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长穗颈性状的一种新遗传行为的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罗沙米的自然群体中发现一种隐性高秆突变体,秆型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株高增加主要是倒1节间伸长所致,属最上节间伸长型,是一种长穗颈突变。该突变还引起了剑叶和粒长发生显著变化。突变体/野生型、野生型/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3∶1;突变体/缙恢10号、缙1B/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13∶3。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要基因外,高秆性状的遗传还受到一对抑制基因的作用,有两种遗传模式可解释该突变体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2.
穗分枝突变体是大麦穗发育研究的重要种质。利用EMS诱变北青7号的成熟种子,再通过连续7年自交繁殖选育了9个裸大麦穗分枝突变(Ynbs)株系。在不同世代中9个Ynbs株系的穗分枝性状均可稳定遗传,多联穗明显退化,每个主穗着生2~5个分枝穗和10.53±0.53~13.23±0.22个多联穗,每个分枝穗具有1~3个分枝穗轴节,每个多联穗着生10~15个小花。为系统了解Ynbs株系的穗部特性差异,分析了不同材料多联穗数、小花数、结实粒数、结实率、穗茎轴长、穗长、穗轴节数和百粒重的表型差异和偏相关性。结果表明,多联穗数等8个穗部性状在不同材料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9个Ynbs株系的多联穗数、结实率和百粒重显著低于诱变亲本,但其小花数极显著高于诱变亲本,多联穗减少、小花增多、结实率和百粒重下降是9个Ynbs株系的共有突变性状;穗分枝性状与多联穗数、结实粒数、结实率、穗长和百粒重5个穗部性状呈极显著偏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24、0.584、-0.646、0.418和-0.563。9个Ynbs株系具有穗分枝、多联穗退化、小穗增多等特性,是大麦穗发育等研究的不可替代种质。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小麦杂种优势群,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中国北方冬麦区普通小麦(20份)、穗分枝小麦(4份)、轮回选择后代(14份)、西藏半野生小麦(3份)和斯卑尔脱小麦Hubel早熟诱变系(4份)共45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用23个SSR引物在45个材料间共检测出226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检测出5~16个等位变异,平均为9.82个。普通小麦群体与轮回选择后代、穗分枝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Hubel诱变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715、0.8145、0.9087和0.9217,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群体内的0.6622;在聚类结果上,普通小麦、穗分枝小麦、轮回选择后代、西藏半野生小麦和Hubel诱变系也被明显地划分为五大不同类群,说明普通小麦群体与穗分枝小麦、轮回选择后代、西藏半野生小麦和Hubel诱变系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其中。轮回选择后代、穗分枝小麦和Hubel诱变系与普通小麦杂交F1代育性正常,且为普通小麦表型,可用作杂交小麦的亲本。西藏半野生小麦成熟时期穗轴自然断落,不利于收获,在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时须先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4.
利用EMS(ethylmethane sulfonate)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筛选到一个能稳定遗传的少蘖直立穗突变体ltep1(low tiller number and erect panicle 1)。该突变体成熟期穗部保持直立,且分蘖减少。ltep1突变体的穗轴壁和茎秆壁较野生型厚,壁厚与外径之比变大。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法将ltep1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SSR标记bep16和RM25866之间160kb的区域内,该区域内尚未发现与水稻穗和分蘖发育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10个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的正反杂交组合为材料,分别提取杂交组合果皮、种胚以及母本自交系植株叶片的DNA。每一个正反交组合选取10对多态性SSR引物,对正交组合的母本、正交组合果皮、反交组合母本、反交组合果皮和杂交种F1种胚的DNA进行扩增。数据分析显示,97.5%杂交组合果皮的SSR标记带型呈纯合单一带型,与其母本相同;有2.5%杂交组合果皮DNA扩增出双带型,与杂交种胚相同。根据重复分析结果推测,这可能与母本自交系在某些位点处于杂合状态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SR标记分析玉米杂交组合F1果皮DNA,可以快速鉴定出母本自交系的DNA指纹特征。  相似文献   

