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为黄金鲈人工配合饲料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8.71±0.08)g/尾的黄金鲈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豆粕和全脂豆粉为植物蛋白源,鱼粉为动物蛋白源,面粉和糊精为糖源,混合油脂[m(鱼油)∶m(玉米油)=1∶1]为脂肪源,配制成对照组、豆粕组、全脂豆粉组3种等氮(粗蛋白含量420.0g/kg)、等能(总能20.0 MJ/kg)的半精制饲料,其中豆粕组和全脂豆粉组是用豆粕和全脂豆粉分别替代对照组20%的鱼粉蛋白。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黄金鲈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及粗灰分含量。【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豆粕替代鱼粉蛋白20%组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全脂豆粉替代鱼粉蛋白20%组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影响不显著(P0.05)。当豆粕替代20%的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全脂豆粉替代20%的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肌肉中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相同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下,豆粕的替代效果优于全脂豆粉。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F2代(针对饲料蛋白水平选育)斑节对虾幼虾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 计7 个饲料蛋白质水平组(34%、36%、38%、40%、42%、44%、46%),对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2.84依0.04 g)进行48 d 养殖。结果表明,F2代斑节对虾幼虾在38%饲料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且饵料系数最低;在34%饲 料蛋白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与36%、38%饲料蛋白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40%及以上的各饲料蛋白水平组;成活 率表现为低蛋白组(34%~42%)显著高于高蛋白组(44%、46%)。斑节对虾常规营养成分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全虾粗 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肌肉中各组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虾粗脂肪含量随着 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胃蛋白酶表现为34%饲料蛋白组最高,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先上 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与肝脏蛋白酶的含量显示为波动互补的趋势;胃中淀粉酶的含量均高于肝脏,但胃淀粉酶 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胃和肝脏脂肪酶随着蛋白含量的升高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综合生长数据、常规营养成分 和消化酶活力等指标得出,38%饲料蛋白水平较为适宜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生长,针对低蛋白水平饲料的选育是 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在以鱼粉、豆粕、花生粕等为主要蛋白源的实用饲料配方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带粉(0%、0.4%、0.8%、1.6%、3.2%、6.4%),喂养初重约0.68 g的凡纳对虾8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带粉添加水平的增加,凡纳对虾的增重率、饲料利用率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的趋势在试验前期并不明显,试验中期海带粉的添加量为3%左右时,幼虾增重率最高;海带粉添加量为0.4%时,凡纳对虾对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达到84.82%,显著高于0%、3.2%和6.4%添加组。随着饲料中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加,饲料的粗灰分含量增加,因此配方中大量使用海带粉,其适宜添加量需视基础配方和加工工艺以及对虾不同阶段生长和消化生理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营养物质利用、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组等氮等能饲料:鱼粉含量20%的正对照组、鱼粉含量15%的负对照组(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在负对照饲料中分别添加微囊赖氨酸(500 mg/kg)、蛋氨酸(900 mg/kg)(达到正对照饲料一致水平),175 mg/kg蛋白酶,微囊赖氨酸、蛋氨酸和175 mg/kg蛋白酶,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96±0.02)g的凡纳滨对虾6周。结果表明:正对照组具有最大增重率和最低饲料系数,而负对照组的增重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在负对照饲料中补充氨基酸、蛋白酶后,有提高增重率和降低饲料系数趋势(P0.05);同时补充氨基酸和蛋白酶后,虾体增重率提高11.5%,饲料系数降低0.18(P0.05),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沉积率、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全虾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虾体粗脂肪沉积率和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含15%鱼粉的饲料中单独补充900 mg/kg微囊蛋氨酸、500 mg/kg微囊赖氨酸或175 mg/kg蛋白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改善不显著,联合添加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虾体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2.0~19.5℃条件下,分别以玉米蛋白、大豆蛋白、鱼粉、虾粉和豆粕作蛋白源,添加海泥、鸡粪、马尾藻、贝壳粉、复合矿物盐和维生素,配制成等蛋白(25.0%)和等脂肪(5.0%)饲料,喂养平均体质量4.69g的仿刺参。60d的饲养试验表明,摄食不同试验饲料的仿刺参的特殊生长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鱼粉组>虾粉组>玉米蛋白组>大豆蛋白组>豆粕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摄食玉米蛋白的仿刺参对粗蛋白的消化率最高(66.49%),鱼粉组的消化率最低(21.09%);摄食豆粕的仿刺参对粗脂肪的消化率最高(46.07%),鱼粉组最低(25.16%);摄食玉米蛋白的仿刺参体内粗蛋白含量最高,对饱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利用率均最高,投喂植物性为主的饲料时仿刺参的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健康的初始体质量(50.66±0.26)g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试验对象,在室内[(19±3)℃]单循环控温养殖系统中进行6周饲养试验,以鱼粉为对照组,β-伴大豆球蛋白的添加量为40 mg/g,大豆球蛋白的添加量为60 mg/g,配制成3种等氮(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0%)、等能(15.6 MJ/kg)的半精制饲料,探讨大豆主要抗原蛋白对草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主要抗原蛋白使草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对肌肉中水分、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影响不显著(P0.05)。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草鱼配合饲料蛋白水平为30%时,在其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β-伴大豆球蛋白(40 mg/g)和大豆球蛋白(60 mg/g)显著影响了草鱼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对于饲料钙、磷、镁、钾、铁的营养需求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体重8克左右的中国对虾对于饲料钙、磷、镁、钾、铁的营养需求量,为配制无机盐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正交表L_(16)(4~5)设计饲料试验,5个因素分别为钙、磷、镁、钾、铁,试验持续48天。测定试验虾的生长、含水量、灰分及其壳重与体重之比。结果指出,饲料内含有2.2%钙、0.91%磷、0.11%镁、0.32%钾、不添加铁就能够满足试验虾的营养需求,对虾的生长最佳,含灰分量最少、壳重与体重之比最小。其次饲料内这几种元素的添加水平对于对虾的含水量没有显著性影响。本试验结果不同于李爱杰等(1984)对仔虾、幼虾试验的报导,说明中国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于饲料内无机盐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山猪生长性能、育肥及胴体性能的影响,饲料采用低、中、高3个蛋白水平,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3. 13%、15. 21%、17. 12%,每组3次重复,每次重复4头山猪,选取平均质量为(56. 33±1. 45) kg的山猪饲喂89 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山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 0. 05)。试验末高蛋白组山猪胸围显著低于低蛋白组(P 0. 05)。各蛋白组山猪体长、体高和管围无显著差异(P 0. 05)。中蛋白组山猪屠宰率显著低于低、高2个蛋白组(P 0. 05)。不同蛋白水平对山猪其他胴体性能无显著影响(P 0. 05)。综上所述,饲料高蛋白水平对山猪生长性能、育肥及胴体性能无显著影响,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山猪饲料粗蛋白水平采用13. 13%为宜。  相似文献   

