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不同生育期昼间亚高温处理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光温室番茄的第 1花序第1花开花(处理1) 时、第1花开花10d(处理2)时,利用温度处理室自动控温系统分别对植株进行昼间35℃亚高温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开始的亚高温处理对番茄植株物候期、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不同生育期进行昼间35℃亚高温处理,植株的物候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同时各花序坐果率下降,平均单果重变小,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其中,在开花当天进行35℃亚高温处理的植株,其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均低于开花10d时处理的  相似文献   

2.
试验在阿拉尔市八团7连灰枣园进行,采取沟施不同剂量聚氨基酸基保水剂,对比分析不同剂量保水剂对灰枣坐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氨基酸基保水剂5 kg/667 m2、10 kg/667 m2、15 kg/667 m2处理均提高枣吊果实数量;聚氨基酸基保水剂可提高灰枣二次枝上的枣吊数、花序数量、花朵数量和果实数量,以10 kg/667 m2处理效果最佳;聚氨基酸基保水剂可明显提高灰枣枣吊坐果率和二次枝坐果率,以15 kg/667 m2处理提高枣吊坐果率效果最佳,10 kg/667 m2处理提高二次枝坐果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的樱桃番茄果实在采后贮藏期间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吉甜一号和千禧两种樱桃番茄果实作为试验材料,在4℃贮藏条件下贮藏16 d,定期观察其外观品质,并测定其相关生理指标以确定最优品种,同时对两种樱桃番茄果实进行气调处理(4%O2+2%CO2)、1-MCP处理和0.25 kJ/m2 UV-C辐照处理,进一步探究更有益于樱桃番茄果实的采后贮藏方式。结果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吉甜一号比千禧樱桃番茄果实外观品质更优,更有利于贮藏;使用0.25 kJ/m2 UV-C辐照处理能够抑制两种樱桃番茄果实的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延缓可溶性蛋白的流失,较好地减少了果实营养物质的消耗;使用1-MCP处理能够保持两种樱桃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效抑制果实中VC含量的降低;经0.25 kJ/m2 UV-C辐照处理和1-MCP处理均能有效保持两种樱桃番茄的品质,而气调处理虽能减少樱桃番茄的乙烯释放量,但不利于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4.
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各因子间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掌握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各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有效调控温室内小气候的平衡,促进蔬菜健壮生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历年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季节温室内温度、湿度、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等各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三者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冬季相关性最好,秋季次之,春季相关性较差。在秋季和春季,要使温室内日最高气温达到20℃,则温室内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需要在100 W/m2以上,而在冬季则需要在250 W/m2以上;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在250 W/m2以下时,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在10℃以下的几率为9%。在冬季,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在20℃以下,同时日最小相对湿度在90%以上所占比例为20%,在秋季和春季,温室内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分别在420 W/m2和500 W/m2以上时,温室内日最小空气相对湿度就有可能下降到40%以下。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采收期的中华猕猴桃‘金艳’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果实品质及香气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以盛花期后110天为第一次采样时间,之后每隔10天采一次样,共采样6次(采收期Ⅰ~Ⅵ)。果实采收后立即测定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于果实达可食状态后测定果实内在品质,并采用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分析可食期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采收期越晚,单果重越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高。采收期Ⅵ果实硬度较前期急剧下降。采收期Ⅴ果实达到可食时的总酸含量最低,固酸比及总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对香气成分分析时发现酯类种类最多,相对含量最高。研究认为‘金艳’猕猴桃在采收期Ⅴ时,果实适宜采收,果实可食期内在品质最好,酯类香气种类最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在7.5%左右,总酸含量在1.3左右,固酸比在5.5左右。  相似文献   

6.
采收成熟度对酥梨常温贮藏品质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晋南和晋中地区4个梨园不同采收成熟度酥梨果实的常温(20℃)贮藏品质、采后生理以及保鲜效果,以探讨山西地区不同产地酥梨果实的最佳采收成熟度和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成熟度的增加(即采收期的推迟),酥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先升高后降低,硬度下降明显,酸度较低,果皮颜色L*和a*较高,h°较低,种子颜色指数和单果重较高,贮藏期间腐烂率和果心褐变指数较高,而且发生时间较早,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高峰提前。硬度、SSC、种子颜色指数及果实发育时间可作为判断酥梨采收成熟度的标准。酥梨适宜采收成熟度为盛花期达150~162 d,硬度5.5~6.0 kg/cm2,种子颜色指数为60~75,建议晋中地区酥梨适宜采收期为9月15—27日,SSC12.5%,晋南地区为9月7—19日,SSC11.5%。  相似文献   

7.
1.品种特征特性 世纪红 该品种引自瑞士先正达公司,为杂交一代甜椒品种。植株生长健壮,节间短,植株紧凑。果实4或3心室,正方形,高9.5厘米,宽9厘米,平均单果重180克左右。果肉厚,果皮光滑,成熟后颜色艳红。世纪红甜椒耐热能力较强,具有耐高温坐果、果形方正、单果重、  相似文献   

