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由于环境条件变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自然条件下的野生黄鳝资源日益减少,其销售数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黄鳝人工养殖发展很快,特别是网箱养殖方式。目前黄鳝网箱养殖大多建设于池塘或水泥池内,再在网箱表面放置水花生或水葫芦等浮水植物供黄鳝藏身和栖息。尽管如此,人工条件与自然条件相比较仍存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高密度养殖时黄鳝会  相似文献   

2.
四川简阳市大众养殖公司主要经营黄鳝、蝇蛆、蚯蚓等经济动物养殖,集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其国家专利技术“用小型水泥池高密度饲养黄鳝的方法”开创了高效益生态农业的良好模式,具体内容见《黄鳝小池密养新技术》一书。以下4篇文章是由该公司技术管理人员撰写,从不同方面对其黄鳝养殖技术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镇何桥村水产养殖户周双胜尝试在池塘中增挂网箱进行黄鳝的高密度养殖,经过两年的生产实践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网箱养殖黄鳝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借鉴。一、塘口准备网箱养鳝应选择水质无污染、便于网箱安装的池塘,一般以东西走向、水深1~1.2米为宜,水位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黄鳝养殖经历了20年左右的摸索发展,其间曾经采用过稻田养鳝、池塘养鳝、水泥池养鳝、网箱养鳝等多种方式。水泥池养鳝又分为水泥池有土养殖和水泥池无土养殖两种,而水泥池无土养殖又分为流水无土养殖和静水无土养殖两种。在网箱养殖中又有固定式网箱养殖、浮式网箱养殖、有土网箱养殖(俗称“土池”)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人工养殖黄鳝形成一定规模后,为保证饲料供应,最好采用人工配合饲料。现将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技术介绍如下,供黄鳝养殖户和专业合作社参考。  相似文献   

6.
养鳝重防病     
对于任何养殖动物的疾病都应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采用比较科学的养殖方法其实就是预防疾病的最好办法,否则即使用药不断,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养殖效果。黄鳝适应能力强,在野生条件下很少发生疾病,但在人工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密度过大、  相似文献   

7.
《新疆农垦科技》2009,(1):62-62
近年来,大鲵养殖前景看好、大鲵俗称“娃娃鱼”,湖南“大鲵人工繁养及产业开发”科研项目解决了大鲵子二代规模化人工繁殖及集约化养殖等方面的关键问题,繁殖技术基本成熟稳定,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内领先,推广前景良好。据预算,商品大鲵总的市场潜力在7000t以上。按1000元/kg计算,年产值可达70亿元以上。加上衍生市场近40亿元,  相似文献   

8.
分析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为麦穗鱼养殖提供参考依据。2016年3—11月,于室外水泥池中开展了麦穗鱼养殖试验,分别测量其体重、体长及全长指标,进行生长特性分析。经180天的养殖,麦穗鱼平均全长达到3.96cm,平均体长达到3.23 cm,平均体重达到0.49g。特定生长率、日均增量和肥满度均受水温影响变化明显。体长(LB)与全长(LT)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LT=1.0589LB 0.767 (R2=0.8628),体长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466LB2.1623 (R2=0.8306)。麦穗鱼体长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14%,体重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0%~41%,肥满度在1.45~5.31之间变动。麦穗鱼在室外水泥池中生长效果良好,适宜进行规模化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又称白晶虾、水晶虾,白对虾为世界 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原产于南太平洋沿岸水域,是热 带经济虾类。该虾具有广盐性(0%-46%)、生长快、 食性杂、饲料营养要求较低、抗病力强、产量高等特 点,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加工出肉率高,味鲜美, 是目前市场畅销产品,为内陆地区调整水产养殖结 构、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效益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葡萄清洁生产发展,采用实例访问、案例调查和文献检索方法,从葡萄生产过程中的水肥药管理、葡萄废弃物循环利用、尾水生态拦截以及葡萄的保质提质技术等方面综述安徽葡萄清洁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葡萄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提出以葡萄为主产业的“家禽-沼-葡萄”、“家畜-沼-葡萄”和“食用菌-沼-葡萄”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式,并对安徽葡萄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方向:(1)加强葡萄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和示范工作;(2)加强葡萄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3)加强葡萄采摘后保鲜技术和其后续深加工研究与应用;(4)加强葡萄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园区的智能物联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国外珠母贝养殖培育黑珍珠的研究进展,综述介绍了珠母贝分类、形态、生态和分布等生物学特征,采集天然苗种,幼虫培育的水质因子、饵料和培育密度等人工育苗技术,养殖笼具和养殖方式等母贝养殖技术,以及小片贝选择、手术前处理、植核季节等珍珠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建议加强珠母贝优良品种培育、养殖方式和植核育珠技术的研究,提高珠母贝海区养殖成活率和植核育珠的留核成珠率。  相似文献   

