归方为W=-0.42849+0.02199H+0.02812D,相关系数R=0.81730;从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停止约需35天,幼竹液生长大于昼生长。  相似文献   

3.
酸竹属3种不同竹种出笋和幼竹生长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酸竹属3种珍稀竹种出笋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酸竹属竹种的繁殖、栽培、保护和应用提供参考。笋期调查以2 d为1个观察单元,以笋尖露出地面1~2 cm为标准开始记录,主要记录福建酸竹、粉酸竹、黄甜竹3个竹种出笋日期、出笋数、成竹数、退笋数、退笋高度、退笋原因、基径、笋高等数据。结果表明,酸竹属3个竹种的笋期主要在4月份,福建酸竹和粉酸竹出笋数较多,黄甜竹就相对较少。整个笋期3个竹种的总体成竹率偏低,退笋率都较高,其中福建酸竹退笋率最高,退笋多集中在初期和中期,退笋原因主要是虫害、营养不良和人为损害。对酸竹属3种不同竹种幼竹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发现3个竹种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  相似文献   

4.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连续3年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日照市,淡竹于4月下旬出笋,生长期 40~70 d,幼竹高生长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退笋率为87.5%;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发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杨智  陈洪  刘济明  王超  伍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81-7783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左右,出笋呈偏正态分布,9月6~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54.63%和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和鼠害,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生长高峰期在第15~45天,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倍。地径生长期为15 d左右,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紫竹在黄山地区发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观测法,对紫竹在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种质资源保存库发笋和成竹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在本试验地于4月23日开始出笋,且以4月23~30日为出笋盛期,其出笋数量占总的出笋数量的91.9%,出笋期历时18 d。样方(4 m×4 m)出笋数与其母竹数呈现Y=-1.258X2+88.158X-1 490.249的关系(Y为出笋数量,X为母竹数量)。随着出笋时间推后,其退笋率逐渐增大,紫竹平均退笋率为53.8%;退笋与其笋体高度有关,其中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30 cm以下;笋体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呈Logistic增长。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笋体高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耐寒性较好的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fasca资源,在福建省建瓯市对椽竹的自然出笋和幼竹生长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隔2 d观测1次),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划分椽竹的出笋期,并用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模拟了椽竹幼竹高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椽竹的自然出笋期为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7月中旬出笋的新竹成竹率最高(85.5%)。椽竹出笋期划分为初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盛期(6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末期(9月下旬至11月上旬)3个时期,其中出笋盛期的笋数量占全期的80.7%,成竹率达70.7%。2较早(6-7月)出笋的新竹,高生长历期较长(最长达116 d),8月出笋的新竹秆高生长总量最大(平均达7.8 m)。椽竹幼竹高生长过程用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模拟效果较好,呈"慢—快—慢"的规律。36-9月出笋的新竹笋箨开始脱落的时间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6-7月出笋的新竹在9月下旬开始抽枝,8月出笋的新竹在10月中旬开始抽枝;在8月中旬前出笋的新竹基本当年能完成抽枝长叶,其后出笋的新竹至来年4-5月才能完成抽枝长叶过程;在出笋末期出笋的新竹由于生长期较短,新竹木质化不完全,笋箨基本不脱落,枝芽受低温抑制极少萌发,冬季极易遭受冻害而死。研究结果为椽竹林科学培育及快繁育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秆乌哺鸡竹移植苗不同出笋期的出笋退笋规律。[方法]以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验材料,通过追踪调查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退笋过程分析其出笋各期的出笋退笋规律。[结果]出笋时间始于5月8日,结束于6月12日,以10%的出笋率为标准,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期划分为3个阶段。5月8~22日为出笋初期,持续时间为14 d,出笋率占14.3%;5月23日~6月3日为出笋盛期,持续时间12 d,出笋率占73.5%;从6月4~12日为出笋末期,持续时间9 d,出笋率占12.2%。出笋盛期的退笋数量最多,占退笋总数的66.93%。退笋率于6月9日达到最高值(80.0%)。黄秆乌哺鸡竹退笋高度与出笋天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黄秆乌哺鸡竹的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乔木林郁闭度对方竹生长的影响,达到拓展人工种植方竹的空间及提高林地生产率的目的。[方法]在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林下种植绒毛方竹试验,设计上层乔木不同郁闭度5个小区,分别采用不覆盖地膜和覆盖地膜2种处理。对种植1年后的绒毛方竹,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丛,分别调查其竹子地径、竹子高度、竹丛株数、发笋株数、竹笋地径。[结果]不覆盖地膜时竹子平均地径2.27 mm/丛,平均高度0.28 m/丛,平均株数5.14株/丛,平均发笋株数3.52株/丛,竹笋平均地径3.92 mm/丛;覆盖地膜时竹子平均地径2.77 mm/丛,平均高度0.33 m/丛,平均株数3.98株,平均发笋株数2.88株/丛,竹笋平均地径4.52 mm/丛。[结论]通过F检验等分析,上层乔木林的郁闭度对种植1年内的绒毛方竹的径生长、高生长、成竹株数、发笋数量、竹笋地径具有显著影响,但通过覆盖地膜,可以减小上层乔木郁闭度对绒毛方竹生长的影响,尤其能够减小上层乔木高郁闭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勃氏甜龙竹、马来甜龙竹、黄麻竹在温州景山丛生竹种质资源圃出笋时间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勃氏甜龙竹的出笋期自5月底至10月下旬,历时5个多月;马来甜龙竹的出笋期自6月下旬至9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黄麻竹的出笋期自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3种竹的幼竹高生长过程均遵循“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呈Logistic增长;其生长速度有差异,最大日平均生长量依次为勃氏甜龙竹(50 cm)>马来甜龙竹(23 cm)>黄麻竹(22 cm)。  相似文献   

