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4种抗寒主栽苹果品种果实中主要糖、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及其它果实性状,研究主要香气成分,为寒地苹果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黑龙江4个主栽抗寒品种为试材,检测果实的总酚、抗氧化能力、类黄酮、果皮花青苷、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等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糖酸,HS-SPME法检测分析香气主要组成及其含量。【结果】4个苹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龙冠>龙丰>七月鲜>金红。总糖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金红>龙丰>七月鲜>龙冠。总酸含量金红>七月鲜>龙丰>龙冠。共检测出9类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7类,各成分排序由大到小:酯类>烯烃类>杂环类>酸类>醇类>醛类>烷烃类。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果实香味物质主要集中在醇类、烯烃类和酯类,其中酯类含量最高(56.24%),表现为“果香”味。不同参试品种糖酸比和味感评价存在明显差异,龙冠最高为22.96,七月鲜最低为9.92,表现出酸的味感。【结论】4个苹果品种果实的糖酸组成与含量之间差异显著,均为“酯香型”苹果,酯类物质可能对这4个品种果实风味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化前处理影响因素,分析欧李果实挥发性成分,明确挥发性成分特点并对果实特征性香气成分进行评价。【方法】 以欧李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其挥发物成分,通过优化前处理影响因素,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利用解卷积系统(AMDIS)与NIST11质谱数据库以及保留指数(RI)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内标法确定挥发物含量,并计算香气强度值(OAVs),评价欧李果实香气品质与特征。【结果】 在欧李果实中累计鉴定出63种挥发物,含量范围为0.01—3.25 μg·kg -1。挥发物以酯类、烷类为主,并有少数醇类、芳香类、醛类、萜类、酸类、酮类,其中苯甲酸乙酯含量最高。通过参考相关挥发物香气阈值并计算部分挥发物OAVs可知,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β-芳樟醇、乙酸己酯、壬醛等物质对欧李果实香气成分构成具有重要作用,而烷烃不具有特征性香气。欧李果实香气主要为青香、花香、果香、脂蜡香和其他少数香型(木香型、芳香油香型等),并以青香、花香、果香型物质为主,三者总含量达到挥发物总量的80%。【结论】 优化确立的试验条件为:果肉去核切碎处理,取样量5 g,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与平衡时间均为30 min。SPME前处理条件对果实挥发性成分检测到的种类与含量有较大影响,通过优化试验条件可以获得最佳检测结果。欧李果实挥发物组成复杂,除烃类物质香气品质较弱外,多数具有特征香气,且香气强度属中高级,酯类物质是欧李果实的重要挥发物组成,清香型、花香型和果香型是欧李果实香气成分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芳香物质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芳香物质主要组成成分及含量的差异,为黄瓜的品质育种及其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11个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为材料,采取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黄瓜果实的香气物质组成进行分析,并根据其香气值确定黄瓜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从11个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中共检测到78种芳香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烃类及酯类,其中醛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占芳香物质总量的56.30%~83.95%及7.78%~21.33%,表明醛类和醇类是黄瓜果实芳香物质的主体香气成分;烃类芳香物质1,4-辛二烯在黄瓜中属首次检出。【结论】根据检出芳香物质的香气值,确定(E,Z)-2,6-壬二烯醛、(E)-6-壬烯醛、(E)-2-壬烯醛、己醛、壬醛、(Z)-2-庚烯醛等16种化合物为黄瓜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其中9种特征香气成分为不同基因型黄瓜所共有。  相似文献   

4.
