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慧玲  刘祖艳  赵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41-14043,14046
为了筛选降解瓜尔胶的菌株,从亚麻液中筛选到l株降解瓜尔胶产β-甘露聚糖酶的细菌HL-28,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菌株HL-28产甘露聚糖酶的活力达64.532 U/ml,经紫外诱变育种获得突变株HL-28-30,酶活提高到339.787 U/ml,提高了426.54%.粗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pH值为5.6,最适反应温度50℃.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高产卢一甘露聚糖酶的细菌菌株,利用刚果红染色法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到l株产β一甘露聚糖酶菌株MM5。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MM5产甘露聚糖酶的活力达到1594U/mL,以MM5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得到诱变菌株L...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产酶量高、产酶快的菌株,采用碘液染色法从土样分离到1株产β-甘露聚糖酶量高的菌株Bacillussp.N-6,通过16 S rDNA序列相似性比较及生理生化性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为得到最佳产酶配方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100 mL培养基加入2 g魔芋粉、1 g酵母粉、1 g豆饼粉、起始pH 8.0、32℃150 r/min振荡培养18 h,产酶量最高,达316.53 U/mL。该酶在pH 5.0~9.0和40~55℃下稳定,作用最适条件pH 6.0和50℃。Co2 对酶有激活作用,Fe3 ,Ag 和EDTA对酶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的诱变选育及部分酶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验室保藏的数十株真菌、细菌和酵母菌种中,经定向筛选,得到1株产β-甘露聚糖酶酶活较高的黑曲霉菌株MA.以菌株MA为出发菌,经Co60诱变和摇瓶发酵初、复筛,最终获得一株产β-甘露聚糖酶活力高且遗传性能稳定的菌株MA-56,其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活力稳定在9.31×104 U/g ,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4.78%.酶学性质初步研究表明,黑曲霉菌株MA-56所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反应pH为2.5~3.5;该酶在70 ℃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 2.5~9.0的环境下表现稳定;在供试的10种金属离子中,只有Cu2+对酶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角豆胶为碳源,从四川雅安魔芋种植地的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高产β-甘露聚糖酶的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BIOLOG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MSJ-5。初步优化了该菌的产酶配方:魔芋粉3.5%,蛋白胨1.0%,酵母膏0.5%,起始pH为8.5。培养温度为32℃,220 r/min,培养32 h即达产酶最高峰,酶活为642 U/mL。菌株MSJ-5能利用简单廉价的碳源和氮源高产甘露聚糖酶,且发酵周期短,在工业化生产甘露聚糖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44-1746
[目的]为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菌株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1株青霉QM-1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固体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该株青霉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0.5 g魔芋粉,20.0 g麸皮,1.5 g蛋白胨,0.3 gKH2PO4,0.03 gMgSO4.7H2O,初始pH值为5.5,反应pH值为5.8,含水量为60%。该株青霉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将在30 g基础培养基放在250 ml三角瓶中,接入菌种在35℃下培养3 d后,最高酶活力可达1 455.63 IU。[结论]当反应pH值为5.2~6.0时,-β甘露聚糖酶能维持较高的活性,这表明该菌所产β-甘露聚糖酶为酸性。  相似文献   

7.
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黑曲霉WM20-11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Plackett-Burman试验选取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黑曲霉WM20-11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为:水11.7mL,麸皮9.0g,豆饼粉1.0g,魔芋粉0.98g,玉米浆0.375mL,(NH4)2SO412.5g/kg,CaCl21.0g/kg,MgSO41.0g/kg,KH2PO42.5g/kg(相对于固体料),自然pH;28℃固体静置培养96h,期间翻曲2~3次。在此条件下,菌株产酶活性可达1337IU/g干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利用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得到产壳聚糖酶活性较高的菌株。[方法]利用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自然界中筛选得到1株产壳聚糖酶活较高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且利用紫外线和DES诱变方法来提高该菌株的产酶能力。[结果]经初步鉴定,大致判定产壳聚糖酶的Y-4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经紫外线和DES诱变处理分别得到2株壳聚糖酶活性明显提高的突变株,其酶活分别为8.92和8.12 U/ml,分别是出发菌株Y-4(3.00 U/ml)的3.0和2.7倍。2株突变株经连续传代10次后均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结论]紫外线诱变较DES诱变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以褐黄孢链霉菌(ATCC13326)为出发菌株,紫外诱变后,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选育纳他霉素高产菌株.原始菌株活化后,测定其最小链霉素抑制质量浓度为8 μg/mL.采用90% 的紫外致死剂量,照射108 mL-1 ATCC13326孢子悬液,诱变后涂布于8 μg/mL链霉素选择培养基上,筛选链霉素抗性突变株.通过形态指标初步选择5株突变株进行发酵性能测定,种子培养26 h,摇瓶发酵96 h,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303 nm下测定其吸光值,计算纳他霉素发酵产量.结果表明原始菌株纳他霉素发酵产量为1.229 g/L,诱变获得的两株高产突变株纳他霉素发酵产量分别为1.552和1.776 g/L,分别高出原始菌株26.3%、44.5%.  相似文献   