9.
以豆粕、菜粕、棉粕为主要植物蛋白源,配制3种蛋白含量为46%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养人工繁殖的黄鳝苗(体质量12.56±1.17 g)60 d,探讨不同植物蛋白源饲料对黄鳝生长性能与肉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棉粕组黄鳝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145.01%、1.47%、88.2%和2.46,在3组中生长性能表现最佳,与其他2组差异显著,豆粕组次之,菜粕组表现最差;3组黄鳝在肝体指数、内脏指数、肥满度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豆粕组黄鳝肌肉粗蛋白含量3组中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菜粕组黄鳝肌肉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豆粕组与棉粕组;豆粕组与菜粕组黄鳝在肌肉粗灰分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棉粕组显著最低。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松浦镜鲤肌肉成分、血清氨基酸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饲料分为豆粕蛋白源、鱼粉与豆粕复合蛋白源两种,在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AKG(0和1.5%)。选取400尾初始体重为(217.93±0.78)g的松浦镜鲤,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为期10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AKG显著降低松浦镜鲤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质含量(P0.05)。豆粕蛋白源显著降低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P0.05)。蛋白源和AKG对肌肉粗灰分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其他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AKG显著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尿酸(UA)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复合蛋白源显著增加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尿素氮(BUN)含量(P0.05)。蛋白源和AKG对ALB和UA含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AKG显著提高血清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P0.05)。试验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AKG能够提高松浦镜鲤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促进松浦镜鲤对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提高鱼体蛋白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1.
饲料蛋白质含量对倒刺[鱼巴]鱼种饲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蛋白质梯度法,以日本鱼粉、米糠、玉米粉、鱼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成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倒刺[鱼巴]鱼种54d,以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生长比率和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倒刺[鱼巴]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3.5%时,饲料效果最佳,其增重率为61.34%、生长比率为0.89%、饲料系数为1.90、蛋白质效率为1.58%、增重1kg鱼的饲料成本为8.20元。对各评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平均水温(18.5±2.0)℃,pH6.8-7.2,溶解氧5.4±0.5mg/L的条件下,倒刺[鱼巴]鱼种饲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的95%置信范围为31.46%-36.56%。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幼鱼(9.6 + 0.01g)生长、饲料利用的影响。以60%鱼粉组为正对照组(positive control,PC),40%鱼粉组为负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其余5组在NC组基础上分别添加CAA(晶体氨基酸)、10%鱼溶浆(fish soluble,FS)、10%酶解虾膏(shrimp paste,SP)、10%鱿鱼膏 (squid paste,SUP)和12%上述混合水解蛋白(mixture,MIX)(鱼溶浆:酶解虾膏:鱿鱼膏为1:1:1)。结果表明,NC组和CAA组的特定生长率相较PC组显著下降,而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蛋白源明显提高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使其与PC组没有显著性差异。NC组的饲料效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且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SP组最高。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与摄食率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综上,三种海洋性蛋白源在促摄食及生长上具有相当的效果, 在低鱼粉(40%)饲料中添加海洋性水解动物蛋白能显著促进鱼体生长且与正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这意味着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的添加可明显提高石斑鱼低鱼粉饲料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程东海  颉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11-11313
[目的]为克氏原螯虾专用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探讨了克氏原螯虾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并分析以昆虫粉作为唯一饲料动物蛋白源对克氏原螯虾存活、生长及蜕壳等的可能影响。[结果]鱼粉蛋白水平为25%时克氏原螯虾存活率最高,蛋白水平为28%时最低。昆虫粉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低于各鱼粉组。鱼粉组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的末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效率(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饲料系数(FCR)则相反。各组克氏原螯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蜕壳率(ER)均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T20组SGR显著低于F28(P<0.05)。[结论]克氏原螯虾的饲料蛋白需求量约为25%。昆虫粉可以部分替代鱼粉,但以昆虫粉作为该虾饲料唯一的动物蛋白源可能会影响其存活。  相似文献   

