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豆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试验用^60Co-γ射线吸收剂量0 ̄700Gy处理小豆风干种子,对其M1代根尖细胞染色为类型及畸变率,M1代植株花粉育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M1代根尖细胞异常率达10%,植株化粉育性达50%时的吸收剂量为400Gy左右。  相似文献   

2.
用60Co射线200Gy、250Gy、300Gy的剂量对3个小麦品种的风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从芽长、出苗率、成株率、畸变苗(株)率和植株致矮性等方面研究了M1代的辐射效应;从早熟性、矮秆及穗型变异等方面研究了M2代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M1代各供试材料的田间出苗率,成株率及株高均呈下降趋势,而畸变苗(株)率呈上升趋势。3个供试材料对辐射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其敏感顺序为:荷兰1号>永良4号>永良12号。在M2代中,3个品种总的突变率分别为荷兰1号(0.62%)、永良4号(0.54%)、永良12号(0.50%)。各处理中诱发突变频率高低的剂量顺序为250Gy>300Gy>200Gy>。用60Co射线处理小麦干种子,可以在短期内改变品种的早熟性和穗部性状。  相似文献   

3.
^60Co—r射线辐射处理后小豆农艺性状诱变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60Co-r射线对3个小豆品种的干种子加以辐照处理,其剂量分别为0(CK)、100、200、300、400、500、700Gy,研究了不同辐射剂量处理M1、M2代5个农艺性状的诱变参数。结果表明:(1)M1代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受抑制,其平均数与辐照剂量呈负相关,且M1的变异是多方向的,对剂量的敏感程度也因品种、性状而异;辐照处理致变力(h1^2)京农2号在400 ̄500Gy剂量处理下综合5  相似文献   

4.
通过1985 ̄1993年对龙海市稻飞虱调查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晚季主害代(第六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在9月底10月初,其发生量(y)分别与8月30日至9月5日的五代若虫稳定期的虫量(x1)9月上旬的诱虫量(x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预测模式为:y1=3918.2978+8.4254x1(r1=0.8328)y2=3058.4073+14.8494x2(r2=0.9090)。采用直线回归直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60Co-γ射线处理小豆干种子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1)低剂量照射小豆干种子时对种子萌发出苗有刺激作用,而高剂量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出苗势与出苗率(y)随吸收剂量(x)增加而减弱,且呈y=59.15741+(6.360606)X+(-1.956875)X2的关系;60Co-γ射线辐射小豆干种子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430Gy,2)经60Co-γ射线照射后,M1代生长初期性状有明显的致变现象。叶片呈叶面缺刻、叶色缺绿、叶形不对称、叶缘卷曲、花叶黄叶等,各种畸形叶出现率和株高的抑制程度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梭梭容器苗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雨季采用苗高大于20cm的容器苗造林,平均成活率可达84.4%。非雨季容器苗造林,加入吸湿剂后成活率亦可达70%以上。容器苗造林成活率Y与容器苗高x_1.根茎比x_2,吸湿剂用量x_2.造林季节x_4之间的回归模型为:Y=52.2547+0.1507x_1一0.1530x_2+2.0198x_3,+18.4499x_4容器苗造林的有效投资为:D=f/(W_总)/Y=(1.7018+0.243h+0.243t+n+0.1G)/YD:有效投资;f(W_总):直接投资;Y:造林成活率;h:容器袋高;t:造林季节;n:吸湿剂用量;G:使用农药次数。  相似文献   

7.
畜牧系统灰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畜产品产量的主要因素作了灰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猪出栏率、粮食产量是影响猪肉产量的关键因子(r(y1,x5)=0.894,r(y1,x2)=0.824;禽肉比重、粮食产量是禽肉产量的主控因素(r(y2,x6)=0.905,r(y2,x2)=0.848);禽出栏率、粮食产量是影响禽蛋产量主要因素(r(y3,x8)=0.998,r(y3,x2)=0.991);草杂肉比(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肉类比率)与非农业人口率分别是影响草食动物肉类产量与奶产量的关键因素(r(y4,x10)=0.852,r(y5,x12)=0.832),文中所建立的GM(O,N)静态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平均误差皆在-1~1%之间)。  相似文献   

