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如大豆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植酸等,降低了畜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率,甚至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和器官损伤。微生物发酵能有效降低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将大豆蛋白降解为小分子蛋白、小肽、氨基酸,同时微生物含有益生菌及代谢产物,能提高大豆营养价值。文中就发酵豆粕的发酵菌种及发酵工艺、发酵对豆粕品质的影响和发酵豆粕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同时对发酵豆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使其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利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豆粕的最佳发酵参数为:异常汉逊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为2∶2∶1,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中的抗原蛋白降解彻底,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73.9%,有益活菌总数达到8.5×10~8cfu/g,明显提高了豆粕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豆粕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性蛋白原料,本身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使其生物学效价降低,应用受到限制。微生物技术发酵豆粕可以大幅降低其抗营养因子含量,提高各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率,使之在饲料行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豆粕是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通过发酵后,不仅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其抗营养因子含量也会下降。文章就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以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豆粕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是饲料工业中常用的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原料,但是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阻碍了畜禽对其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而豆粕经过发酵处理,能有效去除抗营养物质,并且提高其适口性,在畜禽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文章就发酵豆粕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作以简述。  相似文献   

6.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豆粕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但其含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研究表明豆粕经微生物发酵可有效地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但由于发酵工艺、发酵菌种、豆粕本身的因素,不同生产厂家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差别较大,现有研究中也少有关于二者中抗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报道。为此,抽取了市售的65批次豆粕和54批次发酵豆粕,对6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棉籽糖、水苏糖、脲酶进行分析测定,以了解饲料行业使用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方法】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对样品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其分析方法和操作要求均与所购ELISA试剂盒的说明相一致,主要过程为:样品前处理、加样、洗板、加酶标试剂、显色、终止。棉籽糖和水苏糖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微波提取的棉籽糖和水苏糖。脲酶分析参照国标方法:加入尿素缓冲液后恒温水浴,一定时间后加入盐酸溶液停止反应后冷却,清洗试管内容物,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4.7后根据体积计算得出脲酶活性。【结果】调查分析后发现: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29.3、54.7 mg·g-1,发酵后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降低了57.7%,根据百分位数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正常值范围分别为58.9-P90(177.3 mg·g-1)、ND-P90(109.4 mg·g-1)。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为102.2 mg·g-1,而发酵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为37.6 mg·g-1,相比豆粕降低了63.2%,使用相同的数据统计方法判定二者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为42.8-P85(147.2 mg·g-1)和ND-P85(61.8 mg·g-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8.4 mg·g-1和7.5 mg·g-1,发酵处理使其含量下降了59.1%,同时得出豆粕及发酵豆粕胰蛋白抑制因子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0(28.6 mg·g-1)、ND-P80(9.9 mg·g-1)之间。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棉籽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1.93 mg·g-1,发酵豆粕比豆粕减少了82.5%,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棉籽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90 (13.79 mg·g-1)、ND-P90(4.65 mg·g-1)之间。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29.70 mg·g-1,而发酵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5.19 mg·g-1,发酵后水苏糖含量降低了82.5%,同时水苏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5 (33.29 mg·g-1)、ND-P85(11.58 mg·g-1)之间;豆粕中脲酶含量正常值范围为ND-P97(0.40 U·g-1),发酵豆粕脲酶未检出。综上得出,发酵豆粕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豆粕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现行市售豆粕及发酵豆粕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范围。本调查分析为饲料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能够对养殖企业选择豆粕及发酵豆粕作为饲料原材料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酵豆粕中含有大量益生菌,且能抗菌抗病毒,是饲料业中的重要成分,营养价值丰富,可减少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豆粕发酵后适口性提高,还增加了小分子蛋白、小肽、乳酸等物质,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发育。本文对发酵豆粕的特点和营养价值在仔猪、成年猪生长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豆粕作为一种优质的蛋白源,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3%~46%,是我国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蛋白原料。它富含多种氨基酸,对家禽和猪摄入营养很有好处,尤其是其他植物性饲料容易缺乏的赖氨酸,含量高达2.5%~3%。但是饲用豆粕一般是高温豆粕,蛋白变性比较严重,溶解性较差,会影响蛋白质消化,还含有抗营养因子和胀气因子。经过一定工艺和技术手段发酵后的豆粕,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及抗营养因子脱除效果,选择膨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豆粕,并测定所得样品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抗营养因子、霉菌毒素、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及微生物菌群数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与普通豆粕相比,膨化处理的豆粕中营养成分含量有降低的趋势,蛋白质溶解度和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凝集素含量、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5.27%、37.95%、93.98%、44.0%;微生物发酵处理后,豆粕中的营养成分含量有升高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提高7.61%,赖氨酸、氨基酸总和分别升高17.75%、7.24%,小肽含量升高295.69%,蛋白质溶解度、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23.18%、42.86%,消除抗营养因子效果显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均未检出,脲酶活性仅为0.01U/g,黄曲霉毒素B1含量降低46.15%,且发酵豆粕产品中富含有益菌,符合行业卫生标准。研究表明,发酵处理法比膨化法更适宜豆粕抗营养因子脱除。  相似文献   

