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明确多杀霉素对草地贪夜蛾的作用效果,开展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评价,为多杀霉素用于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杀霉素对草地贪夜蛾有较高的毒性,对低龄幼虫的毒力高于高龄幼虫,2~5龄草地贪夜蛾LD50分别为0.87、3.76、5.54、10.28 mg/L,加入20%多杀霉素增效剂未表现出对3龄幼虫的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杀霉素对草地贪夜蛾防效良好,20%多杀霉素悬浮剂5 000倍液、8 000倍液、12 000倍液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1.98%、67.33%、54.43%。基于经济阈值的害虫防治简易判别规则分析经济效益表明,防治玉米苗期的草地贪夜蛾,以20%多杀霉素悬浮剂5 000倍液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防治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有效杀虫剂,室内分别采用胃毒法和触杀法测定了5种新型杀虫剂的作用效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杀虫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分析了防治桃蛀螟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胃毒作用效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和6 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和6 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3 000倍液72h时作用效果好,均达90%以上;触杀作用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和6 000倍液72h时作用效果较好,均在80%以上。基于室内作用效果综合分析,选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4 000和5 000倍液进行田间试验,3个处理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处理4d时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 4%、94. 1%和83. 4%;3 000倍液处理区的玉米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和玉米穗腐病率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 0. 05)。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可作为防治玉米田桃蛀螟的有效药剂及浓度,这为玉米田桃蛀螟的防治与其经济阈值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芳  孙桂琴  薛芳  郑吉发 《植物保护》2019,45(2):238-242
为建立黄栀子上绿灰蝶的绿色防控体系,我们根据绿灰蝶引起的产量损失率和经济阈值建立了绿灰蝶防治指标模型,比较了不同农业措施对3个栀子品种上绿灰蝶的控制效果及生物和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3个栀子品种中黄栀子受绿灰蝶的为害最严重,受害率为38.3%。采取绿色防控处理,即每年12月初修剪并在来年3月中旬中耕除草的黄栀子上绿灰蝶的蛀果率最低;4种生物药剂中苏云金杆菌32 000 IU/mg WP 750倍液,3种化学药剂中90%敌百虫原药1 000倍液防效最高,分别达87.6%和85.1%,两种药剂单独使用时该害虫防治指标分别为4.44头/株和2.43头/株。  相似文献   

4.
以菜青虫、甜菜夜蛾、小菜蛾幼虫为防治对象,采用喷雾法,研究了4种生物源杀虫剂、2种化学杀虫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15%茚虫威乳油2 900倍液、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倍液、5%桉油精可溶液剂400倍液处理的效果较好,药后1 d防效均达68%以上,药后7 d防效均达90%以上。上述处理可交替轮换使用,以防治北京花椰菜田的主要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生产中缺少防治花生褐斑病高效药剂的问题,进行了14种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的田间试验。发现在14种杀菌剂中,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对花生褐斑病病指防效最高,达91.24%;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病指防效分别达84.49%、82.34%、78.93%和76.35%。不同药剂处理小区测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小区平均产量增产率最高,达23.40%;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表现出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分别达到14.93%、10.45%、8.83%和7.84%。  相似文献   

6.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锈病是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乳剂1 000~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5 000倍液、10%氟硅唑微乳剂1 500倍液、1 750倍液、20%丙环唑微乳剂400~8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300倍液、400倍液试验处理防效均高于50%。从增产效果来看,20%丙环唑微乳剂600倍液的增产率最高,达到42.33%。5%烯唑醇微乳剂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兼具高防效和高效益(产出/投入),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防治枸杞瘿螨的有效药剂,满足枸杞"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本研究选取15%哒螨灵乳油、24%螺螨酯悬浮剂、30%乙螨唑悬浮剂等9种药剂进行田间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24%螺螨酯悬浮剂2 000倍液、30%乙螨唑悬浮剂7 000倍液、16%四螨·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6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100倍液对枸杞瘿螨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药后14d防效最好的是24%螺螨酯悬浮剂2000倍液,达77.34%;而2种生物源药剂(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6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100倍液)与2种化学药剂(30%乙螨唑悬浮剂7 000倍液、16%四螨·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之间的防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枸杞成熟期,可使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和0.3%苦参碱水剂轮换或组合使用,解决枸杞成熟期不能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用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1 000倍液和1 5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药后14 d,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是79.24%、90.89%和91.75%,对照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是64.79%。试验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建议在葡萄霜霉病发生初期用1 000倍液对叶面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9.