8.
平阳霉素与γ射线及其复合处理对水稻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10和20μg/ml的平阳霉素与0、150和300Gy的γ射线单独及复合处理早籼“陆青早1号”的精选种子,结果表明,与育种剂量(300Gy)的γ射线相比,平阳霉素对M1代根尖细胞染色体及植株育性的损伤效应较轻,而对幼苗生长的损伤效应较重,诱发的M2代叶绿素和抽穗期突变的频率较低,但株高突变的频率稍高,两者复合处理后,M1代生理损伤加重,M2代突变频率提高,就其诱变效果以20μg/ml平阳霉素  相似文献   

9.
对G0型苎麻及其自由授粉和杂交后代植株进行染色体组成观察结果表明:G型苎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14-56间变动,以x=14为倍数的频率较高,尤以四倍体(n=4x=56)细胞出现频率最高,为48.1%-51.6%(同时含有单倍体、三倍体和非整倍体细胞);自由授粉后代中G型(G1,G2,G3)植株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与G0型极为相似,但M型则以二倍体(2n=2x=28)细胞出现频率最高,为60%;杂交后代的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危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小麦纹枯病(Sheathblight)不同病级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小麦孕穗期病级与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呈线性相关,产量损失率(y)与收获前病情指数(x)呈幂函数关系,当x<20时.y=0.18075x1.127025(r=0.9770,n=16),当x>20时.y=0.1105X1.351575(r=0.9983,n=12),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得到纹枯病经济阈值的动态模式,即:在目前小麦产量6~7.5t/hm2水平下.建议防治指标病情指数为3.0~6.0,即经济允许损失水平控制在1.4%以内.  相似文献   

11.
^60Coγ射线对春小麦辐射效应与诱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0Coγ射线200Gy,250Gy,300Gy的剂量对3个小麦品种的风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从芽长,出苗率,成株率,畸变苗率和植株致矮性等方面研究了M1代的辐射效应,从早熟性,矮秆及穗型变异等方面研究了M2代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M1代各供试材料的田间出苗率,成株率及株高均呈下降趋势,而畸变苗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发生量微机预测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作指导,分析了玉米螟发生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提出了1代和不完全2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长、中、短期预报模式。长期预报模式为y=x(I)/m(I),F=7>F0.01=6.37;中期预报模式为y=0.073x1+0.4947x2+0.3428x3-0.1684,F=6.0469>F0.05=3.59;短期预报模式为y=0.8012x-0.1863.并以PC-1500微机为工具,使用BA  相似文献   

13.
鲫鱼体尺及RNA/DNA比值与体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取21尾健康鲫鱼停食2天后测基体长,体高,体宽,体围,白肌中RNA/DNA比值及体重,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94.237+2.713x1+7.467x2+7.908x3+1.904x4+39.366x5+3.151(r=0.996);单独分析体重(Y)与RNA/DNA比值(x5)建立回归方程Y=-38.730+82.764x5+5.969(r=0.9817)。经主成分分析,第1  相似文献   

