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径杉木人工复层林的经营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29 a生杉木林下进行不同强度间伐后套种阔叶树种营造人工复层林,以探索人工林经营新模式。结果表明:当间伐后林分郁闭度降至0.4-0.5时,可满足喜光阔叶树幼树生长;当郁闭度降至0.6时,耐荫阔叶树幼树能正常生长。观光木和火力楠是理想的杉木林下套种树种,枫香不宜在林下套种。29 a生杉木近熟林林分间伐后4 a,胸径生长与密度呈反比关系,不同密度下的杉木胸径生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罗明永 《现代农业科技》2011,(15):218-219,222
对在杉木林下套种红锥后的林分生长量、叶营养元素含量和叶绿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郁闭度过高或过低的林下套种,均会对红锥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杉木、红锥的生长状况,以郁闭度为0.5~0.7的杉木林冠下套种红锥,效果较好。与郁闭度为0.9的套种相比,杉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2.43%~8.16%、6.64%~11.72%和15.76%~33.15%;红锥的成活率、树高、地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9.83%~34.09%、56.25%~75.00%、54.55%~60.61%和161.22%~192.86%。此外,在郁闭度0.5~0.7的林冠下套种,红锥叶养分含量和叶绿素水平都较高,体现林分小环境条件较适合红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杉木纯林引入观光木转化为异龄复层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观光木纯林、杉木纯林和杉木林下套种观光木形成的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为对象,测定了3种林型下林分生长、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指标,分析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林分结构、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质量特点。结果表明:1)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和杉木的树高、胸径分别为5.3 m、2.52 cm和18.56 m、20.19 cm,显著高于纯林;2)3种林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异龄复层林相比较纯林,土壤密度降低4.84%~11.94%,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10.29%~22.27%,持水量增加8.62%~34.54%,有效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和持水状况。3)各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及速效养分与观光木、杉木纯林均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各养分含量分别比杉木、观光木纯林高出7.87%~41.31%、14.32%~53.57%,各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由大到小呈现为:异龄复层林、杉木纯林、观光木纯林。4)异龄复层林中C∶N、C∶P平均值分别为16.62、61.46,均低于杉木和观光木纯林,促进了土壤中N、P的有效释放。因此,在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获得更适宜其生长的良好的遮阴环境,2个树种间形成生态位互补,提高了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树木生长。异龄复层林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且明显高于纯林,在杉木林中套种观光木能加快土壤微生物的转化和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闽南山地阔叶林下三尖杉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珍贵树种三尖杉适宜生长环境和充分利用生态林下空间,在闽南山地41 a生的木荷林下开展了三尖杉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木荷林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三尖杉在高径生长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等方面均呈现递增的趋势,上层林分郁闭度0.8时三尖杉表现最好。说明三尖杉的适宜生长条件是蔽荫、湿度大的环境,郁闭度大的老阔叶林下套种是三尖杉较为理想的造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潺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安县木麻黄基干林带营造年代久远,老化衰退较为严重,惠安赤湖林场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中开展了套种乡土树种潺槁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郁闭度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表现有差异,在郁闭度为0.5以下的林带中套种的潺槁其保存率和生长量高于郁闭度大于0.5的林带下的潺槁,而且叶绿素含量也表现为低郁闭的林带下潺槁更高。因此,对于郁闭度较大的林带,实行林下种植潺槁套种更新,需要对林带进行渐伐调整株数,以保证下层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采用乐东拟单性木兰在林下套种对森林公园台湾相思低效林进行改造,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随上层台湾相思郁闭度的增加而表现为生长量降低,而且林下种植乐东拟单性木兰的土壤肥力状况不如空地种植乐东拟单性木兰的土壤。森林公园相思林改造,可以通过逐渐采伐上层木后套种乐东拟单性木兰,以将其改造成为乐东拟单性木兰为主要树种的景观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了13种乡土树种在广州万寿寺的早期生长情况,以筛选出适宜该区林分改造的乡土树种。[方法]调查并测量13种乡土树种的保存率,比较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量的变化。[结果]参试树种保存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各树种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13种乡土树种可分为5种生长类型,千年桐为速生树种;红锥和枫香为较速生树种;火力楠、观光木、短序润楠、龙眼润楠、木荷和红花荷为中等速生树种;华润楠、浙江润楠和油楠为较慢生树种;闽楠为慢生树种。[结论]千年桐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均最大,造林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和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岸带木麻黄基干林带采用间隔带状采伐和不同采伐宽度更新、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和林带最前沿保留30~50m宽不渐伐前提下对林带渐伐处理郁闭度降至0.2~0.3后套种造林更新。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间隔带状采伐方式对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并选择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湿地松、刚果12号按等树种造林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三年郁闭成林,生长量均达到速生丰产标准,更新起来新林带内风速小,防护效能显。10m、20m、30m三种采代带宽度更新木麻黄幼林生长差别不明显,防护效能以10m、20m采伐带宽度为佳。(2)林下套种树种生长状况与老林带郁闭度关系密切。木麻黄、湿地松在林带郁闭度0.3以下套种生长较为正常,乌墨在林下套种生长不良,木麻黄无性系粤701、粤601、粤501、东1及东2在林带郁闭度0.25以下造林保存离高、生长较快,在  相似文献   

