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设计16对引物,完成了我国6个地区东方田鼠样本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扩增和测序拼接。结果表明:东方田鼠的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为16 303—16 312 bp。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在我国分布的东方田鼠分为3个主要的分支:广西样本、宁夏指名亚种为代表的北方样本(包括宁夏、黑龙江、吉林)、湖南长江亚种为代表的湖南福建样本。对中国6个地区84个东方田鼠野生样本的线粒体上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进行重测序,并与其他亚洲近缘田鼠的同源序列比对,共发现13个东方田鼠特有的SNP位点。在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上发现南方样本(广西、湖南、福建)与北方样本(宁夏、黑龙江、吉林)在线粒体基因组轻链复制区(O_L区)的二级结构颈环上有一个3碱基(CCC→TTT)的突变。这些多态性位点可以作为今后东方田鼠样本鉴别、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解决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仔稚鱼培育饵料制约问题,开展微囊饲料对兰州鲇仔稚鱼驯食转化、生长发育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方法】首先将驯养培育兰州鲇稚鱼分为微囊饲料组(WW)、微囊饲料+水丝蚓组(WL)及水丝蚓(Limnodrilus)组(LL)3个处理组,进行为期30 d的驯养培育稚鱼试验,通过记录稚鱼死亡数量、测量体重、体长等生长指标,探讨微囊饲料对兰州鲇稚鱼存活、生长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开展为期115 d微囊饲料(WW)与肉糜(RR)2个处理组驯养兰州鲇幼鱼试验,通过测定试验幼鱼体重、体长等生长指标,以及消化系统不同组织中脂肪酶、淀粉酶及胃蛋白酶活性,探讨微囊饲料对兰州鲇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1)微囊饲料培育兰州鲇稚鱼,驯食转化率不及水丝蚓,但成活率最高,达(94.3±0.9)%,且与其余两组差异显著(P 0.05),微囊饲料+水丝蚓组(WL)仔鲇体重增长最快(P0.05);水丝蚓组(LL)组仔鲇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和绝对生长率(AGR)均显著低于微囊饲料组(WW)组和微囊饲料+水丝蚓组(WL)组。(2)微囊饲料培育兰州鲇幼鱼,可显著促进生长,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除中肠、后肠和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组间差异不显著外,投喂微囊饲料组的其他组织中的脂肪酶、淀粉酶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投喂鱼糜组的(P0.05)。【结论】微囊饲料可促进兰州鲇稚幼鱼生长发育,且规格较为整齐。因此,微囊饲料在兰州鲇养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将对兰州鲇养殖产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集了崇明岛及上海周边地区共14个点的72只白山羊样本,并参照山羊线粒体基因组序列(NC_005044)设计了2对引物(CF1/CF2,MA1/MA2),进行了覆盖白山羊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全长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72只白山羊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长度为1 140 bp。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72个样本的线粒体cyt b基因主要分成2个大群体,其中32个样本属于波尔山羊群体(BOR),另外40个样本则属于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群体(YRD),该40个样本的cyt b序列已登录Genbank(KY348291-KY348330)。研究发现:目前崇明岛上的白山羊群体已存在大量的外来山羊品种的杂交,但其中2个采样点的6个样本单独聚为1支,提示该6个样本可能是崇明岛本地白山羊群体;统计发现该6个样本与本研究中其他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在线粒体cyt b基因上存在8个SNP位点。因此,应当对该两个点上的崇明岛白山羊进行种源保护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5个种群的南方鲇(Silurus merdionalis Chen)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500 bp序列进行测定, 经Clu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0 bp序列, 结果发现: 南方鲇种群内碱基的变异很低, 雅砻江、岷江、乌江种群均为0, 宜宾种群为0.25%, 洞庭湖种群为1%; 雅砻江、岷江、乌江种群只有1种单倍型, 宜宾种群有2种单倍型, 洞庭湖种群有5种单倍型, 且单倍型间变异位点很少, 雅砻江、岷江、乌江种群无变异位点, 宜宾种群仅有1个变异位点, 洞庭湖种群有4个变异位点. 表明细胞色素b基因在南方鲇种群内是相当保守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安徽省鳜鱼的遗传多样性,对安徽省内5个鳜鱼养殖群体共125个样本的线粒体D-loop区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试验最终共获得125条长度为858 bp的D-loop区序列,共检出260个变异位点,包括7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83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碱基平均含量为T(29.3%)、C(20.6%)、A(33.8%)和G(16.2%),具有明显的(A+T)碱基偏移.