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山区稻田大多为梯田,田块小、田埂狭窄、耕作层薄、保水性差。传统的"平养法"水层浅,限制田鱼(瓯江彩鲤)放养数量和群体产量,而"沟坑法"又容易破坏耕作层引起稻田漏水而难以推广。因此,目前仍有许多山区稻田养鱼不另外进行开挖鱼沟、鱼溜和硬化加固田埂等田块基础设施改造,采用浅水投放小规格苗种的不投饲"人放天养"模式,所以鱼产量低,规格小,养鱼对稻谷产量增产带动少,综合效益不高。笔者于2012—2015年在浙江省丽水市推广稻  相似文献   

2.
青田田鱼     
《渔业现代化》2007,34(6):60-61
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总人口近1500人300多户,共有水塘140多个,农田396余亩。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有水皆有鱼,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养田鱼已是村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习俗。青田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现在的田鱼是一种变种的鲤鱼,有黑、红、黄、白4种颜色。因为青田的水质好,所以田鱼鳞片柔软,可以吃。田鱼的营养价值很高。据浙江省医学研究院测定:鲜田鱼可食部分含粗蛋白15.96g/100g,粗脂肪1.66g/100g,  相似文献   

3.
1.依据稻鱼结合方式,可将稻田养鱼方法分为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和稻鱼间作型稻田养鱼三种类型。(1)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即种稻养鱼在同一田块同时进行。这是比较普遍的养殖方法。根据水稻栽收手段又可将这一方法划分为单季稻田养鱼和双季稻田养鱼。单季稻田养鱼还可根据水稻成熟季节划分为早稻田稻田养鱼、中稻田稻田养鱼和晚稻田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根据鱼类是否连养可划分为双车独立种养稻田养鱼(即随着稻谷的两次裁收,鱼类也相应两次放捕)和双车速养稻田养鱼。(2)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即稻田种稻时不养…  相似文献   

4.
青田田鱼引种繁育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田田鱼,学名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俗称田鱼,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主要分布于浙江省西南部的瓯江等水系。青田田鱼生长快、食性杂、性情温和,非常适合稻田养殖。  相似文献   

5.
1.稻田养鱼有哪些主要类型?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不同,稻田养鱼有稻鱼兼作及稻鱼轮作两种主要类型。稻鱼兼作型即种稻和养鱼在稻田中同时进行,这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稻田养鱼类型。按耕作制度不同又有单季稻田养鱼和双季稻田养鱼之分。单季稻田养鱼是在稻—麦或稻—绿肥两熟制的地方采用,鱼类在稻田中的  相似文献   

6.
温卓明 《内陆水产》1998,23(5):14-14
稻田养鱼是在稻田里既种稻、又养鱼,是种养结合互为促进的立体生态农业,是增产增收的好门路。沟池式稻田养鱼由于增加了小池和鱼沟,增加了稻田的蓄水量和鱼的活动场所,有利于精养高产。1稻田选择稻田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土质保水力强,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可  相似文献   

7.
正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俗称"红田鱼",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产于浙江省西南部的瓯江等水系,该品种生长快、食性杂、性情温和、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无泥腥味,且色彩丰富,是一个既能食用又能观赏的优良品种。目前,瓯江彩鲤在成都地区的稻田养鱼模式  相似文献   

8.
两种稻田养殖模式下青田田鱼与本地鲤鱼生长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天城乡和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比较了稻田传统养鱼模式和沟坑养鱼模式青田田鱼和贵州本地鲤鱼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经过三个月的养殖,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下,青田田鱼鱼苗平均末重为175.3 g/尾;本地鲤鱼平均末重为150.7 g/尾;在沟坑养殖模式下,青田田鱼的平均末重为230.3 g/尾,本地...  相似文献   

9.
田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鱼学名瓯江彩鲤,因农民在稻田中养殖而俗称“田鱼”,原产于浙江瓯江流域。该鱼生长迅速、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尤其是鳞片柔软可食。现将田鱼人工繁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亲鱼产前培育 选择两口平均水深1.8米、面积为3.2亩、灌排水方便的池塘,作为亲鱼产前强化培育池。亲鱼引进放养前,每亩用生石灰180千克对培育池进行了彻底清塘、消毒,3日  相似文献   

