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BSA法发掘玉米抗灰斑病主效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高抗灰斑病自交系齐319与高感病自交系Ye478构建的RILS(重组自交系)为试材,通过两年田间表型鉴定,选取极端表型家系高抗16个,高感15个,利用SSR分子标记,并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筛选玉米抗灰斑病连锁标记并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在玉米第1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主效抗病基因位点(QTL),与两侧的分子标记umc2614和bnlg1803遗传图距分别为4.74 c M和3.78 c M,该抗病基因位点可解释40.9%的表型变异率,抗病基因来源于齐319,加性效应达到了-7.817 5。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玉米自交系掖478与中自01构建近等基因导入系群体(BC4F2),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甘蔗花叶病毒鉴定获得抗病植株。采用38个SSR标记分析抗病株基因型,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在玉米第3和6染色体上发掘3个主效抗病QTL。第3染色体上的QTL置信区间为26.1cM-phi053-5cM;第6染色体上的QTL置信区间分别为1.2cM-bnlg161和5.3cM-bnlg1538-7cM。建立了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主效QTL技术,获得了一批含有抗病毒QTL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3.
以东农47和PI317334-B杂交衍生的136个F4∶8代重组自交系(RILs)为对象,对其蛋白和油分含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分析,同时利用182个SSR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定位分别与大豆蛋白和油分含量相关的QTL,为深入改良及培育优质的大豆新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表明:RILs在蛋白与油分含量的表型上的变异系数较大,分离程度好,且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共检测到9个QTL,其中与蛋白含量相关的QTL有3个,分别位于N、C1和B2染色体上的标记SSR03_0428、SSR04_1192和SSR14_1153附近,贡献率范围为7%~8%;与油分含量相关的QTL有6个,分别位于C2、B1、B2、D2、G和I染色体上的标记SSR06_1630、SSR11_0460、SSR14_0395、SSR17_0721、SSR18_0278和SSR20_0273附近,贡献率变化范围为7%~43%。  相似文献   

4.
以1对近等基因系(NILs)构建的分离群体(NT4092/NT411)F1为材料,采用自然发病鉴定方法,以行发病率为表型值,在3种环境下对各株系进行粗缩病抗病性鉴定。应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玉米粗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分离群体(NT4092/NT411)F1在两地三点检测到3个QTL,均位于第8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24.03、10.29和17.02,分别解释了41.37%、20.51%和36.04%的表型变异,是能够稳定表达的主效QTL。泰安5月份和济宁5月份环境下检测到的主效QTL均位于phi121和UMC1817标记区间之内,遗传距离为15.47 cM,标记区间物理距离为92Mb;泰安6月份环境下检测到的主效QTL位于M6和M24标记区间之内,遗传距离为0.86 cM,标记区间物理距离为17.9 Kb。通过对4个分离群体辅助选择的可行性分析表明,这些主效QTL与玉米粗缩病抗性间呈极显著相关,其标记在CL313、1145、沈137等系谱来源相同或相近的自交系中可应用于抗玉米粗缩病育种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5.
玉米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X00-6×E28的278个F2:3家系为作图群体,通过SSR标记利用MAPMAKER/EXP3.0和Mapdraw 2.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覆盖玉米基因组1 508.1 cM,包含124个标记,相邻两标记的平均距离为12.2 cM.利用QTLMaper2.5软件,结合主要品质性状的检测结果,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以LOD=2.0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QTLs扫描,检测到两个与淀粉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8条染色体上,表现为部分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并在第1条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油分含量相关的位点,表现为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定位爆裂玉米子粒蛋白含量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种环境条件下种植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的259个F23∶家系群体,采用SSR标记构建了包含183个标记的爆裂玉米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762.2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9.6cM。利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和区间作图方法对子粒蛋白含量进行了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在春、夏播条件下均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第1、3、4、6、7和第8染色体上,其中春、夏播条件下都检测到的QTL有3个,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分别为42.85%和53.19%,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0%~17.70%。表现为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的QTL数目分别为2、2、2和6。3个QTL的增效基因均来自丹232,其余QTL的增效基因均来自N04。  相似文献   