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d,mean=0.596,Pi,mean=0.0053),可能经历了瓶颈事件.此外,通过对群体遗传结构及邻接法系统发育树的分析发现,5个养殖群体未表现出明显地理聚集,不同群体间有少量个体混合.群体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而非群体间.本研究可为鳜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肌体污染物的残留现状,为黄河濒危鱼类资源保护和黄河水域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提供背景资料。【方法】采用国标法,测定了黄河港口至三门峡段兰州鲇肌体中铜(Cu)、锌(Zn)、铅(Pb)、镉(Cd)、汞(Hg)、砷(As)、硒(Se)、六六六(HCHs=α-HCH+β-HCH+γ-HCH+δ-HCH)、滴滴涕(DDTs=pp’-DDE+op’-DDT+pp’-DDD+pp’-DDT)等9种污染物的残留状况,并与相同生境中的黄河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兰州鲇肌体重金属残留水平远高于黄河鲤和鲫,Hg、Cu、Zn、Pb、Cd、Se等的检出率为100%,As的检出率为54.5%,HCHs和DDTs的检出率为0。研究水域鱼类肌体主要残留物为Hg、Se、Pb和Cd,其中Hg的残留量最高,但除1个兰州鲇样品Hg含量超标外,其他检测指标的超标率均为0。均值污染指数表明,兰州鲇肌体污染物残留属于正常背景或轻污染水平,且三门峡段兰州鲇的受污染程度高于港口段,与水质监测结果保持一致。黄河港口至三门峡段水体受Hg的污染程度最高,Pb和Cd次之,Cu和Zn最低。兰州鲇肌体中Cu与Zn、Pb与Zn、As与Zn及As与Pb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黄河兰州鲇肌体污染物残留属于正常背景或轻污染水平,且主要受水质的影响。因此,应积极防治黄河水域污染,以加强对兰州鲇的资源保护,并确保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兰州鲇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兰州鲇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2.4~33.8千粒,其相对繁殖力(FL,Fw)分别为64.0~571.0粒/cm和7.0~33.4粒/g.兰州鲇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线性关系,即F=1.390 3L-49.234(R2=0.928 4,P<0.001).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即F=0.000 2W1.72(R2=0.812 7,P<0.001).兰州鲇个体的绝对繁殖力(F)和相对繁殖力(FL)与年龄、成熟系数、卵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mtDNA)探讨南方大口鲇在鲇形目中的系统进化地位,为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设计合成16对引物对南方大口鲇mtDNA进行分段扩增,拼接后获得其mtDNA全序列,对其基因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并基于mtDNA序列对南方大口鲇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南方大口鲇mtDNA全长16 527bp(GenBank检索号为:HM746661),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序列分析显示,南方大口鲇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南方大口鲇与六须鯰聚为一支,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越南拟鲿聚为一支,湄公河巨鲶、长臀鮠及斑点叉尾鮰聚为一支,这3支聚在一起后再与牛头鲴及黑躯兵鲶相聚,最后与扬子鳄相聚。【结论】南方大口鲶与鲇形目鲇科鱼类六须鲶的进化地位最为相近。在进行系统发育研究时,应选择合适的基因,以便得到较为可靠的系统发育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贵州都柳江鲇、斑鳠种群细胞色素b基因(Cytb)的遗传多样性,为都柳江鲇形目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PCR扩增都柳江鲇、斑鳠种群的Cyt b基因序列,经双向测序、拼接后采用相关在线软件进行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都柳江鲇、斑鳠种群Cytb基因序列均为1122 bp,分别检测到46和15个变异位点,对应定义为11个单倍型(NHap1~NHap11)和10个单倍型(BHap1~BHap10)。都柳江鲇、斑鳠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46、0.00899和0.610、0.00101。都柳江鲇、斑鳠种群Cyt b基因序列均编码374个氨基酸,包含20种氨基酸,以亮氨酸平均含量最高(17.65%和16.58%)、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低(0.80%和0.78%)。4种碱基在这两种鱼类Cyt b基因密码子第1位点上出现频率约等,在第2、3位点上的出现频率则存在明显差异。都柳江鲇、斑鳠种群Cytb基因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变异频率显著高于第1和第2位点,但第3位点上的变异多为同义突变。【结论】都柳江鲇种群大小稳定,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都柳江斑鳠种群遗传多样性较匮乏,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和种群扩张事件,急需开展种群保护和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的种质特点和种群生存现状,为黄河鲇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形态特征、种群组成以及同工酶3个方面,对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各鳍鳍式为,背鳍i-4~5,胸鳍i-11~14,腹鳍i-10~11,臀鳍i-78~87;鳃耙8~12;须2对;体长/头长为4.8~5.4,头长/吻长为2.8~3.2,头长/眼径为11.2~15.0;脊椎骨数目为63~68,比肠长0.91±0.25;具有发达的‘V’型胃,其消化生理特性符合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同工酶检测结果表明: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的乳酸脱氢酶(LDH)有2个位点,均为单态;而酯酶(EST)有5个位点,其中EST-3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为多态。