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几种化合物作为诱抗剂,采用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的方法对甜瓜枯萎病进行诱导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以0.1、0.5mmol/L水杨酸及4mmol/L草酸处理土壤的诱抗效果较好,相对防效分别达70.0%、51.3%和65.1%;以2mmol/L草酸、1mmol/L及0.5mmol/L水杨酸浸种处理的诱抗效果较好,相对防效分别达55.5%、48.9%及40.0%。  相似文献   

2.
 条纹病是影响大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降低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对大麦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水杨酸作为植物内源激素,可以通过激活植物过敏反应和调节植物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从而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性抗性。本研究以感病大麦品种Alexis为材料,分别采用0、5、10、15和20 mmol·L-1浓度的水杨酸浸种后接种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三叶期调查Alexis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生长状况;以10 mmol·L-1浓度的水杨酸处理Alexis种子后人工接种P. graminea,测定不同侵染时间Alexis胚芽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并检测侵染8 d后Alexis抗病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旨在明确不同水杨酸浓度对Alexis抗病性的影响及水杨酸诱导Alexis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0、5、10、15和2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下,Alexis的发病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病情指数与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一致;1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下Alexis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较其他浓度处理显著降低;1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下,Alexis的株高、根长、鲜质量及干质量变化显著,分别是0 mmol·L-1水杨酸处理的1.27、1.33、1.27和1.47倍;Alexis萌发2~8 d内,接菌后Alexis胚芽的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不接菌处理,PAL活性于第2、4和8 d 时高于不接菌处理;水杨酸接菌处理下Alexis胚芽的POD、CAT、SOD及PAL活性均高于接菌处理;第8 d 水杨酸接菌处理下Alexis抗病相关基因HORVU2Hr1G116090(TGA)和HORVU2Hr1G033620(PR)的相对表达量较接菌处理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Alexis对条纹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应用水杨酸防治大麦条纹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的合欢叶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抑制试验表明,该提取物具有抑制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作用,且随着浓度的提高活性增强,当浓度为20 mg/mL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3.1%,对菌核形成的抑制率为100%。通过对提取物处理后菌丝形态显微观察,发现病菌菌丝出现形态异常甚至断裂现象,且培养液电导率增加,推测为提取物处理后菌丝细胞壁破裂、细胞质外渗造成。苗期盆栽试验发现,该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当浓度为20 mg/mL时,防治效果达72.1%。  相似文献   

4.
防御酶系对山茶灰斑病诱导抗性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揭示水杨酸(SA)诱导山茶产生抗病性反应机制,采用琼脂平板法测定了SA对山茶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guepinii ( Desm.) Stey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0~5 mmol/L的SA对该菌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用SA喷雾涂布叶片诱导山茶抗性,其植株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 )、过氧化氮酶(CAT)、苯丙氛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时山茶灰斑病菌诱导信号有不同响应.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植株体内上述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处理上升速度快,不同浓度的SA诱导及诱导后挑战接种植株体内的POD,PPO,CAT,PAL活性与SA浓度呈正相关.各防御酶活性与感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AT活性与感病指数显著负相关(r = - 0.9730),除PPO与感病指数的相关系数很低外,其它酶均较高,尽管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仍说明POD,PAL在诱导山茶抗病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温229’为试验材料,通过茉莉酸甲酯(MeJA)浸种和喷雾处理幼苗期和孕穗期水稻,探索MeJA诱导大田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效应。水稻幼苗期,0.004mmol/L MeJA浸种、0.1mmol/L MeJA喷雾、0.004mmol/L MeJA浸种后再用0.1mmol/L MeJA喷雾处理,均表现诱导幼苗抗白叶枯病的作用,其诱导效果最高达27.65%;其中,MeJA浸种再喷雾双重处理的效果与单一喷雾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单一浸种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水稻孕穗期,0.05~2.00mmol/L的MeJA喷雾后均可降低白叶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2011年MeJA诱导效果最佳的浓度为0.50mmol/L,而2012年和2013年则为1.00mmol/L,诱导效果最高为17.17%。以上结果表明,MeJA处理可有效缓解大田水稻幼苗和孕穗期白叶枯病的发生,其诱导效果可能与MeJA处理浓度、方法及水稻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外源水杨酸对干旱胁迫下藜麦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分别在正常供水(W1)、中度干旱(W2)和重度干旱(W3)3个水分梯度下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S0(0mmol/L)、S1(0.1mmol/L)、S2(0.5mmol/L)、S3(1mmol/L)),通过测定藜麦的生理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预筛选出能够有效缓解干旱胁迫的最佳水杨酸浓度,以期为藜麦的优质发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藜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MDA、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藜麦产量有所下降。2)相同水分梯度下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后,藜麦顶穗粒数、顶穗小穗数、有效分枝数、籽粒产量、千粒质量随水杨酸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喷施0.5mmol/L水杨酸处理下效果最好。3)在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喷施0.5mmol/L水杨酸显著提高了藜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并改善了植物生长状态。同时MDA活性分别降低了40.91%、27.6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了26.03%、23.18%,有效...  相似文献   

