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家畜排泄物对牧草种子传播和萌发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牧调控牧草的生殖格局,包括牧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分配、种子生产、传播和萌发等,其中家畜的排泄物是重要的作用途径之一。放牧家畜的排泄物促进种子生产、远距离扩散和种子萌发,同时也会损伤种子、抑制萌发等。本文从种子生产、传播及萌发等方面阐述放牧家畜排泄物对牧草种子的作用,认为其是牧草自然更新有效途径之一。放牧家畜排泄物能够增加种子产量、采食几率、散布距离及改变萌发自身与生境条件,从而提高种子传播数量和质量,以促进牧草的有效自然更新。通过了解家畜排泄物在牧草种子传播和萌发中的作用并再此基础上探讨牧草自然更新的机制,以期为草地更新和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建立围栏系统划区轮牧是合理利用人工草地的重要手段。围栏放牧可节约劳动力,减少家畜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然而,围栏放牧最主要优点是可以提高草地的载畜量,并使土壤—牧草—家畜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增加草地载畜量,可使家畜粪便较为均匀地排回草地,促进了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有利于牧草的再生;增加了载畜量可控制家畜对专一牧草的选食,有利于豆科牧草固氮,并保持牧草一定的可消化性;较高的载畜量使家畜个体营养摄入量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蒙古一些地区牧草和放牧家畜矿物质营养状况的分析,找出牧草中含量低的矿物质元素和限制放牧家畜生产性能的元素,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补饲,为生产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内蒙古一些地区牧草和放牧家畜矿物质营养状况的分析,找出牧草中含量低的矿物质元素和限制放牧家畜生产性能的元素,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补饲,为生产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正> 引言可移动的笼罩技术(D.Brown, 1954; R.D.Pieper, 1978)广泛地用于估测牧草产量和草原或放牧地上家畜对牧草的利用。以牧草的消失量(disappearance)——放牧样区和保护样区现存植物量的差——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一定精度的放牧家畜采食量的估测(R.J.K. Walter和E.M.Evans,  相似文献   

6.
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中的有毒物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我国主要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中的一些种或品种,其中包括全国43个当家草种的十几种牧草,所含有的有毒成分和毒物含量,及其对采食家畜产生的多种毒害作用和不良影响。同时,对影响有毒成分和毒物含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论述,为适时、合理地调整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家畜日常管理尤其是放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绵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放牧对松嫩羊草草地现存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牧草现存量年度变化较大。放牧对松嫩草地除羊草外的其他牧草现存量(简称其他喜食牧草)具有显著影响(P0.05)。放牧导致草地其他喜食牧草现存量降低,放牧对家畜其他喜食牧草生物量的维持具有负面影响。在松嫩草地,中度放牧干扰不能维持草地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同时,放牧优化假说未能得以充分验证,但是适度放牧通过促进草地其他喜食植物补偿性生长而影响草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于2010—2012年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克氏针茅草原进行了不同载畜率的放牧试验,研究了草地家畜生产性能与牧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牛日增重呈显著差异(P<0.05),且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放牧强度下单位公顷牛日增重在MG区显著高于LG区和HG区(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MG区牧草体外消化率显著高于LG区(P<0.05),且随放牧时间的推移牧草体外消化率逐渐下降。在同时考虑家畜体重与牧草消化率的情况下,放牧强度应控制在0.35~0.40头/hm2。  相似文献   

9.
放牧生态系统家畜牧食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畜牧食行为包括采食、反刍,游走,饮水,卧息和排泄粪尿,其中采食和反刍是两大主要行为。本文介绍了放牧家畜与牧草间的相互关系,放牧通过采食牧草,降低牧草光合叶面积指数而影响牧草生长发育。放牧作为一种人为干预,影响植被组成和群落结构,高放牧压力下,导致草地退化。在放牧情况下,牧草具有避牧和耐牧两种生存策略。由于放牧草地物种多样,家畜选择采食适口性高的植物或植物组成部分。介绍了国内外计算采食量的各种方法,包括计算放牧前后草地牧草生物量,通过内外源标记物计算排粪量或通过采食时间,单口采食率、单口采食量来计算采食量。家畜采食成分的测定一直以来都是难点,有直接观测法、瘤胃内容物或粪便镜检法、瘤胃瘘管法和炼烷烃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放牧家畜采食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牧家畜的采食行为受不同调控途径调控。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习途径促使家畜产生正向或负向的采食经验,家畜通过采食经验自发地对草地进行可持续利用与管理。采食经验的主要内容是家畜通过各个调控途径将草地牧草的物理指标与牧草的适口性建立联系。家畜可通过视觉将牧草的高度、密度、颜色等与牧草适口性建立联系;通过嗅觉、味觉将牧草的气味、味道与牧草适口性建立联系;通过触觉将牧草的物理性质与牧草适口性建立联系。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和生境条件也可调控家畜的采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反刍动物采食量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本研究对反刍家畜采食量的研究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采食量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主要基于饲草料或家畜,其测定方法和精确含义有差异;反刍家畜采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复杂动态过程,采食量影响因子主要分为家畜的(胃肠蠕动力、选择性采食等)、饲草料的(粗纤维含量、抗营养成分等)和饲养条件的(草层结构、草地饮水点分布等)因素3个方面;采食量的测定方法有基于牧草测定的直接法和基于家畜测定的间接法,后者较多地应用于放牧家畜;预测方法有基于数学函数和生物学原理的模型法,基于消化试验的经验法和结合家畜属性的改进经验法。舍饲条件下可准确地测定和预测家畜的采食量,但对放牧家畜还没有精确的方法。通过测定与饲草水平密切相关的家畜尿液、血液或粪便中的代谢物水平将成为预测放牧家畜采食量的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放牧草地的产量和质量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牧草地的管理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另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质量,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放牧家畜的生产性能。本文根据最新草地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放牧草地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为了达到期望的家畜生产性能而应遵循的放牧草地产量和质量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 放牧奶牛的采食置可以用测定牧草('t Mannerje,1978)或测定家畜来进行估算(Ragmond,1969;Corbett,1978)。在草地采样技术中,根据放牧前和放牧后取样的差异法,对提供有效的牧草采食量测定,具有最大的潜力;但只有当放牧期较短和家畜密度相当高时才能体现出来(Pigden和 Miason,1969)。用未消化产物的比率法测定家畜估算采食量(Ragmond,1969;  相似文献   

