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肝片形吸虫病是牛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所致。本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幼畜常因此病导致大批死亡。慢性和隐性症状的患畜可因消瘦、发育不良及毛、乳产量显著降低而造成严重损失。1病原属片形属吸虫。有两个种:肝片吸虫,大片吸虫。肝片吸虫外观呈叶状,新鲜虫体呈棕红色,长20~40mm,宽10~13mm,前部突出呈锥形,口吸盘位于锥形前端;锥形后,虫体左右展开形成“肩”。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上的肩水平位置,虫体中部最宽,向后逐渐变窄,两根高度分支的肠管沿虫体两侧分布,与褐色的卯黄腺相重叠。睾丸高度分支,  相似文献   

2.
用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感染家兔以便选择大片形吸虫对动物的最佳感染量,及明确号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的生物学和对动物宿主的致病力的差别。结果显示肝片形吸虫虫体在兔体内发育成熟的时间早于大片形吸虫.感染成活率更高,对动物的病理损害明显比感染大片形吸虫兔的病变要轻。本试验证实这两种片形吸虫除了形态学的差异外,在对动物致病力、病理损害等万面确实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3.
用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感染家兔以便选择大片形吸虫对动物的最佳感染量,及明确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的生物学和对动物宿主的致病力的差别。结果显示肝片形吸虫虫体在兔体内发育成熟的时间早于大片形吸虫,感染成活率更高,对动物的病理损害明显比感染大片形吸虫兔的病变要轻。本试验证实这两种片形吸虫除了形态学的差异外,在对动物致病力、病理损害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4.
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主要指:大拟片形吸虫也称大肝片吸虫;支双腔吸虫也称矛形双腔吸虫或小肝片吸虫;感染反刍动物的前后盘吸虫有许多种,如端盘吸虫、瘤胃吸虫和圆锥吸虫等。1反刍动物大拟片形吸虫病1.1虫体和感染大拟片形吸虫(大肝片吸虫),长100mm,厚2~4.5mm,宽11~26mm,椭圆形。其与肝片形吸虫的区别是缺少前面的圆锥突起。大拟片形吸虫常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鹿是其最主要的宿主。  相似文献   

5.
肝片吸虫病是由于肝片吸虫或大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胆管内引起的疾病。除牛外,羊也受害甚重,还可寄生在猪、马、兔,但较少见。这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存在。1病原形态肝片吸虫长?20-35mm,宽5-13mm,外观呈叶片状,自肝脏新取出的虫体呈棕褐色。大片吸虫形态较肝片吸虫长些(长25-75mm,宽12mm)。  相似文献   

6.
片形吸虫病是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并对人有一定危害的寄生虫病。在大部分地区该病病原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非洲、亚洲的热带地区是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据本地的资料和以往的研究显示,广西主要是大片形吸虫。由于国内外对肝片形吸虫的研究较多,对大片形吸虫的研究较少,使得国内一些研究未能注意到这两个种的虫在对动物的致病性及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肝片(形)吸虫病又叫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中引起的疾病.肝片吸虫病是牛、羊、骆驼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它的病原体属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9):101-103
为了明确青海省藏羊体内一种片形属吸虫的种类,并为青海省藏羊体内片形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片形属吸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对肩部特征不明显虫体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对体长、体宽测量并计算体长与体宽的比值。结果发现肩部特征不明显的虫体的体长范围在1.80~3.40 cm,体宽范围在0.70~1.20 cm,比值范围为2.38~3。扫描电镜观察虫体结构符合肝片吸虫的形态学特点。综合结果分析,初步鉴定青海省藏羊体内的片形属吸虫为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相似文献   

9.
片形吸虫分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虫体背腹扁平,外观呈柳树叶片状,刚从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图-1),固定后变为灰白色。其大小随发育程度不同差别很大,一般成熟的虫体大小为21~41毫米×9~14毫米,体表生有许多小棘。虫体前部较后部宽,前端呈短锥形,锥底突然变宽,呈双肩样突出。虫卵(图-2)呈椭圆形,金黄色,前端较窄,有1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薄而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33~157微米×74~91微米。  相似文献   