经筛选试验,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避雨栽培区6个药剂处理对葡萄黑痘病均有良好防效,防效均在90%以上;在露天栽培条件下,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4个处理防治葡萄黑痘病,病叶相对防效在73%以上,病指相对防效在83%以上。  相似文献   

10.
选择4种杀虫剂开展室内与玉米田间防治草地贪夜蛾试验。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药后24 h,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倍液和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800倍液处理的2龄幼虫死亡率达100%,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的死亡率达90%;药后72 h,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死亡率也达到100%。在玉米田间防治试验中,药后5 d,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最好,分别达到92.75%和93.13%;其次为乙基多杀菌素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保叶效果为91.79%和85.51%,对幼虫的防效为90.38%和86.89%。药后10d,乙基多杀菌素处理的保叶效果和对幼虫的防效均达100%;其次为氯虫苯甲酰胺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处理,保叶效果为97.98%和97.18%,对幼虫的防效为95.83%和95.37%。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500倍液无论室内还是田间对草地贪夜蛾的活性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三种杀螨剂对山楂叶螨的毒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高效防治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的杀螨剂,利用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了3种杀螨剂对其3种螨态的室内毒力,并对不同浓度杀螨剂的田间防效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40 g/L螺螨酯、110 g/L乙螨唑和43%联苯肼酯中仅联苯肼酯对山楂叶螨雌成螨有毒力,其LC50为37.65 mg/L;3种杀螨剂均能毒杀卵及幼螨,毒力大小依次为乙螨唑联苯肼酯螺螨酯;同一杀螨剂对幼螨的毒力均高于对卵的毒力。240 g/L螺螨酯和110 g/L乙螨唑对山楂叶螨的总体防效较好,除螺螨酯4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在药后30 d达到最大97.11%外,其余各处理均在药后15 d达到最大,防效为88.76%~96.14%;但二者速效性较差,药后1~7 d防效均低于对照;而螺螨酯4 000、5 000倍液处理及乙螨唑5 000倍液处理的持效性较好,药后30 d防效仍有97.11%、90.90%和93.06%,均显著高于对照。43%联苯肼酯对山楂叶螨的总体防效在3种杀螨剂中最高,其1 800、2 500倍液处理分别在药后7 d和3 d时防效达到最大99.79%和98.64%;1~7 d防效为97.45%~99.79%,显著高于其余杀螨剂和对照;30 d时防效分别达98.14%和96.19%,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表明螺螨酯和乙螨唑对山楂叶螨的持效性较好,联苯肼酯则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以按照其不同特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6种农药对瓜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瓜蚜的有效药剂,用6种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对瓜蚜的毒力最高,60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48hLC50分别为0.38mg/L和2 225.63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3 000倍、10%溴氰虫酰胺OD 2 000倍、22%氟啶虫胺腈SC 4 000倍对瓜蚜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好,3~14d防效均达到90%以上,防效差异不显著;20%啶虫脒WP 3 000倍和10%吡虫啉WP 3 000倍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差,1d防效分别为31.31%和6.66%,14d防效分别为57.39%和47.80%;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倍防效最差,药后14d的最高防效仅为34.70%。推荐田间轮换使用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防治瓜蚜。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两种有机硅助剂Silwet 408和Greenwet 7618对四氯虫酰胺防治菜青虫的增效作用,本文采用喷雾法测定四氯虫酰胺以推荐剂量、50%推荐用量分别与Silwet 408和Greenwet 7618的3 000倍稀释液混用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以50%推荐用量分别与Silwet 408和Greenwet 7618混用,药后3 d对菜青虫的防效均与单独使用推荐剂量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药后7 d,50%推荐用量与Greenwet 7618混用对菜青虫的防效与推荐剂量的四氯虫酰胺仍无显著差异,而50%推荐用量与Silwet 408混用的防效显著降低;在药后14 d,所有处理对菜青虫无防治效果。