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壳病马氏珠母贝贝肉微量元素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湿法消解和索氏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分别处理黑壳病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贝肉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AES)检测样品中12种主要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检测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与健康贝贝肉相比,黑壳病贝贝肉中微量元素除锌(Zn)和硒(Se)的质量分数有明显变化(下降率分别为8.54%和10.98%)外,其他元素没有明显差异;病贝中含有的挥发性物质(16种)较健康贝的少(20种),并含有金属元素、大量的苯环等。  相似文献   

2.
马氏珠母贝肉的天然抽提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又名合浦珠母贝,是我国海水珍珠养殖面积最广,数量最大的贝类。随着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广东省采珠后珠母贝肉有2000多吨,加上海南、广西两省的珠母贝肉约有4000吨,数量相当可观。目前,真正从食品化学的角度来探讨珠母贝肉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利用的研究还不多。珠母贝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74.9%,氨基酸价为82,是优质蛋白质;呈味氨基酸在氨基酸组成中比例较高,味道鲜美;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因此,如何开发这些资源、提高经济价值是一项亟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马氏珠母贝肉软罐头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马氏珠母贝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调味料,经调味、渗透、干燥、加工生产色泽、质地和风味良好的马氏珠母贝肉软罐头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肉的营养成分及其游离氨基酸组成   总被引:84,自引:5,他引:79  
章超桦 《水产学报》2000,24(2):180-184
对马氏珠母贝肉的营养成分及游离氨基酸组成进行了较系统的食品化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含粗蛋白74.9%(干基),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富含Glu(2.21%)、Asp(1.45)、Gly(1.01%)等呈味氨基酸;蛋白质营养价高,氨基酸价为82,第一限制氨基酸是含硫氨基酸(1973年(FAO/WHO标准);无机盐含量丰富,尤其是微量元素Zn和Se;游离氨基酸中,牛磺酸含量最高达1.38%,  相似文献   

