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考查了2006年7—8月份烟粉虱成虫种群(Bemisia tabaci)在黄瓜上的分布型;分析这些聚集度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选择了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种群的时序动态。结果显示:在黄瓜的生长期间,该成虫种群聚集强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空间为高→低→高→低,百株虫量最多为23359头,最少为1908头;垂直空间为低→高→低→高,百株第8叶烟粉虱成虫数量最多,为9093头,其次是第9叶和第7叶,分别为8488头和8353头。从该种群在黄瓜上的整个发生期来看,种群空间格局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合适的抽样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释放商业化生产的胡瓜新小绥螨和喷施化学农药2种方法防治温室茄子、黄瓜和豆角上的烟粉虱,比较2种防治方法对烟粉虱垂直分布规律和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化防棚烟粉虱大多数聚集在茄株中下部,生防棚的烟粉虱则均匀地分散分布在茄株上。化学防治仅能防治茄株上部烟粉虱的成虫和若虫,而释放到大棚茄子上的胡瓜新小绥螨却能够捕食茄株上、中、下部处于各个虫态的烟粉虱。胡瓜新小绥螨对茄株下部的烟粉虱成虫数量的控制,显著超过化学防治的水平,证明使用天敌的生物防治害虫显著优于使用农药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3.
昆山地区蔬菜烟粉虱寄主种类及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2008年对昆山地区蔬菜上的烟粉虱寄主种类、为害程度及主要蔬菜上的烟粉虱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共查到烟粉虱蔬菜寄主11科38种(变种),主要分布在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等蔬菜上,其中以茄子、黄瓜等11种蔬菜为重发生;烟粉虱在昆山地区蔬菜地上,每年经历冬季大棚温室越冬、春夏增殖为害并向露地扩散、秋季田间繁殖为害、晚秋回迁大棚温室越冬这一循环过程;烟粉虱不能在昆山地区露地蔬菜上越冬。  相似文献   

4.
敦煌市棉田烟粉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2006年9月,对敦煌市棉田烟粉虱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敦煌市棉田烟粉虱为B型烟粉虱.烟粉虱5月初开始从温室向棉田扩散,6月下旬在棉田内开始普遍发生,8月上旬形成第1个成虫高峰,至9月中下旬随棉花采摘和气温的下降田间成虫数量逐渐减少,卵、若虫的种群动态与成虫基本一致.烟粉虱从温室迁入棉田,其扩散距离越远,数量越少;距离温室越近的棉田烟粉虱发生数量越多,距离温室大棚10 m处的棉田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50 m处的棉田.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烟粉虱发生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6~2007年对吐鲁番地区棉田烟粉虱年种群发生动态的系统调查表明,烟粉虱在温室大棚蔬菜花卉上越冬.当温室大棚掀棚之际,烟粉虱随风迁入大田,首先在甜瓜、金瓜及杂草上危害,棉田5月底始见烟粉虱成虫, 7 月中旬后逐渐增加,8月下旬进入高峰期,棉田烟粉虱成虫数量达单叶219头,9月下旬后逐渐减少并开始迁入温室.田间持续到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黄瓜烟粉虱与西花蓟马的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烟粉虱成虫和西花蓟马成虫在日光温室黄瓜上的种群动态,在济南市董家镇及济阳县曲堤镇两地进行了春秋两季的定点定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春季日光温室内烟粉虱与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烟粉虱成虫数量最高为0.45头/叶,西花蓟马成虫数量最高为0.34头/花;秋季日光温室内烟粉虱与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曲折上升趋势,烟粉虱成虫数量最高为52.9头/叶,西花蓟马成虫数量最高为3.33头/花。本研究为以后日光温室黄瓜上防治烟粉虱与西花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烟粉虱在黄瓜上的种群动态及其越冬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不同季节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上的种群动态及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增长数量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愈高,烟粉虱发生数量愈大;建立了烟粉虱成虫日均增长数量(Y1)以及卵、若虫和蛹总和日均增长数量(Y2)与平均温度(X1)、平均相对湿度(X2)之间的回归模型分别为:Y1=2.28X1-67.04X2-0.02,Y2=0.60X1-17.09X2-0.03;烟粉虱在我国南方地区露地蔬菜大田内可以安全越冬,番茄是烟粉虱最适宜的越冬寄主,其次是田间杂草。  相似文献   

8.