8.
黔红1号是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以自交系F-7为母本、自交系PK-3-4为父本选育的鲜食番茄红果杂交品种。2016—2017年两年区试6试点平均产量4 508.6 kg/667 m2,比对照平均增产13.8%;2017年生产试验5试点平均产量4 269.4 kg/667 m2,比对照平均增产15.5%。黔红1号属无限生长类型,生长势强,中果,高产,耐裂,田间综抗番茄晚疫病为主的叶部病害,果实性状符合贵州番茄目标市场需求。2020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9.
外源物质叶面喷施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外源性物质叶面喷施对番茄产量、表观性质及有益成分的影响,在温室大棚内种植粉色番茄,研究KCl、Mn2+、脱落酸及三者混合液叶面喷施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测定番茄产量和果实大小,以及番茄红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有机酸等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外源性物质对果实大小和品质具有积极作用,特别在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方面促进作用尤为突出,而喷施三者混合液的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累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增量为32.09%。然而,不同外源性物质的喷施对果高、单株产量以及番茄红素、维生素C、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而对番茄果实直径、单果重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西州蜜25号"哈密瓜为原料,在常温下分别对其进行0 mg/m3(对照组)和10 mg/m3臭氧(处理组)处理4 h,并置于常温(22±2)℃下进行贮藏。通过观察哈密瓜果实的腐烂症状,测定腐烂指数、可溶性糖等指标,研究10 mg/m3臭氧处理对哈密瓜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臭氧处理可降低果实腐烂指数,减轻腐烂症状,抑制果实呼吸作用,并延缓果实硬度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速度,较好地维持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果实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1.
白海棠不同类型枝条光合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比较不同类型白海棠枝条光合能力的差异,以白海棠为试材,通过试验测定和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长枝、中枝和短枝的光合能力差异。长枝、中枝和短枝的最大光合速率分别为16.3、14.5、9.68 μmol/(m2 · s),光量子效率分别为0.053、0.047、0.042 μmol/μmol,这说明长枝的光合能力最强,其次为中枝和短枝。计算表明,在高辐射条件下[PAR=1500 μmol/(m2 · s)],单位地面上长枝叶片的。光合总量为18.82 μmol/(m2 · s),占整个树冠的73.15%,中枝和短枝只有5.19、1.73 μmol/(m2 · s)。研究表明,长枝叶片的光合总量最大,这与其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大的叶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2.
5种狼尾草属观赏草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东方狼尾草(Pennisetum orientale)、绒毛狼尾草(P. setaceum)、‘小兔子’狼尾草(P. alopecuroide‘s Little Bunny’)、羽绒狼尾草(P. villosum)和‘紫光’狼尾草(P. alopecuroide‘s Ziguang’)5种观赏草光合特性,为引种驯化、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测定其光合特性指标。结果表明:5种狼尾草光合日进程均呈单峰型,无“午休”现象,‘紫光’狼尾草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11∶30达最大值29.5μmolCO2/(m2·s)、5.94 mmolH2O/(m2·s),为5种狼尾草中的最高;东方狼尾草光补偿点最高为58.70μmol/(m2·s),绒毛狼尾草、‘小兔子’狼尾草、羽绒狼尾草相近,‘紫光’狼尾草最低为32.41μmol/(m·2 s);羽绒狼尾草光饱和点最高为2563.6μmol/(m·2 s),东方狼尾草最低为1615.4μmol/(m·2 s);5种狼尾草表观量子效率与耐荫植物接近,在0.059~0.061之间,其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表明5种狼尾草均为耐荫的阳性节水园林植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生产力评价及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完成情况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美国蒙大拿大学提供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 (MOD17A3),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区分NPP与气候因素(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NPP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明显特征,2000—2013年植被NPP均值大部分区域在150~ 300 g C/(m2·a)之间,均值为134.23 g C/(m2·a);植被NPP年际变化除无植被覆盖区域,其他地区均为增加趋势;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并存,大部分地区NPP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总体没有与降水量相关性明显,且均有极小部分地区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土地覆被的改变对该区域植被NPP的变化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利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江苏稻区为例,利用全省6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应用估算模型和统计方法,评估了一季稻全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2年,太阳总辐射在逐年代递减,苏北、苏中、苏南的下降速率分别为65 MJ/(m2·10 a)、43 MJ/(m2·10 a)、52 MJ/(m2·10 a),光资源的下降不利于一季稻的光合作用;2000年前后为苏中和苏南≥10℃年活动积温的突变点,21世纪后热量资源增加显著;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逐年代提前、终日在逐年代推迟,使得一季稻旺盛分蘖期提前、安全齐穗期推迟;水分资源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总体充足。因此,近52年,江苏农业气候资源总体呈现光能资源减少、热量资源增加、水分资源充足,气候变化的影响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适宜我国光照特点的大型温室补光设计方法,以最少的人工补光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本文对珠海市1997—2016年共20年的自然光照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番茄光照需求规律,提出珠海大型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补光设计方法。结果表明,珠海地区夏季和秋季的自然光照条件好,春季次之,冬季最差。结合番茄长季节栽培工艺及不同生长阶段光照需求,7、8、9月育苗期,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人工补光;生长期则需根据自然光照的变化适当补光,补光强度为102~166 μmol/m2·s。该补光设计方法充分考虑了区域自然光照资源,以较少的人工补光弥补了自然光照的不足,可供其他地区温室补光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掌叶半夏的光合特性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掌叶半夏的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为指导掌叶半夏的人工种植提供依据。本研究选择掌叶半夏成熟的叶片,利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植株叶片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掌叶半夏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为1000 μmol/(m2·s)、 18.44 μmol/(m2·s)和0.0318。较低的LCP表明掌叶半夏为喜阴性植物。掌叶半夏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蒸腾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掌叶半夏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721和0.718。掌叶半夏在栽培时,可采取与其他作物,如玉米、小麦、高粱和油菜等间作的方式,对其遮阴;同时,合理灌溉,保持环境相对湿度,使植株的蒸腾速率降低从而缓解“午休”现象。由于掌叶半夏的光饱和点为1000 μmol/(m2·s),因此,遮荫的光照强度不应低于1000 μmol/(m2·s)。  相似文献   