5.
Cd~(2+)和Cr~(6+)对马氏珠母贝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7个不同浓度梯度的镉和六价铬离子分别对马氏珠母贝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得出马氏珠母贝对Cd2+和Cr6+在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其中Cd2+为5.10mg/L和3.01mg/L,Cr6+为38.19mg/L和9.85mg/L;计算出Cd2+和Cr6+对马氏珠母贝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0mg/L和0.985mg/L。Cd2+属于马氏珠母贝的剧毒重金属而Cr6+属于中毒重金属。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容量,为养殖规划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海区叶绿素α、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马氏珠母贝有机碳含量、滤水效率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Parsons T R和Takahashi M营养动态模型、Tait沿岸能流模型计算贝类生产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来计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通过食物限制性指标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百亩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含壳重)为16.41t,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一致,对模型结果进行食物限制性指标分析,该养殖容量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显著性压力。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适合作为养殖容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规划时可以16.41t/百亩作为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氏珠母贝黑壳病,又叫黑心肝病,是由环节动物多毛足类,主要是凿贝才女虫引起的。这种虫附上贝体后,吐排酸性物质,腐蚀贝壳而穿孔,并随孔钻入贝壳内层生活。这个孔的内侧被珠母贝分泌的碳酸钙等物质覆盖,形成黑色或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珠母贝属的分类地位和系统演化情况,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并直接测序出雷州半岛珠母贝属中的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珠母贝、斑珠母贝和黑珠母贝的3种线粒体基因(12S r RNA、16S r RNA和COⅠ)部分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和种间遗传距离。同时结合Gen Bank上发表的白珠母贝序列,构建珠母贝属的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5种珍珠贝的3种基因部分序列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线粒体DNA序列基本一致,序列都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系统分析显示,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在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亲缘关系上,3种线粒体DNA片段在碱基组成、种间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上都显示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非常相近,可以认为是同一种中的2个亚种。在斑珠母贝的亲缘关系上,系统分析显示斑珠母贝与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更为接近。研究表明,大珠母贝和珠母贝在系统进化中较早的分离出来,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种类。3种分子标记对马氏珠母贝亲缘关系分析上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现有的数据尚不足以得出结论,需进一步做分子系统研究并结合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企鹅珍珠贝和马氏珠母贝软体部脂肪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企鹅珍珠贝和马氏珠母贝软体部脂肪含量分别为8.3%和9.6%。企鹅珍珠贝脂肪酸中DHA EPA的总含量为39.71%,比马氏珠母贝脂肪酸中DHA EPA的总含量(30.86%)高。2种珍珠贝软体部脂肪酸均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测定了自主研发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微胶囊饲料的粒径范围、悬浮性和稳定性;并以室内投喂微胶囊饲料的马氏珠母贝为实验组,自然海区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为对照组,养殖45 d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活率、生长率、软体部生化成分、肝胰脏形态与消化酶的差异。结果表明:(1)该饲料粒径均小于48μm,其中约80%饲料颗粒粒径在28~48μm;(2)该饲料分散性良好,静置状态下,在盐度为35的Na Cl溶液中的沉降速度是(2.74±0.21)mm/s;(3)饲料的氮保留率(NRR)较高,25℃浸泡120 min后、35℃浸泡60 min后NRR分别为(79.10±0.15)%和(80.85±0.72)%;(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绝对增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实验组软体部脂肪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6)实验组肝胰脏为橘黄色,淀粉酶活力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纤维素酶、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微胶囊饲料粒径小、稳定性较好,能被马氏珠母贝消化与吸收,但需要继续改进饲料配方、完善室内养殖技术方案,为马氏珠母贝工厂化养殖条件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马氏珠母贝不同亲本规格对后代的影响,以期为育种和苗种生产中的亲贝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试验从来自同一养殖群体的2000个随机个体马氏珠母贝中选取规格最大(壳长55.89±1.65mm)、中等(壳长48.55±0.81mm)、最小(壳长42.22±2.51mm)的性成熟个体各50个作为亲贝(♀∶♂=1∶1),按规格分成大、中、小3组,分别进行各组内亲本个体群交,在相同环境及试验条件下分析亲本选择对子代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规格亲贝优于中规格亲贝(P〈0.05);中规格亲贝优于小规格亲贝(P〈0.05);马氏珠母贝亲代选择对子一代生产性能具有显著影响(P〈0.05)。这表明马氏珠母贝大规格亲贝群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截断选择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12.
比较分析了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的3个子一代群体(BB1、DD1、SS1)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的3个子一代群体(BD1、BS1、DS1)的11个形态性状、壳厚指数、壳重指数和肥满度。壳厚、壳重、总体重和绞合线深与壳长幂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壳宽和绞合线长与壳长对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为解决我国海水珍珠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马氏珠母贝选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生长速度和抗病力,兼顾提高珍珠的质量。壳长、总体重和壳重应该在马氏珠母贝选育过程中作为指示生长速度的主要形态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海区养殖的马氏珠母贝珍珠质颜色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不同环境对珍珠质颜色的影响,本研究将遗传背景相同的马氏珠母贝分布于海南黎安、广东流沙、广西北海和广西防城4个不同的海区养殖.一年后,用CSE-1型成像色度仪测量4个区域贝壳珍珠质的颜色,记录相应的颜色参数Lab值.结果显示,不同海域养殖的贝壳珍珠质颜色显示了不同的特征,其中广西北海、广西防城和海南黎安这3组贝壳珍珠质颜色较为接近,均表现为明度高、偏黄绿;而广东流沙与这3个地区的色差较大,表现为明度低、黄绿杂色浅、偏白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爱民 《水产学报》2003,27(3):200-206
为了培育马氏珠母贝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工作,获得了3个自繁群体和3个杂交群体,BB1、DD1和SS1分别来自北海野生种群(BW)、大亚湾野生种群(DW)和三亚野生种群(SW)自繁一代;BDl、BS1和DSl分别来自BW与DW、BW与SW以及DW与SW杂交一代。运用方差分析对6个子一代群体的5个主要性状(壳长、壳宽、壳厚、总体重和壳重)进行了比较,3个杂交群体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获得的6个群体将成为进一步选育的基本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关系,为亲贝的选择提供策略,本研究使用合浦珠母贝传统壳色、金壳色、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5种壳色选育系F6各1000只个体的性状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测量的性状包括壳长(SL,mm)、壳高(SH,mm)、壳宽(SW,mm)、绞合线长(HL,mm)和体重(BW,g)。结果显示,5种壳色合浦珠母贝所有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P0.01)。通径分析表明,壳长对传统壳色和白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高对金壳色和红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宽对黑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形态性状与体重(BW,g)间的回归方程,其中传统壳色:BW=-24.999+0.467SL+0.387SH-0.259SW+0.244HL;金壳色:BW=-38.661+0.305SL+0.477SH+0.242SW+0.375HL;白壳色:BW=-4.130+0.332SL+0.300SH-0.307SW+0.088HL;红壳色:BW=-27.307+0.327SL+0.321SH+0.252SW+0.305HL;黑壳色:BW=-40.921+0.278SL+0.335SH+1.076SW+0.269HL。聚类分析显示,传统壳色与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而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中国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场的历史资料,详细论述了中国第一批马氏珠母贝人工养殖珍珠的诞生和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实现突破的过程,以此文致敬为中国海水珍珠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行业前辈.  相似文献   

17.
合浦珠母贝3个养殖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了广西省北海市、海南省三亚市、广东省深圳市等 3个地理种群养殖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从 4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3个10bp引物 ,它们在 3种群中共扩增出了 14 0条DNA片段 ,3种群共有片段 16条 ,DNA片段数分别为 5 8、91和 71条 ,多态性位点比例分别为 4 1 4 % ,6 5 0 %和 5 8 4 %。遗传距离分析表明 ,广西种群与广东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海南种群亲缘关系较远。 13个引物中 ,引物S11和S3 58扩增出的 3种群指纹图谱差异显著 ,可作为 3种群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对本实验室和其他学者已经发表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和珍珠囊的454焦磷酸测序转录组数据以及NCBI中的EST数据进行了重组装、同源序列比对和GO注释分析。重组装获得了30266个contig,平均长度522 bp,其中最长的contig为4144 bp;NR数据库BLAST分析获取了2310个相似性contig(E≤10?5),其中1902个在模式动物(人、小鼠、海胆、线虫、斑马鱼、果蝇或者太平洋牡蛎和珠母贝)中可以查找到同源序列。基因注释(GO)结果表明,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的3846个contig可分为23个亚类,其中代谢过程蛋白、细胞过程蛋白和生物学调控蛋白为contig数量最多的3个亚类;注释到分子功能的4601个contig共分为11个亚类,其中结合蛋白的contig数量最多,其次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和结构分子活性蛋白;注释到细胞成分的2992个contig分为17个亚类,其中细胞和细胞组成部分的contig数量最多,其次分别是细胞器和大分子复合体contig数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展外套膜和珍珠囊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大规模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