10.
片形吸虫第一内转录间隔区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地区的片形吸虫虫株为研究对象,经PCR扩增出了ITS-1部分基因片段,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并结合序列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片形吸虫ITS-1 DNA的多态性。不同地区的样品经SSCP分析,显示3种带型,第1种为大片形吸虫的带型,第2种为肝片形吸虫的带型,第3种为2种带形的混合带型。广西区样品和大部分贵州省样品属于大片形吸虫带型;四川省、黑龙江省和部分贵州省样品为混合带型;南京市和甘肃省样品为肝片形吸虫带型或混合带型。测序结果表明,根据ITS-1基因的序列变异位点可区分2种片形吸虫;表现为混合带型的样品在变异位点具有多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ITS-1片段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以区分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同时也证实,在我国除了这2种片形吸虫外,还可能存在着“中间型”的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1.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等病症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肝蛭病,多呈地方流行,该病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羔羊,可引起大批死亡,并对人有一定危害。片形吸虫分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在大部分地区该病病原为肝片吸虫,非洲、亚洲的热带地区为大片吸虫。  相似文献   

12.
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片形吸虫虫体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出核糖体DNA (rDNA)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然后采用非同位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Cold-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对不同地区片形吸虫进行分子鉴定。所有样品经Cold-SSCP分析显示2种带型。样品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第1种为肝片形吸虫带型,另1种为大片形吸虫带型。本研究建立了区分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Cold SSCP方法,可用于这2种吸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从而为片形吸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羊肝片吸虫病称为肝蛭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或大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引起,据1992年疫病调查在德宏州主要是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多种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幼虫在肝实质内移行,通过胆管,引起肝组织的损伤和大量出血;由于成虫阻塞胆道,可引起胆汁停滞、积贮,使局部实质病变;血液出现胆红素,甚至发生黄疽等症状。本病对羊危害极大,尤其对羔羊危害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国内外8株片形吸虫(Fasciola)作比较鉴别。形态典型的6株肝片形吸虫(F.hepatica)和1株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两种方法结果。南京的1株不典型虫种(F.sp),其形态特征类似日本中间种/印度片形吸虫(F.indica),RAPD检测则与大片形吸虫聚类,差异仅0.255,亲缘于大片形吸虫,是一株形态不典型的大片形吸虫。比较表明,形态学方法能简单易行正确地判定典型片形吸虫,但难以识别中间种或亲缘种;RAPD技术则从分子遗传变异水平上鉴别虫种,有利于对中间种或亲缘种的识别及新种的发现,两者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相辅相成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藏昌都地区牦牛肝脏片形吸虫病危害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昌都地区牦牛肝脏片形吸虫病危害的调查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610066)高先文牦牛肝脏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Fascioalhepatica和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是危害牦牛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危害大,流行广。饲养牦牛是西藏昌都地区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重庆地区片形吸虫的种类,并为重庆地区片形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在对重庆地区黄牛、水牛肝脏上寄生的片形吸虫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后,根据片形吸虫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法国肝片吸虫gDNA为对照,对所采样品gDNA用大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ITS-1和ITS-2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形态学鉴定均为“不规则”片形吸虫,电泳结果显示均分别扩增出特异性ITS-1和ITS-2条带。结论综合形态学和PCR鉴定结果,初步认为重庆地区存在着大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17.
片形吸虫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区别从南京市江宁县采集的片形吸虫非典型形态虫体,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6株片形吸虫总DNA进行了扩增。结果,10条引物中有8条能产生扩增图谱,电泳图谱经聚类分析,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一致,并表明来自江宁的片形吸虫既有形态典型的肝片形吸虫,也有形态不典型的大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8.
肝片吸虫是反刍动物片形吸虫病中常见病之一,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肝脏和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大片吸虫病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而肝片吸虫病散发于全国各地,尤其西北地区较为普遍,养羊地  相似文献   

19.
片形吸虫种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片形吸虫是反刍动物的重要病原,主要有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两者形态极相似,故对其鉴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由蛋白质、染色体、特定基因组DNA等不同分子水平鉴定片形吸虫种类的研究报道较多,揭示了片形吸虫的种内差异,种间差异和亲缘关系,从而为片形吸虫(尤其是中间种和亲缘种)种类鉴定提供了新途径,就此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牛肝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在牛肝脏胆管内,引起急、慢性肝炎、胆管炎,伴发全身中毒和营养障碍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引起大批死亡。如我县茅垭镇1994年3~4月间感染发病4062头,死亡371头。在其慢性病程中,常使患牛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