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鹅掌楸属花色种间差异较大,是研究木本植物花色形成与调控机制的较理想材料。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CHS)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与植物花色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研究科以下系统发育的理想基因,种间进化差异较大,因此 CHS基因用于研究鹅掌楸属花色差异形成机制有较强的可行性。本研究克隆北美鹅掌楸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以期为鹅掌楸属树种花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北美鹅掌楸的花芽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和 RACE 技术克隆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LtCHS),并进一步扩增该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 RT-PCR 方法分析 LtCHS基因在鹅掌楸属种间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得2个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LtCHS1与LtCHS2。LtCHS1基因的 cDNA全长875 bp,包含1个702 bp的ORF,其基因组DNA ( gDNA)只含有1个外显子,没有内含子,编码233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1.88 kDa,等电点为5.09。LtCHS2基因的 cDNA 全长1457 bp,包括1个1185 bp的 ORF,其 gDNA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3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120.0 kDa,等电点为4.97。2个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LtCHS 基因不仅在同一树种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而且在种间也存在表达差异。LtCHS1基因仅在北美鹅掌楸中表达,LtCHS2基因在鹅掌楸中表达,在杂交鹅掌楸中二者均有表达。【结论】获得的2个 LtCHS基因属于同一基因家族,但执行不同功能。二者在种间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鹅掌楸属花色形成有关。结合鹅掌楸属种间花色特征,可初步推测,LtCHS1基因与 LtCHS2基因可能分别调控不同类型花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鹅掌楸属杂交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湖北省京山县虎爪山林场鹅掌楸种源试验林中选择优良种源中的优良单株北美鹅掌楸5株、鹅掌楸10株及亚美马褂木1株作为杂交亲本,进行鹅掌楸的种内种源间杂交、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种间的正交和反交、北美鹅掌楸与亚美马褂木的回交等4种交配模式,共计75个杂交组合。获得球果1 162个,种子171 992粒,出苗4 131株,当年保存64个杂交组合,2 796株。综合4种交配模式,亲本及亲本交互作用对于杂交所获球果形态特征、1 a生苗木生长量等具有极显著的影响;母本对种子田间发芽率具有极显著影响,而父本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杂交鹅掌楸体胚苗及其亲本种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实生苗在连云港地区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鹅掌楸造林当年的新梢生长量可达83.93 cm,3年生时平均树高达459.30 cm,平均胸径达4.74 cm,其生长量显著大于亲本种,尤其显著超过母本种鹅掌楸,3年生时树高和胸径分别比鹅掌楸增加22.7%和26.1%。初步结果表明杂交鹅掌楸体胚苗能适应连云港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较快,具有一定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
北美鹅掌楸的繁殖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掌楸是木兰科Magnoliaceae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植物.该属现仅存2种,1种是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山区的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另1种为广泛分布于美国东部至加拿大东南部的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L.为了保护我国的种质资源,培育和繁殖优质的鹅掌楸种属,我国引进来大量的北美鹅掌楸树种,研究它们的生长习性、适应性、培育技术、基因信息等,提高北美鹅掌楸优质种源在我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YABBY转录因子家族仅存在于种子植物中,对植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果实发育、次生代谢物合成、逆境应答、侧生器官分化和背腹极性建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对鹅掌楸属植物的YABBY家族基因的研究较少。为了解北美鹅掌楸YABBY家族的成员和特征,对其成员进行了鉴定、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等研究工作。【方法】从北美鹅掌楸花器官转录组中筛选出YABBY家族基因序列,采用RACE扩增技术获得了其中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全长,分别命名为LtYABBY1,5,并对他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利用RT-qPCR检测LtYABBY1,5在北美鹅掌楸的根、茎、叶、花芽、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8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烟草瞬时转化体系对LtYABBY1,5蛋白进行进一步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在北美鹅掌楸中共鉴定出6个YABBY成员,分别属于YABBY1/FILAMENTOUS FLOWER (FIL)、YABBY2、YABBY5亚族,外显子数量均为7个。克隆所得其中2个基因LtYABBY1,5,全长分别为1 255、1 078 bp,编码了210、188 aa,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远缘杂交可以实现有利基因的聚合,是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杨属有些派间杂交困难,且杂交子代从形态学难以区分,本研究开发杨属不同派间的特异性引物,为派间杂交创制新种质的真实性鉴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在美洲黑杨和小叶杨中种特异性InDel位点设计引物,并利用SeqHunter2依次比对胡杨、山杨、小叶杨和大叶杨基因组,再用杨属5个派的自然群体材料进行种内保守及种间多态引物的试验验证,筛选出杨属不同派的特异性引物序列,对杨属不同派间杂交子代进行真实性鉴别。【结果】将从美洲黑杨基因组设计的5 000对InDel引物依次分别比对胡杨、山杨、小叶杨和大叶杨基因组,最后筛选出341对引物在上述5个种中是通用的。从不同染色体上共选取48对引物并合成,利用5个树种各1个DNA检测得到43对引物是通用的,其中19对引物在不同种中扩增条带单一且存在差异。利用自然群体混合DNA对试验验证的19对通用引物进行种间多态性和种内保守性检测,初步获得4对多态性引物。最后再用自然群体DNA对这4对引物进行扩增检测,发现引物Chr12_4341229和Chr13_10582756在美洲黑杨、小叶杨、山杨、大叶杨...  相似文献   

