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Ⅲ型分泌系统(Typr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一种将细菌蛋白通过膜屏障注入宿主细胞的装置,Ⅲ型分泌系统(T3SS)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定植反刍动物储存宿主所必需的,也是引起人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E. coli 注射蛋白质进入上皮细胞使得细菌可以黏附并且促使其长时间定植在动物体内。在此,对关于EHEC Ⅲ型分泌系统调控的研究近况、效应蛋白表达的共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病原体在感染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寻找外在的基本营养物质,又要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这些过程大多都依赖于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由细菌自身合成及释放,或存在于细菌表面,或释放到细菌的外环境中,或者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菌的各种重要生命活动,包括菌毛和鞭毛等细胞器的生物合成、营养物质的获取、对宿主细胞的毒力以及对药物抵抗力的形成等.因此,充分了解这些蛋白质从细胞内膜(IM)、细胞周质和外膜(OM)到达细菌表面的运输过程是了解宿主和病原菌之间联系的关键.分子微生物学已经揭示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泌生物学活性外蛋白的多种不同机制,目前备受关注6个分泌系统即Ⅰ,Ⅱ,Ⅲ,Ⅳ,V,Ⅵ及Ⅶ型分泌系统[1].所有的分泌系统均持有特殊的成分来介导效应蛋白穿过细菌不同的膜结构(即IM、细胞周质和OM).这些分泌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群:Sec依赖性和非Sec依赖性[ 2].其中Ⅱ型分泌系统(T2SS)和V型分泌系统(T5SS)用Sec转移酶和氨基端信号肽运输其效应蛋白,Ⅰ型(TlSS)、Ⅲ型(T3SS)、Ⅳ型(T4SS)和Ⅵ型(T6SS)则采用的不依赖Sec转移酶的机制.Ⅵ和Ⅶ(T7SS)型分泌系统是最近被发现的分泌系统[3-5],还不清楚T7SS的机理,但已知T6SS被认为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潜在毒力决定因子,能够促进细菌病原体之间,以及细菌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现在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但已经在不同的动物感染模型中观察到了T6SS表型.  相似文献   

3.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病原菌,在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中常列榜首。沙门菌的致病性与其Ⅲ型分泌系统(T3SS)密切相关。沙门菌能够利用T3SS选择性分泌效应蛋白至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完成细菌的感染和胞内定殖过程,从而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沙门菌T3SS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沙门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对沙门菌T3SS的结构、组装及作用机理做一综述,以期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沙门菌效应蛋白能够调控宿主的炎症反应,重排宿主的细胞骨架,促进细菌的侵入和复制,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效应蛋白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转运到宿主内膜系统和细胞质中,不同的效应蛋白在沙门菌致病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对沙门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相关T3SS效应蛋白发挥的功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菌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借助于细菌的分泌系统来发挥其毒性。革兰氏阴性细菌有5种类型蛋白分泌系统(Protein secretion system),即Ⅰ~Ⅴ型。其中,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Ⅲ型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动、植物致病菌中。在动物致病菌中,胞外菌利用Ⅲ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而存在于空泡中的细菌也利用此系统穿越空泡膜注入蛋白质,从而来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研究该分泌系统可能会发现新药的靶子,理解该分泌途径可能对于高毒性的或不稳定的成分的靶向运输等都有重要意义,Ⅲ型分泌系统正日益受到微生物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细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必须分泌一些毒力因子。革兰氏阳性细菌(G+)具有单一胞浆膜,胞浆膜外是一层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革兰阴性细菌(G-)则有两层生物膜,分为内膜(胞浆膜)和外膜,内膜和外膜之间为一层肽聚糖层和外周质间隙。毒力蛋白质的分泌需要跨膜,蛋白质跨膜所依赖的分泌通路称为分泌系统[1]。截至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5种主要类型的分泌系统:Ⅰ型分泌系统(TypeⅠsecretory system,T1SS)、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ory system,T3SS)、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ory system,T4SS)、Ⅴ型分泌系统(TypeⅤsecretory system,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ory system,T6SS)[2-4]。  相似文献   