7.
茉莉酸甲酯调控防御酶活性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魁’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调控防御酶活性抗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效应。测定了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病斑直径、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抑菌作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1~10 mmol/L浓度范围内,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dothidea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MeJA对猕猴桃果实最佳诱导浓度和熏蒸时间分别为0.1 mmol/L和24 h,其诱导效果分别为26.01%和26.85%;猕猴桃果实经0.1 mmol/L MeJA熏蒸处理24 h后,SOD、POD、CAT、APX和PPO活性提高,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33.85%和61.6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暗示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可能与其提高防御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茉莉酸诱导水稻幼苗对稻瘟病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外源茉莉酸处理可以显著减轻水稻幼苗稻瘟病的发生。JA诱导稻苗产生抗病性的有效浓度是0.1~0.001mmol/L,喷雾处理后2d接种稻瘟病菌获得最佳的抗病效果。0.1mmol/L JA喷雾处理后2d接种稻瘟病菌,水稻幼苗的诱抗效果都超过了55%。JA处理的诱导抗性可以维持15d左右。用0.1mmol/L JA二次强化处理水稻幼苗可以增强诱导抗病性,延长抗性的持续期。JA诱导水稻幼苗抗性机制的结果表明:0.1mmol/L JA处理可以诱导水稻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诱导辣椒抗青枯病的效应及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以感青枯病品种粤红1号和抗青枯病品种辛香8号辣椒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浓度为0.025、0.05、0.1、0.5、1.0 mmol/L的MeJA浸种12 h和喷雾48 h处理后,接种浓度为107CFU/mL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测定MeJA对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以及辣椒幼苗的病情指数、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0.025~1.0 mmol/L MeJA对青枯病菌无抑制作用;MeJA浸种处理对粤红1号和辛香8号辣椒幼苗的诱导效果最高,分别为21.38%和25.17%,而喷雾处理的诱导效果可依次提高至31.64%和37.30%,且诱导效果随MeJA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与对照相比,MeJA处理后2个品种辣椒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随MeJA浓度先升高后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CAT、POD、APX和GR活性最大值均为抗病品种辛香8号经MeJA喷雾处理后所达峰值,依次为13.51、49.27、11.58和5.28 U/g FW,MDA含量最低值为13.58μmol/g FW,而SOD活性最大值为感病品种粤红1号经MeJA喷雾处理所达峰值,为364.31 U/g FW。表明MeJA预处理可有效诱导辣椒抗青枯病,其诱导效应与其激活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丙二醛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四霉素对采自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的151株菌核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比较了其对蔬菜菌核病菌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并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四霉素对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四霉素比较敏感,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正态分布,151株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 (0.29 ± 0.01) μg/mL,该值可作为蔬菜菌核病菌对四霉素的敏感基线。此外,经四霉素处理后,该病菌的菌核数量以及干重明显降低,菌核明显变小;2 μg/mL的处理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达到100.00%。 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四霉素对菌核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且保护作用较为显著。在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四霉素对该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异菌脲。因此,四霉素具有防治蔬菜菌核病的潜在价值,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杨酸诱导水稻幼苗抗瘟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以0.01mM水杨酸(SA)喷雾处理或稻瘟菌孢子悬浮液接种稻苗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定位于细胞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POD),特别是与细胞壁结合的POD和细胞间隙POD的活性迅速升高,但没有明显的新POD同功酶带出现。同时叶片中木质素含量迅速增加。在SA处理后的稻叶中提取到能抑制稻瘟菌分生孢子萌发、含有Momilactone A的抑菌物质,并检测到分子量分别为48、52、59、106.5KDa的碱性病程相关蛋白(PRs)。这些生化指标的时序变化与SA诱导抗瘟性的表现相吻合。对SA诱导水稻幼苗抗瘟性的可能生化机理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NaCl胁迫下外源水杨酸(SA)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以"中棉所41号"和"中棉所49号"为材料,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法,设置NaCl浓度为0.60%,以SA浸种+叶面喷施复合处理为缓解方式,分别从光合色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三方面探讨SA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SA处理可提高NaCl胁迫下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调节叶片气孔的闭合程度,改变光合机构,提高光合吸收、耗散以及捕获的能量,使中棉所41号的净光合速率(Pn)提高8.32%~18.76%,中棉所49号提高14.29%~25.19%,其中以0.05 mmol·L-1浸种+0.2 mmol·L-1叶面喷施为最优,可促使Pn提高18.76%~25.19%。  相似文献   