7.
鹅掌楸属树种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木兰科鹅掌楸属的2个种,即中国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的17个种源试验林为材料,分析了各种源12a生时的生长量。结果表明:生长量在两个种间差异明显,北美鹅掌楸明显优于中国鹅掌楸;同时,生长量在种内不同种源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种源内个体间差异不显著。对中国鹅掌楸12个种源的生长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鹅掌楸的生长量有从南至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呈现出渐变群的地理变异模式;而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相关不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中国鹅掌楸12个种源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以湖北省京山县鹅掌楸属种源试验林2个树种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共20个种源为对象,进行了14 a时的生长和主要木材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北美鹅掌楸的生长优于鹅掌楸,而木材性状则不及鹅掌楸。在胸径、树高、材积、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5个测试性状中,各种源之间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奠定了基础。相同试验材料不同试验点的结果存在较大分歧表明:鹅掌楸受到较强的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在进行种源选择时必须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在南京市浦口区选择两丘陵岗地,采取人工挖穴和机械全垦两种不同的整地方式,种植1年生杂交鹅掌楸体胚苗、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等5种不同遗传材料。3年生时,观测树高和离地10 cm处直径,并计算树干体积。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板结的岗地,经机械全垦方式整地的鹅掌楸林,无论是树高、地径还是树干体积指标,都明显要优于人工挖穴造林的生长量。在机械全垦整地方式下,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杂交鹅掌楸生长最好;在人工穴垦整地方式下,美国种内杂种1~3号生长与杂交鹅掌楸虽有差异,但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说明在土壤板结的丘陵岗地,通过整地方式改善土壤疏松性和透气性,对于鹅掌楸的生长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整地方式下,树高、地径和树干体积均以中国马褂木的生长量最小。  相似文献   

10.
杂种鹅掌楸寒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兰科的鹅掌楸属在新生代有 10余种 ,广布于北半球 ,第四纪冰川期后仅存两个种 :一个是我国原产的鹅掌楸 (也称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is) ,另一种是原产北美东部的北美鹅掌楸(L .tulipifera) ,它们在原产地都是珍贵的优良用材树种和绿化观赏树种。 1963年 ,我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叶培忠先生 ,利用这两个树种做亲本 ,进行杂交试验 ,成功地育成了杂种鹅掌楸 (L .chinensis×L .tulipifera)。杂种鹅掌楸自问世以来 ,因其生长速度快 ,干形好 ,叶形奇特 ,花朵美 ,适应性强 ,病虫害少等优点 ,受到园林界的宠爱 ,在亚热带…  相似文献   

11.
用RAPD标记进行鹅掌楸杂种识别和亲本选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李周岐  王章荣 《林业科学》2002,38(5):169-174
杂种马褂木是以鹅掌楸属 (Liriodendron)现存两个种中国马褂木 (L .chinense(Hemsl.)Sarg .)和北美鹅掌楸 (L .tulipiferaL .)为亲本所创造的种间杂种 ,由叶培忠教授于 1 963年首次育成。 30多年的栽培试验表明 ,该杂种不仅在生长和  相似文献   

12.
北美鹅掌楸不同种源在闽北山区的生长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从美国引进的北美鹅掌楸3个种源进行苗期试验并建立测定林,在6年生时对测定林进行调查和分析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苗高、地径的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6年生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达6.41 m、10.94 cm和0.03561 m3,与本地乡土速生落叶树种南酸枣比较,生长性状表现相当,能较好适应闽北地区的生长。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在个体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树高、胸径、材积个体水平的变异系数都约为相对应指标种源水平的4倍,从优良种源的292株个体中选择了10株优良的个体作为杂交育种或无性系利用的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木兰科鹅掌楸属,目前仅存2个物种,即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中国鹅掌楸是国家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对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的较少,本文将从鹅掌楸生殖生理生态、生长生理生态、光合生理生态、逆境生理生态、林分生理生态等5个方面介绍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的概况。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研究的重点,促进中国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杂种鹅掌楸嫁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鹅掌楸为砧木,杂种鹅掌楸为接穗,采用嫁接方法繁殖杂种鹅掌楸.通过对不同嫁接季节,不同嫁接方法,不同种砧木亲和力,不同类型的砧木进行嫁接对比试验,选择出有利于其成活和生长的最佳嫁接季节、嫁接方法、砧木种及砧木类型.  相似文献   

15.
观察比较了8个鹅掌楸种源幼树在南京地区田间高生长适应性表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部分布的鹅掌楸种源在南京地区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而东部种源生长适应性则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鹅掌楸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丹  顾万春  杨传平 《林业科学》2006,42(2):116-119
鹅掌楸属(Liriodendron)为古老残遗双种属植物,该属植物在第三纪曾广布于北半球.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压力,现存于中国的鹅掌楸(L.chinense)处于濒危状态,急需保护.中国鹅掌楸星散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海拔450~1 800 m的阔叶林中(方炎明,1994;郝明日等,1995),是优质速生的工业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树种.  相似文献   

17.
杂交马褂木嫁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1代杂交马褂木生长迅速,通过嫁接繁殖的2a生杂交马褂木,与马褂木相比,高生长量增加22%,胸径生长量增加43%。F1代杂种优势明显。嫁接方法用劈接、切接均可,适用于培育园林绿化用大苗。  相似文献   

18.
北美鹅掌楸种子外种皮发芽抑制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种子具有深休眠习性。以其种皮浸提液作为白菜种子的萌发液,结果表明浸提液对白菜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但对幼苗和根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北美鹅掌楸种子的休眠不是由外种皮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