7.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的双相型发育周期的原核微生物,对人和多种畜禽有致病性。研究表明,衣原体的致病性是其毒力因子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论文通过对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衣原体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行总结梳理,阐述主要外膜蛋白(MOMP)、多形态膜蛋白(Pmps)、Ⅲ型分泌系统(T3SS)、脂多糖(LPS)、热休克蛋白(HSP)、质粒和蛋白酶样活性因子(CPAF)在衣原体的致病性方面发挥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ExoS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靶向输入真核细胞的毒性蛋白之一,该蛋白有助于细菌进入宿主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抑制细胞分裂、导致细胞凋亡,在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近年来有关ExoS蛋白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难治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中双组分系统phoP/Q与鞭毛Ⅲ型分泌系统(鞭毛T3SS)蛋白之间的联系。运用软件进行功能分析,预测phoP/Q与鞭毛T3SS的关系,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APEC野生株和ΔphoP/Q缺失突变株进行转录组的差异性比较,筛选鞭毛T3SS基座中变化较大基因,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变化量。结果显示:经STRING预测发现phoP/Q可能通过调控鞭毛T3SS基因座附近的双组分系统来间接调控鞭毛T3SS。基因芯片筛选与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phoP/Q缺失能使鞭毛T3SS核心组件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同时也影响了双组分中motA、motB与cheY的表达。本研究对phoP/Q双组分系统与鞭毛T3SS的关系进行了预测与探索,为进一步研究揭示细菌的活动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布鲁菌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畜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致病菌,近几年国内牛羊养殖场和人的感染率急速攀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研究认为,布鲁菌在细胞内可以利用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ion system,T4SS)分泌多种效应蛋白进入宿主细胞,这些效应蛋白能够改变病原菌在感染细胞内的转运,避免最终被杀死;也能逃避感染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维持其在细胞内的持续存在。本文将主要从Ⅳ型分泌系统的基本功能、效应蛋白筛选的方法、以及效应蛋白的功能研究作一简要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牛种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T4SS)对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深入探究布鲁氏菌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以牛种布鲁氏菌疫苗株A19及其T4SS启动子缺失株A19ΔVirB侵染小鼠巨噬细胞,分别在侵染的6、12、24 h收集细胞RNA和总蛋白,通过q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  相似文献   

12.
正细菌为了促进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形成、提高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定植能力,进化出了许多简洁的机制,用来加工、组装和分泌相应的功能性蛋白~([1])。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9种分泌系统,包括:Ⅰ型分泌系统(Type Ⅰ secretion system, TISS)由3种蛋白(内膜ABC转运蛋白、周质膜融合蛋白和外膜孔蛋白)组成跨细胞双层膜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3.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 T6SS)是革兰阴性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分泌装置”和“杀伤机器”,其功能是将细菌毒素输送至原核或真核细胞中从而抑制/杀灭它们。T6SS在沙门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独立编码5套T6SSs(T6SS-1~T6SS-5),分别由沙门菌毒力岛6(SPI-6)、毒力岛19(SPI-19)、毒力岛20(SPI-20)、毒力岛21(SPI-21)和毒力岛22(SPI-22)编码。T6SS参与沙门菌的种间竞争、生物被膜形成、金属离子摄取运输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在沙门菌生活周期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沙门菌T6SS组装、基因组结构特征以及分泌调控网络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沙门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菌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76-2182
