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磷位置对冬小麦生长及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柱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磷位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及磷肥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情况下,表层施磷和全层施磷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根干重,N,P,K吸收量及磷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底层施磷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啬而磷肥每时每刻经降低。干旱胁迫高施磷量条件下,全层施磷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干物重,N,P,K吸收量及磷肥利用率最高,而低施磷量时则表层施磷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2.
供磷水平对黄瓜测序品种“中国龙”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瓜测序品种"中国龙"对不同磷浓度供应的反应,寻找在水培条件下进行黄瓜磷效率种质筛选的适宜低磷处理浓度.【方法】采用营养液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浓度供应对黄瓜测序品种"中国龙"生长及其磷吸收的影响.【结果和结论】随着供磷浓度的降低,"中国龙"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变矮,老叶黄化.在严重低磷(10和1μmol·L-1)胁迫时,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甚至不能正常结瓜.低磷降低了"中国龙"的生物量、磷吸收效率,但增加了根冠比,促进了碳水化合物向根部的分配.此外,在低磷胁迫下,"中国龙"还通过降低根平均直径,即根变细,来增加与养分的接触面积.10~100μmol·L-1之间的磷浓度(如50μmol·L-1)可作为黄瓜磷效率种质资源筛选的低磷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3.
低磷胁迫对烤烟根系有机酸含量及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磷胁迫对根系有机酸含量及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 g/株(P1)、4 g/株(P2)、8 g/株(P3)3个P2O5施用量处理,测定根系分泌物、磷酸酶活性、土壤与烤烟磷含量、农艺性状。【结果】不施磷条件下,土壤全磷含量下降。低磷胁迫下,烤烟有机酸分泌能力增强,其中P1处理烤烟旺长中期有机酸含量提高240.22%,以苹果酸为主,占比在55%以上。不同施磷水平对3种磷酸酶活性影响不一致,低磷胁迫下,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旺长期与现蕾期分别上升148.75%、123.97%;中性磷酸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受施磷水平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酸含量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不同施磷水平下烤烟磷素吸收积累存在差异,以P1处理烤烟磷素含量与磷浓度最低、烤烟全磷含量为1 019.39 mg,P3处理最高、达1 600.89 mg,且P3处理的烤烟农艺形状表现最好,显著优于P1处理。【结论】不施磷肥时,烤烟通过调节有机酸分泌与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维持生长发育,但农艺性状表现较差;每株施用P_2O_5 8 g,提高了烤烟磷素的吸收能力,但农艺性状与P2处理差异不显著,每株施用P_2O_5 4g在不影响烤烟生长发育的同时能降低磷肥施用量,可为生产中磷肥的施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甘薯品种生育前期对磷素(P)缺乏的生长响应特征,以苏薯11(S11)和苏薯17(S17)为试验材料,设置低磷和施磷2个处理,采用土柱培养法在移栽后35 d分析和测定甘薯根系形态、磷吸收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结果显示:(1)与施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甘薯的生物量,其中苏薯11单株生物量降幅达19. 5%(P0. 05);此外,苏薯11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在低磷处理下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到41. 8%(P0. 05)和50. 9%(P0. 05);虽然苏薯17单株生物量降幅不显著,但比根长在低磷处理下显著增加49. 6%(P0. 05)。(2)低磷处理降低了甘薯对磷的吸收,苏薯11体内磷积累量降幅大于苏薯17;增施磷肥后促进了苏薯11对磷的吸收,导致其磷总积累量高于苏薯17。(3)与苏薯17相比,低磷处理提高了苏薯11土壤中的磷酸酶活性;同一处理下种植2个品种甘薯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基本持平。可见,磷素缺乏抑制了甘薯生育前期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其中苏薯11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大于苏薯17。  相似文献   

5.
