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蜡质芽孢杆菌R2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用我们从稻株上分离筛选的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R2号菌株,分别在室内和田间测定其对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的拮抗性和防病效果。在PDBA平板上,R2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带可达10.9mm宽。在WA平板上可抑制病菌菌核萌发,R2菌量为4×106、2×107、2×109cfu/ml时,病菌菌核萌发菌丝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28.2%、39.7%、56.4%。用菌量为2×109cfu/ml的R2菌液处理人工接种病菌的离体稻叶,对纹枯病病斑扩展的控制效果为55.5%,随R2菌量降低,其控制效果相应递减。用菌量为4×107cfu/ml的R2菌液喷施田间人工接种病菌的稻株,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43.8%。  相似文献   

2.
自水稻茎和根内分离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J215和G87菌株培养菌液和滤液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培养菌液(109cfu/ml)稀释2~100倍时,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分别为83.6%~91.0%和60%左右;培养滤液稀释2倍时抑制率达52.4%~75.4%.细菌培养滤液处理能破坏病菌菌丝形态,使稻瘟病菌菌丝细胞膨大、细胞壁破损、原生质外渗、菌体崩溃;但对稻恶苗病菌菌丝损坏较轻,主要使菌丝细胞膨大、生长缓慢.另外,细菌培养滤液稀释10倍时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分别达85%和95%以上;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60%以上.  相似文献   

3.
Zhihengliuella aestuarii B18是一株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具有抑制作用的优良生防菌株。为探明其生防潜能,本文通过抗生素抗性标记法、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B18在不同土壤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初始接种浓度、蔬菜作物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定殖动态。灭菌土试验结果表明:调节土壤pH 7.5~8.5,含水量10%~30%,放置于10~25℃,70 d后B18定殖菌量保持在105~107 cfu/g。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接种菌液浓度为109 cfu/mL时,45 d后根际土中定殖菌量可稳定在104~105cfu/g。将50 mL浓度为2×109 cfu/mL的生防菌菌液接种于田间不同类型土壤后,第30天定殖菌量分别为病田8.7×105cfu/g,病土1.02×105cfu/g,健田8.5×104cfu/g,健土2.6×104cfu/g,即定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病田>病土>健田>健土。且病田中B18在根际土中可存活至45 d且菌量保持在104 cfu/g,根内可存活至31 d且菌量保持在104 cfu/g。田间调查结果显示B18在病田和病土中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效分别为42.01%和47.53%,增产率分别为37.24%和40.22%。  相似文献   

4.
水稻纹枯病菌强拮抗菌B34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水稻植株上分离到1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有强烈拮抗作用编号为B34的菌株,在PDA平板上表现有对水稻纹枯病菌较强作用的抑菌带,其发酵菌液对纹枯病菌丝有强烈的致畸作用,抑菌率达到71.5%,使菌核的菌丝萌发率降低69.0%。离体防效和田间小区防效分别高达81%和48.74%,高于清水和井冈霉素处理。经生理生化检测及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确定其为致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ureofaciens)。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油菜秸秆作为基质培养植物病原菌核盘菌的重寄生菌盾壳霉分生孢子,并从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及其抑制核盘菌菌核子囊盘萌发等方面评价了所获得的盾壳霉分生孢子的质量。结果表明:盾壳霉野生菌株Chy-1和Zs-1,以及Chy-1的突变菌株SV-5-2(抗杀菌剂vin-clozolin)可以利用油菜秸秆为基质进行培养,有利于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产量可达2·4×109~3·4×109个孢子/g干秸秆。水分含量和发酵时间影响盾壳霉分生孢子产量。在接种量为5×105个孢子/g干秸秆的条件下,以干秸秆中含水量为3~6ml/g,在20℃下发酵12d较为适宜。水琼脂平板试验表明:在20℃下培养48h,盾壳霉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达到90%以上。将油菜秸秆基质培养的盾壳霉分生孢子接种于土壤中,无论是夏季试验,还是秋季试验,对核盘菌菌核萌发及存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003年夏季,4·0×106个孢子/m处理其核盘菌菌核萌发数比对照减少26·3%;秋季该处理比对照减少57·1%~88·0%。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比较了嘧菌酯、丙烷脒及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帕霉素对供试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均表现出了极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2.23×10-4μg/mL,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32×10-3、4.05×10-3及3.82×10-3μg/mL;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嘧菌酯(EC50值为3.24μg/mL)和丙烷脒(EC50值为3.81μg/mL)。电镜观察发现,经雷帕霉素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表现出提前衰老等症状。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雷帕霉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解淀粉芽胞杆菌YU-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筛选对水稻纹枯病有生防作用的菌株,并初步探索其生防作用机理。收集水稻、甘蓝、黄瓜等不同植物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分离和对峙培养法筛选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抑菌作用的菌株;通过离体接种防效、盆栽防效、抑菌谱、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及形成的抑制作用等方面评价其生防潜力,并对生防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37份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细菌297株,其中4株对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菌株YU-1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89.8%;对西瓜枯萎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在85%以上;对水稻纹枯病的离体和盆栽防效分别为73.1%和66.3%;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的抑菌率在92%以上;经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由此可看出,菌株YU-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具有进一步开发成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生物农药麦丰宁B3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平板双培养法在PDA、NA及K'B 3种培养基上测定B3菌株(Bacillus sp.)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用喷菌法、四周划线法和四角点菌法测定的抑菌效果为73.6%~99.5%。B3的无细胞培养滤液也能显著抑制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菌核萌发。PDA中含12.5%B3滤液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达80%以上。滤液含量为10%时,病菌不能形成菌核。B3无细胞培养滤液可使含病菌菌丝溶液电导率上升,还原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提高,加热处理后B3滤液的作用减弱。显微观察表明,B3处理的病菌菌丝生长畸形,分枝增多,原生质稀薄。  相似文献   

