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四个香菇开放式接种场所内不同时间点环境中霉菌和细菌的数量、温度和湿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测试场所,不同测试时间点环境中霉菌和细菌的数量有所变化。总体上,消毒前和接种结束时环境中霉菌和细菌的数量相对较多,接种开始和接种进行一半时环境中霉菌和细菌的数量较少。各场所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与霉菌和细菌的数量无相关性。消毒前环境中霉菌、细菌数量与菌棒污染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96;接种开始时环境中霉菌、细菌数量与菌棒污染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94;接种进行一半和接种结束时环境中的霉菌数量与菌棒污染率无相关性,而这两个时间点细菌数量与菌棒污染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和0.88。  相似文献   

2.
1.细菌污染提纯法: (1)材料:含量为4万单位/1毫升的庆大霉素一支;经高压灭菌的PDA斜面培养基10支(试管规格18×180毫米);高压灭菌的1毫升注射器一支;6号针头一个。 (2)方法:在无菌箱(室)内,把4万单位/1毫升的庆大霉素液用砂轮割开,用无菌注射器分别注入10支冷却至45℃左右的斜面试管培养基中,摇动培养基使之充分混匀,立即摆成斜面。然后把被细菌污染的菌种以无菌操作移入该斜面培养基中,置25℃下培养。2次即可把细菌甩掉,效果甚佳,对食用菌菌丝无抑制作用。 2.霉菌污染提纯法: (1)试管棉塞受潮污染了霉菌,大都出现在斜面前端,可在酒精灯火焰上连同培养基一块灼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栽培袋不同灭菌时间灭菌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黑木耳栽培菌袋细菌污染与灭菌工作关系较大,而霉菌污染一般与灭菌关系不大,若发生大面积的霉菌污染应在接种、培养等灭菌后的各环节找原因。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袋栽过程中,常由于霉菌的污染而导致严重的损失。近2—3年来,仅山西的几个县就损失几百万元,使不少个体户濒于破产,这是应该引起科研单位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及指导基层生产的实践,对控制黑木耳袋栽过程中的霉菌污染,提以下几点浅见。一、选用优种优质菌种是发展黑木耳生产的首要条件。有了优质菌种,不重视科学保藏和合理使用也是不行的。目前有些单位对菌种长期无限制地不断移接导致其丧失原有的  相似文献   

5.
1霉菌污染如果出现在种块上,属于母种问题;培养基表面污染,是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所造成;培养基深处同时有霉菌污染,属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培养基含水太低也容易引起霉菌污染。2母种块成活但不吃料原料不新鲜,配好料后积压时间过长,装瓶(袋)后没能及时灭菌、装锅灭菌温度  相似文献   

6.
刘文华  孙艳霞 《食用菌》2012,(4):57-57,77
在食用菌制种过程中,经常因为杂菌污染而成品率低,有的甚至会全部报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外,在一批菌种出现一定比例的污染状况时即使剩余菌种能够用于生产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人们常把杂菌称为食用菌的"克星"。下面介绍菌种制培中的几类常见的杂菌及预防措施。1几种杂菌1.1细菌菌落多为白色,无色或蓝色,粘液状;常见包围食用菌接种点,使食用菌菌丝不能扩展,菌落形态特征与酵  相似文献   

7.
在食用菌栽培中,有时会遇到下种后因菌丝不萌发或吃料慢,杂菌乘虚而入造成栽培失败。造成菌种不萌发或吃料慢的原因有:菌种培养基营养失调,菌种培养时因温度过高而烧菌,细菌污染,菌种老化以及其它病害引起的菌种干散等。初学者对菌种污染后期易产生色素的杂菌(如木霉、黄曲霉)等容易看出,而对上述的劣种不易鉴定。笔者经试验后摸索出一点经验,同行们不妨一试。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食用菌菌种生产中,经常可见到杂菌污染。特别是高温季节,以麸皮、米糠配合的培养料制作香菇、银耳、黑木耳等菌种时,如果掌握不当,污染率更高。造成菌种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中以培养料灭菌过程中瓶口棉塞受潮而导致污染的现象最为常见。受湖的棉花纤维,经高温分解成糖类  相似文献   

9.
日本北海道林产试验场,在木屑培养料中添加一些捣碎的胡萝卜,然后接种蜜环菌,能提早萌发定植,而又不受杂菌污染。 蜜环菌既是树上的病害菌,又是一种可吃的食用菌。不过在栽培接种时,往往容易出现菌种块萌发定植迟,在菌种块萌发前容易受霉菌污染。 培养料接种蜜环菌后,其根状菌丝束向四周延伸,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通过胡萝卜与乙醇两种物质为诱导进行对比试验。先将胡萝卜捣碎,置于高压灭菌锅里杀菌,再添加在木屑料中,铺床再接种蜜环菌,结果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生产使用的纯菌种很容易和许多细菌、放线菌、霉菌及别的食用菌菌种等混杂在一起,导致菌种无法正常使用,肉眼常常又无法鉴别混杂的菌种。如何正确识别混杂菌种、如何从混杂菌种中分离出纯菌种日益引起生物学家的重视。但文献中介绍的识别方法多是制片显微观察菌丝体、PCR鉴定等技术,难以让生产者所掌握。本文介绍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用显  相似文献   