10.
试验对黑曲霉进行紫外诱变,结合透明圈法和DNS法从中筛选出一株酶活较高的突变株N86,并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株N86的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优成分为:麸皮2g,硫酸铵1.0%,葡萄糖0.1%,磷酸二氢钾0.2%,七水合硫酸镁0.05%,吐温-80为0.1%,培养基pH6,250mL三角瓶装液50mL,突变株酶活最高达139IU·mL-1,产酶高峰在72h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从海底淤泥中筛选出一株产高活性β-甘露聚糖酶的菌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100%,将该菌株命名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27.对该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以魔芋粉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装液量为50 mL,250 r/min、37℃培养24h,发酵液中粗酶活力能达到98.0 U/mL.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更适宜于生产应用的麻类生物脱胶高效菌株,对苎麻脱胶菌株CXJZ95-198进行紫外诱变,存活菌株的生理特性研究和脱胶功能实验发现:紫外线处理120 s获得的变异菌株CXJZU-120性状稳定;在5.5~6.0 h完成苎麻脱胶,总胶质脱除率达87.22%;该菌经10.0 h培养,发酵液中的果胶酶、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活分别为211.2 U/mL、374.8 U/mL和96.6 U/mL;该菌株在固态培养基中培养16.0~17.0 h开始显棕褐色,液态发酵培养基中培养5.0~5.5 h开始显蓝绿色,接种到苎麻上发酵5.0~5.5 h开始显蓝色。该结果表明,变异菌株CXJZU-120与出发菌比较,不仅在脱胶功能和产酶性能上有所提高,而且繁殖速度快,发酵时具有特别的显色现象,对于该菌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酸性β-甘露聚糖酶生产菌株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青霉QM-1(Penicillium sp.)液体发酵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产酶最适培养基配方:麸皮+魔芋粉(2:1)10.0g/L,NaNO3 2.0s/L,KH2PO4 1.5g/L,MgSO4·7H2O 0.3g/L,H2O 1000ml。最适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6.0,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转速为175r/min,在35℃下培养4d,最高酶活力达86.3IU。该菌所产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为60℃。[结论]麸皮和硝态氯能有效促进青霉QM—1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且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有一定的温度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敏感抗生素对柚苷酶产生菌3-54菌株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采用不同的UV照射时间对菌株孢子进行诱变处理,将诱变后的孢子涂在含纳他霉素致死浓度(2.0 U/mL)的平板筛选培养基上,获得了大量的抗药性致死突变株。从120个纳他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中通过透明圈初筛和多次摇瓶复筛,得到1株摇瓶发酵单位为500 U/mL的3-54-7号菌株,比出发菌株的产酶能力提高了近30%。  相似文献   

15.
通过筛选柚苷酶产生菌3-54菌株孢子的敏感抗生素最低致死浓度,采用NTG对出发菌株孢子进行诱变处理,将诱变后的孢子涂在含纳他霉素致死浓度(2.0 U/mL)的平板筛选培养基上,获得了大量的抗药性致死突变株。再结合透明圈法,经过透明圈初筛和多次摇瓶复筛,从180个纳他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中筛选得到1株摇瓶发酵单位达770.06 U/mL的3-54-NTG-16号菌株,比出发菌株的产酶能力提高了近100%。  相似文献   

16.
为获取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本研究以潮湿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uda)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诱变方式进行菌株突变,通过刚果红选择培养基筛选,以及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后得到菌株W3,酶活高达37.6 U/mL,较初始菌株提升了49.4%。经传代十次后仍有较高酶活,结果说明该突变菌株遗传性状稳定且产纤维素酶能力强。对突变菌株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最优培养条件,后对关键因子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参数。最佳培养条件为:12.5 g/L蔗糖,2 g/L硝酸铵,2 g/L磷酸二氢钾,菌悬液接种量体积比3%,pH=6.0,发酵培养温度35℃。优化后酶活性达43.06 U/mL,极显著高于原始菌株(P=0.008 9<0.01),较最初菌株酶活性提高了78.7%。研究结果可为高效降解纤维素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胶体甲壳素作为惟一碳源,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并诱导到一株产甲壳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经16S r DNA鉴定为Aeromonas sp.。并以该菌株作为出发菌株,经过一次紫外诱变,酶活是初筛菌株的1.48倍。再经过二次紫外诱变或者紫外-Li Cl复合诱变,酶活分别是初筛菌株的3.16和3.87倍,最高酶活达到3.48 U/m L。最后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确定了菌株HMX-16经过紫外和复合诱变后突变性状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DNS比色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多黏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HD-1产β-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主要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菌种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培养基为魔芋粉0.75%、酵母膏1.00%、磷酸二氢钾0.04%、硫酸镁0.05%,培养基初始p H 9.0;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6%,培养温度31℃,培养时间27 h。在此优化条件下,多黏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活性可达72.6U/m L。  相似文献   

19.
普鲁兰酶产生菌的筛选及诱变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普鲁兰酶产生菌,经过紫外线诱变及紫外线-甲基磺酸乙酯复合诱变后,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出1株稳定产普鲁兰酶的菌株.诱变育种最佳条件为紫外线照射时间2 min,菌浓度104;甲基磺酸乙酯(体积分数10 mL/L)处理50min.酶活力由出发菌的2.06U/mL提高到9.37 U/mL,比国内报道的最高值8.8 U/mL高出0.57 U/mL.  相似文献   

20.
产异甘露聚糖酶菌株的复合诱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线照射法、硫酸二乙酯(DES)法、60Co-γ射线辐照法对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KS4进行复合诱变处理,筛选到了1株产异甘露聚糖酶的蜡样芽孢杆菌SKS4360,使其发酵液酶活从1004U/mL提高到2026.6U/ML,而且其酶活力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