经鉴定,本次采捕的31尾样本中,3龄鱼占25.8%,4龄鱼占35.5%,比例较高。【结论】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但种群组成趋向低龄化,表明其野生资源受到较严重破坏,应及时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龙胆草育苗技术、播种期和田间管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龙胆草的种子为试材,通过种子活力测定和对比发芽试验研究龙胆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特征。[结果]龙胆草种子的净度为56.50%,优良度为55.80%,千粒重为24.35 mg。在恒温25℃和光照条件下种子平均萌发率为53.8%±1.5%,略低于四唑染色的测定结果(54.7%),但差异不显著。在30、25、20和15℃下,龙胆草的主根生长量和生物量分别为(7.504±0.365)、(13.488±0.674)、(12.236±0.512)、(6.752±0.326)mm和(0.085±0.004)、(0.289±0.014)、(0.264±0.013)、(0.185±0.009)mg。100%、50%、25%光照强度和暗处理下龙胆草的主根生长量和生物量分别为(5.974±0.756)、(9.425±0.405)、(12.547±0.198)、(13.524±0.602)mm和(0.185±0.007)、(0.308±0.024)、(0.318±0.014)、(0.127±0.011)mg。[结论]在东北龙胆草育苗时,应选25℃的温度条件,同时进行适度遮阴。  相似文献   

12.
对江苏省扬州高邮、苏州张家港、泰州海陵3个地区宽体金线蛭自然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宽体金线蛭Cytb基因全长1 146 bp,样本的A、G、T、C平均含量分别为27.57%、15.77%、43.49%、13.17%,A+T含量(71.06%)明显高于G+C含量(28.94%)。在77个宽体金线蛭样本中,共检测到96个多态位点,其中有58个简约信息位点,获得4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数目1个。3个宽体金线蛭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9781、0.0133、15.20,其中泰州海陵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0.987 7)和核苷酸多样度(0.013 1)最高。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65 1~0.175 6,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11.13%的变异来自群体间,88.87%的变异来自群体内。用邻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不同地理群体的个体呈交错分布,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谱系。中性检验和核酸不配对分布结果表明,3个宽体金线蛭野生群体总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3.
福安水牛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20头福安水牛的线粒体DNA(mtDNA)D 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对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种单倍型,48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变异位点9个,简约信息位点39个。在所分析的序列中,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9%,25.6%,31.9%和14.6%,核苷酸多样度为0.01946±0.00288,单倍型多样度为0.957±0.032,序列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是17.238,结果显示福安水牛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丰富。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福安水牛与河流型水牛存在较大差异,其自身聚为支持率极高的两大支,即世系A和世系B,揭示福安水牛存在两个母系血统来源。  相似文献   

14.
西畴乌骨鸡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母系遗传角度深入阐明西畴乌骨鸡的群体遗传背景,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36只西畴乌骨鸡的线粒体DNA D-loop区第I高变区520 bp序列。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西畴乌骨鸡D-loop区序列中,T,C,A和G平均含量分别为30.3%,29.7%,27.4%和12.6%;共检测到核苷酸变异位点26个,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52±0.00098;D-loop区序列存在12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884±0.027,表明西畴乌骨鸡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西畴乌骨鸡聚为A,B两大支,其中,A世系分为3小支,B世系分为2小支,说明西畴乌骨鸡在母系血统上存在较大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5.