9.
 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细菌BY-2,经过生物学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BY-2回接油菜,重新分离到具有BY-2相同形态特征和抑制病原真菌能力的内生菌株。油菜接种后的第10 d,体内的BY-2菌数达(2.24~9.02)×103 cfu/g鲜植株,25 d仍然保持在(3.13~8.59)×103 cfu/g鲜植株。BY-2与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对峙培养可以形成直径为3.1 cm的抑菌圈;可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同时还能抑制菌核的萌发,抑制率达60%~70%;在油菜离体叶片试验中,BY-2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0.
从南方红豆杉分离到的一种新内生真菌紫杉木霉Trichoderma taxi菌株ZJUF0986,与水稻纹枯病菌对峙培养。结果发现,该内生真菌通过菌丝缠绕附着等重寄生方式,导致纹枯病菌菌丝断裂或其内含物降解直至死亡。其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也能强烈抑制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显著降低病原菌的菌核萌发率;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08和3.59μg/m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JUF0986浓度80μg/ml的活性代谢产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63.82%,与50μg/ml井冈霉素A的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利用拮抗菌铜绿假单胞菌ZJ1999产生的粗提液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的结果表明,抑制病菌侵染的活力随着粗提液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该菌株的定殖时间与最初引进时的浓度密切相关,其最低应用浓度为10^8cfu/ml,在接种纹枯病病菌后第一天的喷施防效最佳。拮抗菌ZJ1999在发病的秧苗、成株期植株茎杆和叶片上,14d后的菌量分别维持在10^2-10^3和10^3~10^4cfu/g。  相似文献   

12.
农抗120对水稻纹枯病菌抗生活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农抗120对水稻纹桔菌的抗生试验结果,表明农抗120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抗生作用为抑制菌丝生长,使菌丝畸变。菌丝顶端产生不正常的分枝,分枝与主轴成直角,菌丝先端扭曲变形,不形成菌核。农抗120对纹枯菌的抑制生长最低浓度为12.5μg/ml,抑制纹枯菌核形成的最低浓度为100μg/ml,可推迟形成菌核,有效地控制水稻纹枯病流行和扩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6种杀菌剂(氟硅唑、异菌脲、菌核净、嘧菌酯、醚菌酯及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强的是氟硅唑,EC50平均值为(0.34±0.11)mg/L,其次为菌核净[(1.13±0.68)mg/L]和异菌脲[(2.08±0.24)mg/L];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最强的是嘧菌酯协同100 mg/L水杨肟酸,EC50平均值为(0.28±0.09)mg/L,其次分别为单独处理的嘧菌酯[(5.79±2.76)mg/L]、醚菌酯[(11.93±3.93)mg/L]、菌核净[(19.95±15.94)mg/L]和异菌脲[(23.33±11.33)mg/L]。多菌灵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均最差,不宜用于烟草赤星病的防治,而异菌脲、氟硅唑、嘧菌酯和醚菌酯均有必要进一步针对烟草赤星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云南省高等真菌中寻找新的天然农用抗真菌活性物质时,发现炭球菌子实体甲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离体抗真菌活性。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较强农用抗真菌活性化合物,经红外、质谱、氢谱和碳谱确定其为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分别测定了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抑制率和2种植物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并评价了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对L-696,474最为敏感,浓度为10μg/mL时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3.5%和82.9%;小麦赤霉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叶枯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对cytochalasin D最为敏感,浓度为10μg/mL时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3.6%、82.4%、81.9%、80.5%和79.7%。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在200μg/mL时完全抑制苹果炭疽病的孢子萌发;在500μg/mL时对小麦白粉病10天后的治疗作用分别为74.3%和85.7%,保护作用为67.1%和79.5%。  相似文献   