低磷胁迫对甘蔗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品种ROC22和ROC10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甘蔗幼苗的生长、生理特性、磷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使甘蔗的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和生物量降低,根冠比提高,根的二维形状发生改变;施磷量减少显著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磷胁迫会降低甘蔗幼苗根、茎、叶各营养器官的磷累积量,而磷利用效率会随着施磷量的减少而提高。综上,低磷胁迫会使甘蔗形态发生改变,SOD与POD的活性发生变化,磷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缺钾对香蕉苗期地上部、根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探讨缺钾和恢复供钾对香蕉苗生长及氮磷钾营养平衡的影响,为香蕉苗营养诊断和平衡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石英砂培养试验,以正常的完全营养液为对照,观察记录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及出现时间,对比研究缺钾和缺钾后恢复供钾条件下香蕉苗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氮磷钾吸收等变化。【结果】缺钾的表型症状为:老叶发黄,中部叶片主叶脉先呈现橙黄色,并逐渐向叶缘蔓延,然后部分叶片叶缘出现近椭圆形小枯斑,叶柄呈现浅红褐色,缺钾严重时,橙黄色叶片近叶脉处的叶肉发黑,进而干枯死亡,枯叶呈褐色,完全展开的新叶不挺立,上部叶片柔弱、下披。缺钾显著抑制香蕉苗生长,缺钾处理较正常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降低了31%和39%,其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减少了30%、31%和34%,且细根减幅大于中根。缺钾同时改变了香蕉苗氮磷钾平衡,其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9%、21%和19%,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12%和38%,钾含量分别降低了73%、56%和72%,氮、钾吸收量降低,根系的磷吸收量降低;缺钾处理的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N/K、P/K显著升高,地上部和全株N/P显著降低,根系N/P显著升高。缺钾后恢复供钾,香蕉苗缺钾表型症状消失,但香蕉苗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不能同步恢复,香蕉苗生物量仍低于正常处理,各部位的氮含量、根系的磷、钾含量仍高于正常处理,地上部和全株的钾含量和吸收量也未增加至正常水平。供钾后地上部和全株的磷吸收量显著降低,且低于正常处理。【结论】缺钾对香蕉苗营养状况的影响显著大于对表型性状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恢复滞后于表型性状的恢复,香蕉苗施肥要针对其营养特性施用。  相似文献   

7.
低磷胁迫对辣椒苗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不同磷胁迫强度水平下辣椒的生长及生理特性变化规律,并筛选出对低磷具备指示作用的指标。【方法】以西南地区常见栽培加工品种辣椒114、115为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的方式进行4个不同磷浓度水平处理,研究辣椒苗期生长过程、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征、叶面积特征、根系形态特征,以及不同部位生物量分配、磷元素累积和磷元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缺磷降低了辣椒的株高、根系直径、地上部和整株干重、磷吸收量等,增加了辣椒干重的根冠比、细根的根长,提高了植株的磷利用效率。辣椒114和115的各指标总体趋势表现一致,但115对磷素缺乏的响应更为迅速,极端低磷胁迫下,114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更高。【结论】正常营养液1%水平的磷浓度可用于辣椒苗期耐低磷鉴定,低磷处理28~30 d可与CK表现出显著差别。低磷供应对辣椒的生长、光合、根系特征,生物量分配及利用特征均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平均直径、高度、叶面积、根/茎/叶干重、根/茎/叶的磷元素比例(%)、根/茎/叶磷累积量等表观性状指标可作为对低磷具备指示作用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8.
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磷的吸收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究每kg土中施磷0、10、20和30 mg(表示为0、10、20、30 mg•kg-1)条件下其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的浓度差异。【结果】不同磷效率小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效品种。不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在低磷处理(不施磷、施磷10、20 mg•kg-1)条件下,高效品种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出现了亏缺,而施磷量较高(施磷30 mg•kg-1)时,其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则出现了富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为Ca10-P>O-P、Fe-P>Al-P>Ca8-P>Ca2-P,且Ca10-P浓度占无机磷总量的50%以上。不施磷、施磷10 mg•kg-1,高效品种根际土壤中Ca2-P浓度是低效品种的1.22和1.23倍、1.31和1.59倍。低效品种根际土壤Al-P浓度在不施磷处理下是高效品种1.13和1.23倍。施磷量减少,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均表现出O-P、Fe-P的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4种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浓度最高,其次为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而活性有机磷的浓度最低。不施磷和施磷10 mg•kg-1处理,低效品种渝02321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浓度是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2.00与1.76倍、1.68与1.63倍。【结论】磷高效小麦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物质生产和水溶性磷吸收能力。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活化吸收Al-P、Ca-P、活性有机磷能力强于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9.