白牦牛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天祝地区3个典型白牦牛放牧地的夏季、冬季牧场进行植被调查,运用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指数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表明,夏季牧场的放牧强度乌鞘岭(40.05头.d/hm2)>岱乾(14.7头.d/hm2)>南泥沟(11.25头.d/hm2),而它们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44±0.321),(1.68±0.095)和(2.03±0.022).说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乌鞘岭、岱乾、南泥沟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是(1.29±0.05),(1.81±0.203)和(2.14±0.066);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0.103),(0.43±0.115)和(0.55±0.034).3个夏季牧场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数的变化趋势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冬季牧场的放牧强度南泥沟(320.55头.d/hm2)>岱乾(259.2头.d/hm2)>乌鞘岭(40.05头.d/hm2),而它们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63±0.122),(1.74±0.052)和(1.44±0.321),即物种多样性指数,岱乾>南泥沟>乌鞘岭.南泥沟、岱乾和乌鞘岭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是(1.87±0.078),(1.91±0.082)和(1.28±0.05);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1±0.085),(0.38±0.036)和(0.4±0.010 3).3个冬季牧场的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均有所降低,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结构越简单,原生优势物种逐渐被适口性较差的物种替代,优良牧草种数减少.  相似文献   

16.
青海蚕豆种质资源AFLP多样性分析和核心资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青海蚕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资源、国外种质和选育品种的有效等位变异分别为(1.065 5±0.126 3)、(1.063 4±0.143 0)、(1.065 9±0.165 1);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095 4±0.144 9)、(0.084 3±0....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来自福建东山、广东湛江和广西北海的3个群体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COI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片段长度为680 bp,碱基组成显示A+T比例较高,约为62.42%;种群间多态位点数为32,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07±0.092,核苷酸多态性指数为0.001 85±0.000 3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252。以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和织纹螺(Nassarius)为外群,构建了NJ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3个群体的方斑东风螺首先聚类到一起,然后与泥东风螺聚为一支,与织纹螺形成不同的分支。  相似文献   

18.
 为了从母系遗传角度深入阐明云南文山黄牛的群体遗传背景,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4头文山黄牛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结果表明:文山黄牛D-loop区全序列中,A,C,T和G平均含量分别为33.1%,25.1%,28.3%和13.5%;共检测到核苷酸变异位点50个,核苷酸多样度为0.02416;D-loop区序列存在1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822±0.061,表明云南文山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文山黄牛聚为两大支,一支与普通黄牛聚在一起,另一支与瘤牛聚在一起,说明云南文山黄牛同时含有普通黄牛和瘤牛的血统。   相似文献   

19.
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一种具有优良养殖前景的淡水虾类。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中国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进行评估,旨在为红螯螯虾的科学引种、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线粒体COⅠ区全序列长1 534 bp,包含2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的1.6%,变异位点中含有22个简约信息位点,平均转换与颠换的比值为6.14,序列中(A+T)的含量(58.7%)明显高于(G+C)的含量(41.3%),在143个个体中定义了35种单倍型,来自浙江、海南和台湾的养殖群体具有较多的共享单倍型(COⅠ-01、COⅠ-02和COⅠ-03),这3种单倍型同时也是优势单倍型。来自江苏的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0.739),来自安徽的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881)。全部样本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96,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4 65。5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 63~0.006 81,其中,来自浙江与海南的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来自海南与安徽的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5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42 1(P<0.01),说明5个养殖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综上,5个红螯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可为红螯鳌虾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斜带髭鲷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红莉  梁拥军  杨广  刘金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10-14212
[目的] 丰富斜带髭鲷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数据库。[方法]以60尾斜带髭鲷成鱼为材料,运用常规血液指标和血细胞涂片方法,测定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斜带髭鲷成鱼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分别为(215.25±14.33)万和(1.87±0.43)万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2.30±7.50)g/L;红细胞压积为(23.3±1.01)%;红细胞沉降率为(0.58±0.21) mm/h。血涂片经显微镜观察显示可以明显分出血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液中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肌酐浓度分别为(32.13±8.61)、(26.46±2.75)和(16.15±3.86)μmol/L;乳酸脱氢酶活性为(1 446.30±523.58)IU/L;磷酸脱氢酶活性为(30.33±13.92)IU/L;甘油三酯为(1.80±0.46)mmol/L;总胆固醇为(2.68±0.51)mmol/L;Ca^2+、Na^+、Cl^-和K^+浓度分别为(1.31±0.22)、(191.74±5.27)、(154.14±8.51)和(2.11±0.58) mmol/L。[结论]该试验为斜带髭鲷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血液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