15.
油菜菌核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防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为靶标菌,测定了63株内生细菌对其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菌株中,除1株未表现出抑菌活性外,其余菌株均有抑菌作用,其中有6.3%的菌株抑菌带大于10 mm,7株细菌可完全抑制病原菌的菌核形成,1株细菌可完全抑制菌核萌发;此外,结合生物测定结果,从中筛选到1株对油菜菌核病的高效生防菌株Em7,其无菌培养滤液对温室苗期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7.5%。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认为该菌株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于接种病菌前后不同时间喷施菌株Em7无菌培养滤液,对油菜菌核病均有防治效果,但防效之间差异显著,以接种病菌前24 h喷施防效最高。原液及不同稀释度无菌培养滤液对菌丝生长、菌核萌发及病害防治的效果明显不同,随着稀释度的增加,其抑菌效果降低。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菌株Em7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与发育会产生明显影响,可致使菌丝畸形、皱缩及细胞质外渗。  相似文献   

16.
抗香蕉枯萎病菌拮抗菌的鉴定及其定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逐步提高药物浓度方法,获得了抗利福平400μg/ml、对香蕉枯萎病菌拮抗活性稳定的T2WF和W10标记菌株。初步确定两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细菌。采用灌根接种法,在香蕉苗根际土和香蕉苗体内定殖结果表明,拮抗菌液接种浓度为5×104cfu/ml,两菌株均可从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分离到,并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在香蕉根际土、根部、球茎和假茎中,T2WF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5、11和3d,分别为707、437、273、117cfu/mg;而W10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3、5和5d,分别为784、260、253、110cfu/mg。两菌株在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1~15d的消长动态均有一个共同的“由升到降”趋势。从数量和数量变动幅度上看,香蕉根部的菌量明显高于茎部的菌量。  相似文献   

17.
为预测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3年分离自河南省16个地市的98株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比较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差异,并分析了其中22株菌株对其它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其中有90株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属于正态分布,以其EC_(50)均值1.91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基线。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可达8.50~12.86 mm/d,菌核产量较多,为35.80~42.90 mg/皿,生存适合度较高;敏感性下降及抗性菌株的致病性及菌核萌发等都未发生改变,但菌丝生长速率仅为5.36~10.02 mm/d,菌核产量为9.00~36.90 mg/皿,均下降明显,生存适合度降低;低抗菌株与敏感菌株在菌落形态上相同,但菌丝分枝数增多且分枝菌丝变短。三唑酮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较小,EC_(50)大于其它10种杀菌剂;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毒力均较大,其EC_(50)≤0.10μg/mL;其余5种杀菌剂的EC_(50)在0.13~0.69μg/mL之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与其它10种杀菌剂间的决定系数为0.003~0.200,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表明在生产中这些杀菌剂可与三唑酮轮换或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辽宁省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于2011—2013年对该省3个白头翁种植基地进行菌核病调查,并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白头翁菌核病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白头翁菌核病在各种植基地发生程度不一,抚顺市白头翁发病较重,2013年一般地块病株率为0~37.1%,重者达60.4%,本溪市和沈阳市发病相对较轻,病株率分别为1.3%~10.0%和0~3.0%;随着白头翁栽培年限的增加,菌核病危害逐渐加重,1~4年生白头翁的病株率分别为0、12.3%、37.1%和60.4%;坡地沿山体横垄栽植较纵垄栽植发病重。白头翁菌核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数分别为10.4 mm/d和101.0个/皿;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最适pH均为6;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条件下菌核形成最多;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较大,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以尿素作氮源抑制该菌生长。伤口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刺伤接种较未刺伤接种发病早,接种3 d后开始发病,6 d后即达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PDA、PSA、2%水琼脂、Richard、番茄煎汁、燕麦片和番茄燕麦等7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2~3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10,最适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7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菌核;菌核在10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20℃,致死温度为59℃,10min;菌核萌发pH范围为3~10,最适为7。  相似文献   

20.
几种除草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丁草胺、环庚草醚、草甘膦、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和环丙嘧磺隆6种除草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6种除草剂均能抑制菌丝生长,减少菌核形成数量,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但在较高浓度范围内,除草剂可增加菌核体积;吡嘧磺隆在5μg/ml、环丙嘧磺隆在10μg/ml时可增加菌核形成数量;在含除草剂培养基上产生的菌核都可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