10.
<正>豆粕作为一种优质的蛋白源,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3%~46%,是我国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蛋白原料。它富含多种氨基酸,对家禽和猪摄入营养很有好处,尤其是其他植物性饲料容易缺乏的赖氨酸,含量高达2.5%~3%。但是饲用豆粕一般是高温豆粕,蛋白变性比较严重,溶解性较差,会影响蛋白质消化,还含有抗营养因子和胀气因子。经过一定工艺和技术手段发酵后的豆粕,微生  相似文献   

11.
生物发酵饲料是目前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较研究了5种常用饲料原料(小麦、玉米、豌豆、大豆和豆粕)经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后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经3种酵母发酵后pH值显著降低。豌豆、豆粕和大豆在发酵后期pH值均升高。除豆粕经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后干物质回收率上升外,其他原料经酵母菌发酵后干物质量均降低。玉米原料分别经酿酒酵母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后还原糖含量显著下降,而大豆、豌豆和豆粕原料经2种酵母发酵后还原糖含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小麦、玉米、大豆和豆粕4种原料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3种酵母菌能够有效降低饲料原料中的植酸含量,但仅对小麦和玉米中的抗性淀粉有一定的降解效果。综上所述,通过控制酵母菌发酵时间,能够有效提高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并降低其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利用酵母菌对饲料原料进行预发酵处理成为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玉米蛋白粉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但其含有较多的不可溶性蛋白和抗营养因子,且氨基酸含量不平衡,动物不易吸收.微生物发酵可以改善玉米蛋白粉的营养价值,经过发酵可以降解玉米蛋白粉内的抗营养因子,提高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文章综述了玉米蛋白粉发酵过程中的菌种选择、发酵工艺、发酵后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  相似文献   

13.
从4种具有优良发酵豆粕能力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产黄青霉)中筛选最优发酵菌株组合,以粗蛋白含量和大豆肽含量为评价标准,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豆粕固态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B-8和米根霉M-1为最优发酵菌株组合。复合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根霉同时接入到豆粕中,两菌株接种比例2∶1,发酵总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料水比1.0∶1.4(质量比),发酵时间96 h。豆粕经复合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大豆肽、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升,水分含量显著下降,大分子蛋白质基本降解为10 ku以下的小分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豆粕。结果表明,豆粕经复合发酵后营养成分显著增加,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营养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发酵豆粕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解决消化率低的问题,通过生物饲料来改善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抗病力,减少有害药物的使用,是健康养殖、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文章简述了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指出了豆柏在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发酵豆粕的特点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状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豆粕是豆油加工副产品,是畜禽养殖业中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由于豆粕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动物长期食用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一系列中毒症状,进而影响豆粕在动物生产中的有效应用。为此,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促进大豆蛋向质吸收的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用微生物方法处理豆粕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正>豆粕是豆油加工副产品,是畜禽养殖业中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由于豆粕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动物长期食用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一系列中毒症状,进而影响豆粕在动物生产中的有效应用。为此,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促进大豆蛋白质吸收的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用微生物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17.
豆粕饲料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爱琴  贾仙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10-4512
[目的]研究豆粕混合发酵工艺,改善豆粕饲料品质,提高其利用率。[方法]采取多菌种混合发酵组合的方法,消除豆粕中存留的抗营养因子,并对混合发酵工艺参数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低抗营养因子豆粕。[结果]水分含量对发酵后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菌种1的接种量为0.005%和接种量为0.01%对发酵过程中产酸以及蛋白质水解影响的差异不显著;而菌种2的接种量对发酵过程中产酸和蛋白质水解的影响呈正相关;发酵助剂G对产酸和蛋白质水解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较佳的发酵工艺是固体密闭无氧静止发酵;基质为豆粕;料水比为3∶2;起始温度为40℃,起始pH自然;接种量发酵菌株1为0.005%;发酵菌株2为0.5%;发酵周期为5 d,底物中不必添加发酵助剂G。发酵后的水解度达5%以上,鲜发酵物的酸度在4.5以上,烧干后发酵物的酸度在8%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豆粕发酵过程真菌群落的变化情况,为发酵豆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检测2批发酵豆粕在0、24、48h时的真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2批发酵豆粕在24h和48h时共有的唯一优势真菌属(相对丰度≥1%),它在发酵0h时相对丰度均值不足1%,但在发酵24h时的相对丰度均值为98.30%,48h时的相对丰度均值为89.56%。并且在发酵豆粕中检测不到有害真菌,证明发酵豆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2批发酵豆粕在3个时间点的真菌群落变化具有相似性,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相对丰度先不断上升,然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不断消耗、钝化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并产生多种有益代谢产物,提高了发酵豆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及其抗营养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进行降解,结果表明,豆粕中尿素酶活由原来的0.373u/g降低到0.166u/g,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由原来的40.42mg/g降低到18.01mg/g。  相似文献   

20.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钝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粕中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它能干预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饲料中的几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其钝化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