7.
以生产上主栽的20个普通玉米单交种为测验种,以4个高油品种为被测系,利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被测系油分的配合力及油分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高油115、高油202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与普通玉米单交种杂交当代子粒的油分值较高,是普通玉米高油化较好的授粉者;高油298、高油6可以与沈单15、辽单37、丹2109等油分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普通玉米单交种作配套组合,来提高普通玉米的油分;油分配合力较差的普通玉米沈单16、农大62、唐玉10等与高油玉米杂交当代子粒的油分值并没有达到含油量5%的标准,它们不宜作为普通玉米高油化的选择对象。以高油玉米为父本,可以使普通玉米单交种的油分平均提高48%,当代子粒油分值=0.68(母本) 0.32(父本)。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RIL群体株高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甘蓝型油菜株高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效率,挖掘与株高相关的功能基因以构建理想株型,利用单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3个环境下的株高表型数据及7 877个SNP标记的基因型分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下同时检测到5个与株高显著相关的SNP(Bn-scaff_15794_3-p62430、Bn-A02-p9599263、Bn-A02-p9409799、Bn-A02-p9993945和Bn-A02-p9636219),均位于A02染色体上。比较利用连锁分析方法的QTL定位结果,发现标记Bn-A02-p9599263和Bn-scaff_15794_3-p62430分别位于QTL(q PH2-2和q PH2-4)峰值处,标记Bn-A02-p9636219和Bn-A02-p9993945分别落在QTL(q PH2-3和q PH2-4)2-LOD的置信区间内,标记Bn-A02-p9409799距离QTL(q PH2-2)的置信区间0.3c M。利用关联分析定位的区间(69.5~80.7c M)比利用连锁方法定位的QTL区间(60.7~95.9c M)缩小了24c M。依据参考基因组信息,在标记Bn-scaff_15794_3-p62430附近2kb处找到1个与株高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GSBRNA2T00090973001)。结果表明,单个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对连锁QTL分析结果进行补充,缩小QTL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9.
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玉米自交系吉846和掖3189为亲本,组建含有280个F7家系的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构建含117个SSR位点和50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 638.3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8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10个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08个QTL,其中4个QTL相对稳定表达。结果表明,第1染色体上控制株高的qPh-2-1,位于标记P66M89315-P37M70169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5.72%~8.40%;第3染色体上控制穗位高的qEh-3-1,位于标记P66M47273-umc1400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17.01%~21.06%,为主效QTL;第4染色体上控制穗长的qEl-4-2,位于标记umc1058-umc2289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4.42%~6.72%;第8染色体上控制穗粗的qEd-8-1,位于标记bnlg240-umc1268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5.33%~9.57%。Bin2.00-2.01、Bin2.04-2.05、Bin3.05-3.09、Bin7.01-7.02和Bin8.05-8.07这5个区域可能是产量及相关性状QTL的密集区域。  相似文献   

10.
构建红麻遗传连锁图谱,为今后红麻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QTL图位克隆、优良基因筛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对256对SRAP引物和64对棉花SSR引物进行了两次引物筛选,以泰红763×F71为作图群体亲本,150个F2代单株作为作图群体,构建红麻遗传连锁图谱。共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SRAP引物73对、SSR引物8对,构建的红麻遗传连锁图谱全长2155.43 c M,平均间距为16.09 c M,含有128个多态性标记,分布于18个连锁群。本研究初步证实了棉花SSR引物用于红麻是可行的,构建的红麻遗传连锁图谱密度较高,标记较为均匀,适合后续的QTL定位、QTL图位克隆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与掖478分别作为轮回亲本构建的双向BC3回交群体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玉米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以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玉米子粒的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的改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赖氨酸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两种供氮水平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优良杂交种豫玉22两亲本Z3和87-1为基础构建一套F8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氮和低氮两种氮水平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数进行QTL定位分析。两种氮水平下共定位到24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位点,其中正常供氮条件下定位到13个QTL,低氮水平下定位到11个QTL,集中分布在第1(8个QTL)、第5(6个QTL)和第8(5个QTL)染色体上。两种氮水平下共位或紧密连锁的QTL位点较少,表明玉米穗部性状在低氮水平下的遗传机制发生很大改变。研究发现,第1染色体umc1122/bnlg1556位点是一个控制低氮水平下玉米单穗粒数的主效QTL,单个QTL可解释19.7%的表型变异,该位点还同时影响低氮水平下玉米穗长、穗行数和百粒重的表型。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发现,该位点所在的染色体区域是一个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富集区,对此位点附近进行相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能会在玉米氮高效分子育种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15个组合,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高的双亲在组配时有可能表现出超亲优势;子粒含油率的一般配合力(GCA)在各亲本间及特殊配合力(SCA)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子粒含油率的GCA效应与SCA效应之间无明显关系;以提高子粒含油率为育种目标,应选择具有较高子粒含油率和GCA效应值的自交系作亲本;子粒含油率有较高的遗传力,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主要作用,子粒含油率宜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5M017和5D07为父、母本杂交组配的110株F_2代分离群体为试材,筛选68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构建遗传图谱,覆盖1 607.7 cM,平均遗传距离23.64 cM。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对玉米淀粉(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7个与玉米淀粉含量有关的QTL,其中,10个与总淀粉含量有关,分布在除第4以外的染色体上,有8个位点加性效应为负值,总淀粉含量增效基因主要来自父本;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的QTL有5个,分别位于第2、3、6、8、10染色体上,4个位点加性效应为正值直链淀粉增效基因多数来自母本;与支链淀粉含量有关的QTL有2个,位于第3、10染色体上,均表现遗传负效应。位于第10染色体标记区间phi059-umc1432检测到3种淀粉含量相关QTL。  相似文献   