10.
瓯江彩鲤(Cypinus sarpio.Var.color),是由鲤科鱼类演化而来,因长期在稻田中养殖,俗称田鱼。瓯江彩鲤体态优美,色泽艳丽,有红、花、粉、白、青、黑等颜色,可与日本锦鲤相媲美;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鳞片柔软可食,是浙南一带稻田养鱼的主要品种;烘制的瓯江彩鲤干,风味独特,早在三国唐朝时期就是朝廷贡品,现是侨眷馈赠国外亲友的佳品。  相似文献   

11.
<正>稻鱼结合模式这是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即在稻田里既种稻又养鱼。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大多可以种植两季或三季水稻,种两季稻,一般稻谷亩产可达1100~1300公斤。稻田养鱼一般亩产可达30~50公斤,高的可达100~150公斤。北方地区多为单季稻,  相似文献   

12.
稻田生态养鸭养鱼是以稻田为基础,以稻田种稻、田中养鸭、水中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达到水稻高产、养殖成本低效益高的目的,稻鸭鱼生态养殖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日常管理要求严格,根据生态学原理处理好水稻、鸭子、鱼的关系,熟悉掌握种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王艳艳  姚俊杰  林艳红  周贤君  李敏 《科学养鱼》2011,(2):33-34,中插2
稻鱼共生系统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工措施,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达到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并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  相似文献   

14.
瓯江彩鲤,俗称“田鱼”、“田鲤”,是瓯江流域颇具地方特色的淡水鱼类。该鱼陛情温和、生长快速、营养丰富、体色优美,兼有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据史料考证,瓯江彩鲤在浙西山区已有1200多年的养殖历史。有关该鱼的生物学、遗传学、营养学及其池塘饲养技术等项内容已有程度不等的研究,自发性的散户放养也在当地由来已久嘲,但迄今少见有关山区稻田精养瓯江彩鲤放养模式的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方寒冷地区稻田养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鱼,达到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并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力”的一种生态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6.
改进水稻栽培技术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植物与动物相结合的间套种养结构,虽然鱼、稻不存在争光争肥等矛盾,但由于打破了单一种稻的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两者兼顾,才能达到共生互利双丰收。一、选好养鱼稻田,确定种养布局应选择水源充足、旱涝保收、水质清新...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鱼系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鱼,达到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并发挥最大的“负载力”。传统的稻田养鱼只是一种狭义的概念,稻田养鱼发展到今天,其已变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单养鱼类,而且包括养殖甲壳类(蟹类、虾类)、两栖类(蛙类)、爬行类(甲鱼)、贝类(河蚌)等宜养的水产品种。我国稻田养鱼的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既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吴亦侠副部长指出,稻田养鱼是一项一举多得,利国利民,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垄稻沟鱼”是我国农业、水产科技人员运用农业生态学理论,在总结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试验而确立的种稻养鱼结合的新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将水田平作改为垄作,在垄上种稻,沟里养鱼,合理地调节土壤水分、温度、空气和养分,从而改善水稻和鱼类的生长条件,促使稻、鱼都能较好地生长,综合利用水田资源,充分挖掘水田生产潜力,达到稻、鱼双丰收,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 半旱式稻田养鱼是由土壤学家候光炯创导的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发展而来,即田间开沟起垄,垄上种稻,沟内养鱼。此方法改善了稻鱼生长环境,促进了稻鱼大幅度的增产。 为摸索适合于北方内陆高纬度稻作区半旱式稻田养鱼配套的技术措施,并为河北省北部稻田养鱼提供参考,我们从1991年开始  相似文献   

20.
<正>瓯江彩鲤(Cypinussarpio.Var.color),俗称"田鱼",是瓯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鱼类品种,在当地已有1200多年的养殖历史。有关该鱼的基础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迄今对其山区稻田规模化精养高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自2004年起在浙西景宁山区设点就瓯江彩鲤稻田精养高产技术展开了连续多年的系列研究,至2009年,精养推广面积已超过512公顷,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