13.
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瘟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网室试验证明,水杨酸(SA)叶面喷雾可减轻水稻幼苗稻瘟病的发生。在平板培养中,SA对稻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因此认为SA处理后稻瘟病病情指数的下降是由于SA处理提高了水稻幼苗的抗瘟性,即稻苗产生了诱导抗性而引起的。SA诱发水稻幼苗产生对苗叶瘟诱导抗性的浓度为0.01~0.1mM。SA喷雾处理后2~4天接种,诱导抗性表现最强。0.01mMSA在接种前2天喷雾处理三叶一心期稻苗一次后,水稻叶片的病斑数目和大小比清水对照分别降低72.7%和55.4%,病指比对照降低59.8%,抗瘟性的持久期为15天(病指降低24.3%)。经0.01mMSA诱导处理后再用同浓度SA进行一次强化处理可增强诱抗效果,延长抗性持久期。用0.01mMSA处理水稻第一和第二叶可使未经处理的第三和第四叶上产生系统性抗瘟性。  相似文献   

14.
水杨酸和乙烯在烟草抗黑胫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5mmol/L水杨酸或1g/L乙烯外源处理可诱导烟草对黑胫病的抗性,推迟植株死亡。不能积累水杨酸的转nahG基因植株和不表现乙烯应答反应的转etr1-1基因植株对黑胫病的抗性显著弱于野生型植株。组成性积累高水平水杨酸的转entC和pmsB基因植株对黑胫病的抗性明显强于野生型植株。这些结果说明水杨酸和乙烯增强烟草对黑胫病的抗性,减缓黑胫病的扩展。0.5mmol/L KCN连续浇灌植株4天或浸溃叶片2,4h均不能恢复转nahG基因植株丧失的对黑胫病的抗病性。此结果进一步支持关于KCN处理不能恢复转nahG基因植株丧失的对真菌病害抗病性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水杨酸对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稻幼苗感染白叶枯病菌后,其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明显提高,丙二醛(MDA)积累和膜透性显著增大,叶绿素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下降。经水杨酸(SA)预处理的植株PAL活性仍继续增加,而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增大趋势得到缓解,膜脂不饱和度增加。作者认为外源SA对杂交稻抗白叶枯病可能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Salicylic acid (SA) is involved in hypersensitive reactions of plants to incompatible pathogens and in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after the attack of necrosis-inducing pests.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SA in defense responses of tomato to root-knot nematodes (Meloidogyne spp., RKNs) was investigated. SA was found not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hibition of catalase (CAT) detect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Meloidogyne-tomato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s. CAT extracted from leaves was inhibited only after treatment of the seedlings with SA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4 mM. Most of the amount of free SA found in plants after SA treatment was detected in the leaves. SA (0.2 mM) was found to cause a competitive inhibition of CAT only at high substrate (H2O2) concentration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t did not affect, or even enhanced, the enzyme activit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SA-mediated CAT inhibition does not operate early in resistance against RKN in tomato, although it might have a role in the consequent lesion formation. Plant uptake of SA was detected by immersion of roots of 1-month-old seedlings in aqueous solutions of SA and SA plus a soil humic acid. Considering the low level of free SA retained by roots, the capacity of exogenously provided SA to act as an elicitor of resistance to root pests is considered unlikely.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草酸和BTH(苯并噻二唑)溶液对黄瓜幼苗霜霉病的抗性诱导及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结果表明:10mmol/L草酸或0.5mmol/LBTH均能诱导黄瓜对霜霉病产生局部和系统抗性,且抗性的持久期均在15d以上。BTH处理或接种霜霉菌都可系统诱导黄瓜叶片胞间隙液产生分子量分别为33、27和22kD的蛋白,而草酸没有诱导这3种蛋白的表达。BTH或草酸处理均可引起POD活性的升高,但和对照相比并没有新的POD同工酶表达,POD活性升高与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1H)诱发水稻产生对纹枯病的抗性。离体条件下,1.0mmol/L BTH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BTH叶面或灌根处理四叶一心期水稻幼苗,并将植株第2、3和4叶离体接种纹枯病菌,水稻叶片纹枯病病斑长度明显下降,BTH诱发苗期水稻产生抗性的最佳诱导期在处理后的3—5天,最佳浓度为0.1mmol/L,BTH灌根处理诱发抗性的效果较好。用BTH溶液叶面喷雾处理成株期水稻倒二叶后离体接种纹枯病菌,倒二叶、倒一叶和剑叶上病斑长度显著低于对照,最佳诱导期在处理后3—5天。用BTH处理苗期水稻第2叶或成株期倒二叶,可使未经处理的苗期水稻第3和4叶以及成株期水稻倒一叶和剑叶上纹枯病病斑长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诱导剂对番木瓜环斑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壳聚糖对番木瓜环斑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影响,在番木瓜上喷施不同浓度的诱导剂,然后在叶腋处接种番木瓜环斑病毒,观察和记录番木瓜的病情指数,计算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诱导剂提高了番木瓜对环斑病毒病的抗性,其中水杨酸的效果优于茉莉酸甲酯和壳聚糖.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壳聚糖的最佳施用浓度分别为50 mg/L、0.05 mmol/L和1%,最佳防治效果则分别为77.19%、53.11%和22.95%.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壳聚糖与对照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3种诱导剂在最佳浓度下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50 mg/L水杨酸对番木瓜环斑病毒病防治效果最佳,在生产上施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