2008年在上海市研究了番茄和黄瓜的种植密度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种群动态的影响和化学防治方法.结果表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在寄主的生育期内持续增长.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在发生高峰期,番茄和黄瓜上烟粉虱成虫及4龄若虫数量比较为:低密度>正常密度>高密度.在药效试验中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 000倍和10%烯啶虫胺水剂2000倍的处理,对防治烟粉虱成虫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烟粉虱在不同农业种植环境番茄地中的发生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为制定烟粉虱的生态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范围内的番茄种植区中选取城郊、花卉、河流和山地4种不同类型农业种植环境,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番茄地烟粉虱种群密度及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利用四分位法分析烟粉虱在不同农业种植环境中的发生情况,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种群在不同农业种植环境番茄地中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结果]花卉农业种植环境番茄地中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种群密度最小;河流农业种植环境番茄地中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主要发生期的种群密度成虫为32.47头/叶,若虫为49.42头/叶.不同农业种植环境番茄地中烟粉虱种群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由烟粉虱周围环境中作物和非作物生境等综合因素引起.在烟粉虱的主要发生期,4种农业种植环境番茄地中烟粉虱主要分布在番茄地的边缘区域;烟粉虱成虫在番茄植株的上部叶片分布最多,中部叶片次之,下部叶片最少;烟粉虱若虫在番茄植株上总体表现为中部叶片分布最多,下部叶片次之,上部叶片最少.[结论]不同农业种植环境番茄地中烟粉虱种群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由周围环境中作物和非作物生境等综合因素引起.显花植物种植比例较高的花卉农业种植环境类型对烟粉虱的自然调控作用较好,合理布局农业种植环境如增加显花植物的种植比例可有效抑制烟粉虱的暴发.  相似文献   

10.
烟粉虱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烟粉虱在黄瓜上的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黄瓜幼苗4叶期时,烟粉虱的经济损害水平为9.3159%;烟粉虱的经济阈值为每株黄瓜有烟粉虱成虫18.4474头,即平均每片黄瓜叶有成虫4.6119头。  相似文献   

11.
江苏棉田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控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2002~2003年通过系统调查对江苏棉田烟粉虱种群动态规律及其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郊区棉田,7月下旬始见烟粉虱成虫,8月中、下旬形成第1个成虫高峰,10月上旬成虫消失;丰县棉田,7月中旬始见烟粉虱成虫,8月中旬出现第1个成虫高峰,10月下旬随着气温的下降田间成虫逐渐消失。棉田烟粉虱虫口密度,江苏北部棉区高于中部棉区,转Bt基因棉田高于常规棉田。黄板对烟粉虱成虫有一定的诱集作用。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剂、灭多威和氧化乐果对棉田烟粉虱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9d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2.32%、84.59%和80.0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暴露对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成虫存活和生殖适应性影响的差异。【方法】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在不同温度(37℃、39℃、41℃、43℃、45℃)下暴露1 h后比较两种粉虱存活、产卵量、后代存活情况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差异。【结果】随着暴露温度的升高,B型烟粉虱成虫的存活率从99.1%下降到42.6%,温室白粉虱成虫的存活率从95.0%下降到13.5%。两种粉虱雌雄虫在45℃高温暴露1 h后,B型烟粉虱成虫的寿命超过10 d,而温室白粉虱成虫存活的时间不足24 h,存在显著差异。高温暴露对B型烟粉虱成虫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后代的存活率随着暴露温度的升高由70.7%下降到25.1%。温室白粉虱成虫在37~43℃暴露1 h后雌虫产卵量由62.4粒下降到1.5粒,45℃暴露1 h后停止了产卵活动;导致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成虫后代50%和90%个体死亡的温度分别相差1.6℃和4.1℃。【结论】B型烟粉虱成虫的耐热性高于温室白粉虱,高温对B型烟粉虱成虫存活和生殖适应性的影响要小于温室白粉虱,这有利于B型烟粉虱种群在夏季高温季节的发生。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对高温适应性存在差异尤其是高温对两者生殖适应性的影响是导致它们种群季节动态格局和分布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诱集陷阱的诱集监测,肯定了CC-TRAP诱捕器对烟粉虱成虫的诱集效果,该诱捕器最大的优点是其仅对烟粉虱有诱集作用而不受其它害虫的干扰。田间观察与数据表明,温室是大田烟粉虱主要的冬季庇护所和春季的虫源中心。由于烟粉虱的主动迁移能力很弱,属于典型的借助风力被动扩散的昆虫,风向和风力是其田间传播扩散的关键影响因子,距离虫源中心越远,发生时间越晚,成虫数量越低。SPSS相关分析表明烟粉虱的成虫数量与风向、风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韩国SK99%矿物油对B型烟粉虱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大棚条件下研究组建了由作用因子组配的烟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应用种群趋势指数(I)、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等指标评价了各作用因子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对照区烟粉虱的I值达到99.945 5;吡虫啉区烟粉虱的I值为7.565 8;矿物油区烟粉虱的I值仅为0.409 0。在矿物油使用区,"矿物油驱避成虫产卵"的EIPC最大,为17.543 9,其次分别是"矿物油对烟粉虱若虫的杀灭"、"矿物油对成虫的杀灭"和"矿物油对卵的杀灭",其EIPC分别为6.618 1、1.814 2和1.160 1。[结论]使用矿物油可达到控制烟粉虱种群增长的目标,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驱避烟粉虱成虫产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及其优势天敌发生动态,为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系统调查,利用五点取样记录昆明市宜良县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成虫及其天敌种类、数量,采用四分位法划分其发生时期;利用生态位相关指数分析烟粉虱及其优势天敌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关系。