6.
紫叶水稻IR1552紫叶性状的遗传及其育种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R1552是引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紫叶特异材料,以其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绿叶籼稻、粳稻品种杂交,研究了紫叶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F1代植株叶色均为绿色,以IR1552为母本回交的BC1F1代群体中绿叶株与紫叶株之比为1∶1,而F2代群体中绿叶株与紫叶株之比表现13∶3和55∶9等2种类型,分析认为,该紫叶性状由1对显性基因PL-PL控制,一般绿叶稻品种带有1对紫叶显性抑制基因I-PL-I-PL。以紫叶稻IR1552为供体,经杂交转育成桂紫-1S等多个带紫叶标记的不育系,桂紫-1S生育后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慢,所配组合叶片功能正常,说明IR1552的紫叶性状对转育成的带紫叶标记的水稻不育系及其杂种F1代的生长势和产量无不良影响,是一理想的紫叶标记供体。  相似文献   

7.
利用普通玉米自交系8622与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杂交构建的F2:3家系为材料,在春播环境条件下对8个植株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F1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高于双亲;F2:3家系间各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呈连续正态分布,存在明显双向超亲分离;株高与穗位高、顶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穗位高与雄穗长,顶高与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穗上叶片数与雄穗分枝数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穗位高与顶高、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基因的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惠  于佰双  段玉玺  陈立杰 《大豆科学》2007,26(2):204-207,212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产区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黑豆品种小粒黑豆为父本,以高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辽豆10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对辽豆10号×小粒黑豆杂交组合的F2代大豆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SSR分析,供试的204对SSR引物有15对具有多态性,从中筛选到一个与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Satt187,其片段大小为172 bp和176 bp,为共显性标记,在F2代分离群体中的分离比为1∶2∶1,呈孟德尔式遗传.应用该标记对辽豆10×小粒黑豆F2代分离群体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和辅助选择,在抗病单株中均检测到标记带Satt187-176 bp的存在,而在感病单株中检测到有Satt187-176 bp和Satt187-172 bp两种标记带或仅有Satt187-172 bp的标记带存在,分析表明该标记具有抗胞囊线虫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作为次级作图群体,其遗传背景上仅有1~2个染色体片段来源于供体亲本,是精细定位控制复杂数量性状位点的理想材料。以掖478为遗传背景、齐319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CL103为父本,与背景亲本回交并自交构建含955个单株的F_2分离群体,对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的主效QTL开展精细定位。结果表明,2017年北京昌平环境下,两个亲本雄穗分枝差异数达极显著水平,CL103平均雄穗分枝数为24.30,掖478平均雄穗分枝数为18.20,F_2群体平均雄穗分枝数为22.03。参考B73RefGen_v3,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将qTBN7精细定位在第7染色体物理位置110 088 645~110 160 101 bp区域内,LOD值为25.06,解释11.47%的表型变异,该区间包含14个候选基因,包括已报道的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的基因ramosa1(ra1)。  相似文献   

10.
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调查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组合的P1、P2、F1、F2四个世代(2002年)和P1、P2、F1、F2、F2∶3五个世代(2003年)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离世代加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独立的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都存在加性 显性 上位性效应。穗角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中常出现早穗现象,既影响产量又造成除杂困难。通过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早穗产生的原因调查和分析,发现早穗的出现与品种特性、气候、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不当有关。采取“确定适宜播种期和秧龄、严格控制秧田播种量、培肥秧田提高秧苗素质”等措施可有效防治早穗的发生。对可能发生早穗或已发生早穗的田块,也可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12.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绿色高效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实施“稻鱼菜油”周年绿色轻简高效模式攻关技术(优质稻谷+鲜鱼+油菜苔+油菜籽),实现周年产值超75000元/hm2,为隆阳区农业产业高效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借助稻鱼、油菜花推动了乡村旅游,使保山坝成为鱼米之乡、花果飘香、花团锦簇、最宜旅居、富饶美丽的新保山。  相似文献   