9.
王伟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73-75
从不同郁闭度和不同立地类型2个层面调查分析了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的生长状况.不同郁闭度包括马尾松上层林郁闭度0.5~0.6、0.6~0.7、0.7~0.83种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选择较肥沃立地类型和中等肥沃类型2种.结果表明:23年生马尾松林经过间伐,郁闭度在0.4~0.7时,丝栗栲套种成活率均可达到90%以上;5年生丝栗栲平均树高3.32~3.62m、平均胸径3.28~3.65cm、单株立木材积0.0018~0.0020m3、单位面积立木材积2.5311~2.7321m3/hm2;不同郁闭度丝栗栲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未达到显著差异;不同立地类型马尾松林下套种的丝栗栲,无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还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因此,在中等肥沃立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树种时,可通过加强抚育、施肥等技术措施来提高丝栗栲生长量.  相似文献   

10.
林仁忠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86-87,129
杉木人工纯林化改造是当前人工林经营难点之一.本试验以提高森林质量为目的,对杉木人工林分进行强度间伐,并结合林下套种闽楠,进行了为期8年的生长调查监测,以探讨杉木人工林异龄复层混交技术的可行性与经营技术要点.试验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采取突破常规规程的强度间伐与合理施肥,杉木人工林在进入近熟林阶段后,其胸径生长量仍能保持每年≥1cm、蓄积生长率≥10%的快速生长率,其林下套种闽楠地径和苗高生长量亦保持良好的生长效果,由此验证了强度间伐与林下套种闽楠是营造杉木人工林复层异龄林的有效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工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杉木无节材的科学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4年生杉木林中建立4种不同修枝强度(修掉树干直径6、8、10、12 cm位置以下的枝条)的试验小区30个,在各试验小区中随机选择修枝木和不修枝对照木,修枝木每年修枝1次直至修枝高度达7 m后停止修枝。试验后连续20 a调查试验林杉木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修枝对杉木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修枝后1 a(5年生)至修枝后8 a(12年生),6 cm和8 cm的高强度修枝对杉木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有显著抑制作用,10 cm和12 cm的中低强度修枝对杉木胸径和单株生长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杉木修枝后20 a与未修枝杉木相比,6 cm强度修枝处理杉木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降低了0.4%、3.7%和3.7%,8 cm强度修枝处理杉木树高增加了2.0%,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降低了4.4%和2.2%,10 cm强度修枝处理杉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增加了6.5%、8.0%和6.7%,12 cm强度修枝处理杉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增加了5.5%、6.2%和8.5%,但不同修枝强度与对照杉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杉木人工近熟林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分别对未主伐前及采取不同主伐方式后的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及生长量进行了14年的生长监测,分析林下套种红豆杉的生长规律与主伐方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间伐后套种红豆杉生长良好,主伐后红豆杉生长量明显高于未主伐前;不同主伐方式对红豆杉胸径的生长影响显著,皆伐方式比择伐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主伐方式对红豆杉树高生长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枫香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建宁县黄坊乡仍田村开展枫香树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9a生枫香杉木混交林中枫香生长量明显高于枫香纯林,混交林中杉木生长量明显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中枫香平均胸径达9.23cm,平均树高达8.98m,单株平均蓄积量0.0292m^3,平均保存率达92.5%,分别比纯林高出0.67cm、0.73m、0.0054m^3、5.8%,混交林中杉木胸径高达11.08cm,平均树高达8.11m,单株平均蓄积量0.0403m^3,平均保存率达94.1%,分别比纯林高出1.27cm、1.27m、0.0116m^3、4.9%,枫香杉木混交林郁闭度达0.9,高于杉木纯林(0.8)和枫香纯林(0.75)。  相似文献   

