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08-14609,14624
"5.12"汶川地震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崩塌、滑坡直接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使这些泥石流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活跃期。以地震重灾区陇南某泥石流沟为例,在分析泥石流沟流域和泥石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根据泥石流危险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淅川县暴雨的时间分布特征、降水特征以及该县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以为淅川县暴雨灾害及由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积层  唐斌  卢涛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6):4966-4974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方法,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监测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映秀\汶川段河岸带植被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结合高程、坡度及坡向数据,分析了植被受损及地震3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震造成研究区河岸带植被的受损总面积为2736.61hm2,且集中分布在海拔1100-1700m,坡度25-55°之间以及东、东南和西坡;地震3年后,受损植被与震前相比,共恢复了56.20%。  相似文献   

4.
<正>一、日本地震造成当地水产养殖和捕鱼业损失惨重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此次地震为日本观测史上最高震级,同时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和火灾等次生灾害,日本东部沿海地区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的提取地震灾区滑坡。[方法]以鲁甸地震灾区为研究区,分别运用高分一号和Landsat8卫星OLI多光谱影像数据。[结果]利用面向对象影像分类以及波段运算等技术,结合震前、震后影像,对灾区滑坡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结论]以Landsat8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进行波段运算,能较好的提取地震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6.
在遭遇汶川"5.12"大地震后,西和县太华水库出现了严重的震损情况,为使太华水库2008年能够安全度汛,避免水利工程出现震后次生灾害,需要针对太华水库震损出现危及工程度汛安全的问题进行应急处理,结合水库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应急防洪度汛预案。  相似文献   

7.
在遭遇汶川“5.12”大地震后,西和县太华水库出现了严重的震损情况,为使太华水库2008年能够安全度汛,避免水利工程出现震后次生灾害,需要针对太华水库震损出现危及工程度汛安全的问题进行应急处理,结合水库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应急防洪度汛预案。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是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尤其是地震等引发的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以GNSS技术为监测手段,运用其可大面积监测、无须通视并可获取高精度数据的优点来获取滑坡的位移变形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及位移变形分析,判断滑坡变形趋势是否正常;另选取一部分数据为原始值,采用一阶一元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滑坡区作位移变形预测分析。结果表明,GNSS监测技术在大范围地区的滑坡监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GM(1,1)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检验值精度优良,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阐明了目前人类所面临突发灾难的严峻事实,指出了图书馆如何深化危机管理意识,编制应急预案,提高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植食性害虫寻找寄主和天敌寻找定位害虫过程中,次生物质中的特异性化合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荔枝害虫的寄主选择机理,同时也可为提出新的荔枝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重点阐述了对荔枝蒂蛀虫和荔枝蝽有引诱和刺激产卵作用的植物特异性化合物研究进展,探讨次生代谢物对平腹小蜂的引诱作用,同时分析和讨论昆虫行为与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关系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小菜蛾产卵行为与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影响小菜蛾成虫产卵行为的各种因素中,十字花科植物次生物质中的特异性化合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小菜蛾的寄主选择机理,同时也可为提出新的小菜蛾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重点阐述对小菜蛾成虫有引诱和刺激产卵作用的十字花科植物特异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影响小菜蛾成虫产卵各种因素,探讨小菜蛾产卵选择性机制,分析和讨论昆虫行为与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关系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地震救援机     
正据统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多万次地震,即平均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都太小或太远其中绝大多数都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到二十多次震大约有十几到二十多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严重的地震常造成人员伤亡严重的地震常造成人员伤亡,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由于震后废墟结构极不稳  相似文献   

13.
广西近年来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杰  何启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95-8596
以广西为例对近年来由强降雨所引发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灾害类型多样、突发性强和危害严重是其主要特征,同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雅斌  刘安麟  曲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51-12655,12689
提出了基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流域总降水高分辨估计方法,结合灾情定量指标计算和水文资料,对2011年西安世园会期间陕西3次暴雨过程影响地区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是陕南灾害预警重点地区,流域内过程总降水明显增大是引发陕南次生灾害的主要因素;汉江上游和下游流域同时出现较大总降水时,由于上游降水对下游水文地质灾害的重叠效应和下游水情对上游自然排洪能力的影响,相关地市灾情将有所加重;同时,降水随时间的不均匀性和突发性也是引发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云南省宾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表明,宾川县发育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多发生于陡坡、陡崖地形区;多发于雨季比较集中的6~9月;多发育于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均以中小型为主。该区的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植被覆盖、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有密切关系,且近年来人类活动是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地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岩组结构地形坡度人类工程活动灾害点发育密度降雨量地震地质构造地表水系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堰塞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堰塞湖是指由于强烈地震诱发河道两侧山体发生块体运动,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形式堆积的大量固体物质形成的土石堤坝横向堵塞河道,上游壅水而形成的湖泊。汶川地震后形成了132个堰塞湖,地震堰塞湖在对区域安全及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的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地震堰塞湖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是国内外常见的堰塞湖利用方式之一。针对地震堰塞湖的安全性特点,浅析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旅游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植物次生物质防治害虫是近年来植物保护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植物次生物质防治害虫的历史、杀虫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活性以及这些物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介绍了对植物次生物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浅谈边坡植物生态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路、铁路、水利、矿山等基础设施的施工过程中,原地貌与植被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施工中的弃土、弃石、开挖和自然灾害(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及震后频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等会给和谐的自然环境留下大量的裸露边坡,这些上顷与岩质边坡或陡或平、极不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土质边坡有自我修复、恢复的能力,但时间较长,且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能及时达到防护和绿化效果;岩质边坡因缺乏植被生长的条件,更难于自我恢复,因此,只有借助人工才能加快其恢复过程。在生态学上利用植被稳定边坡、改善生态环境称为边坡生态防护。  相似文献   

19.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与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水稻植株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并进行GC/MS分析,比较水稻抗、感褐飞虱植株中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感性植株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明显高于抗性植株,前者比后者高45.4%;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随植株抗性增强而降低,1级最低,7级最高;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随植株所含抗性基因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昆虫访花机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植物性状(包括花形、花色、花味和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昆虫结构及生理(包括外部、内部和微观结构)以及特殊的专性传粉关系对昆虫访花的影响,从中探讨了昆虫访花的一般机制,如花的形态影响昆虫访花的难易程度;花色、花味和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是昆虫访花的嗅觉定向因素;昆虫的外部、内部和微观结构决定其访花的选择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