15.
玉米回交后代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58为受体亲本,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79对亲本间有多态的SSR标记,分析BC2F1和BC3F1世代供体的基因组成分。结果表明: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平均为11.4个,BC3F1世代为4.8个,从BC2F1到BC3F1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减少了57.6%;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长度平均为99.3 cM,BC3F1世代为87.1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12.3%;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基因组大小平均为1 132.8 cM,BC3F1世代为421.4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62.8%。  相似文献   

16.
Genetic segregation analysis for flag leaf angle was conducted using six generations of P1,P2,F1,B1,B2 and F2 derived from a cross of 863B(a maintainer line of japonica rice) and A7444(a germplasm with large flag leaf angle).Genotypes and phenotypes of flag leaf angle were investigated in 863B(P1),A7444(P2) and 141 plants in BC1F1(863B/A7444$$$$863B) population.An SSR genetic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and QTLs for flag leaf angle were detected.The genetic map containing 79 information loci was constructed,which covers a total distance of 441.6 cM,averaging 5.6 cM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loci.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two major genes plus polygene and the major genes were more important.Fifteen markers showed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flag leaf angle based on single marker regression analysis.Two QTLs(qFLA2 and qFLA8) for flag leaf angle were detected by both composite interval method in software WinQTLCart 2.5 and composite interval method based on mixed linear model in QTL Network 2.0.The qFLA2 explained 10.50% and 13.28% of phenotypic variation,respectively,and was located at the interval of RM300 and RM145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2.The qFLA8 explained 9.59% and 7.64% of phenotypic variation,respectively,and was located at the interval flanking RM6215 and RM8265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8.The positive alleles at the two QTLs were both contributed from A7444.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玉米子粒容重及相关性状QTL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玉米优良自交系农系531和X178杂交构建的200份RIL群体,基于GBS技术获得SNP标记构建高密度的重组bin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控制玉米子粒容重相关QTL。结果表明,构建的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总长度分别为2 017.03 Mb和2 568.99 cM,相邻两个bin标记之间的平均物理距离和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7 Mb和0.35 cM。运用所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RIL群体获得的所有目标性状进行连锁作图,两年共定位到4个与子粒容重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chr1、chr7和chr8上;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出籽率两年分别共定位到了6、5、5、1、2个QTL位点,位点分布于chr1、chr2、chr3、chr4、chr5、chr7和chr8上。  相似文献   

18.
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直接影响着深加工品质,研究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可以为遗传育种中进一步提高玉米油分含量提供参考。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济533/H5818和2394/PH4CV的亲本构建各自的六世代群体(P1、P2、F_1、B1、B2、F_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3个组合油分含量均符合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均以F_2代较高,表明玉米子粒油分特性在F_2世代选择时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小麦穗部性状特别是穗顶部、基部结实性对穗粒数的建成及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给QTL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及穗部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和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本研究以扬麦17与宁麦18杂交获得的310个F2群体及其衍生的F2:3家系为材料,构建了一个由215个SSR标记组成的全长为1 717 cM的遗传连锁图谱,共覆盖19条染色体(1D和6A未涉及),标记间平均距离为7.99 cM,并对6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定位。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出22个QTL,分布在1A、1B、2B、2D、3B、3D、4B、5A、5B和7A染色体上。其中,穗顶部结实粒数QTL有7个,穗基部结实粒数QTL有2个,穗长QTL有5个,总小穗数QTL有3个,不育小穗数QTL有2个,穗粒数QTL有3个,表型贡献率为2.56%~13.66%。控制穗顶部和基部结实粒数QTL的增效基因来源于宁麦18,表明该品种可作为具有高产潜力的小麦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