12.
野生黄鳝被大量毁灭性捕捉,数量日趋减少,越来越满足不了人工养殖的需要,开展黄鳝自繁自养是黄鳝人工养殖的必然趋势。自行繁殖的鳝苗生长快,一般个体达到10克以上后,在整个养殖期内成活率几乎可达100%。自行繁殖鳝苗使自己的养殖有了可靠的苗种来源,对于规模养殖户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四早1.早培植水草。人工养殖黄鳝大多采用无土养殖方式,水草(水葫芦、水花生等)丛就成了黄鳝赖以生存的地方。早春时节温度较低,水草  相似文献   

14.
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又称黄喉水龟、石金钱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黄喉拟水龟性情温驯,肉质鲜美,是食用、药用兼具观赏性的名贵龟品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鉴于目前黄喉拟水龟多是庭院养殖,我们在野外池塘进行了养殖试验,并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益。现将黄喉拟水龟野外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养殖户参考应用。一、池塘条件养殖池塘为野外常规的水泥池,单池面积100米2,池深100厘米,水深70厘米,池墙顶部设防逃檐,池边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罗非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高密度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情况及生长数据等,以吉富罗非鱼为养殖对象,构建一套集成有竖流沉淀器、转鼓式微滤机、生物移动床、多腔喷淋式纯氧混合器、滴流式脱气滤塔及消毒杀菌装置等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装备的高密度系统,并使用该系统进行为期3个月的吉富罗非鱼养殖试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摄食和生长情况正常,养殖密度从投入时的3.5 kg/m3快速增长至32 kg/m3,饵料系数1.72;循环系统水处理环节水质调控能力显著,处理后的养殖水体水质参数稳定:日换水量维持在5%左右的情况下,温度保持在23~28.0℃,氨氮浓度维持在0.272 mg/L,亚硝酸盐维持在0.067~0.21 mg/L,COD平均为7.15 mg/L,溶解氧浓度平均值为7.40 mg/L。总之,将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在罗非鱼养殖中,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长期以来,三疣梭子蟹养殖采用水泥池工厂化人工育苗。近几年,笔者采用土池生态育苗技术,不但使养殖苗种做到自繁、自育,满足了生产需要,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土池条件1.池塘面积。根据蟹苗需要量确定池塘面积,一般育苗池塘与养成池塘面积比为1∶10。育苗池面积不可太大,以10~15亩为宜。环沟水深1米左右,池底为泥沙质,淤泥要少。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由北京市饲料监察所主办的"天然植物技术创新论坛暨天然植物在生猪健康养殖中应用技术大会"在京召开。记者了解到,天然植物饲料是一种绿色安全的饲料原料,对促进生猪健康绿色养殖、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畜产品安全等具有积极作用。据了解,我国当前生猪养殖方式日益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变,而抗生素滥用现象日趋恶化,寻找新的饲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沼气原料的不足逐渐成为沼气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规模养殖场的兴起,散养畜禽农户减少,过去以畜禽养殖粪便为主的原料沼气池大多处于“饥饿”状态,产气不足,不能正常使用;而使用农作物粉碎秸秆发酵产生沼气的常规方法,由于秸秆的腐熟速度慢,前期产气量很低。针对以上问题,河南省虞城县农村能源环保办公室引进了兼性微生物秸秆腐熟剂瑞莱特,并于2009年5月15日在稍岗乡韦店村进行秸秆等沼气原料不同处理发酵腐熟及产沼气量的功效试验,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种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一种以沼气为纽带的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生产模式。它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相结合,通过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和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农贸市场黄鳝售价连续上涨,养殖利润丰厚,使得一些毫无水产养殖技术的农友也纷纷上马养黄鳝。但由于养殖者对黄鳝的选购没经验,放养技术又不过关,结果造成养鳝失败。鉴于此,笔者将南昌市郊南新水洋养殖场选购和放养黄鳝的技术介绍如下,供农友参考。一、黄鳝的选购初养者,在选购黄鳝时,要坚持以下四不要:1.不要购伤鳝。外伤较易发现,如体表破皮、体色发白、鳃骨有伤痕、断尾等,此类鳝不要购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