海棠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不同海棠(Malus sp.)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及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为寻找苹果属物种中具有特异香气的种质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 MS)技术,分别测定了‘Red splender’、‘Strawberry parifit’、‘Pink Spire’、‘Radiant’、‘Sparkler’、‘Flame’等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Red splender’和‘Strawberry parifit’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中共检测到3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醛类、酯类和醇类。2-己烯醛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略有差异,分别占果实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5.37%、21.98%、33.56%、32.21%、38.6%和45.88%。果实成熟后,香气组分变化较大。‘Red splender’果实成熟后,2-己烯醛仍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下降为42.89%,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12.16%和7.18%,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13.86%;‘Strawberry parifit’果实中环己醇成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升为46.43%,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减少了23.74%和9.34%,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49.03%。【结论】海棠果实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2-己烯醛、3-己烯醛、己醛、2,4-己二烯醛、苯甲醛、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醛类物质是对这些海棠品种果实风味贡献最大的挥发性物质,酯类和醇类是构成不同品种海棠特异香气的重要组成。‘Red splender’、‘Strawberry parifit’果实成熟后,醛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下降,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葡萄果实及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为利用植物调节剂调控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对葡萄植株全部果穗进行喷穗处理,设置坐果期喷施100 mg/L ABA、转色期喷施清水(ABA处理),坐果期喷施0.4 mg/L EBR、转色期喷施清水(EBR1处理),坐果期和转色期均喷施0.4 mg/L EBR(EBR2处理)和坐果期和转色期均喷施清水(对照处理,CK)4个处理,取成熟葡萄果实酿造葡萄酒,测定不同处理葡萄果实的穗质量、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及葡萄酒的残糖、pH值、干浸出物、酒精度和挥发酸;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成熟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ABA和EBR处理能提高葡萄果实还原糖含量,加速葡萄成熟,并提高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酯类、醇类等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CK、ABA、EBR1、EBR2 4种处理葡萄果实中分别检测出28,34,31,31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醛酮类、萜烯类、酸类和酚类等。与CK相比,ABA、EBR1和EBR2处理葡萄果实香气物质总量分别提高了24.50%,11.16%和17.17%。3个激素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酯类、醇类和醛酮类物质总量,且以ABA处理效果最好,其葡萄果实酯类物质总量较CK提高了27.82倍,醇类和醛酮类物质总量分别提高了22.29%和24.13%。【结论】外源激素ABA和EBR处理有助于葡萄果实品质提升及香气物质的合成。ABA处理葡萄酒中的酯类物质含量及EBR1和EBR2处理醇类物质含量均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6.
岐山高粱醋陈化期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岐山高粱醋陈化期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岐山高粱醋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岐山高粱醋陈化期香气成分及紫外光谱曲线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检测到的岐山高粱醋香气成分有24种,分别为酸类、酮类、醇类、醛类、酯类及吡嗪类等;岐山醋香气成分中的酸类、醇类、酯类、醛类和吡嗪类物质在陈化期呈增加趋势,其中酸类、醇类、酯类物质增加趋势缓慢,醛类和吡嗪类物质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而酮类则呈缓慢下降趋势。岐山高粱醋馏出物在245~330 nm波长的紫外吸收强度随陈化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结论】陈化使岐山高粱醋中的香气成分增加,对改善醋的品质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品种蕙兰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9个品种蕙兰的花香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蕙兰花香气中共鉴定出144种香气成分,主要有萜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烷烃类、芳香烃,另有少量的酚类、酸类和醚类物质。不同品种蕙兰花中的主要花香物质较类似,主要包括金合欢醇、洋茉莉醛、α-愈创木烯、氧化石竹烯、茉莉酸甲酯、香叶醇、甲酸芳樟酯等。醇类、萜烯类和酯类物质在蕙兰香气组成中相对含量较高,可认为是蕙兰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沙棘果粉挥发性香气成分,为沙棘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沙棘果粉的特征香气。【结果】6个品种沙棘果粉共检出56个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定性了38个物质,主要为酯类、醇类、醛类等;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贡献率分别为44%和26%,累计贡献率为70%,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品种沙棘果粉的差异。