14.
放牧家畜的采食量和对不同牧草的选食性是制定草地放牧管理的基本参数。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在相同放牧强度下比较绵羊、山羊和牛的采食量及牧草选择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放牧强度下,夏秋季节放牧牛的平均日采食量为9.64 kg·(头·天)-1,喜食大针茅、黄囊苔草和一些非优势种牧草(选食系数1 < SI≤1.5),而对羊草和糙隐子草表现为可食(0.5 < SI≤1);绵羊的平均日采食量为1.87 kg·(头·天)-1,喜食羊草、黄囊苔草和其它非优势种牧草(1 < SI≤1.5),而对大针茅和糙隐子草表现为可食(0.5 < SI≤1);山羊的日均采食量为1.65 kg·(头·天)-1,嗜食其它非优势种牧草(SI>1.5),喜食黄囊苔草和糙隐子草(1 < SI≤1.5),而对羊草和大针茅表现为可食(0.5 < SI≤1)。本研究意味着不同家畜或多种家畜混牧可更高效的利用草地资源,如放牧绵羊和牛可能分别减少羊草和针茅在草地中的丰度,因而采用不同家畜放牧或多种家畜混牧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近期国外有关资料和刊物发表的关于草地放牧制度评价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论述了连续放牧与划区轮牧两种放牧制度对草地家畜增重、牧草生长、家畜营养摄入和家畜行为的影响。认为影响草地牧草生长及家畜表现各方面的并不是放牧制度本身,而与其载畜率及采用的放牧技术手段和放牧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草地放牧制度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近期国外发表的有关资料和刊物关于草地放牧制度评价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对连续放牧与划区轮牧两种放牧制度对草地家畜增重,牧草生长,家畜营养摄入和家畜行为的影响进行综述,认为影响草地牧草生长及家畜表现各方面的并不同放牧制度本身,而与其载畜率及采用的放牧技术手段和放牧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讨饱和链烷技术在典型草原自由放牧家畜中的应用,定量研究放牧牛食性及食量,于2004年夏秋季节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进行自由放牧试验,选择体重相近4岁肉乳兼用哺乳牛4头,分两期测定其食性和食量,每头牛投喂一粒YC饱和链烷缓释胶囊,试验期内每天跟踪放牧牛的采食路线,收集其所采食的牧草及粪便样品,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牧草和粪样中的链烷含量,应用链烷技术估测放牧牛的排粪量、牧草采食比例和干物质采食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季节放牧牛采食的牧草种类基本相同,但采食的比例存在差异,随放牧季节后移,放牧牛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但日排粪量差异不显著.因此,链烷技术可以估测典型草原放牧牛的排粪量、食物组成和采食量,且放牧季节对放牧牛的采食量影响较大.建议在牧草种类组成较为复杂的典型草原估测放牧家畜食性食量时要进行多种方法比较,以进一步完善链烷技术.  相似文献   

18.
优化草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多数的草原区,天然植被放牧是家畜生产的主要方式.而天然草原在牧草的某些物候生长期对放牧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早春牧草返青后至3叶期这一阶段,放牧会使植物生长缓慢,整个生长季的牧草产量都减少.这段时期又正值幼畜断奶高峰,家畜对营养的需求急剧增加,草原的承载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根据植被在此时期对放牧的反应把这个阶段称为草原生态脆弱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应与牧草物候生长阶段同步,这样才能在满足牧草的生物需要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牧草产量以及家畜后续生产性能.本研究探讨了在早春草原生态脆弱期内可供选择的家畜生产方式:人工草地放牧,天然草地轮牧补饲,舍饲育肥以及限制饲养等.  相似文献   

19.
雷桂林  侯扶江 《草业学报》2006,15(1):102-106
通过分析和综合肃南山地放牧系统的四季放牧试验数据,模拟了该系统的牧草供给与家畜需求的季节动态,用模式图反映了放牧系统牧草供需平衡机理。通过分析放牧系统的时间地带性的生态要素,拟合了肃南山地放牧系统的放牧函数,并建立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一般方程。这些模型数量化地解释了“生物的时间地带性”理论在山地放牧系统牧草供给与家畜需求平衡中的作用,对放牧管理和畜牧业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牦牛放牧强度与小嵩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分析牦牛放牧强度对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年度变化呈正相关;在牦牛放牧条件下,优良牧草比例年度变化是评价小嵩草高寒草甸放牧价值的直接度量指标;而相似性系数和草地质量指数的变化与牦牛生产力没有明显的联系,只能指示植物群落整体的相对变化程度;当放牧强度为1.86头/hm2时,能维持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年度增重,是保持小嵩草高寒草甸不退化的适宜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