13.
楚粳37号是云南楚雄州农科所育成的云南省第3个高原超级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017年3月6日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500~1 850 m稻区种植。本文总结了其选育技术、农艺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胃癌(SNU-2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NU-216)细胞,以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 (0.020、0.040、0.080μm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胃癌(SNU-216)细胞,分别在24、48、72h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SNU-216)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人参皂苷Rg3具有抑制胃癌(SNU-216)细胞生长作用,并随剂量增长抑制胃癌(SNU-216)细胞作用增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药物的作用时间上, 48h以内是随着作用时间增加,抑制效率增强, 72h以内观察抑制效率虽然有所增强,但两组比较抑制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胃癌(SNU-216)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油质蛋白作为贮藏蛋白的一种,特异性表达在油料种子中。本研究从花生中克隆得到3个Oleosin22基因,分别命名为AhOleosin22a,AhOleosin22b,AhOleosin22c。AhOleosin22a基因全长为630bp,编码210个氨基酸;AhOleosin22b基因全长为636bp,编码212个氨基酸;AhOleosin22c基因全长为582bp,编码194个氨基酸,均属于Oleosin蛋白质家族。通过荧光定量PCR对Oleosin22基因在花生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hOleosin22基因在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阐明Oleosin22基因在花生油脂合成的生理生化机制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花生品质改良育种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以9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NCⅡ)组配成18份杂交组合。利用9个亲本和18个Fl代的试验数据对玉米雌穗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组成、遗传力和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位、穗粗、穗行数宜进行早代选择;秃尖、穗粒数、双穗率宜晚代选择;配合力效应在不同的材料间有差异;自交系2021、2402和2508可作为以提高双穗率为目的性状育种的优良亲本;2508和B73作为矮化穗位育种材料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田条件下,以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当地花生品种“Tala1”为对照,通过比较我国22个花生品种成熟期的植株、荚果产量和产量性状,筛选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从植株性状看,“四粒红”主茎节数、主茎高和侧枝长显著高于对照;白沙1016、湘花2008、花育23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不同花生品种的荚果产量差异显著,通过对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高产花生品种、8个中产品种和9个低产品种。从产量性状看,不同产量水平花生的饱果率、双仁果率差异不显著,但中高产花生品种单株结果数和公顷果数显著高于低产品种。产量与其他植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与实收株数、单株果数和公顷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花生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适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通过栽培措施提高单株和公顷结果数是提高花生荚果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商品有机肥对苎麻农艺性状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为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2017~2019年于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麻类阳光板温室,采用土壤盆栽试验,选取3个苎麻优质品种(多倍体1号、湘苎3号和中苎1号),种植基肥为商品有机肥,共计6个处理(对照组:不施肥+多倍体1号,CT1;不施肥+湘苎3号,CX3;不施肥+中苎1号,CZ1;试验组:有机肥+多倍体1号,YT1;有机肥+湘苎3号,YX3;有机肥+中苎1号,YZ1)。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下,3个苎麻品种在快速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升高;代表微生物活性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明显呈现出YT1> YX3> YZ1> CT1> CZ1> CX3的变化趋势;施用有机肥各处理与各对照处理相比,除均匀度指数(E)外,其他4个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施用有机肥增强了苎麻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其中糖类、氨基酸类、胺类、羧酸类的增强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水平(p <0. 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T1与CT1、YZ1与CZ1相比,YT1和YZ1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功能均得到增强;YX3与CX3相比,有机肥的施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对第一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抑制了对第二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有机肥除对苎麻植株茎粗、株高和单株分株数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各农艺性状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与AWCD、Mclntosh指数(U)及碳源氨基酸类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均匀度指数(E)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丰富度指数及其他5类碳源呈显著相关(p <0. 05);有机肥与苎麻农艺性状呈现一定关系,其中与单株鲜皮厚和单株叶片数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 <0. 01),与单株生物量、单株鲜皮厚和单叶面积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 <0. 05)。因此,有机肥有助于提高苎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强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有利于改善苎麻农艺性状,促进增产。  相似文献   

19.
在对57个花生品种(系)的果柄强度和鲜荚果不同方向果壳强度进行测定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鲜花生机械化收获的普通型花生品种的技术指标,即果柄强度最小值不低于5N且果壳强度最小值不低于1.26kN。选出16L25、16L90、16L9、16L8、15L26、16L72、宇花31号、花育31号、15L36G和吉花11号等10个适合一段式机械收获的花生新品种(系),并提出了花生机械化收获适宜性指标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依据甜味、香味、细腻度、脆性、苦味、异味和总体喜欢度等7项指标按5级标准(1~5),评价了4个基因型3个不同成熟度花生样品的鲜食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基因型间总体喜欢度有显著差异、细腻度有极显著差异;成熟度间总体喜欢度和甜味均有极显著差异,脆性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成熟度较好的花生其鲜食口感较好。基因型和成熟度的互作对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主导分析表明,甜味是影响鲜食花生总体喜欢度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异味>细腻度>脆性>苦味>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