【结论】6个品种沙棘果粉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黄色果沙棘果粉和黄色袋果沙棘果粉,状元黄沙棘果粉和红色大果沙棘果粉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梨渣饲料的风味和香气成分,为梨渣发酵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霉属菌株TF和TM对新鲜梨渣进行固态发酵,并用GC/MS方法分析鉴定发酵过程中所产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在发酵和未发酵梨渣中共检出化合物81种,鉴定出化合物77种,其中未发酵梨渣中鉴定出31种,TF和TM发酵梨渣中分别鉴定出38和37种;除反式-4-癸烯酸乙酯为发酵和未发酵梨渣共有物质以外,其他物质均不相同。未发酵梨渣中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酚、烷类及其他物质(18种,相对含量为49.35%),醛、酸类(7种,相对含量为36.70%)和酯类(11种,相对含量为14.45%);经TF和TM发酵后的梨渣中,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酯类(TF 29种,相对含量为74.83%;TM 31种,相对含量为88.86%)、醇类(TF 4种,相对含量为22.17%;TM 4种,相对含量为10.15%)和少量醛、酸类(TF 2种,相对含量为1.53%;TM 1种,相对含量为0.52%)。酯类是地霉属菌株TF和TM发酵梨渣中的主要化合物。【结论】发酵能够有效地提高梨渣中酯类和醇类的种类和含量,减少醛、酸、酚、烷类及其他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并能有效提高梨渣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蒸煮马铃薯中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46个马铃薯品种蒸煮块茎中检出43种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其中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烷烃类5种、呋喃类2种、酮类3种、苯环类7种及其它化合物2种。【结论】醛类物质是蒸马铃薯的主要香味成分,而苯甲醛、3-甲硫基丙醛、癸醛、壬醛、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等化合物是蒸马铃薯的主要芳香物质,不同马铃薯品种间,芳香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不同荔枝品种果干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荔枝品种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2个华南地区的主栽荔枝品种,整果经热风干制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荔枝果干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别对果干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荔枝品种果干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22个荔枝品种果干中共检测出10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12种物质为22个品种所共有;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变幅为1 244.19—12 965.10 μg/100 g DW,变异系数达60.41%,其中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7.05%、17.65%、7.79%、1.30%、1.1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22个品种的荔枝果干经过聚类分析可以聚为3类,各类荔枝果干的挥发性物质均有其显著特征。【结论】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由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组成,其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不同荔枝品种果干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李伦  杨陈  陈静 《新疆农业科学》2020,57(6):1103-1112
【目的】研究从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粪便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对该叶甲具有电生理及行为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通过GC-MS采集鉴定双斑长跗萤叶甲粪便挥发性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该叶甲雌、雄成虫对其粪便中4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该叶甲成虫粪便挥发物中含有包括烯类、醛类、酯类、酸类、醇类等共29种化合物;其雌、雄成虫均对α-石竹烯、α-蒎烯、α-红没药醇的EAG反应较明显,且雌雄虫均对10 μL/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有较为明显的趋性。【结论】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可能为该叶甲成虫粪便中的有效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发适用于葡萄香气表型鉴定的分子标记,为葡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质谱法对45个葡萄品种进行香气组分和含量测定,并分别采用Sanger测序和扩增子测序的方法对葡萄醇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VvAAT)结构变异和SNP变异进行分析。【结果】45个葡萄品种中共发现65种香气组分,可以分成酯类、醇类、萜类和醛类4种类型,其中酯类香气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品种差异性,‘巨峰’等20个葡萄品种酯类香气含量丰富,而‘87-1’等25个葡萄品种检测不到酯类香气;VvAAT共发现了5种结构变异类型,类型I、II、IV和V由于过早终止密码子或片段插入变异,不能正确翻译,仅类型III可以正常翻译,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又可以分成III.1和III.2两种类型,结合香气测定数据,III.1为功能型,其余均为非功能型;扩增子测序及生信分析发现了8个位于外显子区域的SNP位点(T32C、A69T、G436C、A1247G、A1818T、G1929T、A1959G和C1975G),均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的突变,可以准确区分酯香型品种和非酯香型品种,准确率为97.8%。【结论】葡萄VvAAT位点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结构变异和SNP变异;位于编码区的8个SNP位点能够准确判定葡萄酯类香气表型,可以应用于葡萄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4.