【结果】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优势天敌均为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不同设施作物田间烟粉虱及其优势天敌的消长规律略有差异,设施黄瓜田间烟粉虱较设施番茄田发生时间早、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在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设施番茄田间的种群数量为1.03头/cm2,显著高于设施黄瓜田(P< 0.05,下同)。烟粉虱在设施黄瓜田间主要发生时期为黄瓜苗期~开花坐果期,设施番茄田间主要发生时期为番茄初花期~幼果期。草间小黑蛛和烟盲蝽在2种作物田间的同一发生时期,种群数量间无显著差异(P> 0.05),但2种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差异较大。丽蚜小蜂生态位宽度值较小,发生较集中,在主要发生时期和发生晚期,设施番茄田间种群数量分别为0.34和0.24头/cm2,均显著高于设施黄瓜田。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与烟粉虱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的天敌均为烟盲蝽,分别为0.9664和0.9637。【结论】设施番茄田间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在番茄初花期~幼果期,设施黄瓜田间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在黄瓜苗期~开花坐果期。在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应辅以化学防治等其他防治措施,以压低烟粉虱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6.
烟粉虱成虫对烟碱类杀虫剂抗性的生物测定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浸叶法和内吸法测得的烟粉虱成虫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比值分别为1.22、3.28、2.49和1.37、4.27、3.26,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浸叶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自然混合日龄与饲养的不同日龄成虫的LC50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分别以棉花叶和茄子叶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烟粉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测定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认为可以采用与田间实际用药情况相接近的成虫浸叶法进行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而且可采用自然混合日龄成虫代替饲养的相同日龄成虫直接进行生物测定,棉花叶和茄子叶均可作为抗药性生物测定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温度、寄主、光照时间对新疆地区烟粉虱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下新疆B型烟粉虱的产卵量差异显著,在25℃恒温下,B型烟粉虱在烟草和番茄上产卵量都最高,分别为152粒/雌和182粒/雌,且成虫寿命最长.在昼夜24 h光照下新疆B型烟粉虱产卵量最高.在不同寄主上产卵量也有显著差异,在卡莫蒂尼上产卵量最高,为147粒/雌.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温度越高,新疆B型烟粉虱发育历期越短.35℃条件不能发育到成虫.在25℃温度下粉虱的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The epidemiology of 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 in Chin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ts vector whitefly, Bemisia tabaci(Gennadius) MED. However,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CV by B. tabaci MED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1)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ToCV by B. tabaci MED whiteflies; 2) the acquisition of ToCV by male and female B. tabaci MED whiteflies after different feeding durations; 3) the transmission efficacy of viruliferous male and female B. tabaci MED whiteflies after different inoculation access periods(IAPs); 4) the retention of ToCV by viruliferous male and female B. tabaci MED whiteflies after a 48 h acquisition access period(AAP); and 5) the effects of ToCV on host choice of healthy or ToCV-infected tomato plant of viruliferous and non-viruliferous B. tabaci M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1) viruliferous males could not transfer ToCV to non-viruliferous females, and vice versa, viruliferous females could not pass on ToCV to non-viruliferous males. ToCV could not be detected in the F1 generation adults; 2) ToCV could be detected within 4.0% of females or males after a 20 min AAP; 3) ToCV could be detected in 33.3% of tomato plants inoculated by 10 viruliferous males or females with IAPs of 20 or 30 min; 4) the maximum retention time in females was 7 and 5 days in males; and 5) non-viruliferous B. tabaci MED did not show a preference for ToCV-infected tomato plants or healthy tomato plants. However, viruliferous B. tabaci MED whiteflies did prefer to settle on healthy tomato plants over ToCV-infected tomato plants. These findings will be helpfu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recently emerged plant virus, ToCV, in tomato field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