红壤植蔗区施磷的淋溶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壤地区施用磷肥对甘蔗吸收磷的影响及进行磷淋溶流失风险评估,为蔗区科学合理施用磷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设不同施磷量处理,测定蔗茎和蔗叶产量及磷素养分含量、土壤Olsen-P含量等指标;室内试验按种植区主汛期的年均降雨量分批次进行模拟降雨,分别收集易溶性和枸溶性磷肥淋溶液,分析磷浓度和总量。【结果】施磷处理比不施磷处理的蔗茎、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0%~8.3%和2.4%~7.1%,其中均为150 kg P_2O_5/hm~2处理增产最高;施磷比不施磷处理的地上部的磷素吸收量提高16.1%~30.1%,大于150 kg P_2O_5/hm~2施磷量处理间,磷素吸收量差异不显著;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CaCl_2-P和Olsen-P含量分别提高35.9%~778.6%和25.8%~230.2%;淋溶液磷的浓度和总量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幅达26.38%~53.68%和23.67%~49.70%,且处理间增幅差异显著。施用易溶性磷肥的淋溶液中磷浓度比枸溶性磷肥高10.44%。【结论】施磷量为150 kg P_2O_5/hm~2对红壤地区甘蔗生长较好,但可使土壤淋溶液总磷浓度的提高0.03~0.05 mg/L,施用易溶性磷肥比枸溶性磷肥淋溶液中磷浓度高10.44%,磷淋溶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0.
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基因型棉花的根系形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根系形态变化的角度阐述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机理,为找出影响棉花磷素吸收的主要因子和通过根系塑性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海18号(XH18)、中棉所42号(CCRI-42)、新陆早19号(XLZ19)和磷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陆早13号(XLZ13)、新陆早17号(XLZ17)为材料,通过特殊土培系统,研究不同磷效率棉花在不同磷水平下(低磷胁迫0、正常供磷150 kg·hm-2)根系形态及其与植株磷素吸收的关系。【结果】低磷胁迫显著降低棉花生物量和磷累积量,其中磷高效基因型的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在各施磷水平下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21-2.08和1.35-1.91倍。施磷可显著增加土壤中Olsen-P含量。低磷胁迫下各基因型棉花品种Olsen-P较适磷条件显著降低,且磷高效基因型棉花降低幅度大于磷低效。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在0-25 cm土层中土壤Olsen-P浓度低于磷低效,较磷低效基因型XLZ13和XLZ17分别平均降低了21.1%和30.1%。棉花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在低磷胁迫下显著降低,其中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在各施磷水平下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54-1.97、1.52-1.92、1.47-1.84倍。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棉花比根长、比根表面积和比根体积均显著大于磷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10-1.25、1.07-1.22、1.01-1.16倍,而平均直径显著低于磷低效基因型,为磷低效基因型的34.2%-70.2%;主成分分析表明,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干质量、中根长、粗根长受基因型差异的影响较为明显,是区分两类磷效率基因型棉花根系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线性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中根长、粗根长等根系参数是植株磷素吸收的重要影响因子。【结论】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可较大幅度增加细根比例,降低根系总体细度,促使比根长增加,提高根系的构建效率,以适应低磷胁迫。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磷肥品种和施磷方式对灌耕草甸土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设置重过磷酸钙基施(TSP-B)、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滴施(MAP-D)、聚磷酸铵滴施(APP-D)和不施磷肥(CK)6个处理,室内培养120 d分别测定各土层无机磷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磷肥基施处理显著提升5~20 cm土层无机磷总量以及0~20 cm土层有效磷和Ca2-P含量,而Ca8-P含量仅在5~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P<0.05)。TSP-B和MAP-B处理显著增加了0~5 cm和10~20 cm土层中Fe-P含量以及5~10 cm和10~20 cm土层中Al-P含量(P<0.05)。与MAP-B和APP-B处理相比,MAP-D和APP-D处理均显著增加了0~5 cm土层中无机磷总量及有效磷、Ca2-P和Ca8-P含量,且APP-D处理无机磷总量、有效磷含量和Ca2-P含量均显著高于MAP-D处理(P<0.05)。灌耕草甸土无机磷中...  相似文献   

12.
降低玉米籽粒中植酸磷含量是减少粪磷污染的重要途径,探明施磷与植酸磷积累的关系对于降低植酸磷含量有重要意义.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2个玉米品种生长期间不同部位磷含量与籽粒植酸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以提高2个玉米品种籽粒中总磷和植酸磷的含量以及积累量;金海5号的植酸磷含量与积累量均高于浚单20;植酸磷占全磷的比例在50%~62%之间,高植酸品种金海5号略高于低植酸品种浚单20;随着施磷肥水平的增加,降低了2个品种根、雄稳、穗轴等部位的磷转移率,但各部位转移到籽粒中的总磷的比例受施磷影响较小;玉米乳熟期稳住叶、苞叶、完熟期籽粒磷含量及磷积累量与植酸磷积累量成显著正相关.因此,合理施用磷肥、调控磷素在玉米体内的分配,对于调节玉米籽粒植酸磷积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施(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4.