因此,建议在生产上推广50%推荐用量的四氯虫酰胺与Greenwet 7618的3 000倍液混用防治菜青虫。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新型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对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性,并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效果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喷雾处理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死亡率(P<0.05),各处理校正死亡率均高于78.26%。同时,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3龄和5龄幼虫均有较强的活性,处理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0%,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死亡率升高。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处理后1 d和7 d防效均可达96.33%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7%甲维盐微乳剂(ME)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药后14 d各处理防效为41.71%~66.32%,其中10 mL/667m~2处理与对照药剂5.7%甲维盐ME防效相当。研究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且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建议每667 m~2使用制剂10~15 mL,防治适期为草地贪夜蛾卵孵化盛期及低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吡虫啉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风险,探索减量使用方法,在香蕉蓟马防控窗口期,试验比较了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与9种低毒药剂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进行了该吡虫啉制剂的不同稀释倍数及与不同药剂组合使用对蓟马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9种对比药剂中,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C)3 000倍液,20%氟啶虫酰胺SC 2 000倍液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500倍液的防效最好,达80%以上,与70%吡虫啉WG 3 000倍液的防效差异不显著。70%吡虫啉WG 5 000倍药液的防效为85.7%,与1 500倍药液和3 000倍药液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7 000倍药液的防效。70%吡虫啉WG的5 000倍液分别与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EW)的1 500倍液、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的1 500倍液、25%噻虫嗪WG的2 000倍液和70%啶虫脒WG的5 000倍液组合使用,4种不同药剂组合处理的防效均达81.4%以上,与施用2次70%吡虫啉WG 5 000倍液的防效差异不显著。通过科学选择替换吡虫啉的药剂,合理使用70%吡虫啉WG的剂量,在香蕉蓟马防控窗口期...  相似文献   

16.
梨火疫病是苹果、梨等蔷薇科仁果类植物上一种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为了筛选出有效防治梨火疫病的药剂,本研究采用预防和治疗的方式评价了12种药剂和其中5种药剂3种浓度对盆栽杜梨苗梨火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测定了其中4种药剂对梨火疫病的预防持效期和不同潜伏期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预防和治疗效果都高于60%的药剂有6种,其中效果最好的是40%春雷·噻唑锌SC,喷施1 000倍液后2 d的预防效果和接菌后2 d的治疗效果分别达到95.63%和80.55%;不同药剂使用浓度对防效影响较大,5种药剂中只有40%春雷·噻唑锌SC在3种浓度下预防和治疗效果都达到70%以上;4种药剂中40%春雷·噻唑锌SC持效期最长,喷施1 000倍液21 d后预防效果仍能达到51.94%,在病害不同潜伏期的治疗效果最好,接菌后6 d治疗效果仍可达到62.31%。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田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兰溪杨梅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随着大棚设施的普及, 以柏牡蛎蚧为主的介壳虫呈日益加重趋势。本研究在浙江兰溪大棚杨梅主产区调查了大棚和露天杨梅柏牡蛎蚧的发生规律, 并开展了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大棚与露天杨梅柏牡蛎蚧一年发生2代, 种群数量动态呈现双峰型。大棚杨梅柏牡蛎蚧发生高峰期为3月中旬至下旬, 相比于露天柏牡蛎蚧早一个半月左右。不同乡镇和不同栽培方式条件下杨梅柏牡蛎蚧虫口发生量均有显著差异, 4个乡镇街道大棚杨梅柏牡蛎蚧平均每叶虫量是露天的5倍之多, 其中马涧镇杨梅受害最为严重。