14.
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营养需要量。[方法]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4.18%、29.81%、34.31%、39.68%、44.81%的5组等脂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3g的泥鳅幼鱼,经50d饲养后,对其特定生长率、饲料壶5率、成活率和鱼体肌肉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在蛋白质办平达39.68%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这些指标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24.18%组泥鳅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槌组,但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饲料蛋白质含量对鱼体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脂肪和水分的含量影响不大。[结论]泥鲫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34.31%-39.68%(干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测定国内10种不同质量的豆饼、粕的PS和UA值,选择4种不同PS值的豆饼、粕进行试养试验,并就评定豆饼、粕质量的方法──PS和U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S在66%~85%的饼、粕为加热适度,PS>85%为加热不足,PS<66%为加热过度。由不同PS值的豆饼、粕配制的无鱼粉日粮饲喂效果差异显著。饲喂加热适度、过生与两种过熟豆饼,肉仔鸡7周体重分别为2552g、2289g、2338g、2203g。以PS和UA为指标评定加热不足的豆饼、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对评定加热适度或过度的豆饼、粕PS比UA可靠。  相似文献   

16.
动物性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对一些饲料厂及养殖场的配合饲料69份、浓缩饲料77份、鱼粉44份、肉骨粉39份进行了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从229份样品中分离到沙门氏菌27株,分离率11.8%(27/229)。其中配合饲料分离到7株,阳性率10.1%(7/69);浓缩饲料分离到6株,阳性率7.8%(6/77);鱼粉分离到8株,阳性率18.2%(8/44);肉骨粉分离到6株,阳性率15.4%(6/39)。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黄河鲤新品系幼鱼在饥饿-饱食循环状态下的生长补偿特点,选用初始均质量(23.44±3.21)g的黄河鲤幼鱼360尾,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按处理组A组:饥饿5 d(S5)饱食20 d(F20);B组:S7-F28;C组:S15-F60;对照组Con:F75的投喂方案饲养,养殖实验为75 d。研究表明:(1)经过不同时长的饥饿,在恢复饱食投喂阶段,A组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70%,显著高于B组的1.08%、C组的0.87%以及对照组Con的0.60%;(2)在饥饿阶段,3个处理组A、B、C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_L)显著低于对照组Con;当恢复投喂后,A组、B组的SGR_L则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Con;(3)在饥饿阶段,A组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SGR_K)显著低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但在恢复投喂阶段,却显著高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4)处理组A节省饲料率为8.7%,较另外两个处理组高。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饥饿5 d饱食20 d循环3次的投喂方式能激发幼鱼产生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且饲料投喂量最少。  相似文献   

18.
用48头生长育肥猪分成4组进行120 d试验,比较以油菜籽饼和鱼粉作为蛋白质来源组成的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的平均日增粮重,饲料报酬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均无明显差异(P>0.05);菜饼代替50%鱼粉或菜饼代替100%鱼粉另加赖氨酸,蛋氨酸的饲粮在消化能手和粗蛋白质水平与鱼粉饲粮类似时,可取得与饲喂鱼粉时同样的饲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棉粕水平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体色、肉色、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挑选750尾初始体质量为(49.95±0.05)g的斑点叉尾鮰,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网箱,每个网箱50尾鱼。以无棉粕替代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7%(M1组)和14%(M2组)棉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25.8%和51.7%的豆粕,配制3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天。实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饵料系数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棉粕替代豆粕对血清中补体3、补体4、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侧面皮肤的亮度、红度、黄度值以及腹部皮肤红度、黄度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 但高棉粕组(M2)使其腹部皮肤亮度值显著升高(P<0.05);棉粕饲料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的红度值(P<0.05),但各处理组间亮度与黄度值无显著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低棉粕饲料(M1)显著降低肠道梭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P<0.05)。综上,当饲料中的棉粕替代低于51.7%豆粕时,不影响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但会影响鱼体体色和肌肉颜色。  相似文献   

20.
本系列研究采用计算机技术、体外发酵法及饲养试验法,研制出科威418.体外试验表明,以豆饼、尿素或科威418作为唯一氨素饲料时,风干物消化率依次为54.97%、61.44%及64.91%;培养液中真蛋白浓度依次为38.6、29.8及35.4mg/100ml,科威418组的风干物消化率比豆饼组高18.1%(P<0.01),比尿素组高5.6%(P<0.05);科威418组培养液中真蛋白浓度与豆饼组相似(P>0.05),比尿素组高18.8%(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