17.
灌水量对北疆棉花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研究增效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缓释型水乳剂,简称DPC+)对棉花化学封顶的效应,为完善新疆棉花化学封顶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早熟陆地棉品种新陆早53号为材料,设置不同的灌水量(3000,4800,6600 m3·hm~(-2))和DPC+剂量(450,750,1050 m L·hm~(-2)),测定棉花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棉花株高和单株果枝数随DPC+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低(450m L·hm~(-2))、中(750 m L·hm~(-2))、高剂量(1050 m L·hm~(-2))DPC+处理的株高和单株果枝分别比人工打顶增加9.4cm和4.8个,6.2 cm和3.9个,2.2 cm和2.6个。中等灌水量(4800 m3·hm~(-2))下棉花产量最高,比低灌水量(3000m3·hm~(-2))处理增产20%左右,比高灌水量(6600 m3·hm~(-2))处理增产5%左右。低、中、高灌水量下,分别以低、中、高剂量DPC+的产量最高,一般较人工打顶提高5%~10%。低灌水量下低剂量DPC+处理主要依靠较大的群体生物量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高灌水量下高剂量DPC+处理主要依靠较高的产量器官干物质分配率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而中等灌水量下中等剂量DPC+处理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得益于比较适宜的冠层生产能力和合理的干物质分配能力。【结论】灌水量需要与DPC+剂量互相配合,在增加群体物质生产能力的同时保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这是提高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成功率的关键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grain yield determination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for triticale. We aimed to identify it,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oth the major yield components and the dry matter acquisition by the spikes at anthesi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two triticales, differing in tillering capacity, subjected to shading treatments at five different timings from early tillering to maturity. Results showed that reductions in grain yield were more significant when shading was imposed during 3 weeks before and 1 week after anthesis. Reductions in grain yield by shading treatm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number of grains per m2 more than with changes in the average grain weight. Reductions in grains per m2 were due to reductions in the number of fertile florets per spike, affecting grains per spike. The assimilate acquisition by the spikes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was a key determinant of floret survival. Grain number per m2 was related with photothermal quotient during 30 days before anthesis and spike dry weight at anthesis, though the goodness of the prediction compared with wheat, was lowered by poorer grain setting percentage.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中熟超高产大豆N、P2O5、K2O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田间研究了975 m3/hm2 (W1)、 1575 m3/hm2 (W2)、2175 m3/hm2 (W3)、2775 m3/hm2 (W4) 4种滴水处理对‘新大豆27号’N、P2O5、K2O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花荚期滴水量,明显增加花荚期叶、茎中N、P2O5、K2O百分含量和积累量,并大幅度提高籽粒产量;明显提高N、P2O5、K2O的收获指数、每生产100 kg籽粒所需N、P2O5、K2O量和K2O的比例。籽粒产量在6082.6~6404.7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需积累N 6.4~6.6 kg,P2O5 1.4 kg,K2O 4.6~5.2 kg。适宜的滴水量大幅度提高了花荚期N、P2O5、K2O积累速率和K2O的比例是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宁夏青铜峡灌区管道自流引水畦灌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的应用前景,以宁夏青铜峡灌区典型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研究不同畦田规格(2 m×50 m、3 m×50 m、3 m×30 m、5 m×30 m)对灌水质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讨论了该条件下当地春小麦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采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方式,在分蘖至拔节期中、拔节至孕穗期中、抽穗至开花期末进行灌水量分别为667 m3/hm2、1500 m3/hm2、900 m3/hm2的灌溉,可满足当地春小麦生产需要。而且,在这种畦灌方式条件下,入畦流量虽然只有160 L/min左右,但小块畦田(3 m×30 m、2 m×50 m)依然能够获得较高的灌水均匀度(88.1%、85.5%)和灌水效率(90.5%、86.8%),进而获得较高的产量(5149.3 kg/hm2、5085.5 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1.07 kg/(mm·hm2)、1.05 kg/(mm·hm2))。从田间试验角度论证了管道自流引水畦灌能实际应有于合适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