11.
平衡施肥对毛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亮  王婷  郭晓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19-15020
[目的]探索适宜毛竹林的施肥技术。[方法]采用沟施法,在江西省奉新县毛竹主产区选择28块固定标准地进行肥效试验。[结果]N2P1K1处理的新竹数最多,是对照的1.29倍,N2P2K2处理的新竹数最少。1999年的新竹数最多。各施肥处理的胸径增长量在0.62—1.61cm之间变动,对照的胸径增长量最小,N2P2K2处理的胸径增长量最大,是对照的2.6倍。K2处理的胸径增长量大于K1处理和对照。N2P1K2处理的新竹产量最高,K2处理的新竹产量高于K1处理,对照的新竹产量明显低于各施肥处理。施肥后5年年均增产鲜竹1694—6243kg/hm^2,产量提高了11.1%~41.2%。各年度中以N2P1K2处理的新竹产量最高,1999年的新竹产量最高,1997年的新竹产量最低。[结论]施肥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新竹的胸径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海拔毛竹林生长与均匀度整齐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不同海拔高的毛竹林生长,立竹的均匀度及整齐度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竹林生长,均匀度及整齐度具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立竹的均匀度,整齐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科学经营竹林度及整齐度具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立竹的均匀度,整齐度随海拔的升颃是逐渐减小,科学经营竹林采取劈草,松土,深翻等留笋养竹和合理采伐措施,特别是施肥,能有效改善竹林地下部分生长,从而有利于立竹合理利用光能和营养空间,不仅提高了竹林立竹的均匀度和整齐度,而且促进了竹林出笋量和产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竹笋壳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经研究测定:竹笋罐头生产的废料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糖分、粗纤维、钙和镁等营养物质;还含有19种微量元素;发热量为15 468J/g。新鲜毛竹和杂竹笋壳同样含有糖类、粗纤维和总氮等营养物质,新鲜毛竹笋壳含有15种氨基酸,新鲜杂竹笋壳含有14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成竹规律,对10种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期、退笋率、成竹率、幼竹高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园林竹类植物出笋时间在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竹子7月上旬即开始发笋,10月中下旬基本结束;出笋持续的时间为80~120d,退笋率17.4%~30.0%,成竹率70.0%~82.6%;各竹种5d高生长量呈"低—高—低"的趋势,竹笋-幼竹高生长与时间的关系经11种单因子生长数学模型拟合,以三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15.
水竹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笋用竹种。对浙江省遂昌县白马山林场水竹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 水竹笋期为4 月中下旬至6 月中旬, 其中5 月3 日至5 月30 日为出笋高峰期, 是竹笋单产形成的重要阶段。末期延续时间较长, 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 以提高竹笋单株产量。为保证竹林的更新复壮, 根据秆形生长和枝叶生长特性, 应在出笋盛期做好留笋养竹工作, 留养新竹0.4 ~ 0.5 万株hm-2a-1 , 使竹林密度保持在2.0 万株hm-2 。参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善竹材表面润湿性。[方法]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冷等离子体分别处理毛竹和巨龙竹表面,研究处理对2种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经DBD冷等离子体处理后,毛竹和巨龙竹表面润湿性均得到明显改善;DBD冷等离子体处理毛竹的最优工艺为处理功率5 k W,处理7次;DBD冷等离子体处理巨龙竹的最优工艺为处理功率4 k W,处理3次。[结论]DBD冷等离子体处理能明显改善2种竹材表面润湿性。  相似文献   

17.
小佛肚竹出笋及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多用于盆景制作和园林绿化。研究结果表明:小佛肚竹出笋能力强,无大小年之分,笋期7~10月,达116 d,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0%以上,而末期历时占笋期的44.8%;竹笋-幼竹高生长时序变化呈“慢—快—慢”的节律,以历时20 d,平均生长量2.60 cm.d-1的高生长盛期最快,阶段高生长量占新竹高度的65.4%;各出笋期的竹笋-幼竹高生长期无显著差异,平均高生长期为62 d,明显少于其他中大型丛生竹种。图1表2参11  相似文献   

18.
对七十年代以来,四川省营造的楠竹实生幼林进行典型标准地调查,分别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经营因子等进行观测记载。室内常规方法分析具代表性的土壤样品。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影响楠竹幼林生长的气候因子、立地因子、林分结构和经营条件,进一步对楠竹幼林进行产量分级,分别产量级提出相应的经营措施和决策。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蔓延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影响,采用手持照度计测定了毛竹纯林边缘3种林分类型内的光照强度,并测定了毛竹、杉木及其幼苗的光补偿点。结果表明:①3种林分内光照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林、针阔-毛竹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分别较空旷处下降了49.31%,55.91%和85.70%,说明毛竹的扩散,使毛竹纯林内光照强度大于毛竹-针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3种林分内光照强度(I)关系式为:I针阔 = 0.027 3I针阔-毛竹 + 0.032 0I毛竹 + 2.297 0。②在光补偿点方面,毛竹最高,杉木、杉木幼苗次之,分别为19.60,9.77和9.78 μmol·m-2·s-1。在毛竹林扩散过程中,光照强度并没有降至杉木及其幼苗的光补偿点之下,其光合作用依然大于呼吸作用,可以持续补充有机物。然而,由于杉木幼苗的喜荫特性,光照强度的增强可能会使杉木更新受到影响。为全面地研究毛竹扩张导致杉木死亡的原因积累了经验。图3表1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