湖龙井茶香气成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优劣的最重要因子之一,探明茶叶香气的化学组成可进一步丰富茶叶香气化学理论,为改善和提高茶叶香气品质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GC×GC-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西湖龙井茶的香气成分,比较两种分析技术在分离性能上的差异性;结合质谱数据库匹配、化合物保留时间、结构谱图及峰面积等对通过GC×GC-TOFMS分离得到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进而结合相对高含量化合物(≥0.5%)的气味特征分析西湖龙井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结果】通过与GC-MS的总离子流图及色谱峰对比,GC×GC-TOFMS在分离性能上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定性分析及相对定量分析表明,采用GC×GC-TOFMS技术鉴定出西湖龙井茶样品中存在的522种共性香气成分,归为烯醇、烯、胺、烷烃、醛、烯醛、醚、醇、酯、内酯、烯酯、烯酮、酮、酚、酸、含硫化合物、氮杂环化合物、氧杂环化合物、芳香烃及炔等20类化合物,其中芳香烃的数量最多(77个),烷烃(50个)、烯(43个)、酯(43个)、酮(41个)次之,炔类最少(3个);戊烯-3-醇、顺-3-己烯醇、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丁烷、甲基环戊烷、2,2,4,6,6-五甲基庚烷、十二烷、二十一烷、二十四烷、三十一烷、乙醛、戊醛、己醛、糠醛、庚醛、苯乙醛、壬醛、乙丙醚、2-乙氧基丁烷、乙基丁基醚、1,2-二乙氧基乙烷、戊基乙基醚、正戊醇、叔丁醇、苄醇、苯乙醇、植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酞酸二丁酯、乙基-2-(5-甲基-5-乙烯基四氢呋喃-2-烯)丙基-2-烯碳酸酯、顺-己酸-3-己烯酯、棕榈酸甲酯、乙偶姻、2,4-二叔丁基苯酚、异戊酸、壬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二甲基亚砜、苯并噻唑、吲哚、咖啡碱、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2,3-二氢苯并呋喃、乙苯、丙苯及1-甲基萘这50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较高(≥0.5%),对西湖龙井茶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具有愉悦气味特征的烯醇、醛、醇、酯及芳香烃等化合物是西湖龙井茶优异香气品质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而无特殊气味或散发难闻气息的烷烃、醚类、酸类、硫化物以及部分低阈值的香气化合物对西湖龙井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结论】该技术在茶叶香气成分分析上的成功应用,可以弥补一维气相色谱分析上的缺陷,使可分析的香气化合物数量提高5倍以上,为后续深入研究茶叶香气成分的化学组成以及揭示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机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不同LED光照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白茶加工全天候和标准化光照萎凋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无光萎凋作对照,采用感官审评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同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系统研究LED红光(630 nm)、黄光(570 nm)、蓝光(430 nm)和日光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4种光照萎凋的贡眉白茶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均高于无光萎凋,其中黄光组的香气得分(89.1分)最高,呈现花香,其他3种光质以清香为主。所测样品中共检测出16种醛类、17种醇类、10种酯类、11种酮类、10种碳氢化合物及其他香气成分等共计68种,其中各处理共有成分58种。4种光质均可提高贡眉白茶样品的香气成分总量,其中黄光萎凋下贡眉白茶的香气成分总量(279.736 μg/L)最高,且醛类(46.787 μg/L)、醇类(173.163 μg/L)、酮类(16.889 μg/L)、杂氧化合物(6.823 μg/L)、碳氢化合物类(12.574 μg/L)、醚类(0.388 μg/L)及含硫化合物(3.608 μg/L)的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光质和无光处理。顺-氧化芳樟醇、反-氧化芳樟醇、顺-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苯甲醛、苯乙醛、癸醛、β-环柠檬醛、顺-柠檬醛、丁醚和二甲硫等有益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香气成分均为黄光组的含量最高。共得到5个OAV相对较高的香气成分,依次为β-紫罗酮、芳樟醇、壬醛、二甲硫和反-2-癸烯醛,对所测样品的香气形成贡献较大。【结论】LED黄光萎凋最有益于提高贡眉白茶的香气因子得分,可增加香气成分总含量,形成良好的香气品质特征,可优先考虑作为白茶全天候加工制作的补偿光源。  相似文献   

16.
4种纤维头对草莓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对草莓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和质谱数据的自动鉴定方法,为草莓品质育种及其深加工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自动质谱解卷积鉴定系统检测成熟草莓果实中的香气成分。【结果】在成熟草莓果实中共检测到97种香气成分,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酮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分别占已检出香气成分总数的42.3%、13.4%、10.3%和6.2%。草莓的特征香气成分至少有8种,根据贡献大小,依次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沉香醇、呋喃酮、丁酸甲酯、己酸甲酯、2-庚酮和橙花叔醇。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的灵敏度最高、检出的物质最多,其余依次是100μm PDMS纤维头、85μm PA和7μm PDMS。4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对酯类物质均有较好的萃取效果,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对酮类、萜烯类、醇类和醛类物质的萃取效果明显高于其它纤维头。【结论】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较适用于草莓香气成分的萃取。自动质谱解卷积鉴定系统处理鉴定质谱数据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速度快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