Phosphorus, the element itself, becomes superconducting near 4.7 degrees K and at pressures exceeding 100 kilobars. This constitutes one of the four last missing links in the proof that superconductivity is normal behavior for every truly metallic sp element. The three remaining ones are arsenic, sulfur, and iodine.  相似文献   

15.
了解螯合剂等肥料增效物质对不同磷源磷素释放效果的影响,可为全面认识螯合剂对磷素释放后在液相中的赋存形态提供依据。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酸性红壤和石灰性土壤)和五种磷酸盐矿物[磷酸氢二钙(DCP)、磷酸八钙(OCP)、羟基磷灰石(FA)、铝磷(Al-P)、铁磷(Fe-P)]作为磷源,通过实验室化学浸提试验,研究了螯合剂(EDTA-2Na)对不同磷源的磷素释放率和释放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螯合剂对不同磷源磷素的释放均具有促进作用,且不同磷源的磷素释放率均随螯合剂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2)随着螯合剂浓度的增加,酸性红壤和石灰性土壤浸提液中钼酸盐非反应磷占总磷的比值均显著下降,DCP、OCP、FA浸提液中钼酸盐非反应磷占总磷的比例则显著增加,而Al-P和Fe-P浸提液中钼酸盐非反应磷占总磷的比例变化不大;(3)浸提液中的磷只有极少量以游离态磷酸根的形态存在,3.00 g·L~(-1)的DETA-2Na处理下,DCP、Al-P和Fe-P浸提液中游离态的磷酸根占总磷含量的比例分别仅为0.43%、1.12%、0.63%;(4)螯合剂对不同磷源磷素释放后,溶液中总磷与相应金属离子的摩尔比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6.
鲤鱼饲料中不同来源的磷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选取5种磷酸盐,即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钙、磷酸一二钙、骨粉,选择50 g左右的建鲤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12尾鲤鱼。5个处理分别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NPP含量为0.3%的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钙、磷酸一二钙、骨粉,其他条件一致。在试验进行的20 d,采用自动虹吸法收集粪便,进行表观消化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对不同磷源磷的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磷酸二氢钙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在5种磷源中,其是最高效、经济的磷源。  相似文献   

17.
磷在不同土壤和无机磷组分间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修改后的张守敬-Jackson法在50 d的培养过程中对施磷黄棕壤和红壤中的无机磷组分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施用无机磷肥能全面提高土壤各无机磷组分含量,但对不同土壤中各无机磷组分间的转化影响不一。磷在黄棕壤中首先转化为水溶性磷和松结合态磷(S-P)、铝结合态磷(A l-P)和钙结合态磷(C a-P),然后S-P和C a-P继续向A l-P转化,施磷对黄棕壤中闭蓄态磷(O-P)和铁结合态磷(F e-P)含量无明显影响;在红壤中,施用的磷首先转化为S-P、A l-P和F e-P,然后S-P、A l-P继续向F e-P转化,施磷对红壤中O-P和C a-P的含量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为减少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损失,提高其有效性,增加作物产量,通过小白菜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超微细活化磷肥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土壤养分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以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磷肥与钾肥、腐植酸、沸石粉、硅藻土不同搭配并进行超微细化处理。结果表明:超微细活化磷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白菜的产量,增产率达0.44%~12.82%;与氮磷钾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超微细磷钾-腐植酸-硅藻土-沸石粉活化处理小白菜的Vc含量增加了5.37%,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8.23%,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53.13%,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7.20%~24.87%,磷肥利用率提高了3.28~8.47个百分点。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在肥料生产和施用中选择超微细磷钾-腐植酸-沸石粉活化处理的肥料。  相似文献   

20.
磷肥后移与减量对水稻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磷肥后移及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通过对比分析配方施肥与磷肥后移及减量条件下水稻磷素吸收累积量、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磷水平下,与磷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磷肥后移30%处理(m_(基肥)∶m_(穗肥)=7∶3)使水稻成熟期磷素含量提高了4.3%,磷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2%和25.6%,磷肥贡献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吸收利用率提高了27.7%、33.6%、8.2%和27.3%,水稻产量提高了8.2%;而磷肥减量30%后移30%处理和磷肥减量50%后移30%处理的水稻产量则分别减少了1.8%和6.5%,但皆差异性不显著(P0.05)。配方施肥条件下,磷肥适当后移可增加水稻生育后期磷素含量、净吸收量和磷素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磷肥适当减量可维持水稻正常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