11.
杀菌剂抑制苹果和草莓试管苗青霉菌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培养接种等许多工作均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由于超净工作台使用过久,滤片破损、堵塞或培养容器清洗、消毒不彻底,操作马虎大意以及初代培养组织带有污染源等原因常导致培养的组织被污染.在产业化生产中,因污染物(如霉菌、细菌等)增殖迅速,且易传播,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在微生物污染中以真菌污染最多,真菌里又以青霉菌污染最多,所以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可以控制或消除培养基污染的药剂以及最佳使用浓度,期望这种药剂能抑制培养基中青霉菌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的生长,并且对植物的损害较小.  相似文献   

12.
银耳芽孢菌种,大都采用琼脂斜面低温保藏,但易受霉菌或螨类污染。在没有冰箱或供电不稳的地区困难尤多。用滤纸保藏法,可避免上述问题。经四年观察,此法保藏的银耳芽孢菌种基本可靠。菌  相似文献   

13.
以生麦生牛粪制种,避免熟麦制种过程中因麦粒夹生破裂而导致的霉菌、细菌污染,并减少了牛粪堆制工序。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绍斌  冯丽芝 《食用菌》2001,23(3):35-35
冰箱保藏菌种是菌种保藏方法中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它具有抑制菌种生长、延长菌种老化的作用。用此法保藏菌种虽然方法简便,但是,如果保藏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菌种污染,导致菌种抗病性下降乃至造成出菇期病害的发生。我校近两年来一直对北方大棚平菇锈斑病即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研究,近来我们发现北方大棚平菇锈斑病的发生与菇农冰箱保藏菌种方法不当而受污染有关。下面就冰箱保藏菌种的污染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1 冰箱保藏菌种污染的原因1 1 冰箱冷藏箱虽然温度很低,不利于中高温型病菌生长,但是,其中少数病菌由于长…  相似文献   

15.
组织分离法分离母种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菌种遗传稳定的特点,但在实验中经常受到霉菌污染。为优化分离结果,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方式,对实验室常用两种杀菌剂及其不同浓度对平菇、绿霉和青霉三种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及其不同浓度对平菇、绿霉、青霉三种菌丝的抑制力也不同,全力威杂菌清在稀释倍数为1500倍时,能有效的抑制绿霉菌丝和青霉菌丝的生长,而对平菇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原克霉灵在稀释倍数为1000倍时,能有效抑制绿霉菌丝的生长,对平菇菌丝和青霉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尘埃粒子计数器测定杏鲍菇工厂不同净化区域中不同粒径的尘埃粒子数量,并根据洁净度等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分析空气洁净度级别;采用平皿沉降法测定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统计2009年工厂生产期3~9月,所有栽培种从接种至搔菌阶段的污染瓶数按接种月份统计,并与该统计月份的微生物数量比较.结果表明,杏鲍菇工厂栽培区各净化区域在检测期间空气洁净度均较高,尘埃粒子数量、霉菌数量均与高度、温度呈正相关;细菌数量、霉菌数量与尘埃粒子数呈显著正相关.高温季节,霉菌、细菌数量增加,此时生产污染率也达最高值,故认为生产污染率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相关,高温时,需加大降温、除尘、消毒等措施的力度,方可降低微生物数量,减少污染率,该厂污染率在8‰以下,其洁净度可作为生产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平菇培养料通风发酵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平菇培养料通风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培养料的微生物区系、温度、pH 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绘制了堆料中温度、pH、细菌数量和通风量的变化曲线。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通风发酵技术使培养料中中温型有害的细菌、霉菌数量大大减少, 而有益的高温放线菌数量增加, 并为平菇前期发菌减少污染及优势生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在山西吉县指导地栽黑木耳生产,纠正了生产不规范的操作,找出影响黑木耳栽培袋霉菌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将污染袋回锅灭菌,改接种平菇,减少了损失。菌种为朝阳黑木耳888,适应性好,品质好。  相似文献   

19.
冯纯乙 《食用菌》2012,(5):47-47
1选用优质菌种优质菌种纯度高、生长势强、菌龄适中,无病毒、细菌、杂菌侵染。选用菌种时,要了解菌种的生长特性,是否适应本地栽培,菌种生产厂家是否按国家规定的菌种生产程序制作,最关键的是看菌种生长势、是否被污染、是否遭受害虫侵害及存放时间等。菌种适宜的菌龄应在40d左右。  相似文献   

20.
平菇易染杂菌,主要是霉菌。防止平菇污染杂菌的措施,主要是在配料时把好消毒关,如拌料时加适量石灰,播种时加大菌种量,加快菌丝发育,抑制杂菌生长;发菌丝时将塑料布封严,隔绝同外界环境接触,或在低温条件下防止杂菌感染等。尽管防止污染的措施很多,但气温高时,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