目前已知革兰阴性菌的分泌系统共有6种类型,然而在沙门菌中只发现其中5种,即Ⅰ型、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分泌系统,对Ⅱ型分泌系统却未见报道。沙门菌的许多生物学特性是依赖于其分泌系统实现的,通过这些分泌系统,分泌性蛋白质或毒素被转运到细菌胞外,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的感染周期和致病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在吞噬细胞内的生存能力。布鲁氏菌入侵宿主细胞后,会经历多阶段复杂的细胞内循环过程。它们通过Ⅳ型分泌系统(T4SS)的介导依次通过内吞层,分泌层和自噬区,并发挥其功能。T4SS启动子调节一系列宿主功能和机制,首先促进最初的内体样布氏小体(eBCV)转化为融合宿主内质网的复制细胞器(rBCV),然后转化为自噬相关囊泡(aBCV)完成布鲁氏菌释放。论文详细介绍和讨论了目前对布鲁氏菌细胞内循环过程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论述了T4SS功能的表达在内体阶段的作用,自噬在rBCV生成和aBCV形成中的作用以及T4SS介导的rBCV生成和布鲁氏菌调节宿主分泌转运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405-2411
为分析肉桂油口服液对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鸡白痢沙门菌CVCC1798和鼠伤寒沙门菌SL1344为研究对象,基于主要毒力因子SipA的分泌表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肉桂油口服液对沙门菌主要毒力因子SipA和SipB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肉桂油口服液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浓度范围内,可抑制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活性及其入侵细胞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表明肉桂油口服液降低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主要效应蛋白SipA和SipB的分泌及调控蛋白HilA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肉桂油口服液抑制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及调控蛋白的转录水平。结果提示肉桂油口服液可有效抑制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及调控蛋白的转录和分泌,表明肉桂油口服液是一种潜在抗沙门菌感染先导复合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4,(10):1699-1703
沙门菌可以通过"拉链"与"触发"2种机制入侵宿主细胞,"触发"机制依赖于三型分泌系统,"拉链"机制依赖于细菌表面蛋白(侵袭素)与细胞膜受体的相互作用,两者都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细菌内化。Rck、PagN和HlyE是目前被鉴定的3种侵袭素。沙门菌入侵基因的表达受转录水平的几个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布鲁氏菌(Brucella)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感染后,可存活于巨噬细胞或嗜中性粒细胞中;这些被感染的细胞可以将细菌运往机体各处,最终可长期持留于体内的各个器官,如脾脏、肝脏等。四型分泌系统(Type IV secretion system,T4SS)是Brucella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它负责将多种毒素蛋白注入到宿主细胞内,扰乱细胞的正常功能,如抑制免疫反应,参与Brucella引起慢性感染。Brucella在巨噬细胞内存活与复制需要能够抵抗氧化损伤(如过氧化氢、次氯酸等)并且表达T4SS基因,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与宿主作用时,主要利用Ⅰ、Ⅱ、Ⅲ、Ⅳ型分泌系统分泌一些能改变宿主细胞新陈代谢的毒力因子。Ⅰ型分泌系统是由3种在内外膜之间能形成一通道的蛋白质组成,是一步分泌,如E.coli的溶血素;Ⅱ、Ⅳ型分泌系统,穿过内膜时伴随N端氨基酸序列的断裂,穿过外膜时包括形成通道,由Ⅱ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使用通用分泌途径到达胞周间,然后再通过通道蛋白穿越外膜;Ⅲ型分泌必须有胞浆蛋白、内外膜蛋白等20多种蛋白的参与,这是一种多成分分泌系统,利用ATP提供的能量,能把效应分子直接从胞质输送到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20.
细菌QS系统LuxS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感效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细胞间利用可扩散的小分子物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以响应群体密度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协调性行为。在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中同时存在的唯一个QS系统就是涉及自诱导物-2(Autoindueer-2,AI-2)的合成机制。AI-2合成酶LuxS广泛存在于细菌中,说明AI-2是细菌种间交流的语言。然而,LuxS本身也是活性甲基循环(Activated methylcycle,AMC)的固有组分。近几年来,人们对基于LuxS的QS系统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发现LuxS的功能更加复杂多样。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细菌(尤其是病原菌)LuxS在QS系统中的功能,尤其在自诱导物-3(AI-3)的合成、Ⅲ型分泌系统的激活以及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交叉通讯(Crosstalk)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进一步了解细菌信息交流的本质,为病原菌感染的预防及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