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2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SC) 2 000倍液药后15 d和30 d平均药效分别为90.5%和94.4%, 防治效果最好, 20%螺虫·呋虫胺SC 2 500倍液及3 000倍液、95%矿物油乳油(EC) 50倍液和20%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SP) 200倍液30 d药效均在85%上, 显著优于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WP) 2 500倍液。建议果农在杨梅柏牡蛎蚧卵孵化高峰期选择矿物油或松脂酸钠进行防治, 目前螺虫·呋虫胺还未在杨梅上登记, 待进一步测试并登记后, 可在实际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结线虫在内蒙古设施黄瓜生产中平均造成30%以上的产量损失,危害严重时导致绝收,为了明确41.7%氟吡菌酰胺SC有效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定植后当天、3 d、7 d和15 d分别使用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液灌根;以定植后当天使用对照药剂20%噻唑膦EW稀释1 000倍液灌根、10%噻唑膦GR 2 kg/667 m2地面撒施及未施药处理为对照,施药71 d后41.7%氟吡菌酰胺SC处理区的土壤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3.75%、37.39%、32.05%、18.12%,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4%、60.8%、55.6%、33.4%,对照药剂处理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6.4%、25.0%,防治效果分别为64.6%、39.8%。研究结果表明,〖JP+1〗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药液于设施黄瓜定植后当天和3 d灌根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都达到60%以上,增产明显,分别为25.1%和39.2%,本研究为41.7%氟吡菌酰胺SC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 在田间应用时常会受到施用药剂的影响。为了解浙江地区常用杀菌剂对异色瓢虫的影响, 本文选用该地区田间15种常用杀菌剂, 采用喷雾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其对异色瓢虫2龄和4龄幼虫、蛹以及成虫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杀菌剂对异色瓢虫不同虫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大多数杀菌剂对异色瓢虫相对安全。60%唑醚·代森联 WG、50%异菌脲 SC、99%矿物油 EC、43%氟菌·肟菌酯 SC、42.4%唑醚·氟酰胺 SC对异色瓢虫2龄幼虫影响较大, 其中42.4%唑醚·氟酰胺 SC对异色瓢虫2龄幼虫影响最大, 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达到93.22%。30%氧氯化铜 SC、1亿cfu/g 枯草芽孢杆菌 CG、0.5%几丁聚糖 AS、42.4%唑醚·氟酰胺 SC、40%噻唑锌 SC对异色瓢虫蛹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中40%噻唑锌 SC对异色瓢虫蛹的影响最大, 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31.04%。试验的15种杀菌剂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相对安全, 平均校正死亡率皆小于21%。从安全性考虑, 当异色瓢虫处于2龄幼虫阶段时, 不建议使用60%唑醚·代森联WG、50%异菌脲 SC、99%矿物油 EC、43%氟菌·肟菌酯 SC、42.4%唑醚·氟酰胺 SC。当异色瓢虫处于4龄幼虫、蛹和成虫时, 15种供试杀菌剂都比较安全, 使用时可选用对其影响较小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20.
太子参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引起贵州黄平县和六枝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菌丝生长法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7%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40%氟硅唑乳油以及1%申嗪霉素悬浮剂进行了室内药效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贵州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Ascochyta versabilis,该病原菌为太子参病害新记录;5种杀菌剂除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 000倍对A.versabilis的抑菌率较低外(51.4%),其余4种供试杀菌剂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37%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 000倍和40%氟硅唑乳油2 000倍对A.versabilis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均高于90%;1%申嗪霉素悬浮剂2 000倍对该病原菌的抑制率为7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