14.
詹碧芳 《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55-156,159
杉木与毛红椿按8∶1比例插花混交林及杉木纯林胸径和树高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毛红椿混交林中毛红椿和杉木胸径和树高生长规律存在差异。毛红椿树高早期生长迅速,且持续时间较长。杉木在造林后2~3年高生长缓慢,从第3年开始上升。2种树种进入速生期的时间有差别,速生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利用2种树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进行混交具有合理性。混交林中毛红椿胸径生长在早期比杉木快,生长高峰比杉木来得早,与树高生长规律有相似性。混交林中杉木树高生长有3个高峰期,杉木纯林只有1个高峰期,混交林中杉木胸径连年生长量及平均生长量均高于杉木纯林。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交点出现在9.3年,比杉木纯林推迟0.7年,峰值更大,混交后促进了杉木高径生长。同时探讨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经营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檫木[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和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均为优良材用树种.通过营造檫木和闽楠不同比例混交林,研究不同模式混交对2种树种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檫木与闽楠按照7檫3楠、5檫5楠、7楠3檫等3种不同比例混交造林,7楠3檫对檫木树高、胸径的影响均最大,且与5檫5楠均不存在显著差异;5檫5楠对闽楠的树高、胸径影响均最大,且与7楠3檫、7檫3楠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5檫5楠的混交造林比例较为适宜,对檫木与闽楠的树高、胸径生长均有利.  相似文献   

16.
四年生多树种混交造林调查结果表明,林分生长量均超过速丰林的指标;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与显著水平;落叶阔叶树种枫香与拟赤杨的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较常绿阔叶树种木荷高24%、19%及102%和104%。无论是树高,还是胸径的生长,落叶阔叶树种枫香与拟赤杨对立地条件优劣的反应敏感性大于常绿阔叶树种木荷。针对密度太大与树种配置不合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迹地更新造林,其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10年生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林分生长有着显著的坡位效应,除下坡与中坡间冠幅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均有着显著性差异,3个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10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杉木林下,但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南方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不同培育模式及林下套种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林下套种模式及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均呈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迹地更新造林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南方红豆杉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迹地纯林造林和林下套种的上坡位出现Ⅴ级木外,其它尚未出现Ⅴ级木。因此,营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应该进行培育模式、坡位和弱光环境选择,其培育模式宜选择林下套种,并在林下套种时优先选择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和中下坡。  相似文献   

18.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迹地更新造林,其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10年生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林分生长有着显著的坡位效应,除下坡与中坡间冠幅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均有着显著性差异,3个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10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杉木林下,但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南方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不同培育模式及林下套种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林下套种模式及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均呈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迹地更新造林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南方红豆杉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迹地纯林造林和林下套种的上坡位出现Ⅴ级木外,其它尚未出现Ⅴ级木。因此,营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应该进行培育模式、坡位和弱光环境选择,其培育模式宜选择林下套种,并在林下套种时优先选择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和中下坡。  相似文献   

19.
15年生杉木人工林采用4个强度进行间伐,保留密度分别为375(Ⅰ)、488(Ⅱ)、594(Ⅲ)和732(Ⅳ)株·hm-2,于林下均匀套种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2008年底调查套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此后至2016年每2 a测定1次,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这些生长指标对不同强度间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第3年,大叶栎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灰木莲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树高出现生长高峰;第5年,红椎、灰木莲、香梓楠的胸径出现生长高峰;第9年,格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冠幅增长量最大。2)套种5个阔叶树的3个方面(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总体表现看,其生长速度最快为大叶栎,其次为红椎、灰木莲,再次为香梓楠,最慢为格木。3)杉木间伐强度对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大多表现为中度间伐强度优于强度和弱度处理,但并未呈现明显规律。香梓楠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最慢,大叶栎则生长最快;大叶栎在间伐处理Ⅱ(488株·hm-2)下套种优于其余3个间伐处理,格木则适合在间伐处理Ⅰ(375株·hm-2)下套种,红椎、灰木莲和香梓楠适合在间伐处理Ⅲ(594株·hm-2)下套种。大叶栎、红椎和灰木莲适合在间伐处理Ⅰ和Ⅱ下套种;香梓楠和格木适合在间伐处理Ⅲ和Ⅳ下套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低质低效马尾松稀疏林套种闽粤栲的经营效果,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郁闭度0.2~0.5下套种的7年生闽粤栲都可以正常生长,生长量最大的是郁闭度0.3~0.4的处理。套种闽粤栲能够促进马尾松林生长,其平均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林分蓄积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林分生产力显著提高。林内生长环境主要因子(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利于马尾松、闽粤栲生长,而且改善了生态质量,有显著的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