14.
黄潮土长期施用磷肥的肥效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 ̄1998年在黄潮土上进行肥力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黄潮土连续18年施用磷肥(每年施150kg/mh^2P2O5的过磷酸钙),磷肥的年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增长,试验13年后趋稳定;磷肥在小麦、玉米上的养分生产力(Y)与施肥年限(x)呈二次方程关系:Y小麦=-15.002+11.077x-0.553x^2(r=0.9532^**);Y玉米=-8.503+5.621x-0.274x^2(r=0.9801^**),显示出磷肥残效的叠加效应。在该试验条件下,由于NP处理配施有机肥带入的磷量较高,磷肥肥效则有年下降,黄潮土中磷肥肥效与土壤速效磷(olsen P)含量呈极显著负样关:Y(小麦当季表观利用率)=199.409x^-0.709(r=-0.9382^**);Y(小麦增产)=65.894-2.605x(r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一类生化开关模型dx/dt=a1/1+b1y^2-c1x dy/dt=a2/1+b2x^2-c2y其中X≥0,Y≥0;a1,bi,ci(i=1,2)为正参数,给出了系统(1)具有开关行为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交换钙对锶—89在小麦和大豆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交换钙对^89Sr在小麦及其连作作和的在豆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钙钙将抑制^89Sr由土壤向小麦和大豆植株的输运和积累。^89Sr在该两种作物中的滞留浓度C与交换钙量X呈线性负相关:麦根C1=124.2-10.1x,麦秸C2=99.3-3.8x,麦壳C3=40.1-6.0x,麦粒C4=12.3-1.5x;大豆根C1=333.0-53.5x,豆壳C3=240.5-4...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80%以上的卵产于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胶东地区秋玉米抽雄盛期,是第三代棉铃虫产卵盛期,而开花盛期,则是卵孵化盛期。多年观察结果表明,第三代棉铃虫在秋玉米上的卵量(y)与第二代蛾量(x)密切相关,其相关式为y=-315.9+1.7783x。第三代棉铃虫幼虫量(y)与第二代蛾量(x)相关式为y=-31.3+0.1340x,第三代棉铃虫幼虫量(y)与第三代卵量(x)相关式为y=2.42+0.0989x。  相似文献   

18.
小豆锈病、白粉病及褐斑病的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1)S5033种质具有抗锈病和抗白粉病基因,而京农2号具有对应的感病基因;(2)抗锈病和抗白粉病性均为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3)经X2测验控制小豆褐斑病的基因有3对,它是一个数量性状,且具微效及累加作用;(4)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基因命名如下:1.抗锈性:XX,感锈性xx;2.抗白粉病性:BB,感白粉病性:bb;3.高抗褐斑病性H1H1H2H2H3hH3,高感褐斑病性h1h1h2h2h3h3。)、与中亲值(MP)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ab=0.877),说明F1抗性强弱决定于亲本抗性。用高抗材料作为亲本之一的F1均表现为高抗,表明控制小豆的抗锈病的基因为显性遗传。抗为显性、感为隐性,用符号X、x表示。2.1.3不同抗性基因杂交组合F2的表现作者对5个杂交组合的F2代单株抗、感分离比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表4),结果表明:HR×HS、HR×S、S×HR接种后F2代各组合的R:S均符合3:1。由此表明,小豆对锈病的抵抗性受单个基因控制,从中抗、中感组合及抵抗性程度来看,还存在影响显性基因表达的增强子和减弱子修饰基因的作用,否则以上结果难以解释。若设对抗性程度起修饰作用的增强子为隐性,减弱子为显性,分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表明,①水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膜内苗床表面温度(y)与膜外气温(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y旱=-219+147x,r=09442,^y水=-122+127x,r=09683。②将籼稻和粳稻地膜育秧最早播种期的膜内苗床表面温度分别定为12℃、10℃,则籼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的膜外相应气温应分别达到965℃、1041℃、828℃、883℃。③籼、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分别达75%、85%、95%,三种安全保证率的最早播种期(y1~12)与纬度(x1)、经度(x2)、海拔(x3)间均呈极显著线性关系,符合^y=a+b1x1+b2x2+b3x3表达式,r=08394~08693,F=444834~598184。④水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616℃和3088℃,旱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326℃和2734℃,就会造成秧苗徒长与烧苗。  相似文献   

20.
油菜根长对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反应的标准曲线分别为:甲磺隆y=1.792-0.224x;绿磺隆y=1.907-0.203x;吡嘧磺隆y=1.812-0.221x;苄嘧磺隆y=1.937-0.199x。其LC50值分别为0.19、0.58、0.24、0.82ng/g,可作为检测其残留量的下限。5.12ng/g和20.48ng/g两种浓度的甲磺隆在室内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1.7d和38.2d,90%的消解期分别为97.4d和122.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